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娟娟女逞技石家莊 欽差臣賦詩中秋夜
關燈
小
中
大
住了——這地方窮棒子急了什麼沒王法的事都做得出來!”傅恒這時才若明若暗地知道了個大概——原來這八月十五不止是吃西瓜、月餅,紮兔兒爺賞月,也是業主和佃農結算總賬、訂立明年租種章程的日子。
還要問時,外頭有人叫:“羅貴!來客人了——住西廂!”羅貴高聲答應一聲,對傅恒道:“爺先安息,要什麼東西隻管吩咐!”說罷端着傅恒用過的水出去了。
吃過晚飯,天色已經黑定。
不一會兒一輪明月漸漸升起,透過院外稀疏的樹影,将輕紗一樣柔和的月光灑落下來。
傅恒趿了鞋,隻散穿一件石青府綢長袍從上房踱出來,在天井裡散步,仰頭望月。
吳瞎子輕輕走過來,笑道:“六爺又要作詩麼?方才我叫人出去買了上好的保定月餅,還有個大西瓜,今兒委屈爺,就咱們幾個人賞月,也算過了八月十五。
” “今兒沒有一點詩興。
”傅恒聽聽,外邊街上人聲嘈雜,時而還夾着喝彩聲,說道:“石家的‘擂台’筵開了麼?這麼熱鬧,咱們出去瞧瞧。
”小七子在廊下笑道:“不是的。
方才我出去看了看,是一班賣藝的在外頭走繩,圍了一大群的人看呢!”傅恒頓時興頭起來,提了提鞋跟道:“走,瞧瞧去。
”吳瞎子幾個人隻好跟了出來。
六個人出來,隻見街上黑壓壓的人頭攢動,對面空場上的四盞燈剛好照到街心,一個五十歲上下的長髯老人和一個十五六歲的毛頭小子正在打場子,旁邊還有一個二十歲上下的姑娘背光而立,身材小巧玲珑,披着小羊皮風毛玫瑰紫大氅,腰間似乎還懸着一把劍,卻看不見臉盤。
順街東西立着兩根木杆,一條細繩在兩頭木杆上拴着,扯得直直的。
老頭雙手打拱,對衆人發科,說道:“飄高道人再次緻意諸位看官,不為謀食不為錢,專為人間結善緣。
《歎世經》雲‘今年算來八十一,修行恰到六十年,隻為年老不見性,返拜孫女要還元’!剛才有位先生說小徒踩的繩粗,不是神仙手段。
這裡換一根紅絨繩,是小徒娟娟紮發辮所用。
請哪位善信人來驗過?”傅恒聽了心裡不禁一沉。
這幾句切口詞他依稀記得在哪本書裡見過。
但《歎世經》三字卻記得很清。
原說白蓮教盛行于江西,誰想沒出直隸便遇到了傳教的人。
傅恒暗地裡看了吳瞎子一眼,吳瞎子目不旁視,隻碰了一下傅恒的手肘,表示會意。
傅恒定了定神,在旁笑道:“哪有紮辮絨繩能經得起的?我不信!” “看官不信,也在情理。
”飄高道人向傅恒打了一揖,說道:“請客官親自驗看!”傅恒側身擠到中間,用手扯了一下那絨繩,沒怎麼使勁,絨繩“嘣”地一聲就斷了,撿起繩頭就月光裡細看,果然毫不出奇的一根紅絨線繩兒,點點頭便遞回飄高手裡,說道:“是絨繩兒,不假。
”飄高一笑,将兩個繩頭對起來,不知使了什麼手法,隻一撚便緊繃繃接了起來。
衆人隻叫得一聲“好!”隻見娟娟甩掉披風,就地輕盈盈一個空翻一隻腳已踩在繩上,兩手紮一個門戶,掣出一對寶劍。
月下看這娟娟,一身宮裝,下身束一條杏黃水洩長裙,上身是金線滾邊淺紅比甲,清秀的面孔似乎沒有什麼表情,緊抿着嘴在絨繩上慢慢舞着太極劍,時而高跳劈叉,時而盤旋蹈步,真如洛神淩波,驚鴻翔空。
那根絨繩隻随腳踩處微微顫動而已,下頭幾百人仰目而視,都已看得目瞪口呆,直到她一個飛旋淩空而下,人們才長籲一口氣,大聲喝彩: “好!” “真是卓絕非凡。
”傅恒連連擊節贊賞,連這三個人是邪教徒也忘了,高興地對身邊幾個從人道:“我在北京見過多少走百戲的,今兒才大開眼界!”正說笑,娟娟從搭包裡取出一個盤子。
飄高對衆人笑道:“我們是行道人,不為賣藝,列位,隻圖結善緣,斂錢不圖糊口,隻為看官求福免禍。
各位随心布施,不計多寡。
”那看熱鬧的見收錢,頓時去了一大半。
倒是婦女們在這上頭大方,有的丢銅哥兒,有的拔下頭上銀簪恭恭敬敬放進去。
待收到傅恒面前,傅恒忙摸袖中,卻是二十兩一錠的京锞,放進去嫌太紮眼,不放又覺過意不去,略一遲疑,娟娟已經将盤子移過。
傅恒此時離娟娟極近,細看時,柳葉眉,彎月目,漆黑的瞳仁波光灼人,端的豔若桃李,神情間卻又冷似冰霜。
傅恒不由自主急忙取出那錠銀子,隔着人放進盤子裡,輕聲道:“姑娘置點行頭。
” 飄高見傅恒出手大方,過來打了一揖,說道:“貴人肯結這樣善緣,福壽無量!還想看娟娟練功,請随意點。
”傅恒笑道:“我是什麼‘貴人’?販茶葉、販瓷器,地地道道一個‘商人’罷咧——方才見娟娟姑娘劍舞得極好,畢竟在繩上受拘束,要在平地起舞,必定更為壯觀,若肯為我一展風姿,那就真的是眼福不淺了。
”飄高正要答
還要問時,外頭有人叫:“羅貴!來客人了——住西廂!”羅貴高聲答應一聲,對傅恒道:“爺先安息,要什麼東西隻管吩咐!”說罷端着傅恒用過的水出去了。
吃過晚飯,天色已經黑定。
不一會兒一輪明月漸漸升起,透過院外稀疏的樹影,将輕紗一樣柔和的月光灑落下來。
傅恒趿了鞋,隻散穿一件石青府綢長袍從上房踱出來,在天井裡散步,仰頭望月。
吳瞎子輕輕走過來,笑道:“六爺又要作詩麼?方才我叫人出去買了上好的保定月餅,還有個大西瓜,今兒委屈爺,就咱們幾個人賞月,也算過了八月十五。
” “今兒沒有一點詩興。
”傅恒聽聽,外邊街上人聲嘈雜,時而還夾着喝彩聲,說道:“石家的‘擂台’筵開了麼?這麼熱鬧,咱們出去瞧瞧。
”小七子在廊下笑道:“不是的。
方才我出去看了看,是一班賣藝的在外頭走繩,圍了一大群的人看呢!”傅恒頓時興頭起來,提了提鞋跟道:“走,瞧瞧去。
”吳瞎子幾個人隻好跟了出來。
六個人出來,隻見街上黑壓壓的人頭攢動,對面空場上的四盞燈剛好照到街心,一個五十歲上下的長髯老人和一個十五六歲的毛頭小子正在打場子,旁邊還有一個二十歲上下的姑娘背光而立,身材小巧玲珑,披着小羊皮風毛玫瑰紫大氅,腰間似乎還懸着一把劍,卻看不見臉盤。
順街東西立着兩根木杆,一條細繩在兩頭木杆上拴着,扯得直直的。
老頭雙手打拱,對衆人發科,說道:“飄高道人再次緻意諸位看官,不為謀食不為錢,專為人間結善緣。
《歎世經》雲‘今年算來八十一,修行恰到六十年,隻為年老不見性,返拜孫女要還元’!剛才有位先生說小徒踩的繩粗,不是神仙手段。
這裡換一根紅絨繩,是小徒娟娟紮發辮所用。
請哪位善信人來驗過?”傅恒聽了心裡不禁一沉。
這幾句切口詞他依稀記得在哪本書裡見過。
但《歎世經》三字卻記得很清。
原說白蓮教盛行于江西,誰想沒出直隸便遇到了傳教的人。
傅恒暗地裡看了吳瞎子一眼,吳瞎子目不旁視,隻碰了一下傅恒的手肘,表示會意。
傅恒定了定神,在旁笑道:“哪有紮辮絨繩能經得起的?我不信!” “看官不信,也在情理。
”飄高道人向傅恒打了一揖,說道:“請客官親自驗看!”傅恒側身擠到中間,用手扯了一下那絨繩,沒怎麼使勁,絨繩“嘣”地一聲就斷了,撿起繩頭就月光裡細看,果然毫不出奇的一根紅絨線繩兒,點點頭便遞回飄高手裡,說道:“是絨繩兒,不假。
”飄高一笑,将兩個繩頭對起來,不知使了什麼手法,隻一撚便緊繃繃接了起來。
衆人隻叫得一聲“好!”隻見娟娟甩掉披風,就地輕盈盈一個空翻一隻腳已踩在繩上,兩手紮一個門戶,掣出一對寶劍。
月下看這娟娟,一身宮裝,下身束一條杏黃水洩長裙,上身是金線滾邊淺紅比甲,清秀的面孔似乎沒有什麼表情,緊抿着嘴在絨繩上慢慢舞着太極劍,時而高跳劈叉,時而盤旋蹈步,真如洛神淩波,驚鴻翔空。
那根絨繩隻随腳踩處微微顫動而已,下頭幾百人仰目而視,都已看得目瞪口呆,直到她一個飛旋淩空而下,人們才長籲一口氣,大聲喝彩: “好!” “真是卓絕非凡。
”傅恒連連擊節贊賞,連這三個人是邪教徒也忘了,高興地對身邊幾個從人道:“我在北京見過多少走百戲的,今兒才大開眼界!”正說笑,娟娟從搭包裡取出一個盤子。
飄高對衆人笑道:“我們是行道人,不為賣藝,列位,隻圖結善緣,斂錢不圖糊口,隻為看官求福免禍。
各位随心布施,不計多寡。
”那看熱鬧的見收錢,頓時去了一大半。
倒是婦女們在這上頭大方,有的丢銅哥兒,有的拔下頭上銀簪恭恭敬敬放進去。
待收到傅恒面前,傅恒忙摸袖中,卻是二十兩一錠的京锞,放進去嫌太紮眼,不放又覺過意不去,略一遲疑,娟娟已經将盤子移過。
傅恒此時離娟娟極近,細看時,柳葉眉,彎月目,漆黑的瞳仁波光灼人,端的豔若桃李,神情間卻又冷似冰霜。
傅恒不由自主急忙取出那錠銀子,隔着人放進盤子裡,輕聲道:“姑娘置點行頭。
” 飄高見傅恒出手大方,過來打了一揖,說道:“貴人肯結這樣善緣,福壽無量!還想看娟娟練功,請随意點。
”傅恒笑道:“我是什麼‘貴人’?販茶葉、販瓷器,地地道道一個‘商人’罷咧——方才見娟娟姑娘劍舞得極好,畢竟在繩上受拘束,要在平地起舞,必定更為壯觀,若肯為我一展風姿,那就真的是眼福不淺了。
”飄高正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