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楊名時獲釋赴京師 張廣泗奉旨定苗疆
關燈
小
中
大
改革賦稅、官紳納糧、清理虧空、設養廉銀等作法無不反對,隻由于他為政清廉,才沒有懲處他。
見了這奏章,雍正勃然大怒。
當天便下旨,用六百裡加緊發往雲貴,命朱綱代為總督,并派戶部侍郎黃炳星夜前往大理。
黃炳是張廷玉門生,要為老師報一箭之仇。
二欽差下車伊始,不由分說便将楊名時革職下獄,并不顧大清條律,私自動用火、油龍等極慘的刑具,要置楊名時于死地。
楊名時平素實在太清廉了,因為不收一分火耗,身居總督高位,有時窮得不能舉炊。
他連家眷都沒帶,隻有一個本家侄兒裡外照顧。
這是雲貴兩省士紳、百姓無人不知的事實。
把家産抄了個底朝天,隻尋得幾件打了補丁的破内衣和兩串青蚨。
沒法交差的兩位欽差便把征來的鹽規銀算成貪贓。
這一來激怒了兩省人民。
升堂刑訊那日,三萬老百姓聚到總督衙門外,人情洶洶,連衙門裡的戈什哈、衙役都一齊倒戈,大呼:“楊公受刑,還有什麼天日?我們反了!”還是楊名時披枷帶鎖出來申斥,命百姓“不得有違王憲”才算解圍。
但這一來,朱、黃二人再也不敢動刑了。
草草具本完結。
雍正不知出于什麼想頭,定了楊名時絞刑,卻連着三年沒有勾決。
他做官時沒人敢送東西,坐班房時人們便沒了忌諱。
有的替他向獄中上下打點,住了單間牢獄,又“因病”允許帶侄兒進去侍候。
不知姓名的人常常送來衣物:“獄卒哥哥留點,下餘的給阿爺穿用”;天天都有人提着肉,“請照應阿爺”,丢下便走。
因此,楊名時這個待死之囚比他當總督時還要闊綽。
每年秋決時,多少人家求佛燒香,盼着“雍正爺眯一隻眼”漏勾楊名時。
楊名時在獄中還讀書治學,時而還招來獄役講學,閑時打打太極拳,院中悠遊散步,養得紅光滿面。
接到上書房釋放楊名時的廷寄文書,朱綱壓了幾天沒有照辦,還想上書乾隆“維持先帝原判”,接着不久又接到上谕“政尚寬大……朕主于寬”,邸報上還赫然載着“已令上書房行文滇省,釋放楊名時”;朱綱再不敢遲滞,親自坐了八人大轎徑往獄中宣旨。
一進獄門便見典獄帶着一群獄役從一間小瓦房中出來,個個喝得臉紅耳赤。
朱綱翎頂輝煌地站在前門鐵栅後,闆着臉斥道:“不逢年不逢節,吃的什麼酒?尋打麼?” “回制台話,呃——”典獄官打着酒呃說道:“方才大理府台水大人來訪,說見了邸報,楊大人很快就要出去了。
酒席是府台帶來的。
楊大人不肯吃,就賞了小的們——”朱綱咽了口唾沫,沒有再說什麼,徑自跨進小屋。
這是一間布置得十分清雅的小房子,天棚牆壁都裱了桑皮紙,木栅小窗上糊着十分名貴的綠色的蟬翼紗。
一張木榻占了半間房,油漆得起明發亮。
榻上齊整疊着兩床洗得泛白的青布被子,貼牆還放有一溜矮書架。
架上的書籍已經搬空了,小木案上擺着瓦硯紙筆等物件。
楊名時的侄兒楊風兒滿頭熱汗跪在榻上捆紮着書籍。
楊名時似乎心情沉重地坐在榻下一張條凳上出神。
見朱綱進來,款款起身,淡淡說道:“朱公别來無恙?”将手一讓,請朱綱坐在對面。
“楊公,”朱綱見楊名時一臉坦然之色,慌亂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一邊坐一邊微笑道,“讓你吃苦了。
不過瞧上去氣色還好。
身子骨兒似乎比先前還要結實些。
”楊名時笑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麼——我想大人今兒來,不單是說這些的吧。
”朱綱笑道:“我是來給大人道賀的。
當今聖上以寬仁為政,已有廷寄,令兄弟前來釋楊公出獄,即刻進京。
楊公蒙冤三年,如今重見天日,飛黃有望。
真令人喜不自勝!”說着便大聲吩咐外邊:“去給楊老爺備轎!——往日兄弟奉命行事,多有開罪之處,黃侍郎——也太,唉……這兒不是說話處,且到衙門盤桓幾日,兄弟為楊公壓驚送行,一切慢慢細談。
” 楊名時沉默良久,說道:“朱公,你還是對名時知之不深。
我是直率人,有什麼說什麼。
辦我的案子,你是存了私意的。
但天下不存私意者能有幾人?都計較起來還成?過去的事過去就罷。
你若真的心中不安,請聽我一言,三月開春,加緊把洱海的壅塞治治。
至于我,絕不願再‘飛黃’了,進京也就為了謝恩,求皇上允我回籍常伴梅花。
”朱綱懷着一肚子鬼胎,怕楊名時到京告刁狀,聽楊名時的意思,隻要肯疏浚洱海就可原諒,頓時喜上眉梢,說道:“兄真乃大男子真丈夫!不過兄弟已經風聞,皇上有意命兄為禮部尚書,恐怕兄難得遂心——請,這裡說話不方便,到敝衙門,我置酒備肴,我們作一夕快談。
”楊名時卻道:“朱公請諒,我素來不吃宴請,更不受饋贈。
這一路進京既是奉旨,概由驿站照常規供飯即可。
你安心,治好洱
見了這奏章,雍正勃然大怒。
當天便下旨,用六百裡加緊發往雲貴,命朱綱代為總督,并派戶部侍郎黃炳星夜前往大理。
黃炳是張廷玉門生,要為老師報一箭之仇。
二欽差下車伊始,不由分說便将楊名時革職下獄,并不顧大清條律,私自動用火、油龍等極慘的刑具,要置楊名時于死地。
楊名時平素實在太清廉了,因為不收一分火耗,身居總督高位,有時窮得不能舉炊。
他連家眷都沒帶,隻有一個本家侄兒裡外照顧。
這是雲貴兩省士紳、百姓無人不知的事實。
把家産抄了個底朝天,隻尋得幾件打了補丁的破内衣和兩串青蚨。
沒法交差的兩位欽差便把征來的鹽規銀算成貪贓。
這一來激怒了兩省人民。
升堂刑訊那日,三萬老百姓聚到總督衙門外,人情洶洶,連衙門裡的戈什哈、衙役都一齊倒戈,大呼:“楊公受刑,還有什麼天日?我們反了!”還是楊名時披枷帶鎖出來申斥,命百姓“不得有違王憲”才算解圍。
但這一來,朱、黃二人再也不敢動刑了。
草草具本完結。
雍正不知出于什麼想頭,定了楊名時絞刑,卻連着三年沒有勾決。
他做官時沒人敢送東西,坐班房時人們便沒了忌諱。
有的替他向獄中上下打點,住了單間牢獄,又“因病”允許帶侄兒進去侍候。
不知姓名的人常常送來衣物:“獄卒哥哥留點,下餘的給阿爺穿用”;天天都有人提着肉,“請照應阿爺”,丢下便走。
因此,楊名時這個待死之囚比他當總督時還要闊綽。
每年秋決時,多少人家求佛燒香,盼着“雍正爺眯一隻眼”漏勾楊名時。
楊名時在獄中還讀書治學,時而還招來獄役講學,閑時打打太極拳,院中悠遊散步,養得紅光滿面。
接到上書房釋放楊名時的廷寄文書,朱綱壓了幾天沒有照辦,還想上書乾隆“維持先帝原判”,接着不久又接到上谕“政尚寬大……朕主于寬”,邸報上還赫然載着“已令上書房行文滇省,釋放楊名時”;朱綱再不敢遲滞,親自坐了八人大轎徑往獄中宣旨。
一進獄門便見典獄帶着一群獄役從一間小瓦房中出來,個個喝得臉紅耳赤。
朱綱翎頂輝煌地站在前門鐵栅後,闆着臉斥道:“不逢年不逢節,吃的什麼酒?尋打麼?” “回制台話,呃——”典獄官打着酒呃說道:“方才大理府台水大人來訪,說見了邸報,楊大人很快就要出去了。
酒席是府台帶來的。
楊大人不肯吃,就賞了小的們——”朱綱咽了口唾沫,沒有再說什麼,徑自跨進小屋。
這是一間布置得十分清雅的小房子,天棚牆壁都裱了桑皮紙,木栅小窗上糊着十分名貴的綠色的蟬翼紗。
一張木榻占了半間房,油漆得起明發亮。
榻上齊整疊着兩床洗得泛白的青布被子,貼牆還放有一溜矮書架。
架上的書籍已經搬空了,小木案上擺着瓦硯紙筆等物件。
楊名時的侄兒楊風兒滿頭熱汗跪在榻上捆紮着書籍。
楊名時似乎心情沉重地坐在榻下一張條凳上出神。
見朱綱進來,款款起身,淡淡說道:“朱公别來無恙?”将手一讓,請朱綱坐在對面。
“楊公,”朱綱見楊名時一臉坦然之色,慌亂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一邊坐一邊微笑道,“讓你吃苦了。
不過瞧上去氣色還好。
身子骨兒似乎比先前還要結實些。
”楊名時笑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麼——我想大人今兒來,不單是說這些的吧。
”朱綱笑道:“我是來給大人道賀的。
當今聖上以寬仁為政,已有廷寄,令兄弟前來釋楊公出獄,即刻進京。
楊公蒙冤三年,如今重見天日,飛黃有望。
真令人喜不自勝!”說着便大聲吩咐外邊:“去給楊老爺備轎!——往日兄弟奉命行事,多有開罪之處,黃侍郎——也太,唉……這兒不是說話處,且到衙門盤桓幾日,兄弟為楊公壓驚送行,一切慢慢細談。
” 楊名時沉默良久,說道:“朱公,你還是對名時知之不深。
我是直率人,有什麼說什麼。
辦我的案子,你是存了私意的。
但天下不存私意者能有幾人?都計較起來還成?過去的事過去就罷。
你若真的心中不安,請聽我一言,三月開春,加緊把洱海的壅塞治治。
至于我,絕不願再‘飛黃’了,進京也就為了謝恩,求皇上允我回籍常伴梅花。
”朱綱懷着一肚子鬼胎,怕楊名時到京告刁狀,聽楊名時的意思,隻要肯疏浚洱海就可原諒,頓時喜上眉梢,說道:“兄真乃大男子真丈夫!不過兄弟已經風聞,皇上有意命兄為禮部尚書,恐怕兄難得遂心——請,這裡說話不方便,到敝衙門,我置酒備肴,我們作一夕快談。
”楊名時卻道:“朱公請諒,我素來不吃宴請,更不受饋贈。
這一路進京既是奉旨,概由驿站照常規供飯即可。
你安心,治好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