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該讓什麼樣的人物登場?

關燈
不那麼和諧的角色了。

    要問是怎麼做到的,首先是因為我的小說世界已基本成形,可以将就着工作了,及至下一步,把這個世界拓展得更廣更深、更具活力便成了重大課題。

    為此就必須讓出場的人物富于多樣性,讓人物的行動有更大的振幅。

    我越發強烈地感到有這種必要。

     再加上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曆過(不得不經曆)種種事情。

    三十歲時姑且成了一位職業小說家,也變成了公衆人物,于是不管樂意不樂意,都得承受迎面撲來的強烈風壓。

    我絕非熱衷抛頭露面的性格,但有時會身不由己地被推上前去。

    時不時也得幹一些本不想幹的事情,還遭到過親近之人的背叛,為此心灰意冷。

    既有人為了利用我,大說特說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詞,也有人毫無意義地(我隻能認為是這樣)對我破口大罵。

    還曾被人家真真假假地說三道四。

    此外還遭遇過種種匪夷所思的怪事。

     每當遭遇這種負面事件,我就留心觀察相關人物的言行舉止。

    既然苦頭是非吃不可了,索性從中淘取些貌似有用的東西——其實就是“不管怎樣,總得保住老本”啦。

    當時難免會心中受傷、情緒低落,但如今想來,這樣的經曆對我這個小說家來說也算是充滿營養的東西。

    自然,美妙而愉快的經曆肯定也有不少,但相比之下,記憶猶新的卻淨是負面的事情。

    與回憶起來讓人愉悅的事情相比,倒常常想起那些不願回憶的事。

    總而言之,不妨說從這樣的事中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回頭想想,我喜歡的小說,似乎以出現很多饒有趣味的配角的居多。

    在這層意義上,首先啪的一下浮上腦際的,要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讀過此書的各位想必都知道,這部作品中荒誕離奇的配角層出不窮。

    明明篇幅很長,讀起來卻絲毫不嫌煩。

    讓人覺得“怎麼會有這種家夥呀”的豐富多彩的人物、稀奇古怪的角色絡繹不絕地登台露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腦袋裡肯定有一個巨大無比的檔案櫃。

     說到日本的小說,夏目漱石的小說中出現的人物實在是多姿多彩,魅力無窮。

    哪怕是偶然露面的小角色,也都栩栩如生,擁有獨特的分量。

    這種人物道出的一句台詞、露出的一個表情、做出的一個動作,都能奇妙地長留心間。

    閱讀漱石的小說總讓我感佩的,就是幾乎不會出現“此處需要這樣的人物,所以姑且叫個人上場”式的湊數的人物。

    他的小說不是一拍腦門胡編亂謅的,而是讓人有紮紮實實的感受。

    可以說每一個句子都經過精雕細琢。

    這樣的小說,讀來本本都讓人信服,可以放心地讀下去。

     寫小說時讓我最快樂的事情之一,就是“隻要願意,自己可以變成任何一個人”。

     我原來是用第一人稱“我”開始寫小說,這種寫法堅持了二十多年。

    短篇之類有時會用第三人稱,長篇則始終使用第一人稱。

    當然,“我”并不等于村上春樹,就如同雷蒙德·錢德勒并不等于菲利普·馬洛,根據不同的小說,“我”的人物形象也在發生變化。

    盡管這樣,堅持用第一人稱寫作,久而久之,現實中的我與小說中的主人公“我”的界線——無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來說——有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難免變得不夠分明。

     剛開始并沒有發生什麼問題,或者說我本想以虛構的“我”為杠杆的支點,構築起小說世界,并将它拓展開來。

    但是不久後便漸漸感到僅憑這一點不夠用了。

    尤其是随着小說的篇幅與架構擴展開去,僅僅使用“我”這個人稱便有些憋屈氣悶,于是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便按章輪流使用“我”和“在下”這兩種第一人稱,這也是試圖打破第一人稱功能局限的嘗試。

     最後一部隻用第一人稱寫作的長篇小說,是《奇鳥行狀錄》(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

    然而篇幅長到如此地步,單憑“我”的視點講述故事便顯得捉襟見肘,得時時處處帶入種種小說式的創意。

    或是加入别人的叙述,或是插入長長的書信……總之引進一切叙事技巧,試圖突破第一人稱的結構制約。

    然而有些地方畢竟讓人感覺“這就算走到盡頭啦”,接下來的《海邊的卡夫卡》(二○○二年)就把一半内容切換成了第三人稱叙事。

    少年卡夫卡的章節都沿用舊例,由“我”擔任叙述者推進故事,此外各章則以第三人稱講述。

    如果有人說這是折中,這話一點都不假,可盡管隻占了一半,卻由于導入了第三人稱這個聲音,使小說世界的範圍大幅擴展開來。

    至少寫這部小說時,我感到自己的手法要比寫《奇鳥行狀錄》時自由多了。

     後來所寫的短篇小說集《東京奇談集》、中篇小說《天黑以後》,從頭至尾都采用了純粹的第三人稱。

    我好比是在那裡面,即以短篇小說與中篇小說的形式,确認了自己能完美地運用第三人稱。

    就像把剛買的跑車開到山道上去試駕,确認各種功能的感覺一樣。

    依序将流程整理一遍,從出道開始到告别第一人稱、隻用第三人稱寫小說,幾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