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故事的地方·懷念河合隼雄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我很少稱呼别人“某某先生”,唯獨對河合隼雄,每次都不知不覺就管他叫“河合先生”,很少喊他“河合桑”。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常常覺得不可思議。
到了現在,仍舊會自然地稱呼“河合先生”。
在我的印象中,河合先生把“河合隼雄”這個活生生的人,與“河合先生”這個具有社會使命的人物巧妙地分離開來,區别使用。
我與河合先生曾經多次見面,親切地聊過天,可對我來說,河合隼雄始終如一,就是“河合先生”,這種姿态從未改變過。
興許他一旦回到家裡,三下兩下便将社會使命脫下來扔掉,仍舊變成那個名叫河合隼雄、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的大叔。
隻是我感覺,我與河合先生見面時,不管私底下關系何等親密,彼此卻從未脫去“小說家”和“心理治療師”的戲裝。
這倒不是生分見外,恐怕隻是彼此的處境使然,不得不完成各自的社會使命。
在某種意義上,其中始終有種類似職業性的緊張感。
不過那說起來倒是一種神清氣爽的緊張,是内容充實的緊張。
所以,我打算仍舊維持那種心曠神怡的緊張感,繼續稱河合隼雄為“河合先生”。
雖然我對随處可見的大叔河合桑也頗感興趣,不過姑且這樣吧。
我第一次見到河合先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河合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當客座研究員,而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待到他來的前一個學期,兩人恰好失之交臂。
我那時已前往波士頓近郊的塔夫茨大學,在那裡教日本文學課。
因為在普林斯頓待過兩年半,結交了許多好朋友,所以時不時開車去普林斯頓,就是在那裡有了與河合先生相遇的機會。
隻是十分抱歉,河合先生是什麼樣的人物,我那時還不太了解。
以前我幾乎對心理療法、精神分析這類東西毫無興趣,河合先生的著作一本也沒讀過。
我妻子是河合先生的粉絲,好像在熱心地讀先生寫的書,但我們夫妻兩人的書櫥泾渭分明地一分為二,就仿佛從前的東西柏林一般,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在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讀河合先生的書。
不過,她極力遊說我:“他的書不是非讀不可,但這個人你應該去見一見,肯定會有好事的。
”于是我也覺得“既然如此的話”,便決定去拜訪他。
她之所以說“他的書不是非讀不可”,我猜大概是覺得小說家和創作者這類人盡量不去讀分析類的書為好。
我也基本贊成這個意見,因此(這話不宜外傳)幾乎沒有讀過河合先生的書,隻讀過先生寫的一部榮格評傳。
順便一提,卡爾·榮格的著作,我連一部都沒有好好讀過呢。
我想,小說家的職責隻有一個,就是向公衆提供盡可能優秀的文本。
文本這東西是一個“總體”,用英語來說就是whole。
它好比是黑匣子,其職責說到底就是作為整個文本發揮作用。
而文本的職責,便在于讓每一位讀者來咀嚼。
讀者有權随心所欲地處理它、咀嚼它。
如果它在傳遞到讀者手中前就被作者處理過、咀嚼過,那麼文本的意義與有效性将大大受損。
大概正因如此,我才有意始終遠離榮格、遠離河合先生的著作。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我發現感覺上有“距離過近”之處,才疏而遠之。
對小說家來說,沒有比自己分析自己更不合時宜的事了。
總而言之,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第一次見到了河合先生。
兩人交談了大約三十分鐘,初次見面的印象是“好一個寡言而陰沉的人”。
最令我吃驚的是他的眼睛。
該說是兩眼發直吧,總覺得有些黯然無神、深不見底。
這個說法也許不好,但我感到那絕非尋常人的眼睛。
似乎頗為凝重,是隐含深意的眼睛。
我是一個小說家,觀察人是我的工作。
仔細觀察,姑且做一番粗加工,但不作判斷,一直留到必須要判斷的時候再說。
所以這次也一樣,我沒有對河合先生這個人作任何判斷,僅僅将那雙眼睛的奇妙模樣作為一條信息留存在記憶裡。
而且那一次,河合先生幾乎沒有主動開口,隻是靜靜聽我一個人說,也會有一搭沒一搭地附和,似乎在眼眸深處思索着什麼。
我也不是個話多的人,因此與其說是談話,不如說仿佛被沉默占去了更多的時間,他對此也是一副不以為意的模樣。
總之那是一次稍稍有些怪異的面談,或者說會面。
這件事我記憶猶新。
尤其記得清清楚楚的是那奇異的眼光,真是難以忘懷。
不過到了第二天,再次見面時,一切都改變了。
河合先生突然變得很快活,眉飛色舞,連珠炮似的說着笑話,表情也陡然變得明朗起來。
那雙眼睛宛如孩子的眼睛般明亮,清澈見底。
幾乎令人目瞪口呆:僅僅一夜,一個人就能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嗎?于是我恍然大悟:“是啦,昨天這個人是有意把自己置于被動狀态。
”大約是抹殺自己,或者說讓自己接近于無,試圖将對方的“存在狀态”自然地——比如說作為文本——原封不動吸噬進去。
明白這一點,是因為我也時不時做這樣的事情。
盡力屏息凝神,将對方的模樣原原本本地接受下來,尤其在做采訪時更是如此。
這種時候集中心力聆聽對方發言,抹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常常覺得不可思議。
到了現在,仍舊會自然地稱呼“河合先生”。
在我的印象中,河合先生把“河合隼雄”這個活生生的人,與“河合先生”這個具有社會使命的人物巧妙地分離開來,區别使用。
我與河合先生曾經多次見面,親切地聊過天,可對我來說,河合隼雄始終如一,就是“河合先生”,這種姿态從未改變過。
興許他一旦回到家裡,三下兩下便将社會使命脫下來扔掉,仍舊變成那個名叫河合隼雄、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的大叔。
隻是我感覺,我與河合先生見面時,不管私底下關系何等親密,彼此卻從未脫去“小說家”和“心理治療師”的戲裝。
這倒不是生分見外,恐怕隻是彼此的處境使然,不得不完成各自的社會使命。
在某種意義上,其中始終有種類似職業性的緊張感。
不過那說起來倒是一種神清氣爽的緊張,是内容充實的緊張。
所以,我打算仍舊維持那種心曠神怡的緊張感,繼續稱河合隼雄為“河合先生”。
雖然我對随處可見的大叔河合桑也頗感興趣,不過姑且這樣吧。
我第一次見到河合先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時河合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當客座研究員,而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待到他來的前一個學期,兩人恰好失之交臂。
我那時已前往波士頓近郊的塔夫茨大學,在那裡教日本文學課。
因為在普林斯頓待過兩年半,結交了許多好朋友,所以時不時開車去普林斯頓,就是在那裡有了與河合先生相遇的機會。
隻是十分抱歉,河合先生是什麼樣的人物,我那時還不太了解。
以前我幾乎對心理療法、精神分析這類東西毫無興趣,河合先生的著作一本也沒讀過。
我妻子是河合先生的粉絲,好像在熱心地讀先生寫的書,但我們夫妻兩人的書櫥泾渭分明地一分為二,就仿佛從前的東西柏林一般,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在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讀河合先生的書。
不過,她極力遊說我:“他的書不是非讀不可,但這個人你應該去見一見,肯定會有好事的。
”于是我也覺得“既然如此的話”,便決定去拜訪他。
她之所以說“他的書不是非讀不可”,我猜大概是覺得小說家和創作者這類人盡量不去讀分析類的書為好。
我也基本贊成這個意見,因此(這話不宜外傳)幾乎沒有讀過河合先生的書,隻讀過先生寫的一部榮格評傳。
順便一提,卡爾·榮格的著作,我連一部都沒有好好讀過呢。
我想,小說家的職責隻有一個,就是向公衆提供盡可能優秀的文本。
文本這東西是一個“總體”,用英語來說就是whole。
它好比是黑匣子,其職責說到底就是作為整個文本發揮作用。
而文本的職責,便在于讓每一位讀者來咀嚼。
讀者有權随心所欲地處理它、咀嚼它。
如果它在傳遞到讀者手中前就被作者處理過、咀嚼過,那麼文本的意義與有效性将大大受損。
大概正因如此,我才有意始終遠離榮格、遠離河合先生的著作。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我發現感覺上有“距離過近”之處,才疏而遠之。
對小說家來說,沒有比自己分析自己更不合時宜的事了。
總而言之,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第一次見到了河合先生。
兩人交談了大約三十分鐘,初次見面的印象是“好一個寡言而陰沉的人”。
最令我吃驚的是他的眼睛。
該說是兩眼發直吧,總覺得有些黯然無神、深不見底。
這個說法也許不好,但我感到那絕非尋常人的眼睛。
似乎頗為凝重,是隐含深意的眼睛。
我是一個小說家,觀察人是我的工作。
仔細觀察,姑且做一番粗加工,但不作判斷,一直留到必須要判斷的時候再說。
所以這次也一樣,我沒有對河合先生這個人作任何判斷,僅僅将那雙眼睛的奇妙模樣作為一條信息留存在記憶裡。
而且那一次,河合先生幾乎沒有主動開口,隻是靜靜聽我一個人說,也會有一搭沒一搭地附和,似乎在眼眸深處思索着什麼。
我也不是個話多的人,因此與其說是談話,不如說仿佛被沉默占去了更多的時間,他對此也是一副不以為意的模樣。
總之那是一次稍稍有些怪異的面談,或者說會面。
這件事我記憶猶新。
尤其記得清清楚楚的是那奇異的眼光,真是難以忘懷。
不過到了第二天,再次見面時,一切都改變了。
河合先生突然變得很快活,眉飛色舞,連珠炮似的說着笑話,表情也陡然變得明朗起來。
那雙眼睛宛如孩子的眼睛般明亮,清澈見底。
幾乎令人目瞪口呆:僅僅一夜,一個人就能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嗎?于是我恍然大悟:“是啦,昨天這個人是有意把自己置于被動狀态。
”大約是抹殺自己,或者說讓自己接近于無,試圖将對方的“存在狀态”自然地——比如說作為文本——原封不動吸噬進去。
明白這一點,是因為我也時不時做這樣的事情。
盡力屏息凝神,将對方的模樣原原本本地接受下來,尤其在做采訪時更是如此。
這種時候集中心力聆聽對方發言,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