第三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後者開始打出了自衛軍的稱号。
托洛茨基必須頂着反對聲重新征兵。
他吸引了大批前沙皇軍官,将他們稱為“專家”,把他們安置在原來的職位上。
他還恢複了對逃兵的死刑懲罰。
格雷戈裡不喜歡這些措施,但他認為很有必要。
這些總比反革命要好。
将軍隊維系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一群布爾什維克黨員。
他們謹慎小心地滲入到各個單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
有些人是普通士兵,有些則控制着指揮權。
還有些跟格雷戈裡一樣,是政治委員,與軍事指揮官一道工作,向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彙報工作。
他們告誡士兵,他們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事業而鬥争,以此保持士氣。
當軍隊受命無情而殘酷地從極度貧窮的農民家裡征用糧食和馬匹時,布爾什維克就會向戰士們解釋這是為了更大的善。
他們提早向上彙報軍中的不滿傳言,以便在傳播開之前将其粉碎。
但這些措施夠不夠呢? 格雷戈裡和托洛茨基兩人正彎腰看着地圖。
托洛茨基指着俄國和波斯之間的高加索地區:“土耳其人仍然掌握着裡海的控制權,德國人在幫助他們。
” “對油田是個威脅。
”格雷戈裡嘀咕道。
“鄧尼金在烏克蘭勢力很強。
”數千名貴族、軍官和資産階級逃離革命,來到了新切爾卡斯克,他們在叛徒鄧尼金将軍的帶領下形成了一股反革命勢力。
“就是所謂的‘志願軍’。
”格雷戈裡說。
“是的。
”托洛茨基的手指移到俄國北部,“英國在摩爾曼斯克駐有一支海軍中隊。
‘天使号’上有美國的三個步兵營。
他們幾乎從所有國家補編隊伍,加拿大、中國、波蘭、意大利、塞爾維亞……入編的國家太多,算沒入編的可能更快點。
” “然後還有西伯利亞。
” 托洛茨基點點頭。
“日本人和美國人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擁有駐軍。
捷克人控制了大部分跨西伯利亞鐵路。
英國人和加拿大人在鄂木斯克,支持所謂的全俄臨時政府。
” 這些情況格雷戈裡大多早就知道,但以前他并沒有把一切統一起來看待。
“我們被包圍了!”他說。
“沒錯。
而現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已經達成和平,他們會騰出數百萬的軍隊。
” 格雷戈裡尋求着一線希望:“不過另一方面,過去半年裡我們已經把紅軍的規模從三十萬壯大到一百萬。
” “我知道。
”這一提醒并沒有讓托洛茨基高興起來,“但這根本不夠。
” 德國正在一場變革之中,在沃爾特看來,這跟一年前發生的俄國革命一樣可怕。
它開始于一場兵變。
海軍軍官下令在基爾的艦隊出海,對英國人執行自殺式的攻擊任務,但水兵們知道正在進行停戰談判,因而拒不執行。
沃爾特跟父親争論起來,他指出這些軍官是在違反德皇的意志,他們才是叛亂分子,相反水兵們則表現忠誠。
這種論斷讓奧托暴跳如雷,差點背過氣去。
政府試圖壓制水兵兵變,基爾市由一個俄國蘇維埃式的工人和士兵組成的委員會接管。
兩天後,漢堡、不來梅和庫克斯港均被蘇維埃控制。
前天,德皇宣布退位。
沃爾特非常害怕。
他所期望的是民主,而不是革命。
但在皇帝退位當天,成千上萬的柏林工人走上街頭遊行,揮舞着紅旗,極左分子卡爾?李蔔克内西宣布德國為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
沃爾特不知這一切将要如何結束。
停戰令人陷入毫無希望的沮喪。
他從來都認為這場戰争是個可怕的錯誤,但自己站在正确一方并沒有帶給他任何滿足感。
祖國因戰敗而蒙羞,他的同胞在挨餓。
他坐在柏林父母家的客廳裡翻閱着一份份報紙,甚至打不起精神去彈一彈鋼琴。
牆紙已經褪色,畫像邊框上布滿塵土。
老化的拼花地闆也出現了松動,沒有工匠前來修理。
沃爾特隻盼着整個世界能吸取教訓。
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如同預示初升太陽的一道曙光。
幾個世界大國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辦法和平解決彼此間的分歧? 一篇刊登在一份右翼報紙上的文章激怒了他。
“這愚蠢的記者說德國軍隊根本未被擊敗,”他對着走進房裡的父親說,“他聲稱我們被國内的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背叛了。
我們必須禁絕這種無恥讕言。
” 奧托一副憤憤然的樣子:“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做?”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事實。
” “我也認為我們被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背叛了。
” “什麼?”沃爾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兩次在馬恩河背叛了我們。
我們輸掉了這場戰争!” “我們的力量因為物資缺乏而被削弱。
” “那是因為英國的封鎖。
還有,美國加入進來到底是誰的錯?不是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要求無限制潛艇戰,又打沉了載有美國乘客的船。
” “是社會主義者讓步于協約國那些無恥的停戰條件。
” 沃爾特氣得幾乎語無倫次:“你心裡很清楚是魯登道夫要求停戰的。
艾伯特總理前天剛剛得到任命,你怎麼能怪他呢?” “如果軍隊仍在管轄内,我們就絕不會簽署今天的文件。
” “但你們管轄不了,因為你們戰敗了。
你們跟皇帝打包票會赢得戰争,他相信了你們,到頭來他丢了王冠。
如果你們還讓德國人相信這種謊言,怎麼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呢?” “如果他們認為我們被打敗了,就會士氣低落。
” “他們活該士氣低落!歐洲的領導者們做出那些邪惡和愚蠢的事情,千萬人因此喪命。
至少該讓人們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才永遠不會讓曆史重演!” “不。
”他的父親說。
托洛茨基必須頂着反對聲重新征兵。
他吸引了大批前沙皇軍官,将他們稱為“專家”,把他們安置在原來的職位上。
他還恢複了對逃兵的死刑懲罰。
格雷戈裡不喜歡這些措施,但他認為很有必要。
這些總比反革命要好。
将軍隊維系在一起的核心力量是一群布爾什維克黨員。
他們謹慎小心地滲入到各個單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影響。
有些人是普通士兵,有些則控制着指揮權。
還有些跟格雷戈裡一樣,是政治委員,與軍事指揮官一道工作,向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彙報工作。
他們告誡士兵,他們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事業而鬥争,以此保持士氣。
當軍隊受命無情而殘酷地從極度貧窮的農民家裡征用糧食和馬匹時,布爾什維克就會向戰士們解釋這是為了更大的善。
他們提早向上彙報軍中的不滿傳言,以便在傳播開之前将其粉碎。
但這些措施夠不夠呢? 格雷戈裡和托洛茨基兩人正彎腰看着地圖。
托洛茨基指着俄國和波斯之間的高加索地區:“土耳其人仍然掌握着裡海的控制權,德國人在幫助他們。
” “對油田是個威脅。
”格雷戈裡嘀咕道。
“鄧尼金在烏克蘭勢力很強。
”數千名貴族、軍官和資産階級逃離革命,來到了新切爾卡斯克,他們在叛徒鄧尼金将軍的帶領下形成了一股反革命勢力。
“就是所謂的‘志願軍’。
”格雷戈裡說。
“是的。
”托洛茨基的手指移到俄國北部,“英國在摩爾曼斯克駐有一支海軍中隊。
‘天使号’上有美國的三個步兵營。
他們幾乎從所有國家補編隊伍,加拿大、中國、波蘭、意大利、塞爾維亞……入編的國家太多,算沒入編的可能更快點。
” “然後還有西伯利亞。
” 托洛茨基點點頭。
“日本人和美國人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擁有駐軍。
捷克人控制了大部分跨西伯利亞鐵路。
英國人和加拿大人在鄂木斯克,支持所謂的全俄臨時政府。
” 這些情況格雷戈裡大多早就知道,但以前他并沒有把一切統一起來看待。
“我們被包圍了!”他說。
“沒錯。
而現在,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已經達成和平,他們會騰出數百萬的軍隊。
” 格雷戈裡尋求着一線希望:“不過另一方面,過去半年裡我們已經把紅軍的規模從三十萬壯大到一百萬。
” “我知道。
”這一提醒并沒有讓托洛茨基高興起來,“但這根本不夠。
” 德國正在一場變革之中,在沃爾特看來,這跟一年前發生的俄國革命一樣可怕。
它開始于一場兵變。
海軍軍官下令在基爾的艦隊出海,對英國人執行自殺式的攻擊任務,但水兵們知道正在進行停戰談判,因而拒不執行。
沃爾特跟父親争論起來,他指出這些軍官是在違反德皇的意志,他們才是叛亂分子,相反水兵們則表現忠誠。
這種論斷讓奧托暴跳如雷,差點背過氣去。
政府試圖壓制水兵兵變,基爾市由一個俄國蘇維埃式的工人和士兵組成的委員會接管。
兩天後,漢堡、不來梅和庫克斯港均被蘇維埃控制。
前天,德皇宣布退位。
沃爾特非常害怕。
他所期望的是民主,而不是革命。
但在皇帝退位當天,成千上萬的柏林工人走上街頭遊行,揮舞着紅旗,極左分子卡爾?李蔔克内西宣布德國為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
沃爾特不知這一切将要如何結束。
停戰令人陷入毫無希望的沮喪。
他從來都認為這場戰争是個可怕的錯誤,但自己站在正确一方并沒有帶給他任何滿足感。
祖國因戰敗而蒙羞,他的同胞在挨餓。
他坐在柏林父母家的客廳裡翻閱着一份份報紙,甚至打不起精神去彈一彈鋼琴。
牆紙已經褪色,畫像邊框上布滿塵土。
老化的拼花地闆也出現了松動,沒有工匠前來修理。
沃爾特隻盼着整個世界能吸取教訓。
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如同預示初升太陽的一道曙光。
幾個世界大國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辦法和平解決彼此間的分歧? 一篇刊登在一份右翼報紙上的文章激怒了他。
“這愚蠢的記者說德國軍隊根本未被擊敗,”他對着走進房裡的父親說,“他聲稱我們被國内的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背叛了。
我們必須禁絕這種無恥讕言。
” 奧托一副憤憤然的樣子:“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做?”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事實。
” “我也認為我們被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背叛了。
” “什麼?”沃爾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兩次在馬恩河背叛了我們。
我們輸掉了這場戰争!” “我們的力量因為物資缺乏而被削弱。
” “那是因為英國的封鎖。
還有,美國加入進來到底是誰的錯?不是猶太人和社會主義者要求無限制潛艇戰,又打沉了載有美國乘客的船。
” “是社會主義者讓步于協約國那些無恥的停戰條件。
” 沃爾特氣得幾乎語無倫次:“你心裡很清楚是魯登道夫要求停戰的。
艾伯特總理前天剛剛得到任命,你怎麼能怪他呢?” “如果軍隊仍在管轄内,我們就絕不會簽署今天的文件。
” “但你們管轄不了,因為你們戰敗了。
你們跟皇帝打包票會赢得戰争,他相信了你們,到頭來他丢了王冠。
如果你們還讓德國人相信這種謊言,怎麼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呢?” “如果他們認為我們被打敗了,就會士氣低落。
” “他們活該士氣低落!歐洲的領導者們做出那些邪惡和愚蠢的事情,千萬人因此喪命。
至少該讓人們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才永遠不會讓曆史重演!” “不。
”他的父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