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食物
關燈
小
中
大
脂肪,切碎了扔進鍋裡,煉出油和油渣。
她得意地用漢語告訴我:“今天,要吃的東西嘛,不是抓飯,不是菜,不是拉面,不是湯飯……”總之列舉了一切我們之前的生活中吃過的東西。
我問:“那到底是啥?”她想了想:“就是一個東西嘛,不是抓飯,不是菜,不是拉面……”難以付諸漢語。
等羊油煉出一大碗後,嫂子撈出油渣,再用鍋勺舀了一勺面粉直接撒進鍋裡的滾油中。
炒一炒,攪一攪。
邊翻炒邊添面粉,直到油和面混合得完全飽和為止。
再添加了幾個爐圈,改用小火翻炒了好一會兒。
最後又加了兩勺白糖拌勻了。
喝茶時,她給每人盛了淺淺的小半碗這種油煎粉,并用鍋勺緊緊地壓瓷了,再沖進去奶茶。
并囑咐我喝完茶再吃下面的粉。
我一喝——香極了!奶香和茶香裡又添加了濃濃的麥香。
等喝完茶,煎粉的表層成了糊狀,下面部分則又幹又沙。
用小勺舀出來一嘗——居然是龍須酥的味道!如果說剛才奶茶的香是山路十八彎的香,這種油煎面的香則是金光大道的香。
這真的是“什麼也不是”的東西,是從來沒吃過的東西…… 餃子也是沒吃過的。
雖然都是面皮裹肉餡,但牧人的餃子和我們漢族的餃子區别挺大。
首先,肉餡不是剁成泥的,一塊一塊切得極大,有時一隻餃子裡隻裹了一塊肉。
皮兒也不一樣,先擀一大塊面皮,再切出一堆小方塊。
包出的餃子形狀則像一條條小魚。
包餃子時,我、加瑪和嫂子負責包。
居麻負責把包好的餃子在餐闆上橫平豎直、頭尾相向地排列出陣式,并令它們兩軍對壘,随時準備投入戰鬥。
而紮達負責冷眼旁觀,不時“豁切”幾聲,為父親的幼稚行為表示難為情。
餃子包完後,大家還要玩好一陣才扔進鍋裡煮。
大家沒吃過的東西就更多了。
一天入睡前,不知是誰談到了城裡的涼皮。
吃過涼皮的加瑪和紮達感慨萬千,嫂子和居麻則非常好奇它的做法。
我立刻給大家上了一課。
但大家将信将疑。
加瑪強烈要求我第二天給大家做,紮達雙手贊成。
嫂子卻說:“豁切!”居麻也說:“浪費面粉!”其實他的意思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
沒想到第二天加瑪真的催我演示此技術。
于是我在嫂子不滿的嘟哝中意氣風發地展示了起來。
揉面,洗面,靜置,蒸面筋,燙面皮……并用洗面的水煮了湯汁。
這期間,紮達顯示出極大的興趣,哪兒也不去,守在旁邊打下手。
家裡隻有兩個大鐵盤子輪換着燙面皮,我忙不過來,便不停指使他做這做那。
一會兒把燙好的面皮盤子放到室外雪地上降溫,一會兒又取回來換另一個盤子。
這會兒這小子格外聽話,說啥依啥。
忙進忙出,分外配合。
雖然隻洗了一碗面,做出來後卻每人都能分到一小碗,還給隔壁送去了一碗。
大家各自端着各自那份默默地吃。
不說好,也不說不好,真令人心裡發毛。
但再一想:以往無論吃什麼好東西,似乎大家都沒有過什麼熱烈反應啊,便踏實了一些。
很快,令人心穩的反饋來了,加瑪一吃完便很有信心地宣布:明天由她來做,她已經學會了!但嫂子立刻反對。
她說:好是好,就是太麻煩啦!——的确麻煩,有這功夫,馕都烤好三四隻,夠全家人吃兩三天了。
是的,冬窩子的食譜是單調的。
一天隻有一頓正餐,其他時候隻有幹馕和奶茶。
正餐點上,三四天才能吃一次肉。
其他時間要麼擀面條,要麼拉面,要麼蒸米飯。
無論吃什麼,都會點綴一點點蔬菜。
居麻總是抱怨蔬菜越來越貴了,還總是疑心是我家商店搞的鬼。
這個家裡,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
居麻腳臭。
嫂子和加瑪的手指甲凹凸不平,嚴重扭曲。
而我也漸漸十指撕滿了倒皮。
有一次繡花氈時,左手拇指處不小心給紮了一針。
就那麼一個小小的針眼,居然一直愈合不了。
後來還漸漸順着手指上的紋理縱向裂開,傷口越裂越深。
幹活時,稍一用力就會掙破、流血。
另外我的口腔潰瘍也很嚴重,這邊好了那邊長,滿嘴不消停,隻能歪着嘴喝茶。
——這些大約都是缺乏維生素的原因吧? 無論如何,我還是氣吞山河地度過了這個冬天,無其他不适。
在最冷的日子裡,每天凍得跟猴子似的,也沒感冒過一次。
然而,就在我即将離開冬窩子的最後一個禮拜,大約因為已經做好了離開的計劃,像是突然松懈下來似的——好像不用再辛苦支撐了,好像另外的希望與熱切壓過了一切,好像身心的平靜被更加複雜洶湧的欲求擾亂了……總之,就在那幾天,沸騰了一整個冬天的食欲終于降溫。
與此同時,大大感冒了一場。
剛開始進入這個家庭生活時,居麻看我吃相那麼喜人,很有把握地說:“等你回到家,你媽媽就要吓壞了。
以為你在我們家天天吃化肥。
” 而實際上,這個冬天我不但沒能胖起來,還瘦到了八十斤以下。
因為我一直用睡袋睡覺,居麻一直叫我“麻袋姑娘”。
後來看我越來越消瘦,便改口叫我“半麻袋姑娘”。
這就是我在荒野裡落得的第三個綽号。
[1]意為夠了、好了,客人結束用餐時對主人說的客氣話。
她得意地用漢語告訴我:“今天,要吃的東西嘛,不是抓飯,不是菜,不是拉面,不是湯飯……”總之列舉了一切我們之前的生活中吃過的東西。
我問:“那到底是啥?”她想了想:“就是一個東西嘛,不是抓飯,不是菜,不是拉面……”難以付諸漢語。
等羊油煉出一大碗後,嫂子撈出油渣,再用鍋勺舀了一勺面粉直接撒進鍋裡的滾油中。
炒一炒,攪一攪。
邊翻炒邊添面粉,直到油和面混合得完全飽和為止。
再添加了幾個爐圈,改用小火翻炒了好一會兒。
最後又加了兩勺白糖拌勻了。
喝茶時,她給每人盛了淺淺的小半碗這種油煎粉,并用鍋勺緊緊地壓瓷了,再沖進去奶茶。
并囑咐我喝完茶再吃下面的粉。
我一喝——香極了!奶香和茶香裡又添加了濃濃的麥香。
等喝完茶,煎粉的表層成了糊狀,下面部分則又幹又沙。
用小勺舀出來一嘗——居然是龍須酥的味道!如果說剛才奶茶的香是山路十八彎的香,這種油煎面的香則是金光大道的香。
這真的是“什麼也不是”的東西,是從來沒吃過的東西…… 餃子也是沒吃過的。
雖然都是面皮裹肉餡,但牧人的餃子和我們漢族的餃子區别挺大。
首先,肉餡不是剁成泥的,一塊一塊切得極大,有時一隻餃子裡隻裹了一塊肉。
皮兒也不一樣,先擀一大塊面皮,再切出一堆小方塊。
包出的餃子形狀則像一條條小魚。
包餃子時,我、加瑪和嫂子負責包。
居麻負責把包好的餃子在餐闆上橫平豎直、頭尾相向地排列出陣式,并令它們兩軍對壘,随時準備投入戰鬥。
而紮達負責冷眼旁觀,不時“豁切”幾聲,為父親的幼稚行為表示難為情。
餃子包完後,大家還要玩好一陣才扔進鍋裡煮。
大家沒吃過的東西就更多了。
一天入睡前,不知是誰談到了城裡的涼皮。
吃過涼皮的加瑪和紮達感慨萬千,嫂子和居麻則非常好奇它的做法。
我立刻給大家上了一課。
但大家将信将疑。
加瑪強烈要求我第二天給大家做,紮達雙手贊成。
嫂子卻說:“豁切!”居麻也說:“浪費面粉!”其實他的意思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
沒想到第二天加瑪真的催我演示此技術。
于是我在嫂子不滿的嘟哝中意氣風發地展示了起來。
揉面,洗面,靜置,蒸面筋,燙面皮……并用洗面的水煮了湯汁。
這期間,紮達顯示出極大的興趣,哪兒也不去,守在旁邊打下手。
家裡隻有兩個大鐵盤子輪換着燙面皮,我忙不過來,便不停指使他做這做那。
一會兒把燙好的面皮盤子放到室外雪地上降溫,一會兒又取回來換另一個盤子。
這會兒這小子格外聽話,說啥依啥。
忙進忙出,分外配合。
雖然隻洗了一碗面,做出來後卻每人都能分到一小碗,還給隔壁送去了一碗。
大家各自端着各自那份默默地吃。
不說好,也不說不好,真令人心裡發毛。
但再一想:以往無論吃什麼好東西,似乎大家都沒有過什麼熱烈反應啊,便踏實了一些。
很快,令人心穩的反饋來了,加瑪一吃完便很有信心地宣布:明天由她來做,她已經學會了!但嫂子立刻反對。
她說:好是好,就是太麻煩啦!——的确麻煩,有這功夫,馕都烤好三四隻,夠全家人吃兩三天了。
是的,冬窩子的食譜是單調的。
一天隻有一頓正餐,其他時候隻有幹馕和奶茶。
正餐點上,三四天才能吃一次肉。
其他時間要麼擀面條,要麼拉面,要麼蒸米飯。
無論吃什麼,都會點綴一點點蔬菜。
居麻總是抱怨蔬菜越來越貴了,還總是疑心是我家商店搞的鬼。
這個家裡,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
居麻腳臭。
嫂子和加瑪的手指甲凹凸不平,嚴重扭曲。
而我也漸漸十指撕滿了倒皮。
有一次繡花氈時,左手拇指處不小心給紮了一針。
就那麼一個小小的針眼,居然一直愈合不了。
後來還漸漸順着手指上的紋理縱向裂開,傷口越裂越深。
幹活時,稍一用力就會掙破、流血。
另外我的口腔潰瘍也很嚴重,這邊好了那邊長,滿嘴不消停,隻能歪着嘴喝茶。
——這些大約都是缺乏維生素的原因吧? 無論如何,我還是氣吞山河地度過了這個冬天,無其他不适。
在最冷的日子裡,每天凍得跟猴子似的,也沒感冒過一次。
然而,就在我即将離開冬窩子的最後一個禮拜,大約因為已經做好了離開的計劃,像是突然松懈下來似的——好像不用再辛苦支撐了,好像另外的希望與熱切壓過了一切,好像身心的平靜被更加複雜洶湧的欲求擾亂了……總之,就在那幾天,沸騰了一整個冬天的食欲終于降溫。
與此同時,大大感冒了一場。
剛開始進入這個家庭生活時,居麻看我吃相那麼喜人,很有把握地說:“等你回到家,你媽媽就要吓壞了。
以為你在我們家天天吃化肥。
” 而實際上,這個冬天我不但沒能胖起來,還瘦到了八十斤以下。
因為我一直用睡袋睡覺,居麻一直叫我“麻袋姑娘”。
後來看我越來越消瘦,便改口叫我“半麻袋姑娘”。
這就是我在荒野裡落得的第三個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