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羊的冬天
關燈
小
中
大
走到地窩子右側角落,喝幾口留給它的幹淨水。
相當自在。
等它逛完房間,若再不系住,這家夥還會跳到床上再溜達一圈。
寂靜溫暖的夜裡,我們吃飯、聊天,它在一米遠處“唰唰唰”地尿尿。
相安無事,其樂融融。
然而,就在紅領巾總算習慣了地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依賴這種生活的時候,居麻卻決定讓它出院了。
他說:“看,病好了嘛!”…… 那時,居麻利用輪休的日子,和嫂子在羊圈角落裡圍搭了個小圈,還蒙了塑料頂棚,挂了氈簾,比露天的羊圈暖和多了。
我問:“這是給誰住的?” 他頭也不擡:“給李娟住。
” ……我很有耐心:“是給懷孕的羊住吧?” 仍然頭也不擡:“是。
” 結果到晚上入圈時——什麼啊,明明是給山羊住的! 可觀察半天,卻發現有的山羊硬要趕進去,有的卻死活不讓進。
便對他說:“一定是給大山羊羔住的!” 卻回答:“大的小的都住。
” 問:“那麼是給身體不好的山羊住的吧?” 答:“身體好的身體不好的都住。
” ……于是到最後也沒弄清到底什麼樣的羊能享受“住院”待遇。
不過剛被開除了地窩子“窩籍”的少先隊員一定會住進去的。
出窩時,嫂子給它縫了個小号的玉米“口罩”。
這種口罩就是一個縫着兩根長繩子的布口袋,裡面裝有玉米粒。
把袋子套在它嘴上,再用繩子繞到它的耳朵後系住。
這樣就可順利地開小竈,誰也沒法跟它搶。
居麻重新給我布置了任務:羊群回來後先給少先隊員戴口罩,等它吃飽了再趕入“住院部”。
然後他說:“行啦,以後嘛,李娟就這一個任務!” 我抱怨道:“這個任務夠艱巨了。
” 他問為啥。
我說:“得先在羊群裡慢慢找到它,慢慢給它戴上口罩,再守着它慢慢吃完,再取下口罩,最後還要再趕它進圈——這麼冷的天!” 他大笑,繪聲繪色翻譯給大家。
又說:“這個冬天,李娟就放了一隻羊!” 其實那時,每天傍晚,已經再也不用在羊群裡四處尋找少先隊員了。
隻要我拎着玉米口罩往那兒一站,紅領巾立刻沖出隊伍,咬我的手,頂我的腰,沒完沒了地起膩。
可好景不長,又有一天居麻說:“不給吃啦!省省糧食吧。
看它跳那麼高,完全好啦!” 我才不管,仍然每天都給它開小竈……因為它是一隻差點就熬不過這個長冬的羊。
它差點死去,應該被無盡地安慰。
自從蓋了病号房,每天趕羊入圈成了費勁的事。
進圈後,還得把病号們一一從羊群裡揪出來,強行施加福利。
好在沒幾天,病号們就嘗到了甜頭,一入圈就自覺往住院部走。
可偏有些笨蛋,凍傻了似的,非得居麻和嫂子打着手電在夜色中找半天,才能把這些不知好歹的家夥們揪出來強行歸隊。
在最寒冷的那些夜裡,明淨的夜空中隻有一彎日漸壯實的新月和“喬裡潘”星(金星)。
我們打着手電在羊群裡搜尋最後幾隻漏網之魚。
找了一遍又一遍,寂靜又耐心。
雖然寒風呼嘯,但擠在羊群裡是溫暖踏實的。
等病号們全部集合完畢,大家放下住院部的氈簾,又用木闆和氈塊攔住大羊圈的出口,并用碎氈片一一堵塞那裡的縫隙,不讓卧在出口處的羊吹着寒風,這才離開。
許久後,羊一隻接一隻卧倒,一個挨一個睡下。
長夜漫漫,大家溫柔地等待天亮吧。
一月下旬,居麻出去放羊時開始随身攜帶為母羊臨盆而準備的氈口袋——用來裝初生的羊羔。
雖說溫暖的四五月才是産羔的好日子,但總有些不守紀律的小家夥會提前降生。
比起春羔,冬羔生存環境惡劣。
于是它們也會享受少先隊員的待遇,待在地窩子裡成長。
等到二月,白晝悄然延長,天氣也漸漸緩和。
那時,兩家人又清理了一次羊圈。
向下挖了将近一尺深,羊圈牆加厚到一米多寬,還加高了不少。
這樣可應付即将到來的大風季節。
二月中旬,住院部就給拆了。
晚歸時,除了山羊,綿羊暫時不用入圈,全卧在東面沙丘的半坡上。
直到夜深了,氣溫降到最低時,大家才把它們趕進圈。
居麻說:天開始暖和了,懷孕的羊肚子越來越大,羊圈就越來越小,擠在一起會很熱…… 談到以後的事時,居麻總會再三提起将來的春牧場。
我家的春牧場被劃分在國道線旁一處叫“三岔口”的戈壁灘上。
從北面的烏倫古河畔出發去往那裡,一路上得走三四天(如果沒有初生的小羊同行的話,隻需兩天)。
羊群會在那裡停一個多月。
在那裡接完所有春羔後,再北上前往喀吾圖,從那裡次第進入夏牧場。
加瑪也喜滋滋地曆數三岔口的好:不用住地窩子,也不用住氈房,在那裡住的是現成的磚房子,公路邊還有手機信号!……又說喀吾圖也好,也有手機信号,而且很暖和,在那裡可以穿T恤……再往後的夏牧場也好,那裡水也好,草也好——到時候,連奶奶都會去夏牧場和我們一起生活呢……聽得我神往不已。
一度有了念頭,想就這麼一季一季地跟着走下去。
——但是居麻太讓人生氣了,他總是說我一個冬天隻放了一隻羊!
相當自在。
等它逛完房間,若再不系住,這家夥還會跳到床上再溜達一圈。
寂靜溫暖的夜裡,我們吃飯、聊天,它在一米遠處“唰唰唰”地尿尿。
相安無事,其樂融融。
然而,就在紅領巾總算習慣了地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依賴這種生活的時候,居麻卻決定讓它出院了。
他說:“看,病好了嘛!”…… 那時,居麻利用輪休的日子,和嫂子在羊圈角落裡圍搭了個小圈,還蒙了塑料頂棚,挂了氈簾,比露天的羊圈暖和多了。
我問:“這是給誰住的?” 他頭也不擡:“給李娟住。
” ……我很有耐心:“是給懷孕的羊住吧?” 仍然頭也不擡:“是。
” 結果到晚上入圈時——什麼啊,明明是給山羊住的! 可觀察半天,卻發現有的山羊硬要趕進去,有的卻死活不讓進。
便對他說:“一定是給大山羊羔住的!” 卻回答:“大的小的都住。
” 問:“那麼是給身體不好的山羊住的吧?” 答:“身體好的身體不好的都住。
” ……于是到最後也沒弄清到底什麼樣的羊能享受“住院”待遇。
不過剛被開除了地窩子“窩籍”的少先隊員一定會住進去的。
出窩時,嫂子給它縫了個小号的玉米“口罩”。
這種口罩就是一個縫着兩根長繩子的布口袋,裡面裝有玉米粒。
把袋子套在它嘴上,再用繩子繞到它的耳朵後系住。
這樣就可順利地開小竈,誰也沒法跟它搶。
居麻重新給我布置了任務:羊群回來後先給少先隊員戴口罩,等它吃飽了再趕入“住院部”。
然後他說:“行啦,以後嘛,李娟就這一個任務!” 我抱怨道:“這個任務夠艱巨了。
” 他問為啥。
我說:“得先在羊群裡慢慢找到它,慢慢給它戴上口罩,再守着它慢慢吃完,再取下口罩,最後還要再趕它進圈——這麼冷的天!” 他大笑,繪聲繪色翻譯給大家。
又說:“這個冬天,李娟就放了一隻羊!” 其實那時,每天傍晚,已經再也不用在羊群裡四處尋找少先隊員了。
隻要我拎着玉米口罩往那兒一站,紅領巾立刻沖出隊伍,咬我的手,頂我的腰,沒完沒了地起膩。
可好景不長,又有一天居麻說:“不給吃啦!省省糧食吧。
看它跳那麼高,完全好啦!” 我才不管,仍然每天都給它開小竈……因為它是一隻差點就熬不過這個長冬的羊。
它差點死去,應該被無盡地安慰。
自從蓋了病号房,每天趕羊入圈成了費勁的事。
進圈後,還得把病号們一一從羊群裡揪出來,強行施加福利。
好在沒幾天,病号們就嘗到了甜頭,一入圈就自覺往住院部走。
可偏有些笨蛋,凍傻了似的,非得居麻和嫂子打着手電在夜色中找半天,才能把這些不知好歹的家夥們揪出來強行歸隊。
在最寒冷的那些夜裡,明淨的夜空中隻有一彎日漸壯實的新月和“喬裡潘”星(金星)。
我們打着手電在羊群裡搜尋最後幾隻漏網之魚。
找了一遍又一遍,寂靜又耐心。
雖然寒風呼嘯,但擠在羊群裡是溫暖踏實的。
等病号們全部集合完畢,大家放下住院部的氈簾,又用木闆和氈塊攔住大羊圈的出口,并用碎氈片一一堵塞那裡的縫隙,不讓卧在出口處的羊吹着寒風,這才離開。
許久後,羊一隻接一隻卧倒,一個挨一個睡下。
長夜漫漫,大家溫柔地等待天亮吧。
一月下旬,居麻出去放羊時開始随身攜帶為母羊臨盆而準備的氈口袋——用來裝初生的羊羔。
雖說溫暖的四五月才是産羔的好日子,但總有些不守紀律的小家夥會提前降生。
比起春羔,冬羔生存環境惡劣。
于是它們也會享受少先隊員的待遇,待在地窩子裡成長。
等到二月,白晝悄然延長,天氣也漸漸緩和。
那時,兩家人又清理了一次羊圈。
向下挖了将近一尺深,羊圈牆加厚到一米多寬,還加高了不少。
這樣可應付即将到來的大風季節。
二月中旬,住院部就給拆了。
晚歸時,除了山羊,綿羊暫時不用入圈,全卧在東面沙丘的半坡上。
直到夜深了,氣溫降到最低時,大家才把它們趕進圈。
居麻說:天開始暖和了,懷孕的羊肚子越來越大,羊圈就越來越小,擠在一起會很熱…… 談到以後的事時,居麻總會再三提起将來的春牧場。
我家的春牧場被劃分在國道線旁一處叫“三岔口”的戈壁灘上。
從北面的烏倫古河畔出發去往那裡,一路上得走三四天(如果沒有初生的小羊同行的話,隻需兩天)。
羊群會在那裡停一個多月。
在那裡接完所有春羔後,再北上前往喀吾圖,從那裡次第進入夏牧場。
加瑪也喜滋滋地曆數三岔口的好:不用住地窩子,也不用住氈房,在那裡住的是現成的磚房子,公路邊還有手機信号!……又說喀吾圖也好,也有手機信号,而且很暖和,在那裡可以穿T恤……再往後的夏牧場也好,那裡水也好,草也好——到時候,連奶奶都會去夏牧場和我們一起生活呢……聽得我神往不已。
一度有了念頭,想就這麼一季一季地跟着走下去。
——但是居麻太讓人生氣了,他總是說我一個冬天隻放了一隻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