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楊太保奉诏主東宮 傅六爺風雅會名士
關燈
小
中
大
兒,又肅然一躬,說道:“臣既奉學差,明兒就去禮部。
”乾隆也站起身,說道:“道乏罷。
禮部那邊朕自然有旨意。
嗯,還有一件事,孫嘉淦要出任副都禦史署理直隸總督衙門。
這次主考是你,副主考是鄂善。
你們回頭見見面,如外間對人事有什麼議論,随時奏朕知道。
”楊名時答應着,又問:“李衛要出缺了?”乾隆轉臉看了看楊名時,說道:“李衛雖不讀書,聰明得之天性。
治盜是個好手。
李衛并不貪墨。
你是志誠君子,理學大儒,不要再計較昔日的事了。
且李衛身子多病,眼見過一日少一日,朕命他挂刑部尚書銜,随朕辦些雜差……”乾隆邊走邊談,送楊名時到殿外檐下,說道:“叫孫嘉淦、孫國玺進來吧。
” 楊名時沿永巷向南,剛出乾清門外天街,便見張廷玉從上書房送一個官員出來,細看時卻認得,是現任兵部滿人侍郎兼署步軍統領。
楊名時是張廷玉的門生,忙停住了腳,一個長揖說道:“老師安好!” “是名時嘛!”張廷玉一笑,說道:“見過主子了?好嘛,要入青宮為王者師了!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他話未說完,見兩人都笑了,便問:“你們認識?” 鄂善是個十分穩重的人,長狐臉上留着半尺長的胡子,端莊的五官看去很勻稱,嘴角似乎時時帶着微笑,聽張廷玉問,點頭道:“十五年前就認識了。
張相的得意高足嘛!那時我還在内務府當差。
後來到吏部考功司,名時出任貴州巡撫,還是我的建議呢!”楊名時站在一旁含笑不語:其實雍正元年他任副主考主順天府貢試,正是鄂善舉薦。
為此掀起潑天大案,不但張廷玉的堂弟張廷璐被腰斬,此案牽連甚廣,連乾隆的親哥哥弘時也因此裹進黨争,被雍正下旨賜死。
往日這些恩恩怨怨與張廷玉多少都有瓜葛。
鄂善不是笨人,自然要回避了這事。
便道:“中堂沒别的事,我就告退了。
” “就按方才說的。
”張廷玉又叮囑道:“雖說李衛跟着辦差,步軍統領衙門也不可掉以輕心。
這上頭出了漏子,任誰也吃罪不起。
”鄂善道:“卑職曉得,一定十二分經心。
”說罷也不再和楊名時招呼,含笑一點頭去了。
張廷玉這才轉臉笑謂楊名時:“屋裡談。
”二人便厮跟着進了軍機處。
軍機處隻有三間房,坐落在永巷南口西側,熙朝時是侍衛們歇息的地方;雍正朝西疆用兵,軍事旁午羽書如雪,便在這裡建了軍機處,專門處置軍務。
軍機大臣都是由原來的上書房行走大臣兼任。
皇帝又多在養心殿召見,比上書房既近又便當,因而兼着軍機大臣的上書房大臣也在這邊處置政務。
久而久之,這邊軍機處漸成機樞核心,上書房倒是形同虛設了。
楊名時跟着張廷玉進來,隻見東邊一個大炕,地下四周都是鑲了銅葉的大櫃,炕上條幾上、櫃頂堆得高高的都是文卷,一個個标着黃簽,一進門滿屋都是墨香,絲毫沒有奢華氣象,隻有靠門口放的那座金色自鳴鐘,算是惟一的貴重器物。
“宰相也不過如此,是吧。
”張廷玉似乎不勝感慨!一邊請楊名時坐了,一邊說道,“我自康熙四十六年入上書房,快三十年了。
”楊名時在椅上欠身,說道:“老師事君以忠,事事以慎。
自開國以來恩禮之榮,是全始全終的!”張廷玉歎道:“全始還算中肯,全終還要往後看。
我曆事三朝,一代權相如明珠、索額圖、高士奇我都見過的,‘眼見他蓋高樓,眼見他筵歌舞,眼見他樓坍了’。
我如今大名之下,責備恒多,勳業已成,晚節彌重。
真的想急流勇退呢!” 楊名時目不轉睛地看着張廷玉,他有點不明白,特地叫進自己來,就為說這些話?思量着,說道:“老師既然慮到了,也就無甚幹系。
” “我叫你來不為說這些道理。
”張廷玉拈須沉吟,語氣十分懇切。
“大官做的時日太久了,有些騎虎難下,張家一門在朝做官的已有七十多個。
大到一二品、小至八九品都有。
這麼多人,難免魚龍混雜。
誰出點事,很容易就牽到我這裡——我說的是,廷璐的事,我不但不存忌恨,反思之我還感激你——” “中堂——” “你聽我說。
”張廷玉道,“我,這不是矯情,廷璐的死雖是罪有應得,我幾時想起心裡就針紮樣疼,這是人情。
從天理上說,你并沒有錯,我也覺得應立這麼個榜樣給張家人看,對張家還是有好處的。
”楊名時歎一口氣,說道:“中堂度量寬宏,慮事以道,令人感激佩服,學生領教了。
”張廷玉溫和地看着楊名時,說道:“我的門生遍布天下,可能執重器的不多。
你如今要入宮侍候阿哥了。
走的和我年輕時一樣的路。
這個差使辦好
”乾隆也站起身,說道:“道乏罷。
禮部那邊朕自然有旨意。
嗯,還有一件事,孫嘉淦要出任副都禦史署理直隸總督衙門。
這次主考是你,副主考是鄂善。
你們回頭見見面,如外間對人事有什麼議論,随時奏朕知道。
”楊名時答應着,又問:“李衛要出缺了?”乾隆轉臉看了看楊名時,說道:“李衛雖不讀書,聰明得之天性。
治盜是個好手。
李衛并不貪墨。
你是志誠君子,理學大儒,不要再計較昔日的事了。
且李衛身子多病,眼見過一日少一日,朕命他挂刑部尚書銜,随朕辦些雜差……”乾隆邊走邊談,送楊名時到殿外檐下,說道:“叫孫嘉淦、孫國玺進來吧。
” 楊名時沿永巷向南,剛出乾清門外天街,便見張廷玉從上書房送一個官員出來,細看時卻認得,是現任兵部滿人侍郎兼署步軍統領。
楊名時是張廷玉的門生,忙停住了腳,一個長揖說道:“老師安好!” “是名時嘛!”張廷玉一笑,說道:“見過主子了?好嘛,要入青宮為王者師了!來,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他話未說完,見兩人都笑了,便問:“你們認識?” 鄂善是個十分穩重的人,長狐臉上留着半尺長的胡子,端莊的五官看去很勻稱,嘴角似乎時時帶着微笑,聽張廷玉問,點頭道:“十五年前就認識了。
張相的得意高足嘛!那時我還在内務府當差。
後來到吏部考功司,名時出任貴州巡撫,還是我的建議呢!”楊名時站在一旁含笑不語:其實雍正元年他任副主考主順天府貢試,正是鄂善舉薦。
為此掀起潑天大案,不但張廷玉的堂弟張廷璐被腰斬,此案牽連甚廣,連乾隆的親哥哥弘時也因此裹進黨争,被雍正下旨賜死。
往日這些恩恩怨怨與張廷玉多少都有瓜葛。
鄂善不是笨人,自然要回避了這事。
便道:“中堂沒别的事,我就告退了。
” “就按方才說的。
”張廷玉又叮囑道:“雖說李衛跟着辦差,步軍統領衙門也不可掉以輕心。
這上頭出了漏子,任誰也吃罪不起。
”鄂善道:“卑職曉得,一定十二分經心。
”說罷也不再和楊名時招呼,含笑一點頭去了。
張廷玉這才轉臉笑謂楊名時:“屋裡談。
”二人便厮跟着進了軍機處。
軍機處隻有三間房,坐落在永巷南口西側,熙朝時是侍衛們歇息的地方;雍正朝西疆用兵,軍事旁午羽書如雪,便在這裡建了軍機處,專門處置軍務。
軍機大臣都是由原來的上書房行走大臣兼任。
皇帝又多在養心殿召見,比上書房既近又便當,因而兼着軍機大臣的上書房大臣也在這邊處置政務。
久而久之,這邊軍機處漸成機樞核心,上書房倒是形同虛設了。
楊名時跟着張廷玉進來,隻見東邊一個大炕,地下四周都是鑲了銅葉的大櫃,炕上條幾上、櫃頂堆得高高的都是文卷,一個個标着黃簽,一進門滿屋都是墨香,絲毫沒有奢華氣象,隻有靠門口放的那座金色自鳴鐘,算是惟一的貴重器物。
“宰相也不過如此,是吧。
”張廷玉似乎不勝感慨!一邊請楊名時坐了,一邊說道,“我自康熙四十六年入上書房,快三十年了。
”楊名時在椅上欠身,說道:“老師事君以忠,事事以慎。
自開國以來恩禮之榮,是全始全終的!”張廷玉歎道:“全始還算中肯,全終還要往後看。
我曆事三朝,一代權相如明珠、索額圖、高士奇我都見過的,‘眼見他蓋高樓,眼見他筵歌舞,眼見他樓坍了’。
我如今大名之下,責備恒多,勳業已成,晚節彌重。
真的想急流勇退呢!” 楊名時目不轉睛地看着張廷玉,他有點不明白,特地叫進自己來,就為說這些話?思量着,說道:“老師既然慮到了,也就無甚幹系。
” “我叫你來不為說這些道理。
”張廷玉拈須沉吟,語氣十分懇切。
“大官做的時日太久了,有些騎虎難下,張家一門在朝做官的已有七十多個。
大到一二品、小至八九品都有。
這麼多人,難免魚龍混雜。
誰出點事,很容易就牽到我這裡——我說的是,廷璐的事,我不但不存忌恨,反思之我還感激你——” “中堂——” “你聽我說。
”張廷玉道,“我,這不是矯情,廷璐的死雖是罪有應得,我幾時想起心裡就針紮樣疼,這是人情。
從天理上說,你并沒有錯,我也覺得應立這麼個榜樣給張家人看,對張家還是有好處的。
”楊名時歎一口氣,說道:“中堂度量寬宏,慮事以道,令人感激佩服,學生領教了。
”張廷玉溫和地看着楊名時,說道:“我的門生遍布天下,可能執重器的不多。
你如今要入宮侍候阿哥了。
走的和我年輕時一樣的路。
這個差使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