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訪客(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了份大力。
他一直跟在大家後面誠惶誠恐地吆喝,并用力拍打站着不走的羊(比他矮不了多少),和大家一同幹到最最後才回家。
可給凍壞了。
第二天我才知道那小孩竟然都七歲了!看上去小得可憐…… 那兩天居麻輪休,整天又鋸又敲又打,搗騰出一系列山寨貨。
有鋸把,有匕首把,還有一個菜刀把(不知為何,家裡的器具總是先壞把子)。
那個新來的小男孩觀摩了一整天,欽佩極了。
居麻認真地對他說:“我的家裡,二十歲的娃娃有,十五歲的娃娃也有,剛好還缺個七歲的。
我們去和你爸爸媽媽商量一下,把你送給我吧?”這孩子左思右想,艱難地作了抉擇:“不。
”居麻又說:“我認識你的爸爸媽媽,我給他們說一下,他們肯定高興得很。
以後嘛,我們家有了好的娃娃,也讓你爸爸媽媽挑一個拿走!”他便黯然告辭。
據說後來在新什别克家默默哭了一夜,第二天說什麼也要回家。
胡爾馬西隻好又把他送回去了。
居麻這家夥很可惡,不但欺負小朋友,還老給客人取外号。
胡爾馬西那兩個胖乎乎的朋友,模樣跟印度人似的,就被他稱為“外國哈薩”。
順便說一句,這兩人頭發黑濃卷曲,圓臉。
臉的上部分黑,下部分淺,估計是戴口罩戴的。
他還管一個瘦瘦的放羊老漢叫“花老漢”,因為人家的毛衣是用零碎舊線頭拼織的。
雖然有些刻薄,但這家夥還是極好客的。
在這荒野裡,誰能不好客呢?大約這世上所有地勢偏僻、人煙稀少處的人們都這樣吧?牧人的好客,既出于寂寞,也出于互助的人際需求。
每個人都作為主人,為他人提供過食物和溫暖的房間。
同時他也不可能避免做客的境遇。
這種賓主間的平等,令荒野中的人際交往踏實、真誠又單純。
客人登門,立刻鋪開餐布奉茶。
若碰到開飯就一起坐下來吃,碰到煮肉也毫不客氣地洗手入席。
若碰到勞動,同樣也跑不掉,立刻下馬投入。
我有一次背雪時摔了一跤,把褲子摔破了。
因為當時另一條換洗的褲子還沒幹(晾了一個星期了……),一回到地窩子就趕緊脫下來補。
原本一連幾天都安安靜靜的,不巧就那會兒突然來客了。
而且來了一長串,魚貫而入:一個來找駱駝,一個要坐車回烏河,一個去送那個坐車的,還有兩個和那個坐車的認識,馬上相逢後,順道過來叙話。
我一邊大喊“等一等!”,一邊忙不疊穿褲子,針還挂在屁股上。
但大家連背過臉去的意思都沒有,照舊一個挨一個有條不紊地上床,并沖我哈哈大笑。
這件事從此成為李娟的一個經典笑話,居麻逢客就講,起碼講過五遍。
而我則一直很納悶,這些推開别人家的門就往裡走的人,如果遇到更尴尬的情形又該怎麼辦……哎,這個問題恐怕隻能讓主人自己去解決了。
所以在荒野裡,再怎麼隐蔽偏僻的地窩子,都會随時收拾得幹幹淨淨、利利索索,随時做好迎接客人的準備。
哪怕一個冬天隻有一個客人上門,也會為這一個人保持一整個冬天的整潔。
這不僅僅是虛榮,這是尊嚴,也是尊重。
不知為何,賓主問候過後,一一入席,最初的十分鐘往往無語。
大家一碗接一碗喝茶,主人也沉默着陪同,好像突然間都那麼疲憊……然而,又是突然間,有人提起一個話頭,席面頓時活絡起來。
交談漸趨熱烈,到後來停也停不下來。
哪怕有事前來的客人也是如此。
先愣着不說話,喝了二十分鐘的茶後,我無意中朝他看了一眼,他這才趕緊說:“你的媽媽,給你帶來了一隻箱子,在外面放着……”如果我一直不朝他看,他是不是就一直找不到機會說出這件事?好像人和人長時間被大片的荒漠分隔開來,陡然見了面,總是很難接上茬。
更多的人們隻是遠遠地路過我們的沙窩子而已。
我們若看到有人影緩緩經過對面的荒野,便站在高處長久眺望。
直到那人漸漸遠去,一點兒也沒有勒轉馬頭的意思,才失望地回家。
更多的訪客是鄰牧場散放的牲畜。
總會有些時候,出了地窩子,一走上地面就吓一大跳——家門口不知何時忽地聚集了二三十峰披紅挂彩的駱駝,熱鬧非凡。
鄰牧場的牛群在迷路時也會光臨我們的沙窩子。
大約因為這裡有同類的氣息,大約這個羊糞厚積的大沙坑裡釋放着珍貴的一點點溫暖。
它們停在羊圈外露宿。
清晨,一個個身上披着厚厚的雪被。
它們大部分都大腹便便,有孕在身。
這個長夜對它們來說一定很難捱吧?陌生,又寒冷。
不過無論如何,總比擱淺在漫漫荒原的正中央安心多了。
平時光臨我家地窩子的就隻有新什别克和胡爾馬西兩兄弟了。
胡爾馬西幾乎每天晚上的晚餐時分都會來一次,打探或傳遞一些消息,順便喝一碗面湯。
而新什别克每天早上的早茶時分會來一趟,和居麻商量一下當天的放牧點及路線,順便喝一碗頭天晚上剩下的面湯。
[1]定時的念頌、跪拜儀式。
他一直跟在大家後面誠惶誠恐地吆喝,并用力拍打站着不走的羊(比他矮不了多少),和大家一同幹到最最後才回家。
可給凍壞了。
第二天我才知道那小孩竟然都七歲了!看上去小得可憐…… 那兩天居麻輪休,整天又鋸又敲又打,搗騰出一系列山寨貨。
有鋸把,有匕首把,還有一個菜刀把(不知為何,家裡的器具總是先壞把子)。
那個新來的小男孩觀摩了一整天,欽佩極了。
居麻認真地對他說:“我的家裡,二十歲的娃娃有,十五歲的娃娃也有,剛好還缺個七歲的。
我們去和你爸爸媽媽商量一下,把你送給我吧?”這孩子左思右想,艱難地作了抉擇:“不。
”居麻又說:“我認識你的爸爸媽媽,我給他們說一下,他們肯定高興得很。
以後嘛,我們家有了好的娃娃,也讓你爸爸媽媽挑一個拿走!”他便黯然告辭。
據說後來在新什别克家默默哭了一夜,第二天說什麼也要回家。
胡爾馬西隻好又把他送回去了。
居麻這家夥很可惡,不但欺負小朋友,還老給客人取外号。
胡爾馬西那兩個胖乎乎的朋友,模樣跟印度人似的,就被他稱為“外國哈薩”。
順便說一句,這兩人頭發黑濃卷曲,圓臉。
臉的上部分黑,下部分淺,估計是戴口罩戴的。
他還管一個瘦瘦的放羊老漢叫“花老漢”,因為人家的毛衣是用零碎舊線頭拼織的。
雖然有些刻薄,但這家夥還是極好客的。
在這荒野裡,誰能不好客呢?大約這世上所有地勢偏僻、人煙稀少處的人們都這樣吧?牧人的好客,既出于寂寞,也出于互助的人際需求。
每個人都作為主人,為他人提供過食物和溫暖的房間。
同時他也不可能避免做客的境遇。
這種賓主間的平等,令荒野中的人際交往踏實、真誠又單純。
客人登門,立刻鋪開餐布奉茶。
若碰到開飯就一起坐下來吃,碰到煮肉也毫不客氣地洗手入席。
若碰到勞動,同樣也跑不掉,立刻下馬投入。
我有一次背雪時摔了一跤,把褲子摔破了。
因為當時另一條換洗的褲子還沒幹(晾了一個星期了……),一回到地窩子就趕緊脫下來補。
原本一連幾天都安安靜靜的,不巧就那會兒突然來客了。
而且來了一長串,魚貫而入:一個來找駱駝,一個要坐車回烏河,一個去送那個坐車的,還有兩個和那個坐車的認識,馬上相逢後,順道過來叙話。
我一邊大喊“等一等!”,一邊忙不疊穿褲子,針還挂在屁股上。
但大家連背過臉去的意思都沒有,照舊一個挨一個有條不紊地上床,并沖我哈哈大笑。
這件事從此成為李娟的一個經典笑話,居麻逢客就講,起碼講過五遍。
而我則一直很納悶,這些推開别人家的門就往裡走的人,如果遇到更尴尬的情形又該怎麼辦……哎,這個問題恐怕隻能讓主人自己去解決了。
所以在荒野裡,再怎麼隐蔽偏僻的地窩子,都會随時收拾得幹幹淨淨、利利索索,随時做好迎接客人的準備。
哪怕一個冬天隻有一個客人上門,也會為這一個人保持一整個冬天的整潔。
這不僅僅是虛榮,這是尊嚴,也是尊重。
不知為何,賓主問候過後,一一入席,最初的十分鐘往往無語。
大家一碗接一碗喝茶,主人也沉默着陪同,好像突然間都那麼疲憊……然而,又是突然間,有人提起一個話頭,席面頓時活絡起來。
交談漸趨熱烈,到後來停也停不下來。
哪怕有事前來的客人也是如此。
先愣着不說話,喝了二十分鐘的茶後,我無意中朝他看了一眼,他這才趕緊說:“你的媽媽,給你帶來了一隻箱子,在外面放着……”如果我一直不朝他看,他是不是就一直找不到機會說出這件事?好像人和人長時間被大片的荒漠分隔開來,陡然見了面,總是很難接上茬。
更多的人們隻是遠遠地路過我們的沙窩子而已。
我們若看到有人影緩緩經過對面的荒野,便站在高處長久眺望。
直到那人漸漸遠去,一點兒也沒有勒轉馬頭的意思,才失望地回家。
更多的訪客是鄰牧場散放的牲畜。
總會有些時候,出了地窩子,一走上地面就吓一大跳——家門口不知何時忽地聚集了二三十峰披紅挂彩的駱駝,熱鬧非凡。
鄰牧場的牛群在迷路時也會光臨我們的沙窩子。
大約因為這裡有同類的氣息,大約這個羊糞厚積的大沙坑裡釋放着珍貴的一點點溫暖。
它們停在羊圈外露宿。
清晨,一個個身上披着厚厚的雪被。
它們大部分都大腹便便,有孕在身。
這個長夜對它們來說一定很難捱吧?陌生,又寒冷。
不過無論如何,總比擱淺在漫漫荒原的正中央安心多了。
平時光臨我家地窩子的就隻有新什别克和胡爾馬西兩兄弟了。
胡爾馬西幾乎每天晚上的晚餐時分都會來一次,打探或傳遞一些消息,順便喝一碗面湯。
而新什别克每天早上的早茶時分會來一趟,和居麻商量一下當天的放牧點及路線,順便喝一碗頭天晚上剩下的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