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天生不測雍正歸天 風華正茂乾隆禦極

關燈
務一個多時辰,商量着從宗室親貴裡派一個懂兵法的替換欽差大臣張照。

    因議起佛家禅宗之義,雍正還笑說:“張照的号‘得意居士’,還是朕賜給的。

    可歎他不得朕的真意,難免要交部議處,吃點俗塵苦頭了。

    人生如夢一切空幻,他那麼聰明的人參不透這個理,以恩怨心統禦部屬,哪有個不敗的?”這話言猶在耳,如今已成往事。

    鄂爾泰正在胡思亂想,五貝勒弘晝已踉踉跄跄從乾清門那邊過來。

    此時天已放亮,隻見弘晝衣冠不整,發辮散亂,又青又黃的臉上眼圈發紅,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他和弘曆同歲,相貌并不醜陋,隻這不修邊幅,比起弘曆來真算得上一個地下一個天上。

    張廷玉生怕他哭出聲來,忙疾步上前溫和地說道:“王爺,此時大局未穩,要節哀辦事。

    請和怡親王并排站着,等候宣讀大行皇帝遺诏。

    ”正說着,張五哥過來說道:“梯子已經擺好,請二位中堂……” 于是,在衆目睽睽中,張廷玉、鄂爾泰和張五哥三人邁着沉重的步履拾級而上直到殿頂,在“正大光明”匾下用鐵箍固定着一隻紫檀木箱,張五哥取出鑰匙打開了,取出沉甸甸亮閃閃圍棋盒子般大的小金匮,鄭重交與張廷玉。

    張廷玉像捧着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緩緩下來,站在丹墀上,眼風一掃,看了一眼鄂爾泰,把金匮又交張五哥。

    幾乎同時,兩個人從腰裡各取出一把金鑰匙——那金匮正面有兩個匙孔,兩把鑰匙同時輕輕一旋,機簧“咔”地一聲,金匮已是大開。

    裡邊黃绫封面金線鑲邊平放着那份诏書。

    張廷玉小心地雙手取出捧在掌上,又讓鄂爾泰、張五哥看了,輕聲道:“這是滿漢合璧國書,請鄂公先宣國語,我宣漢語。

    ”轉臉對幾個王爺道:“現在宣讀先大行皇帝遺诏,諸臣工跪聽!” “萬歲!” 滿語在大清被定為國語,不懂滿語的滿人是不能進上書房的。

    清朝立國已九十一年,飲食言語早已漢化,通滿語的寥若晨星。

    幾個王爺聽鄂爾善叽哩咕噜傳旨,都是一臉茫然之色,惟弘曆伏首連叩,用滿語不知說了些什麼。

    聽來似是而非,似乎是謝恩。

    張廷玉見大家隻是糊塗磕頭,接過诏書便朗誦道: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皇四子弘曆龍日天表資品貴重堪為人君。

    即由弘曆嗣承帝位,以繼大清丕緒。

    欽此!雍正元年八月中浣禦書。

     這一來大家才真的是都聽清楚了,齊聲俯身叩頭稱道:“臣等謹遵先帝遺命!” “國不可一日無君。

    ”張廷玉聽諸王奉诏,心裡一塊石頭落地,徐徐說道,“先帝禦體尚未入梓奉安,即請寶親王即位,主持一切大政。

    ”說罷和鄂爾泰二人一齊上前,一邊一個攙起哀号恸哭伏地不起的弘曆。

    乾清宮大殿裡立刻開鍋水般忙碌起來,拆梯子的拆梯子,擺禦座的擺禦座,撣塵拂灰、研墨鋪紙各辦差使。

    隻一刻時辰便一切停當。

    此時天已大亮。

     弘曆坐到乾清宮正中的須彌寶座上,心中仍是一片迷亂混沌。

    虬龍盤螭的龍座又寬又高,明黃軟袱面冰涼軟滑,足可坐三個人,端坐中間,兩邊的檀木扶手完全可說是虛設。

    往日在這裡侍候差事,隻是覺得坐在這裡的人尊貴莊嚴,今日自己坐上去才真正體味到“四邊不靠”孤家寡人的滋味。

    刹那間他有點奇怪,昨天侍候在這案下時,怎麼就沒有這種感受?甚至連徐徐魚貫而入的叔王兄弟并張廷玉、鄂爾泰這些極熟稔的人,也一下子變得陌生起來。

    怔忡良久,弘曆才突然警覺過來,自己已不是“寶親王”,而是統禦華夏撫有萬方,天地宇宙間的第一人了!他的臉立刻泛上一絲潮紅,眼神安詳中帶着尊貴,看着幾位大臣在禦座前行禮,半晌才道:“都勞累一夜,乏透了。

    起來吧!” “謝恩……” “實在沒想到,父皇把這千斤重擔卸到我的肩上。

    ”弘曆說道,“說起來,皇阿瑪的禦體不安,已經有六個年頭了,忽寒忽熱,似瘧非瘧,不知用了多少法子,總不見好。

    前日我去圓明園見皇阿瑪,阿瑪還拉着我的手說‘近日不安,身上焦熱難當,這個熱退不下去,恐怕就起不來了。

    内外事多,朕要病倒了,你和兄弟大臣們要多操持些了’……想不到事隔兩日竟成谶語,今日驟登大寶,思及先帝言語,音容宛在,能不令人神傷?”他心裡突然一陣酸熱,眼淚已是奪眶而出。

     這個開場白是誰也沒想到的,娓娓而言,說的全是雍正的身體,入情入理,動人心肺。

    但張廷玉、鄂爾泰立刻聽出了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