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食物
關燈
小
中
大
剛進入荒野時,月亮在我眼裡是皎潔優雅的。
沒多久,就變成了金黃酥脆的,而且還烙得恰到火候……就更别提其他一切能放進嘴裡、吞進肚子裡的東西了。
面對它們,我像被槍瞄準了一樣動彈不得。
喝茶時,一般來說我喝到第三碗就會合碗辭謝:“包勒得![1]”有一次才喝到兩碗,居麻就替我說:“傑!包勒得!”我急了,立刻澄清:“海得包勒得(這哪能夠啊)?”大家大笑。
于是居麻給我取了個綽号“海得包勒得”。
吃飽肚子後,如果大家還在勸食,我會客氣地說:“托依得爾木(肚子飽啦)!”居麻那家夥故意誤聽為“托依加爾木門(才半飽)”。
又給我取了第二個綽号“托依加爾木門”。
我便頂着這兩個綽号過了一整個冬天。
到了今天,恐怕隻有在荒野裡,在刀斧直接劈削開來的簡單生活中,食物才隻是食物吧——既不是裝飾物,也不是消遣物。
它就在那兒,在餐布上,在盤子裡。
它與你之間,由兩點間最近的直線相連接。
它總共隻有一個意味:吃吧!——食物出現在口腔裡,就像愛情出現在青春裡。
再合理不過,再美滿不過了。
問題:什麼樣的食物最美味? 答案:簡單寂靜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
在簡單寂靜的生活裡,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香得直灌天庭。
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細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體的沙灘,将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幹二淨。
如果熱茶裡添加的是一把“阿克熱木切克”(變質的牛奶制作的奶酪)末兒,則更有嚼頭了。
面對那香氣,如面對體重一百二十公斤的婦人——她殷勤地站在那裡,溫和又穩當。
如果這茶裡還煮進了丁香粒和黑胡椒,那婦人便意味深長地笑了。
拉面的存在隻有一個目标:把肚子撐圓了! 麥子粥則像熨鬥一樣把腸胃拾掇得服服帖帖。
如果是加了酸奶糊的羊肉湯麥子粥,則會令腸胃裡所有的消化酶拉起橫幅,列隊歡呼。
吃包子時,世上最好吃的東西是包子。
吃抓肉時,世上最好吃的東西又變成了抓肉。
這兩種結論毫無沖突。
想想包子餡吧:土豆粒、肉粒、油渣。
再想一想:沙沙糯糯的土豆泥、汁水盈旺的肉粒、金黃的油渣……然後再想想抓肉,想想居麻飛快地做完餐前巴塔(簡單得幾乎等于沒做)後操起小刀就開始削肉,想想肉片下晶瑩的面片飽飽地吸足了肉湯,暗自得意,欲要和肉片一較高低……包子也罷,抓肉也罷,哪怕吃得撐到了嗓子眼,仍感覺還能繼續再吃。
做包子剩下的餡還接着做包子嗎?不!嫂子創意多多。
第二天她又剁了些肥肉加進去,再擀兩塊方向盤一樣大的圓面餅,夾住肉餡,四面捏緊,像烤馕一樣丢進滾燙的羊糞灰燼裡烘烤……多麼隆重的烤包子啊,方向盤一樣大!等待包子出爐的時間裡,大家團團圍坐。
鄰居家兩個孩子說什麼也不離開,無限地耐心。
這個方向盤般的大包子一端上餐布,其光輝便照亮了整個地窩子。
嫂子像切生日蛋糕那樣切開它,油汁四溢。
熱合買得罕眼明手快,占據了最大的一塊餅,斯文地慢慢吃,再斯文地拒絕第二塊。
啃完馬腿肉後,居麻操起菜刀,把啞鈴般粗壯的馬腿骨兩頭的圓端砍成薄薄的碎片,給我和加瑪兩個嚼食。
我倆邊嚼邊吮吸骨髓裡的油脂。
形容一個人殘忍,會說他“吸人骨髓”,聽着挺可怕。
但說良心話,骨髓吸起來的滋味……實在令人無法放棄啊……雖然一片碎骨片嚼半天也隻能嚼出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的髓汁。
薩依娜送來的奶酪湯也是生活的驚喜之一,況且她還慷慨地煮進了那麼多白糖。
還有羊糞灰烤的薄馕——嫂子先燒起一大堆羊糞,等充分燃燒完畢,把剩下的滾燙細膩的灰燼扒開,攤平。
再把事先揉好的面團擀成一大片面餅,不墊任何器具,直接投入灰燼之中。
然後把四周的糞灰聚攏過來,完全埋蓋住這塊潔白的面餅。
等灰燼完全降溫後,扒出金黃、瓷硬的面餅——哎喲,香得喲……叫我說什麼好呢? 牛肉抓飯也是無話可說,土豆炖肉同樣無話可說。
奇怪的是,早餐的幹馕泡進淡茶裡,頂多再加半勺黃油——卻仍然美味得無話可說。
如果再往這茶水裡額外添加一把塔爾糜的話,何止無話可說,簡直要默默流淚了…… 我們總共兩棵白菜,儲存在結滿冰霜的地窩子牆角處。
每天隻剝兩片葉子煮進晚餐,足足吃了近兩個月。
為什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呢?因為,除了白菜,我們還有二十顆土豆。
炸包爾沙克的場景則豐足無比:鐵鍋盛滿滾油,面闆鋪滿雪白的面塊,旁邊是滿滿一鋁鍋及滿滿一鐵盆的金黃色方塊! 包爾沙克裡僅僅隻揉了些鹽,口感就已經相當富态了。
揉進紅糖的油葉子(和下文的“面粒子”一樣,都是一種油炸食品)則是暴發戶,揉進葵花籽油的面粒子是富二代。
吃完暴發戶,後面還等着富二代……這簡直就是過年。
做油炸食品時,每
沒多久,就變成了金黃酥脆的,而且還烙得恰到火候……就更别提其他一切能放進嘴裡、吞進肚子裡的東西了。
面對它們,我像被槍瞄準了一樣動彈不得。
喝茶時,一般來說我喝到第三碗就會合碗辭謝:“包勒得!
于是居麻給我取了個綽号“海得包勒得”。
吃飽肚子後,如果大家還在勸食,我會客氣地說:“托依得爾木(肚子飽啦)!”居麻那家夥故意誤聽為“托依加爾木門(才半飽)”。
又給我取了第二個綽号“托依加爾木門”。
我便頂着這兩個綽号過了一整個冬天。
到了今天,恐怕隻有在荒野裡,在刀斧直接劈削開來的簡單生活中,食物才隻是食物吧——既不是裝飾物,也不是消遣物。
它就在那兒,在餐布上,在盤子裡。
它與你之間,由兩點間最近的直線相連接。
它總共隻有一個意味:吃吧!——食物出現在口腔裡,就像愛情出現在青春裡。
再合理不過,再美滿不過了。
問題:什麼樣的食物最美味? 答案:簡單寂靜的生活中的食物最美味。
在簡單寂靜的生活裡,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香得直灌天庭。
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細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體的沙灘,将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幹二淨。
如果熱茶裡添加的是一把“阿克熱木切克”(變質的牛奶制作的奶酪)末兒,則更有嚼頭了。
面對那香氣,如面對體重一百二十公斤的婦人——她殷勤地站在那裡,溫和又穩當。
如果這茶裡還煮進了丁香粒和黑胡椒,那婦人便意味深長地笑了。
拉面的存在隻有一個目标:把肚子撐圓了! 麥子粥則像熨鬥一樣把腸胃拾掇得服服帖帖。
如果是加了酸奶糊的羊肉湯麥子粥,則會令腸胃裡所有的消化酶拉起橫幅,列隊歡呼。
吃包子時,世上最好吃的東西是包子。
吃抓肉時,世上最好吃的東西又變成了抓肉。
這兩種結論毫無沖突。
想想包子餡吧:土豆粒、肉粒、油渣。
再想一想:沙沙糯糯的土豆泥、汁水盈旺的肉粒、金黃的油渣……然後再想想抓肉,想想居麻飛快地做完餐前巴塔(簡單得幾乎等于沒做)後操起小刀就開始削肉,想想肉片下晶瑩的面片飽飽地吸足了肉湯,暗自得意,欲要和肉片一較高低……包子也罷,抓肉也罷,哪怕吃得撐到了嗓子眼,仍感覺還能繼續再吃。
做包子剩下的餡還接着做包子嗎?不!嫂子創意多多。
第二天她又剁了些肥肉加進去,再擀兩塊方向盤一樣大的圓面餅,夾住肉餡,四面捏緊,像烤馕一樣丢進滾燙的羊糞灰燼裡烘烤……多麼隆重的烤包子啊,方向盤一樣大!等待包子出爐的時間裡,大家團團圍坐。
鄰居家兩個孩子說什麼也不離開,無限地耐心。
這個方向盤般的大包子一端上餐布,其光輝便照亮了整個地窩子。
嫂子像切生日蛋糕那樣切開它,油汁四溢。
熱合買得罕眼明手快,占據了最大的一塊餅,斯文地慢慢吃,再斯文地拒絕第二塊。
啃完馬腿肉後,居麻操起菜刀,把啞鈴般粗壯的馬腿骨兩頭的圓端砍成薄薄的碎片,給我和加瑪兩個嚼食。
我倆邊嚼邊吮吸骨髓裡的油脂。
形容一個人殘忍,會說他“吸人骨髓”,聽着挺可怕。
但說良心話,骨髓吸起來的滋味……實在令人無法放棄啊……雖然一片碎骨片嚼半天也隻能嚼出那麼一點點、一點點的髓汁。
薩依娜送來的奶酪湯也是生活的驚喜之一,況且她還慷慨地煮進了那麼多白糖。
還有羊糞灰烤的薄馕——嫂子先燒起一大堆羊糞,等充分燃燒完畢,把剩下的滾燙細膩的灰燼扒開,攤平。
再把事先揉好的面團擀成一大片面餅,不墊任何器具,直接投入灰燼之中。
然後把四周的糞灰聚攏過來,完全埋蓋住這塊潔白的面餅。
等灰燼完全降溫後,扒出金黃、瓷硬的面餅——哎喲,香得喲……叫我說什麼好呢? 牛肉抓飯也是無話可說,土豆炖肉同樣無話可說。
奇怪的是,早餐的幹馕泡進淡茶裡,頂多再加半勺黃油——卻仍然美味得無話可說。
如果再往這茶水裡額外添加一把塔爾糜的話,何止無話可說,簡直要默默流淚了…… 我們總共兩棵白菜,儲存在結滿冰霜的地窩子牆角處。
每天隻剝兩片葉子煮進晚餐,足足吃了近兩個月。
為什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呢?因為,除了白菜,我們還有二十顆土豆。
炸包爾沙克的場景則豐足無比:鐵鍋盛滿滾油,面闆鋪滿雪白的面塊,旁邊是滿滿一鋁鍋及滿滿一鐵盆的金黃色方塊! 包爾沙克裡僅僅隻揉了些鹽,口感就已經相當富态了。
揉進紅糖的油葉子(和下文的“面粒子”一樣,都是一種油炸食品)則是暴發戶,揉進葵花籽油的面粒子是富二代。
吃完暴發戶,後面還等着富二代……這簡直就是過年。
做油炸食品時,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