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該讓什麼樣的人物登場?

關燈
揮功能(我早期的“鼠的故事”或許有那麼一點類似之處)。

    而在單部作品中,第一人稱具有的制約壁壘,往往會漸漸變成讓寫作者氣悶憋屈的東西。

    正因如此,我也針對第一人稱小說的形式,從多種方向發力搖撼它,努力開辟新的疆域,然而到了《奇鳥行狀錄》的時候,終于深深感到:“這就差不多是極限啦。

    ” 《海邊的卡夫卡》中有一半導入了第三人稱,最讓我長舒一口氣的,是與主人公卡夫卡的故事并行,中田(一位奇怪的老人)和星野(一位稍嫌粗暴的卡車司機)的故事得以順利展開。

    這樣一來,我在分割自己的同時,還能把自己投影到他人身上。

    表達得更準确些,就是我能把分割的自己寄托到他人身上了。

    這樣做之後,便有了更多搭配組合的可能性。

    故事也呈現出複合性分枝,可以朝着種種方向擴展開去。

     可能有人要說:既然如此,早一點切換成第三人稱豈不更好?那樣豈不是進步得更快嗎?實際上可沒有那麼簡單。

    雖然與我性格上不太懂得變通有關,但想更換小說的觀點,就勢必動手改造小說的構造,為了完成這種變革,就要有可靠的小說技巧和基礎體力,因此隻能審時度勢、循序漸進。

    拿身體來說,就好比是順應運動目的去逐步改造骨骼和肌肉。

    改造肉體可是既費功夫又花時間。

     總而言之,進入二○○○年後,我得到第三人稱這個新的載體,從而踏入了小說的新領域。

    那裡有巨大的開放感,縱目四望,發現牆壁不見了。

    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無須多言,所謂角色,在小說中是極其重要的因素。

    小說家必須把具有現實意味,同時又興味深長、言行中頗有不可預測之處的人物置于那部作品中心,抑或中心附近。

    一群人品一看就明白的人,說着滿口一聽就明白的話,做的全是一想就明白的事,這樣的小說隻怕沒法吸引太多讀者吧。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像這種用平平常常的手法,描寫平平常常的事情的小說,才是好小說嘛。

    ”不過我這個人(歸根結底隻是個人喜好)對這樣的故事卻提不起興趣。

     不過,比起“真實、有趣、某種程度的不可預測”,我想在小說角色方面,更重要的還是“這個人物能把故事向前牽引多少”。

    創造登場人物的固然是作者,可真正有生命的登場人物會在某一刻脫離作者之手,開始自己行動。

    不單單是我,衆多虛構文學作家都承認這件事。

    如果沒有這種現象發生,把小說寫下去肯定會變成味同嚼蠟、艱辛難耐的苦差事。

    小說若是順利地上了軌道,出場人物會自己行動起來,情節也會自然發展下去,結果便出現這種幸福的局面,小說家隻需将眼前正在展開的場景原封不動地轉化成文字便可。

    而且這種時候,那個角色還會牽着小說家的手,将他或她引領到事前未曾預想過的地方。

     請允許我舉出自己最近的小說來當具體的例子。

    我寫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出現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女子木元沙羅。

    說實話,剛開始寫這部小說時,我本來是準備寫成短篇小說的,按照預先設想,篇幅折算成稿紙大約在六十頁。

     簡單說明一下情節。

    主人公多崎作出生于名古屋,高中時代,非常要好的四位同班同學向他宣布“從今以後再也不想見到你,再也不想跟你說話了”,卻沒說明理由,他也沒有特意去問。

    後來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在東京的鐵路公司就職,現在已經三十六歲了。

    高中時代遭到友人絕交、甚至連理由都不給的事,在他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然而他把這件事藏在心底,在現實中過着安定的生活。

    工作上諸事順利,周圍的人們也對他十分友善,還和好幾位戀人交往過,然而他卻無法和别人締結深層的精神聯系。

    然後他與年長兩歲的沙羅邂逅,兩人成為戀人。

     一個偶然的契機,他把高中時代遭到四位好友絕交的經曆告訴了沙羅。

    沙羅略一沉吟,對他說:你必須立刻回到名古屋,查清楚十八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你)不能隻看自己願意看的東西,而是要看不得不看的東西。

    ” 說實話,在沙羅說出這番話之前,我想都沒想過多崎作會去見那四個人。

    我本來打算寫一個相對較短的故事:多崎作始終不知道自己的存在遭到否定的理由,隻能安靜而神秘地生活下去。

    然而由于沙羅這麼一說(我隻是把她對作說出的話依樣畫葫蘆地轉換成文字而已),我就不得不讓他到名古屋去,最後甚至把他送到了芬蘭。

    至于那四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物?每個角色都得重新一一設計,而他們各自走過的人生之路也得具體地着手描寫。

    結果,故事便理所當然地采用了長篇小說的體裁。

     也就是說,沙羅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幾乎一瞬間便令這部小說的方向、性格、規模和結構為之一變。

    我對此也是大為驚詫。

    細想起來,其實她不是沖着主人公多崎作,而是沖着我這個作者說出這番話的。

    “你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