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荒野主人 十 加瑪蘇魯

關燈
十九歲的加瑪,一米七的個子,颀長苗條,行動輕盈。

    膚色很白,眉毛很淡。

    臉頰上有漂亮的紅暈。

    頭發雖然過于稀薄細軟,但柔順又明亮,和睫毛一樣泛着漂亮的淡金色。

    眼珠則是灰綠色的,鑲着一圈清晰的黑邊。

     加瑪雖然長着娃娃臉,顧盼間卻頗有幾分動人的女性美。

    當然,再仔細看時,會發現她額頭眉梢已經初顯老相。

    遊牧生活的辛苦太煎熬人。

     奇怪的是,雖然天天幹粗活,這姑娘卻偏長了一雙細白而清潔的手。

    隻是指甲嚴重扭曲,一片片深深凹陷在指尖上。

    大約常年缺乏維生素吧?為掩飾這個缺陷,她用染頭發的染料把指甲染成了鮮亮的橘紅色。

     有一次我稱加瑪為“加瑪蘇魯”——“加瑪美人”。

    她不好意思地否認,并也叫我“李娟蘇魯”。

     我是近視眼,雖戴有眼鏡,遠些的地方還是看不清。

    總是抱怨:“我的眼睛不行。

    ” 當我第二次喊她“加瑪蘇魯”時,她迅速回應:“你的眼睛不行。

    ” 今年這片牧場上多了新什别克一家。

    兩家輪值,放羊的工作輕松多了。

    等最寒冷的日子一過去,加瑪蘇魯将完全代替爸爸輪值放羊。

    而在往年,一家人主要是靠這個女孩放羊。

    因人口單薄,作為一家之主的居麻還有其他更繁重的工作。

     尤其去年,遇到罕見的雪災和高寒天氣,家裡凍死了一大半牲畜,又丢了家裡唯一能用的坐騎。

    居麻便長時間出門找馬,隻剩加瑪和嫂子在家。

    加瑪每天徒步放羊。

    嫂子打理家務,管理牛群和駱駝。

    據說當時雪極大,深掩一切。

    為了讓羊群能夠走出沙窩子出去尋食,每天早上母女倆都會驅趕駱駝蹚雪開路。

    可是早上開出的路,下午就被大風吹平了……當時艱苦,可想而知。

     姑娘放羊,在牧場上是很少見的。

    哈薩克有句諺語是“姑娘是家裡的客人”——她隻在這個家裡出生、成長,總有一天會嫁為人婦,成為别的家庭的一員。

    因此要善待女兒,給予客人般的尊重。

    其實,就算沒這樣的禮性,父母也會為之愧疚吧?讓自家的姑娘像男孩子一樣幹活…… 居麻說,等到明年夏天,說什麼也不讓加瑪放羊了。

    他打算給她投資一筆錢,讓她在沙依橫布拉克夏牧場上開個小雜貨店。

    同時把李娟也安排了進去,說加瑪負責賣貨,李娟負責進貨。

    兩人一起努力,便宜地賣東西,氣死别的老闆……他對當下物價的飛速上漲相當憤恨。

     我認為開店是雜亂勞碌的營生,利潤又薄,還不如開個小館子。

    加瑪做飯那麼好吃,生意肯定好。

    然後我又把阿克哈拉僅有的兩三個小館子挨個評價一番,最後結論:都不如加瑪。

     居麻說:“我也考慮過這事,但哈薩克的酒鬼太多。

    一個小姑娘開店,讓人不放心嘛。

    ” 我說:“那倒是。

    ”心裡想:“還好意思說别人,你自己就是酒鬼!” 加瑪初中一年級辍學,已經放了五年的羊。

    雖然五年過去了,她還能大段大段地背誦當年的漢語課文:“春天來了,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春雨沙沙地下……小草綠了……”還會說“黑黑的眼睛”和“藍色的大海”這樣較為複雜的漢語詞組。

    她還會做廣播體操,總是就着《黑走馬》的音樂做。

    還喜歡讓我壓着腿做仰卧起坐,再做俯卧撐,立定跳遠,三級跳遠……溫習一切學校裡才有的花樣。

     提到學校,加瑪話就多了。

    她說她們學校的漢語老師叫“小老師”,并問我為什麼不是“大老師”(我估計姓肖)……又說這個“小老師”是糧種隊(阿克哈拉村附近的一個漢族村)的,原先是賣菜的。

    大約生意不好,就改行教書……又懷念地說:“‘小老師’真好,經常表揚我!”我也由衷地說:“是啊,加瑪是個好學生,愛學習,又愛勞動。

    ”她聽了便有些悲傷。

     她說:“我放了五年羊,姐姐畫了五年畫。

    ” 加瑪十四歲那年,十六歲的姐姐喬裡潘想去伊犁的師範學校學畫畫。

    喬裡潘是這個平凡家庭的最大光榮,她從小心靈手巧,看到什麼圖案都能依樣臨摹,在親友族人間小有聲名。

    大家實在不忍中止她的夢想。

    但當時家裡唯一的男孩紮達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