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天生不測雍正歸天 風華正茂乾隆禦極

關燈
之話:大行皇帝絕非“暴亡”,而是久病不愈終于天年。

    因此,杏花春館裡的那一幕必須深深掩住,永不外傳。

    因見是個空兒,張廷玉正要說話,鄂爾泰在旁說道:“皇上不必難過了。

    大行皇帝統禦宇内十有三年,享年五十八歲已屬人中高壽。

    先帝繼聖祖谟烈,修明政治,條理萬端,躬勤愛民,夙夜勞旰,實千古罕見之聖君。

    臣以為當遵祖宗成例賜以佳号,奉安龍穴,這是此時最要之務。

    ” “可照祖宗陵葬規制。

    ”弘曆看了一眼鄂爾泰,說道:“現有跟從先帝的人都去守陵。

    ”鄂爾泰雖然沒有明說,但含糊以“祖宗成例”掠過,顯而易見是想遵照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的成例,将杏花春館所有知情太監宮女一體殉葬滅口了事。

    弘曆當然也不願讓雍正暴死真相傳播出去,但覺得鄂爾泰存心未免過于狠毒。

    于是口氣一轉,将“我”字已改成了“朕”,“孔子說忠說孝,還有禮義廉恥,無非為了天下歸仁。

    朕以仁恕待人,人必不肯負朕。

    杏花春館的事如有洩露,自有國法家法,豈能違世祖、聖祖聖谕恢複殉葬,無分良莠一殉了之?”鄂爾泰一開口便碰了這個不軟不硬的釘子,頓時漲紅了臉,忙躬身說道:“奴才心思難逃聖鑒。

    皇上訓誨的是!”弘曆點頭道:“你也是事出有因。

    這件事就着落到你身上——朕想,現在有幾件要務立刻要辦:大行皇帝的谥号廟号要定。

    朕的年号要定,然後召集百官宣布中外,由禮部主持拟定喪儀,這就穩住朝局。

    還有些常例恩旨,待舉喪之後再議不遲。

    ” 張廷玉在旁聽着心下暗自掂掇,寶親王不愧是聖祖皇帝親手調教、久曆朝務的皇阿哥。

    這些事都是自己準備說的,卻都被弘曆說了個滴水不漏。

    想着,進前一步躬身道:“皇上曲劃周密,極是妥當。

    定廟号年号用不了多少時辰。

    奴才這就傳谕,令六部九卿各衙門順天府衙門主官進朝待旨。

    ” “這些事統由李衛去辦——高無庸,你去宣李衛進來。

    ”弘曆從容說道,“你留在這裡,把廟号和朕的年号定下來。

    ”說罷轉臉問道:“五叔,十七叔,還有三位弟弟,你們看呢?”允祿忙道:“皇上說的是。

    臣等沒說的。

    ” 直到此時,人們才覺得氣氛松快了些。

    張廷玉是此中老手,低頭沉吟一陣,說道:“奴才先略述一下,有缺失之處,再請皇上和諸位王爺、大臣指正補遺。

    皇上以為如何?”見弘曆點頭,方一字一闆說道:“先大行皇帝天表奇偉、大智夙成、宏才肆應、允恭克讓、寬裕有容、天章睿發、燭照如神——據此,奴才以為谥文可定為‘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信毅睿聖大孝至誠’,不知皇上和諸位以為如何?” 殿上幾個大臣面面相觑。

    雖說這是官樣文章,但沒有真才實學,就是頌聖也難免黃腔走闆,鄂爾泰抱定了“說不好不如不說”的宗旨,不在這上頭和張廷玉打擂台。

    别的人誰肯在這裡賣弄,因而一片随聲附和,齊聲說道:“甚好。

    ” “朕也以為不錯。

    ”弘曆說道,“不過大行皇帝一生恤人憐貧,仁厚禦下,還該加上‘寬仁’二字才足以昭彰聖德。

    ” 雍正當政十三年,以整頓吏治為宗旨,清肅綱紀、嚴峻刑律,是個少見的抄家皇帝。

    他生性陰鸷,眦睚必報,挑剔人的毛病無孔不入,常常把官員擠對得窘态萬狀。

    連雍正自己也承認自己“嚴剛刻薄”。

    弘曆瞪着眼說瞎話,硬要加上“寬仁”二字!但此時也隻好交口稱是。

    張廷玉想想,這是新君特意提出來的,一定要擺在“信毅”之前,便提筆一口氣寫了出來。

    仰首說道:“這是谥文,谥号請皇上示下。

    ”弘曆想了想,說道:“就是‘憲’皇帝吧。

    博聞多能行善可以謂之‘憲’,大行皇帝當得這個号。

    至于廟号,‘宗’字是定了的,‘贻庥奕葉日世’。

    朕看就是‘世宗’的好。

    ”弘曆侃侃而言,顧盼之間神采照人。

    張廷玉是從小看着他長大的,雍正晚年一同在上書房辦事。

    當時,隻是覺得弘曆溫和儒雅精明聰慧,此時見着真顔色,才知道是個比之雍正更難侍候的主兒,因此忙收斂鋒芒、韬光晦迹、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箴言。

     “朕其實不難侍候。

    ”弘曆不易覺察地吊了一下嘴角,端起太監捧上的奶子呷了一口,“朕最敬佩的是皇祖父聖祖爺,最禮尊的是皇阿瑪世宗爺。

    朕之心朕之性與父祖一脈相承,講究敬天法祖、仁愛禦下。

    仁者天也,天者‘乾’也,朕的帝号可定為‘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