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該讓什麼樣的人物登場?
關燈
小
中
大
常常有人問:“您小說裡登場的角色,是否以真實人物為原型?”我的回答大體上是“No”,一部分是“Yes”。
迄今為止,我已寫過為數不少的小說,但從一開始就意圖明确,“這個角色是在心裡比照着現實中這位人物寫的”,像這種情況總共隻有兩三次。
我一邊寫着(都是一些小配角),一邊多少有些忐忑不安:萬一被人家瞧出底細來,“這是以某某為原型的吧”,尤其那個人偏偏就是某某本人的話,那可就不好辦啦。
所幸至今還一次都沒被人識破。
盡管大體上是以某位人物為原型,卻也細心周到地作了改造再寫進小說裡去,我猜周圍的人大概還不至于察覺到。
恐怕其本人也是。
相比之下,我不曾在心中想象過某位人物、純粹是憑空虛構出來的角色,反而被人家無端說成“某某一定就是原型啰”,像這種情況要多得多。
有時候,居然還有人挺身而出,堂而皇之地宣告:“這個角色就是拿我做原型的嘛。
”薩默塞特·毛姆在小說中曾經寫過一個故事,說的就是被一個素未謀面、甚至未聞其名的人告上了法庭,聲稱“自己被當作了小說的原型”,他為此困惑不已。
毛姆的小說往往把角色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時還成心調侃作弄(往好裡說是諷刺),因而才會招緻如此強烈的反應吧。
讀到他那種高明的人物描寫,也許真有人誤以為就是在批判和揶揄自己。
多數情況下,我小說裡登場的角色都是在故事發展中自然形成的。
除了極少的例外,基本不會有事先決定“我要寫出個這樣的角色來”的情況。
随着寫作的展開,絡繹登場的人物自然會組成主軸般的東西,種種細節也會紛紛被吸附過去,就像磁鐵将鐵片吸附過去一樣。
就這樣,一個個完整的人物形象便逐漸形成。
事後細想,常常會發現:“咦,這個細節跟誰的某某部分有點像嘛。
”但不會從一開始就定下方案,“好,這回要把誰的某某部分拿來用用”,然後再去塑造角色。
許多作業反倒是自動推進的。
就是說,我在塑造某個角色時,幾乎是無意識地從腦内的檔案櫃中抽出信息片段,将它們拼合起來。
大緻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私底下把這種自動作業叫作“自動小矮人”。
我一直開手動擋的車,剛剛開始駕駛自動擋的車時,感覺“這個變速箱裡肯定住着好幾個小矮人,就是這幫家夥在分工協作、操縱排擋”,而且總有一天這幫小矮人會鬧罷工:“哎呀,整天為别人忙碌奔命,累死我啦,今天要歇上一天!”說不定車子還在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呢,猛地一下子就抛錨不動了。
想到這裡,我甚至隐隐有些恐懼。
我這麼一說,各位也許會啞然失笑,但總而言之,說到“塑造角色”這類工作,栖息在我潛意識之下的“自動小矮人”眼下好歹還在(盡管一面在嘀嘀咕咕地發牢騷)忙忙碌碌地為我幹活兒。
我隻不過是匆匆抄寫成文字而已。
當然,這樣寫下來的文章不會原封不動地編織到作品裡去,日後還會幾經改寫、變換形态。
而這種改寫與其說是自動進行的,不如說是意識鮮明、邏輯清晰地推進的。
然而說到原型的确立,那倒是無意識的、出自直覺的作業,或者說非得這樣不可。
要不然就會塑造出讓人覺得極不自然、缺乏鮮活氣息的人物形象。
于是,這種初期工序就“承包給自動小矮人”了。
要寫小說,總而言之就得閱讀許多的書。
同樣的道理,要寫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我覺得這麼說也全然無礙。
雖說是“了解”,但也不必徹底理解和通曉對方。
隻須瞟上一眼那人的外貌和言行特征就足夠了。
隻不過無論是自己喜歡的人,還是不太喜歡的人,老實說甚至是讨厭的人,都要樂于觀察,盡量不要挑肥揀瘦。
因為把登場人物一律都搞成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或是容易理解的人物,用長遠的觀點去看,那部小說就會變成缺乏廣度的東西。
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這些人物采取各種不同的行動,彼此沖突碰撞,事态才會出現變動,故事才能向前推進。
所以,哪怕一見之下,心想“我可不待見這家夥”,我也不會背過臉去,而是将“哪裡不順眼”“怎樣不讨人喜歡”這些要點留在腦海裡。
很久以前——我記得是在三十五歲前後——曾經有人對我說:“你的小說裡不會出現壞人啊。
”(後來我才知道,庫爾特·馮内古特的父親臨終前也對他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被他這麼一說,我便思忖:“細想一下,好像還真是這樣。
”自那以來,便有意識地讓一些反面角色在小說裡登場。
與其說我當時将心思放在讓小說跌宕起伏上,不如說是放在構築自己私人的(相比之下是和諧的)世界上。
必須先确立這種屬于自己的安定的世界,當作與粗野的現實世界相抗衡的避難所。
然而随着年齡不斷增加——不妨說是(作為一個人和一個作家)不斷成熟,盡管進展緩慢,但我漸漸能在故事裡安置負面的或者說
迄今為止,我已寫過為數不少的小說,但從一開始就意圖明确,“這個角色是在心裡比照着現實中這位人物寫的”,像這種情況總共隻有兩三次。
我一邊寫着(都是一些小配角),一邊多少有些忐忑不安:萬一被人家瞧出底細來,“這是以某某為原型的吧”,尤其那個人偏偏就是某某本人的話,那可就不好辦啦。
所幸至今還一次都沒被人識破。
盡管大體上是以某位人物為原型,卻也細心周到地作了改造再寫進小說裡去,我猜周圍的人大概還不至于察覺到。
恐怕其本人也是。
相比之下,我不曾在心中想象過某位人物、純粹是憑空虛構出來的角色,反而被人家無端說成“某某一定就是原型啰”,像這種情況要多得多。
有時候,居然還有人挺身而出,堂而皇之地宣告:“這個角色就是拿我做原型的嘛。
”薩默塞特·毛姆在小說中曾經寫過一個故事,說的就是被一個素未謀面、甚至未聞其名的人告上了法庭,聲稱“自己被當作了小說的原型”,他為此困惑不已。
毛姆的小說往往把角色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有時還成心調侃作弄(往好裡說是諷刺),因而才會招緻如此強烈的反應吧。
讀到他那種高明的人物描寫,也許真有人誤以為就是在批判和揶揄自己。
多數情況下,我小說裡登場的角色都是在故事發展中自然形成的。
除了極少的例外,基本不會有事先決定“我要寫出個這樣的角色來”的情況。
随着寫作的展開,絡繹登場的人物自然會組成主軸般的東西,種種細節也會紛紛被吸附過去,就像磁鐵将鐵片吸附過去一樣。
就這樣,一個個完整的人物形象便逐漸形成。
事後細想,常常會發現:“咦,這個細節跟誰的某某部分有點像嘛。
”但不會從一開始就定下方案,“好,這回要把誰的某某部分拿來用用”,然後再去塑造角色。
許多作業反倒是自動推進的。
就是說,我在塑造某個角色時,幾乎是無意識地從腦内的檔案櫃中抽出信息片段,将它們拼合起來。
大緻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私底下把這種自動作業叫作“自動小矮人”。
我一直開手動擋的車,剛剛開始駕駛自動擋的車時,感覺“這個變速箱裡肯定住着好幾個小矮人,就是這幫家夥在分工協作、操縱排擋”,而且總有一天這幫小矮人會鬧罷工:“哎呀,整天為别人忙碌奔命,累死我啦,今天要歇上一天!”說不定車子還在高速公路上風馳電掣呢,猛地一下子就抛錨不動了。
想到這裡,我甚至隐隐有些恐懼。
我這麼一說,各位也許會啞然失笑,但總而言之,說到“塑造角色”這類工作,栖息在我潛意識之下的“自動小矮人”眼下好歹還在(盡管一面在嘀嘀咕咕地發牢騷)忙忙碌碌地為我幹活兒。
我隻不過是匆匆抄寫成文字而已。
當然,這樣寫下來的文章不會原封不動地編織到作品裡去,日後還會幾經改寫、變換形态。
而這種改寫與其說是自動進行的,不如說是意識鮮明、邏輯清晰地推進的。
然而說到原型的确立,那倒是無意識的、出自直覺的作業,或者說非得這樣不可。
要不然就會塑造出讓人覺得極不自然、缺乏鮮活氣息的人物形象。
于是,這種初期工序就“承包給自動小矮人”了。
要寫小說,總而言之就得閱讀許多的書。
同樣的道理,要寫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我覺得這麼說也全然無礙。
雖說是“了解”,但也不必徹底理解和通曉對方。
隻須瞟上一眼那人的外貌和言行特征就足夠了。
隻不過無論是自己喜歡的人,還是不太喜歡的人,老實說甚至是讨厭的人,都要樂于觀察,盡量不要挑肥揀瘦。
因為把登場人物一律都搞成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或是容易理解的人物,用長遠的觀點去看,那部小說就會變成缺乏廣度的東西。
有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這些人物采取各種不同的行動,彼此沖突碰撞,事态才會出現變動,故事才能向前推進。
所以,哪怕一見之下,心想“我可不待見這家夥”,我也不會背過臉去,而是将“哪裡不順眼”“怎樣不讨人喜歡”這些要點留在腦海裡。
很久以前——我記得是在三十五歲前後——曾經有人對我說:“你的小說裡不會出現壞人啊。
”(後來我才知道,庫爾特·馮内古特的父親臨終前也對他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被他這麼一說,我便思忖:“細想一下,好像還真是這樣。
”自那以來,便有意識地讓一些反面角色在小說裡登場。
與其說我當時将心思放在讓小說跌宕起伏上,不如說是放在構築自己私人的(相比之下是和諧的)世界上。
必須先确立這種屬于自己的安定的世界,當作與粗野的現實世界相抗衡的避難所。
然而随着年齡不斷增加——不妨說是(作為一個人和一個作家)不斷成熟,盡管進展緩慢,但我漸漸能在故事裡安置負面的或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