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訪客(一)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上下穿戴窘迫,腳下兩隻鞋卻新得非同凡響,還很有幾分時新的款式呢。
至于嘛,出門找個駱駝而已,何必穿這麼新的鞋?我猜他沒準兒一大早就已經為這個問題和老婆子争執過呢。
沒準兒這是他唯一的體面物什,就像居麻放羊時也堅決要穿好衣服。
鞋子體面的人上床時往往不會脫鞋的,非但不脫,還踩得咚咚響。
我覺得這個老頭很可愛,但小喀拉哈西卻覺得他很可怕。
她歪着身子,認真地瞅着他。
老人也同樣認真地盯着她。
五秒鐘後,小家夥突然放聲大哭!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
衆人哄堂大笑。
這個不招孩子待見的倒黴老漢有些不好意思了,往下再不敢多看孩子一眼。
不知為何,我總會深深地感激那些一進門就主動問候我的人,好像獲得了友誼與幫助一樣感激。
我還記得他們其中一人平靜溫和的淺色眼睛,記得他的欲言又止。
我猜他有話想對我說,甚至想與我結交。
他專注地側身做傾聽狀,我感覺到他的期待,卻張口結舌,一言難發。
他走之前再次向我緻意,我還是不知說什麼才好。
我出門送他,一直送到馬前,才大聲地說了句:“再見!” 還有一個小夥子,在沒有話題之前,一手摟着梅花貓,一手翻漢文報,煞有介事。
誰知他是真看得懂呢。
他當着我的面慢慢念出上面的新聞,十個字裡至少認得三四個。
真是了不起。
我便由衷地誇獎他。
他這才結結巴巴地用漢語告訴我,他讀過高中的,還是在縣城裡讀的呢。
于是我們攀談起來。
我抱怨阿拉伯字母太多了。
他告訴我不用全學,有四個字母在哈語裡用不上,并一一指給我看。
正是最難啃的那四個!我大喜,立刻重拾信心。
他又安慰我說:“冬天時間多,一天學一個,一個月就全學會了嘛。
” 我說:“我年紀大了,得兩天學一個。
” 他便很無奈。
他走後,我盼望他還會再來。
過了一段時間,果真又來了。
我立刻湊上去和他東拉西扯找話說。
可不知為何,這小子說什麼也不理我了。
多少有些傷心。
上門的客人如果穿得很厚,就是騎馬來的。
如果穿得特别特别厚,肯定是騎摩托車來的。
如果穿得非常單薄,則一定是開着汽車來的——連汽車都動用了,不曉得丢了多少駱駝。
然而正是那三個開汽車來的——跟餓了多少天似的。
還在餐布上翻翻撿撿,挑三揀四。
我眼睜睜看着他們把我家最後的三塊羊糞灰烤的馕(混在普通馕塊間)全找出來吃掉了…… 一天黃昏時分來了一個客人。
他對我的存在遠比一般牧人驚奇,竟一直死盯着我不放。
我覺得很難堪,便用老法子,也回盯他。
卻不知為何,突然底氣不足,氣場遠不能與之抗衡……席間,他一邊盯着我,一邊不停地向嫂子打聽我的事。
我想他一定是從極遠的地方來的。
附近幾個牧場上的牧人,就算沒見過我,至少聽說過我。
而他連聽都沒聽說過,才會顯得如此意外。
很快,這個客人結束了茶飲,合碗起身,取下壁毯上挂着的白布……我還沒反應過來,加瑪趕緊提醒我讓開位置。
我這才意識到此人要做乃麻孜[1]了。
虔誠的穆斯林每天都會做五次乃麻孜的。
他鋪好白布,跪在上面(原來那塊白布的用途在此啊,我還一直以為是個裝飾物呢),面朝西方“啊啊嗚嗚”地念起經來,不時下拜、叩首。
紮達到底是個孩子,見這人如此認真、迂腐,忍不住撲哧笑了。
此後偷笑個不停。
然而,當那人結束這場巴塔,雙手擡起,開始做結束語時,紮達還是迅速跟着擡起手心,并趕緊提醒一旁正在繡花的加瑪。
這時嫂子也停下手裡的活,母子三人一起擡起手,大家以同一個姿勢,一起說出最後的那一句“安拉”。
這場巴塔算是結束了,竟如此鄭重。
那人起身告辭,上馬孤獨地走了。
後來我去找牛時,站在沙丘上,看到他最後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西北方向。
和所有牧民一樣,他的馬鞍後也拖着長長的皮繩(這是一種軟化生皮的土方法)。
他将把關于我的消息傳到更加遙遠廣闊的地方。
一天下午,我正在和嫂子一起裁一塊黑色平絨布,打算用來包新花氈的四邊。
突然門開了,“撲通”一聲,掉進來一個小男孩。
站穩當後,呆呆地看着我們。
嫂子笑了,招呼他過來坐,還摸了一塊糖給他。
小家夥大約四五歲,臉頰黑乎乎的,一聲不吭,溫柔又腼腆。
居麻說他是胡爾馬西從西面牧場上帶回來的一個小親戚,将在我們的沙窩子裡住一段時間。
那天羊回得很晚,大家非常忙亂。
我剛系完小牛,就遇到趕羊回來的熱合買得罕。
這小子一天不見,突然變得好客氣,走過來莊重地向我伸出手,還說:“你好。
”我很配合地迎上前與他握手。
突然,白天裡看到的小客人從他背後冒了出來,也輕輕地說:“你好。
”我隻好也和他握了握手。
這種大人一樣的行為令小家夥激動不已。
接下來趕羊入圈時,出
至于嘛,出門找個駱駝而已,何必穿這麼新的鞋?我猜他沒準兒一大早就已經為這個問題和老婆子争執過呢。
沒準兒這是他唯一的體面物什,就像居麻放羊時也堅決要穿好衣服。
鞋子體面的人上床時往往不會脫鞋的,非但不脫,還踩得咚咚響。
我覺得這個老頭很可愛,但小喀拉哈西卻覺得他很可怕。
她歪着身子,認真地瞅着他。
老人也同樣認真地盯着她。
五秒鐘後,小家夥突然放聲大哭!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
衆人哄堂大笑。
這個不招孩子待見的倒黴老漢有些不好意思了,往下再不敢多看孩子一眼。
不知為何,我總會深深地感激那些一進門就主動問候我的人,好像獲得了友誼與幫助一樣感激。
我還記得他們其中一人平靜溫和的淺色眼睛,記得他的欲言又止。
我猜他有話想對我說,甚至想與我結交。
他專注地側身做傾聽狀,我感覺到他的期待,卻張口結舌,一言難發。
他走之前再次向我緻意,我還是不知說什麼才好。
我出門送他,一直送到馬前,才大聲地說了句:“再見!” 還有一個小夥子,在沒有話題之前,一手摟着梅花貓,一手翻漢文報,煞有介事。
誰知他是真看得懂呢。
他當着我的面慢慢念出上面的新聞,十個字裡至少認得三四個。
真是了不起。
我便由衷地誇獎他。
他這才結結巴巴地用漢語告訴我,他讀過高中的,還是在縣城裡讀的呢。
于是我們攀談起來。
我抱怨阿拉伯字母太多了。
他告訴我不用全學,有四個字母在哈語裡用不上,并一一指給我看。
正是最難啃的那四個!我大喜,立刻重拾信心。
他又安慰我說:“冬天時間多,一天學一個,一個月就全學會了嘛。
” 我說:“我年紀大了,得兩天學一個。
” 他便很無奈。
他走後,我盼望他還會再來。
過了一段時間,果真又來了。
我立刻湊上去和他東拉西扯找話說。
可不知為何,這小子說什麼也不理我了。
多少有些傷心。
上門的客人如果穿得很厚,就是騎馬來的。
如果穿得特别特别厚,肯定是騎摩托車來的。
如果穿得非常單薄,則一定是開着汽車來的——連汽車都動用了,不曉得丢了多少駱駝。
然而正是那三個開汽車來的——跟餓了多少天似的。
還在餐布上翻翻撿撿,挑三揀四。
我眼睜睜看着他們把我家最後的三塊羊糞灰烤的馕(混在普通馕塊間)全找出來吃掉了…… 一天黃昏時分來了一個客人。
他對我的存在遠比一般牧人驚奇,竟一直死盯着我不放。
我覺得很難堪,便用老法子,也回盯他。
卻不知為何,突然底氣不足,氣場遠不能與之抗衡……席間,他一邊盯着我,一邊不停地向嫂子打聽我的事。
我想他一定是從極遠的地方來的。
附近幾個牧場上的牧人,就算沒見過我,至少聽說過我。
而他連聽都沒聽說過,才會顯得如此意外。
很快,這個客人結束了茶飲,合碗起身,取下壁毯上挂着的白布……我還沒反應過來,加瑪趕緊提醒我讓開位置。
我這才意識到此人要做乃麻孜
虔誠的穆斯林每天都會做五次乃麻孜的。
他鋪好白布,跪在上面(原來那塊白布的用途在此啊,我還一直以為是個裝飾物呢),面朝西方“啊啊嗚嗚”地念起經來,不時下拜、叩首。
紮達到底是個孩子,見這人如此認真、迂腐,忍不住撲哧笑了。
此後偷笑個不停。
然而,當那人結束這場巴塔,雙手擡起,開始做結束語時,紮達還是迅速跟着擡起手心,并趕緊提醒一旁正在繡花的加瑪。
這時嫂子也停下手裡的活,母子三人一起擡起手,大家以同一個姿勢,一起說出最後的那一句“安拉”。
這場巴塔算是結束了,竟如此鄭重。
那人起身告辭,上馬孤獨地走了。
後來我去找牛時,站在沙丘上,看到他最後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西北方向。
和所有牧民一樣,他的馬鞍後也拖着長長的皮繩(這是一種軟化生皮的土方法)。
他将把關于我的消息傳到更加遙遠廣闊的地方。
一天下午,我正在和嫂子一起裁一塊黑色平絨布,打算用來包新花氈的四邊。
突然門開了,“撲通”一聲,掉進來一個小男孩。
站穩當後,呆呆地看着我們。
嫂子笑了,招呼他過來坐,還摸了一塊糖給他。
小家夥大約四五歲,臉頰黑乎乎的,一聲不吭,溫柔又腼腆。
居麻說他是胡爾馬西從西面牧場上帶回來的一個小親戚,将在我們的沙窩子裡住一段時間。
那天羊回得很晚,大家非常忙亂。
我剛系完小牛,就遇到趕羊回來的熱合買得罕。
這小子一天不見,突然變得好客氣,走過來莊重地向我伸出手,還說:“你好。
”我很配合地迎上前與他握手。
突然,白天裡看到的小客人從他背後冒了出來,也輕輕地說:“你好。
”我隻好也和他握了握手。
這種大人一樣的行為令小家夥激動不已。
接下來趕羊入圈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