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天生不測雍正歸天 風華正茂乾隆禦極

關燈
四位王爺和兩位宰相趕到大内,天色已露晨曦。

    早朝進來到軍機處和上書房排号回事和等候鄂爾泰、張廷玉接見的下屬司官,還有外省進京述職的官員已經來了幾十個人,都候在西華門外,呵着冷氣看星星。

    張廷玉随衆下馬,因見李衛的官轎也在,便吩咐守門太監:“傳李衛立刻進來,其餘官員一概回衙。

    ”說罷,與衆人徑直穿過武英殿東北角門,由弘文閣西側,過隆宗門進天街,由乾清門正門沿着甬道向北,遠遠見丹墀上下燈火輝煌,八名乾清宮帶刀侍衛釘子似地站在丹墀上。

    殿内各按方位點燃着六十四根碗口粗的金龍盤繞的紅燭,十二名太監垂手恭侍在金碧交輝的須彌座前。

    七個人站在乾清宮丹墀下一字排開,對着大殿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張廷玉見值班頭等侍衛是張五哥,便招手叫他過來,說道:“有旨意。

    ”一邊說,一邊用手擎起雍正皇帝用于調遣五城兵馬的金牌令箭請驗。

     “原本沒有信不過中堂的理。

    ”張五哥笑道:“不過這是規矩,這殿裡存放皇上傳位诏書,是天下根本之地。

    ”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侍衛,從康熙四十六年入值,到現在整二十八年,别的侍衛一茬又一茬早換過了,惟獨他寸步未離大内,取的就是他這份忠心。

    五哥接過,就燈下驗看,果見上面鑄着四個字: 如朕親臨 涼森森黃澄澄閃爍生光,忙雙手遞還張廷玉,“叭”地打了馬蹄袖顫巍巍跪下。

     “奉先帝雍正皇上遺命,”張廷玉從容說道,“着内閣總理大臣領侍衛内大臣上書房行走大臣張廷玉、鄂爾泰會同乾清宮侍衛拆封傳位遺诏,欽此!” “奴才張五哥……領旨……” 跪在地下的張五哥兩腿一軟,幾乎癱倒在地,半晌才擡起頭來,顫聲問道:“皇上,皇上……他駕崩了?前日見中堂,不是說……”張廷玉見他臉上肌肉一抽一顫,老淚渾濁盈眶,知道他馬上就要開哭了,忙低聲說道:“這不是哭的地方,也不是時候兒,仔細違旨失儀!快,奉诏辦差!” “喳……” 張五哥起身拭淚,說道:“請王爺們就地候着,奴才和二位中堂取遺诏。

    ” 傳位遺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存放。

    這是康熙皇帝開創的辦法。

    康熙皇帝八歲禦極,十五廟谟獨運智擒鳌拜,二十三歲次第削平三藩,征服台灣蕩平新疆之亂,治黃河修漕運,輕徭薄賦修明政治,撫有華夏九州六十一載,算得上明君主,功蓋唐宗宋祖。

    惟有晚年兩廢太子,群王觊觎帝位奪嫡成禍,為終生一大憾事。

    因而在第二次廢黜太子胤礽後,決意不再立太子。

    将拟定的繼位人密書金冊存于此地。

    雍正即位後便下诏“著為永例”。

    饒是如此,雍正的八弟九弟謀篡不成瘐死囹圄,雍正的兒子弘時為謀太子位置,被削籍賜死。

    自弘時死後,乾清宮其實已成了專門存放這份密诏的機樞禁地。

    張廷玉和鄂爾泰會同張五哥正要入殿,卻聽旁邊有人說道: “三位大人且慢。

    ” 三個人一齊回頭看時,卻是寶親王弘曆。

    寶親王穿着四團龍褂,足蹬青緞皂靴,燈影裡隻見二層金龍頂皇子冠上十顆東珠微微顫動,晶瑩生光。

    真個目如明星面如滿月,因修飾整潔,二十五歲的人了,看去還像十八九歲那樣年輕秀氣,隻是似乎剛哭過,白淨的臉上帶着一層薄暈。

    雍正皇帝有十個兒子,在世的兒子隻有四個,弘時已經去世,弘晝在康熙諸皇孫裡是個污糟貓,整日閉門在家玩鳥籠子熬鷹,和一群和尚道士參禅煉丹,有時幾個月也不洗臉。

    最小的還不足三歲。

    遺诏裡寫的繼位人已注定是寶親王。

    聽他招呼,衆人無不詫異。

    鄂爾泰、張廷玉忙回身道:“四爺(弘曆叙齒排行老四),有何吩咐?” “還該傳弘晝來一趟聽旨。

    ”弘曆皺眉說道,“他和我一樣是先帝骨血。

    逢此巨變,他不來不好。

    ”說罷注視了一下衆人,隻這一瞥間,顯現出與他實際年齡相稱的成熟幹練。

    張廷玉明知多此一舉,忙躬身連連道:“四爺說的是,臣疏忽了。

    五哥叫乾清門侍衛去傳,這邊隻管搭梯子,等五爺十爺到,再取诏開讀。

    ” 說“搭梯子”,其實是“擺梯子”。

    當時安置遺诏時就設計好了三個高大無朋的木櫃,櫃子呈梯形一層層高上去,剛好可抵“正大光明”匾額,“木櫃”就擺放在禦屏後面。

    鄂爾泰站在一旁看着人們動作,隻覺得一陣陣眩暈。

    昨天上午,雍正還在圓明園接見自己和張廷玉,議論苗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