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楊太保奉诏主東宮 傅六爺風雅會名士
關燈
小
中
大
楊名時趕到北京時已是三月下旬。
一進房山縣境,他便不肯再坐八人大轎,隻叫驿站備一乘四人擡竹絲涼轎,三匹走騾,一匹馱行李,兩匹讓風兒和小路子騎着。
飄飄逸逸走了一天,下晚住到潞河驿,胡亂歇息一夜。
第二日雞叫二遍便趕進内城,在西華門遞牌子請見。
不一時高無庸一路小跑出來,氣喘籲籲道:“哪位是楊名時?皇上叫進!” 楊名時來到養心殿天井,一眼看見乾隆皇帝立在殿門口候着自己。
楊名時渾身一顫,向前疾趨幾步行三跪九叩大禮: “臣——楊名時恭叩皇上金安,皇上萬歲,萬萬歲!” 乾隆見他行禮,徐步下階,親手挽起楊名時說道:“一路辛苦了。
不過氣色還好。
怎麼瞧着眼圈發暗,沒有睡好吧?”說着便進殿,命人:“給楊名時上茶,賜坐!”楊名時斜簽着身子坐了,說道:“臣犬馬之軀何足聖上如此挂懷!這幾日愈是走近京師,愈是失眠難寐。
先帝爺的影子老在眼前晃動……先帝爺年未花甲,畢竟去得太早了。
尤令臣心不安的,先帝爺直到駕崩,對臣仍是心存遺憾……”說着,嗓音便有些嘶啞哽咽。
乾隆心裡頗為感傷,說道:“先帝梓宮在雍和宮,明兒給你旨意去谒靈,有什麼委屈盡可靈前一恸而傾。
”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臣豈敢生委屈怨望心?”楊名時顫着聲氣道,“臣是自歎命薄,不能自白于先帝爺罷了。
”乾隆見他神傷,也不禁黯然,許久才道:“這是沒法子的事。
其實先帝也并不相信朱綱、黃炳的話。
幾次勾決人犯,一到你的名字就放筆,繞室徘徊,喃喃說:‘此人怎麼會有這種事?再看看,再等等……’”他話沒說完,楊名時再也抑制不住,掩面而泣,淚水從指縫裡湧了出來,隻為不能君前失禮,不能放聲,隻是全身抽搐……半晌方抹淚道:“臣失儀了……其實先帝有這句話,臣很知足的了……”說着淚水又湧了出來,忙又拭了。
乾隆待楊名時平靜下來,說道:“朕深知你的人品學問。
朕不以為先帝做得不對,當時就是那麼個情勢嘛。
下頭有些酷吏錯會了先帝的意圖,一味以苛察挑剔為事,媚上取寵,所以朕才下诏明谕‘政尚寬大’。
想你必是讀過的了。
”“臣在昆明已經拜讀了。
”楊名時恢複了平靜說道,“邸報上說,孫嘉淦、孫國玺都放出來,皇上聖鑒燭照,處置得極明!就臣自己而言,這些日子反省很多。
比如先皇當初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清查虧空,都是行之有效的良政。
臣愚昧,對士民一體納糧這些政令一直心存偏見,以為先帝輕視讀書人。
這就是罪。
先帝懲處并不過分。
”乾隆含笑聽着,說道:“看來楊松公對‘養廉銀’還有成見?” “不敢說成見。
”楊名時欠身答道,“将火耗銀子歸公,發給官員養廉銀,确實堵了官員明目張膽侵吞賦稅的路。
但也有三條弊病,求皇上留意。
” “唔?” 楊名時仰臉看着乾隆,說道:“耗銀既然歸公,官員無利可圖,犯不着征收火耗,得罪人,遂滋生懈怠公務的心。
” “嗯。
” “官有清官贓官,缺有肥缺苦缺,”楊名時又道,“火耗歸公,那些清官能吏,因手中沒有錢轉圜,有些事該幹的,幹不了。
再說那些贓官,肥缺争着補,苦缺躲着讓。
拿了養廉銀,這些贓官也未必就不貪墨。
” “嗯。
” “更可慮的是,各省自己掌握火耗銀。
官員們誰肯替朝廷省錢?必定重設機構,人浮于事——反正從火耗銀裡抽取就是。
如今江南省一個藩司衙門就要養活三四百書吏、師爺、采辦……名目愈來愈多。
衙務愈來愈繁,就是這個緣故。
皇上,康熙朝的藩司衙門各種文職人員,有幾個超過一百人的?如此下去,朝廷實益得的不多,百姓頭上卻多了不少不是官的官!” 乾隆聽得很仔細,還不時點點頭,但對這些意見卻不甚重視。
他召楊名時來京,并不要他辦理政務,是要為兒子們選師傅,人品學識器量是最要緊的,政見倒在其次。
他沉吟着說道:“你的這個條陳有可取處,可以寫出來,朕令上書房會議一下。
但凡興一利,必生一弊,也不可偏執,以為既生弊又何必興利。
權衡得好即謂之‘能’。
嗯……你雖是禮部尚書,國子監祭酒,其實不必到差。
眼下就要開恩科,由你主持順天府貢試,好生為朕選拔幾個有真才實學的。
恩科差使完了,進毓慶宮講學,朕要擇吉日叫阿哥們行拜師禮。
”正說着,高無庸進來,禀道:“孫嘉淦和孫國玺、王士俊遞牌子,昨兒皇上吩咐,随到随見,奴才已經引他們到垂花門外了。
” “臣告退了。
”楊名時起身打個千
一進房山縣境,他便不肯再坐八人大轎,隻叫驿站備一乘四人擡竹絲涼轎,三匹走騾,一匹馱行李,兩匹讓風兒和小路子騎着。
飄飄逸逸走了一天,下晚住到潞河驿,胡亂歇息一夜。
第二日雞叫二遍便趕進内城,在西華門遞牌子請見。
不一時高無庸一路小跑出來,氣喘籲籲道:“哪位是楊名時?皇上叫進!” 楊名時來到養心殿天井,一眼看見乾隆皇帝立在殿門口候着自己。
楊名時渾身一顫,向前疾趨幾步行三跪九叩大禮: “臣——楊名時恭叩皇上金安,皇上萬歲,萬萬歲!” 乾隆見他行禮,徐步下階,親手挽起楊名時說道:“一路辛苦了。
不過氣色還好。
怎麼瞧着眼圈發暗,沒有睡好吧?”說着便進殿,命人:“給楊名時上茶,賜坐!”楊名時斜簽着身子坐了,說道:“臣犬馬之軀何足聖上如此挂懷!這幾日愈是走近京師,愈是失眠難寐。
先帝爺的影子老在眼前晃動……先帝爺年未花甲,畢竟去得太早了。
尤令臣心不安的,先帝爺直到駕崩,對臣仍是心存遺憾……”說着,嗓音便有些嘶啞哽咽。
乾隆心裡頗為感傷,說道:“先帝梓宮在雍和宮,明兒給你旨意去谒靈,有什麼委屈盡可靈前一恸而傾。
”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臣豈敢生委屈怨望心?”楊名時顫着聲氣道,“臣是自歎命薄,不能自白于先帝爺罷了。
”乾隆見他神傷,也不禁黯然,許久才道:“這是沒法子的事。
其實先帝也并不相信朱綱、黃炳的話。
幾次勾決人犯,一到你的名字就放筆,繞室徘徊,喃喃說:‘此人怎麼會有這種事?再看看,再等等……’”他話沒說完,楊名時再也抑制不住,掩面而泣,淚水從指縫裡湧了出來,隻為不能君前失禮,不能放聲,隻是全身抽搐……半晌方抹淚道:“臣失儀了……其實先帝有這句話,臣很知足的了……”說着淚水又湧了出來,忙又拭了。
乾隆待楊名時平靜下來,說道:“朕深知你的人品學問。
朕不以為先帝做得不對,當時就是那麼個情勢嘛。
下頭有些酷吏錯會了先帝的意圖,一味以苛察挑剔為事,媚上取寵,所以朕才下诏明谕‘政尚寬大’。
想你必是讀過的了。
”“臣在昆明已經拜讀了。
”楊名時恢複了平靜說道,“邸報上說,孫嘉淦、孫國玺都放出來,皇上聖鑒燭照,處置得極明!就臣自己而言,這些日子反省很多。
比如先皇當初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清查虧空,都是行之有效的良政。
臣愚昧,對士民一體納糧這些政令一直心存偏見,以為先帝輕視讀書人。
這就是罪。
先帝懲處并不過分。
”乾隆含笑聽着,說道:“看來楊松公對‘養廉銀’還有成見?” “不敢說成見。
”楊名時欠身答道,“将火耗銀子歸公,發給官員養廉銀,确實堵了官員明目張膽侵吞賦稅的路。
但也有三條弊病,求皇上留意。
” “唔?” 楊名時仰臉看着乾隆,說道:“耗銀既然歸公,官員無利可圖,犯不着征收火耗,得罪人,遂滋生懈怠公務的心。
” “嗯。
” “官有清官贓官,缺有肥缺苦缺,”楊名時又道,“火耗歸公,那些清官能吏,因手中沒有錢轉圜,有些事該幹的,幹不了。
再說那些贓官,肥缺争着補,苦缺躲着讓。
拿了養廉銀,這些贓官也未必就不貪墨。
” “嗯。
” “更可慮的是,各省自己掌握火耗銀。
官員們誰肯替朝廷省錢?必定重設機構,人浮于事——反正從火耗銀裡抽取就是。
如今江南省一個藩司衙門就要養活三四百書吏、師爺、采辦……名目愈來愈多。
衙務愈來愈繁,就是這個緣故。
皇上,康熙朝的藩司衙門各種文職人員,有幾個超過一百人的?如此下去,朝廷實益得的不多,百姓頭上卻多了不少不是官的官!” 乾隆聽得很仔細,還不時點點頭,但對這些意見卻不甚重視。
他召楊名時來京,并不要他辦理政務,是要為兒子們選師傅,人品學識器量是最要緊的,政見倒在其次。
他沉吟着說道:“你的這個條陳有可取處,可以寫出來,朕令上書房會議一下。
但凡興一利,必生一弊,也不可偏執,以為既生弊又何必興利。
權衡得好即謂之‘能’。
嗯……你雖是禮部尚書,國子監祭酒,其實不必到差。
眼下就要開恩科,由你主持順天府貢試,好生為朕選拔幾個有真才實學的。
恩科差使完了,進毓慶宮講學,朕要擇吉日叫阿哥們行拜師禮。
”正說着,高無庸進來,禀道:“孫嘉淦和孫國玺、王士俊遞牌子,昨兒皇上吩咐,随到随見,奴才已經引他們到垂花門外了。
” “臣告退了。
”楊名時起身打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