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最大的甯靜
關燈
小
中
大
方圓百裡甚至幾百裡範圍内一切粗大植物的幹莖都聚積一處,聚積在他的死亡之上——這死亡該有多巨大,多隆重!
我在墓地間站了一會兒。
明明天高地敞,胸口卻有些悶。
想到下方大地深處的骨骸,想到他們也曾活生生地信馬由缰,經過同一片荒野。
那時,他們還不曾閉了眼睛,枯了骨肉,萎了手掌和面容……又想到,這世上尚能認得他們,心中懷念他們的人,現如今怕是也一一入土了,埋在另外的遙遠之處……再想到所有的容顔和姓氏都将渙散,想到每一個人的消亡與植物飛鳥的消亡一樣不着痕迹……而他的确曾活生生地經過這片大地。
這世間為什麼總是這麼甯靜呢?大約因為死亡累積得太多,因為死的事遠遠多于生的事吧。
他們甯靜了下來,懷念他們的心也漸漸歸于甯靜。
天空下最大的靜不是空曠的靜,不是歲月的靜,而是人的靜啊。
人終究是孤獨而又無法泯滅希望的…… 我開始往回走,筆直朝着西斜的朦胧太陽。
西北面天空不知何時晴了一大半,藍白動人。
那邊的天空下遠遠走動着十來峰駱駝。
走着走着,一扭頭,見到鬼似的!一輛白色吉普車過來了!居然沒聽到一點聲音……正吃驚的時候,車已經到了近處,靜靜停在我身邊。
我一眼看到前排副駕座上的居麻——想不到居然碰到了送他回來的車。
這家夥五天沒見了,頭發剪成了闆寸,外套挺括,精神極了。
看到我似乎額外地高興。
我也非常高興,雖然他在家的日子裡總是吵得人夜裡睡不好覺,白天幹不好活。
他臉破了一大塊,疑心喝酒摔的。
司機也是熟識的一個老鄉,他搖下車窗大聲向我問候。
我趴在車窗上一看,努兒也在!——她是阿克哈拉村我家的鄰居。
再仔細一看,好家夥,一輛五座車,連司機在内,擠了七個大人一個孩子。
一個大個子蜷在後座的行李倉裡,正笑眯眯地看我。
既然有順風車,我不由分說也擠了進去。
車門一砰死,大家擠得緊得,每人都隻有一條腿能落地。
司機問我:“一個人走這麼遠,幹啥呢你?” 回答:“玩。
” “有啥好玩的?” 我笑而不言。
他又問:“來到這裡,沒給下面的人說點啥嗎?” “說了。
” “說啥了?” “說:‘你好!’” 滿車的人都笑着說:“不!” 我問居麻:“這是什麼時候的墳墓呢?” 他說:“七八十年前的吧。
” 司機說:“哪裡,最少有一百年了!” 旁邊的乘客說:“我爺爺小的時候,别人也給他說有一百年了。
” 我連連啧歎,說:“就這幾個小小的樹枝墳,竟能留存這麼長時間!” 居麻說:“哪裡,原來至少有二十多個墳,埋了二十多個人呢!一年一年地,慢慢地,就沒有了,平了……” 司機又說:“哪裡!用了幾百年的地方,下面最少也得有一百個人吧?” ——無論如何,現在我看到的正是最後的幾座。
它們在風吹日曬之中正漸漸消融于大地,它們是這面偌大墓地的最後一點痕迹。
居麻還說,過去的年代不像現在,有汽車。
人死後能被迅速帶回北面烏倫古河一帶的家族墓地。
穆斯林有速葬的禮俗,隻能就近安葬。
但這一個“就近”,也得有百十裡的距離啊。
木車拉着骨骸緩緩走過大地,拉長了在世親人離别的憂傷。
這塊地方怕是附近沙漠中唯一的有土之地了,可能也是這片荒野中唯一的墓地吧。
在遙久的漫漫時間中,它留下了多少無法繼續跟着羊群前行的牧人。
如今,再也沒人啟用這塊古老的墓地了,它被永遠放棄了。
居麻說:因為交通改善了嘛……在我看來,這種“改善”就跟木錘拼命擊打鐵塊的效果差不多。
但無論如何,還是大大動搖了原先的一切。
[1]穆斯林埋葬死者并不是挖個坑直接就埋,而是先挖一個直坑,然後在坑壁上掏出一道可供死者平躺的側坑。
明明天高地敞,胸口卻有些悶。
想到下方大地深處的骨骸,想到他們也曾活生生地信馬由缰,經過同一片荒野。
那時,他們還不曾閉了眼睛,枯了骨肉,萎了手掌和面容……又想到,這世上尚能認得他們,心中懷念他們的人,現如今怕是也一一入土了,埋在另外的遙遠之處……再想到所有的容顔和姓氏都将渙散,想到每一個人的消亡與植物飛鳥的消亡一樣不着痕迹……而他的确曾活生生地經過這片大地。
這世間為什麼總是這麼甯靜呢?大約因為死亡累積得太多,因為死的事遠遠多于生的事吧。
他們甯靜了下來,懷念他們的心也漸漸歸于甯靜。
天空下最大的靜不是空曠的靜,不是歲月的靜,而是人的靜啊。
人終究是孤獨而又無法泯滅希望的…… 我開始往回走,筆直朝着西斜的朦胧太陽。
西北面天空不知何時晴了一大半,藍白動人。
那邊的天空下遠遠走動着十來峰駱駝。
走着走着,一扭頭,見到鬼似的!一輛白色吉普車過來了!居然沒聽到一點聲音……正吃驚的時候,車已經到了近處,靜靜停在我身邊。
我一眼看到前排副駕座上的居麻——想不到居然碰到了送他回來的車。
這家夥五天沒見了,頭發剪成了闆寸,外套挺括,精神極了。
看到我似乎額外地高興。
我也非常高興,雖然他在家的日子裡總是吵得人夜裡睡不好覺,白天幹不好活。
他臉破了一大塊,疑心喝酒摔的。
司機也是熟識的一個老鄉,他搖下車窗大聲向我問候。
我趴在車窗上一看,努兒也在!——她是阿克哈拉村我家的鄰居。
再仔細一看,好家夥,一輛五座車,連司機在内,擠了七個大人一個孩子。
一個大個子蜷在後座的行李倉裡,正笑眯眯地看我。
既然有順風車,我不由分說也擠了進去。
車門一砰死,大家擠得緊得,每人都隻有一條腿能落地。
司機問我:“一個人走這麼遠,幹啥呢你?” 回答:“玩。
” “有啥好玩的?” 我笑而不言。
他又問:“來到這裡,沒給下面的人說點啥嗎?” “說了。
” “說啥了?” “說:‘你好!’” 滿車的人都笑着說:“不!” 我問居麻:“這是什麼時候的墳墓呢?” 他說:“七八十年前的吧。
” 司機說:“哪裡,最少有一百年了!” 旁邊的乘客說:“我爺爺小的時候,别人也給他說有一百年了。
” 我連連啧歎,說:“就這幾個小小的樹枝墳,竟能留存這麼長時間!” 居麻說:“哪裡,原來至少有二十多個墳,埋了二十多個人呢!一年一年地,慢慢地,就沒有了,平了……” 司機又說:“哪裡!用了幾百年的地方,下面最少也得有一百個人吧?” ——無論如何,現在我看到的正是最後的幾座。
它們在風吹日曬之中正漸漸消融于大地,它們是這面偌大墓地的最後一點痕迹。
居麻還說,過去的年代不像現在,有汽車。
人死後能被迅速帶回北面烏倫古河一帶的家族墓地。
穆斯林有速葬的禮俗,隻能就近安葬。
但這一個“就近”,也得有百十裡的距離啊。
木車拉着骨骸緩緩走過大地,拉長了在世親人離别的憂傷。
這塊地方怕是附近沙漠中唯一的有土之地了,可能也是這片荒野中唯一的墓地吧。
在遙久的漫漫時間中,它留下了多少無法繼續跟着羊群前行的牧人。
如今,再也沒人啟用這塊古老的墓地了,它被永遠放棄了。
居麻說:因為交通改善了嘛……在我看來,這種“改善”就跟木錘拼命擊打鐵塊的效果差不多。
但無論如何,還是大大動搖了原先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