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與世隔絕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時代已經沒有與世隔絕的角落了,連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
我們沙漠腹心的這個沙窩子與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當的聯系。
這一點從大家的日常交談中就可看出——總有那麼多話題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沒個完。
說者聲情并茂,聞者驚歎連連。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連續不斷地進入這片荒野,才能維持這樣的談話嘛。
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牧羊時馬上相逢的問候。
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無線座機電話。
但是,幾天能遇見一次外人呢?而那個破電話幾乎沒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閃出一兩格,打個電話得跟吵架一樣大喊大叫:“……你能聽見嗎?我能聽見!你說!你說!我能聽見!胡大(真主)啊!你真的聽不見嗎?……”盡管如此,對這片荒野來說,已經足夠了。
來到這裡,一切安定下來,最重要的幾項勞動也結束了。
親愛的加瑪就該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顧生病的奶奶了。
可怎麼回去呢?到哪兒找車呢? 我繡花繡得飛快。
居麻總是贊歎道:像跑在柏油路上似的。
牧場上的車統統都是三證全無的非法運營車,俗稱“黑車”。
車況之惡劣,能震驚所有城裡人。
那樣的車在荒野裡若隐若現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東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時速沒法超過二十公裡。
隻有偷偷上了烏河南岸的柏油路(少有交警),才能陡然神氣一下,開得飛快。
可就連這樣的車也是罕見的。
如果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碰到一輛的話,簡直讓人想要……想要……想要放鞭炮!——是的,隻有鞭炮,隻有我們漢族人的這個玩意兒,隻有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噼裡啪啦”瞎咋呼的猛勁兒才能準确表達此種激動。
終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親戚家幫忙挖地窩子,帶回了一個消息。
說有一輛車第二天将經過附近的牧場,去往南面送人,大約兩天後北返。
于是加瑪趕緊開始做準備。
所謂的“準備”主要是洗頭。
這令我很難理解。
且不說當時旱情嚴重,水非常珍貴——她不是馬上要回去了嗎?烏河之畔水源充沛,幹嗎不回到家再洗呢?如果是為了洗給司機和其他乘客看的,這也太虛榮,太奢侈了吧? 再一想,怎麼能用“虛榮”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來定義這件事呢。
生活本來就夠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
而“尊嚴”須得從最小的細節上去呵護。
哪怕就隻在一名司機和兩三名乘客面前體現短短幾個小時的清潔和體面,也馬虎不得啊。
想想看——茫茫荒野,無盡土路,突然,視野中出現一個姑娘的身影。
車開到近前,大家一看:竟如此光鮮整齊!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似的(而并非從土裡鑽出來一樣……)。
在這個粗犷沉寂的世界裡,這樣的情景既令人驚奇,也給人慰藉,還平添了歡樂和希望。
于是加瑪不但洗了頭,還從頭到腳整頓了一番。
還打開上了鎖的箱子,拆開一雙新襪子換上。
還坐下來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頭油(是的,都這年代了,牧場上的女人們仍習慣使用這種古老的化妝品),擦了粉底。
光梳頭發就梳了半個小時!然而即便梳了半個小時也沒見梳出個什麼花樣來,隻是光溜地綁成一條馬尾巴而已。
照我看來,有車的這個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
不過是口耳相傳的一則聽聞,既沒辦法直接和司機聯系、證實,也說不準會不會有啥意外和變動。
但大家還是把它作為确鑿的事實接受了。
這一天很冷。
一大早,隻有一行腳印在結滿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糞土,一線綿延,穿過整個沙窩子消失在沙丘頂端。
因加瑪要走,頭天晚上嫂子煮了一大鍋肉。
早上大家接着吃了些剩下的肉和肉湯,然後各幹各的活,誰也不打擾正在打扮的加瑪。
等時間差不多了,戴足所有首飾,穿着幹淨外套和體面小皮鞋(雖然很薄,卻是所有鞋子裡最漂亮的)的小姑娘突然抱住嫂子親了一口,嘴裡嘟囔着一句漢語:“我愛的媽媽!”于是嫂子也微笑着親了她一口。
我說:“時間還早,再背一袋雪再走吧?” 她扭着身子繼續撒嬌,不理我。
告别荒野令她非常快樂。
頭一天晚上就已經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薩依娜也過來給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
嫂子給奶奶捎了兩條塞着馬肋骨的馬腸,一包煮熟的肉,兩張冬宰時剝的羊皮,一隻埋在羊糞灰裡烤出的面餅(這種烤法烤出的馕最香)。
所有東西統
我們沙漠腹心的這個沙窩子與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當的聯系。
這一點從大家的日常交談中就可看出——總有那麼多話題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沒個完。
說者聲情并茂,聞者驚歎連連。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連續不斷地進入這片荒野,才能維持這樣的談話嘛。
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牧羊時馬上相逢的問候。
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無線座機電話。
但是,幾天能遇見一次外人呢?而那個破電話幾乎沒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閃出一兩格,打個電話得跟吵架一樣大喊大叫:“……你能聽見嗎?我能聽見!你說!你說!我能聽見!胡大(真主)啊!你真的聽不見嗎?……”盡管如此,對這片荒野來說,已經足夠了。
來到這裡,一切安定下來,最重要的幾項勞動也結束了。
親愛的加瑪就該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顧生病的奶奶了。
可怎麼回去呢?到哪兒找車呢? 我繡花繡得飛快。
居麻總是贊歎道:像跑在柏油路上似的。
牧場上的車統統都是三證全無的非法運營車,俗稱“黑車”。
車況之惡劣,能震驚所有城裡人。
那樣的車在荒野裡若隐若現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東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時速沒法超過二十公裡。
隻有偷偷上了烏河南岸的柏油路(少有交警),才能陡然神氣一下,開得飛快。
可就連這樣的車也是罕見的。
如果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碰到一輛的話,簡直讓人想要……想要……想要放鞭炮!——是的,隻有鞭炮,隻有我們漢族人的這個玩意兒,隻有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噼裡啪啦”瞎咋呼的猛勁兒才能準确表達此種激動。
終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親戚家幫忙挖地窩子,帶回了一個消息。
說有一輛車第二天将經過附近的牧場,去往南面送人,大約兩天後北返。
于是加瑪趕緊開始做準備。
所謂的“準備”主要是洗頭。
這令我很難理解。
且不說當時旱情嚴重,水非常珍貴——她不是馬上要回去了嗎?烏河之畔水源充沛,幹嗎不回到家再洗呢?如果是為了洗給司機和其他乘客看的,這也太虛榮,太奢侈了吧? 再一想,怎麼能用“虛榮”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來定義這件事呢。
生活本來就夠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應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嚴”這個東西。
而“尊嚴”須得從最小的細節上去呵護。
哪怕就隻在一名司機和兩三名乘客面前體現短短幾個小時的清潔和體面,也馬虎不得啊。
想想看——茫茫荒野,無盡土路,突然,視野中出現一個姑娘的身影。
車開到近前,大家一看:竟如此光鮮整齊!像從天上掉下來的似的(而并非從土裡鑽出來一樣……)。
在這個粗犷沉寂的世界裡,這樣的情景既令人驚奇,也給人慰藉,還平添了歡樂和希望。
于是加瑪不但洗了頭,還從頭到腳整頓了一番。
還打開上了鎖的箱子,拆開一雙新襪子換上。
還坐下來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頭油(是的,都這年代了,牧場上的女人們仍習慣使用這種古老的化妝品),擦了粉底。
光梳頭發就梳了半個小時!然而即便梳了半個小時也沒見梳出個什麼花樣來,隻是光溜地綁成一條馬尾巴而已。
照我看來,有車的這個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
不過是口耳相傳的一則聽聞,既沒辦法直接和司機聯系、證實,也說不準會不會有啥意外和變動。
但大家還是把它作為确鑿的事實接受了。
這一天很冷。
一大早,隻有一行腳印在結滿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糞土,一線綿延,穿過整個沙窩子消失在沙丘頂端。
因加瑪要走,頭天晚上嫂子煮了一大鍋肉。
早上大家接着吃了些剩下的肉和肉湯,然後各幹各的活,誰也不打擾正在打扮的加瑪。
等時間差不多了,戴足所有首飾,穿着幹淨外套和體面小皮鞋(雖然很薄,卻是所有鞋子裡最漂亮的)的小姑娘突然抱住嫂子親了一口,嘴裡嘟囔着一句漢語:“我愛的媽媽!”于是嫂子也微笑着親了她一口。
我說:“時間還早,再背一袋雪再走吧?” 她扭着身子繼續撒嬌,不理我。
告别荒野令她非常快樂。
頭一天晚上就已經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薩依娜也過來給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
嫂子給奶奶捎了兩條塞着馬肋骨的馬腸,一包煮熟的肉,兩張冬宰時剝的羊皮,一隻埋在羊糞灰裡烤出的面餅(這種烤法烤出的馕最香)。
所有東西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