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于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次我們來談談學校。
對我來說,學校是一個怎樣的場所(或狀況)呢?學校教育對身為小說家的我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或者是沒有起到過作用?我想來談一談這樣的問題。
我的父母就是教師,我自己也曾在美國的大學裡帶過幾個班,盡管并沒有教師資格證之類。
然而坦率地說,學校這東西從來都是我的弱項。
想一想自己念過的學校,雖然覺得這樣評價學校有些于心不忍(對不起了),卻并沒有什麼美好的回憶湧上心頭,甚至覺得後脖頸直癢癢。
呃,這個嘛,與其說問題在學校,不如說是我這方面有問題吧。
總而言之,我還記得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時,自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想:“啊,好了,這下再也不用去上學啦。
”感覺像是終于卸下了肩頭的重擔。
(大概)一次都沒有過懷念學校的心情。
既然如此,為什麼事到如今,我又要特地談論學校呢? 這大概是因為我——作為一個早已遠離學校的人——覺得時機已到,該對自身的學校體驗或關于教育的所感所想,以自己的方式做一番整理和闡述了。
不如說,在談論自己時,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把這些東西弄個明白。
再加上我最近和幾位曾抗拒(逃避)上學的年輕人見過面,這或許也成了動機。
說句真心話,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對學業不太擅長。
倒不是成績糟糕透頂的差生,成績嘛,也算馬馬虎虎說得過去,可是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學習這種行為,實際上也不怎麼用功。
我就讀的那所神戶的高中是所謂的公立“重點學校”,每個學年都有超過六百名學生,是一所很大的學校。
我們屬于“團塊世代”[指在日本戰後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即1947年至1949年期間出生的人。
],反正就是孩子多。
在那裡,各門功課定期考試前五十名的學生,姓名都要公布出來(我記得好像是這樣),可那份名單裡幾乎不會出現我的名字。
也就是說,我不屬于那約占一成的“成績優秀的學生”。
呃,往好裡說,大緻是中等偏上吧。
要說為什麼對學業并不熱心,理由非常簡單,首先是因為太沒意思,我很難感受到樂趣。
換個說法就是,世上好多東西都比學校裡的功課有意思。
比如說讀讀書,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去海邊遊遊泳,打打棒球,和貓咪玩玩,等到長大以後,又是跟朋友們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朋友約會……就是這類事情。
相比之下,學校裡的功課就無聊得多了。
仔細想想,嗯,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懶于學習、過于貪玩。
因為我打心底明白,讀許許多多的書、熱心地聽音樂,哪怕把跟女孩子交往算在内也沒關系,這類事對我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個人學習,有時反而比學校裡的考試更重要。
當時在心中,這種認識有多少得到了明文化或理論化,如今我已經無法準确地回憶起來了,但似乎一直在冷眼旁觀:“學校裡的功課什麼的,好無聊嘛。
”當然,對于學業中感興趣的内容,我還是肯主動學習的。
其次,對于跟别人争奪名次之類,我自小就提不起興趣,這也是原因之一。
倒不是我矯揉造作,什麼分數啦名次啦偏差值啦(萬幸的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這種玩意兒還不存在),這類具體表現為數字的優劣評價很少吸引我。
這隻能說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了。
雖然也不無争強好勝的傾向(也因事而異),但在與人競争的層面,這種東西幾乎從不露面。
總之,閱讀當時在我心中重于一切。
不必說,人世間遠比教科書更刺激,内容深刻的書應有盡有。
逐頁翻看這樣的書,我會産生一種實際的感觸,覺得那些内容随着閱讀化作了自己的血肉。
所以怎麼也提不起精神正兒八經地複習迎考,因為我并不覺得把一些年号和英語單詞機械地塞進腦袋裡,将來會對自己有什麼用處。
不分條理、死記硬背下來的技術性知識,會自然地随着時間的流逝凋零飄謝,被某個場所——對,就是像知識的墳場一樣的幽暗之地——吞噬,不知所終。
因為這樣的東西,幾乎全都沒有必要永遠留存在記憶中。
相比之下,任憑時間流逝卻能留存心間永不消亡的東西,才更為重要——這話等于沒說吧。
然而這一類知識卻不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作用。
要輪到這類知識真正發揮價值,還得等上很長時間。
十分遺憾,與眼前的考試成績不能直接挂鈎。
這就是即時見效與非即時見效,打個比方,就像燒水用的小鐵壺與大鐵壺的差别。
小鐵壺能很快把水燒開,非常方便,但是馬上就會冷掉。
相比之下,大鐵壺雖然得多花點時間把水燒開,可一旦燒開了,就不那麼容易變涼。
并不是說哪一種更好,而是說它們各有用途與特長,重要的是巧妙地區分開來使用。
我高中念到一半時,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
倒不是特别擅長英語,隻是一心想通過原文閱讀小說,或者是想讀尚未譯成日文的小說,于是跑到神戶港旁邊的舊書店裡,把按堆論價的英文簡裝本小說買回來,也不管看不
對我來說,學校是一個怎樣的場所(或狀況)呢?學校教育對身為小說家的我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或者是沒有起到過作用?我想來談一談這樣的問題。
我的父母就是教師,我自己也曾在美國的大學裡帶過幾個班,盡管并沒有教師資格證之類。
然而坦率地說,學校這東西從來都是我的弱項。
想一想自己念過的學校,雖然覺得這樣評價學校有些于心不忍(對不起了),卻并沒有什麼美好的回憶湧上心頭,甚至覺得後脖頸直癢癢。
呃,這個嘛,與其說問題在學校,不如說是我這方面有問題吧。
總而言之,我還記得好不容易熬到大學畢業時,自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想:“啊,好了,這下再也不用去上學啦。
”感覺像是終于卸下了肩頭的重擔。
(大概)一次都沒有過懷念學校的心情。
既然如此,為什麼事到如今,我又要特地談論學校呢? 這大概是因為我——作為一個早已遠離學校的人——覺得時機已到,該對自身的學校體驗或關于教育的所感所想,以自己的方式做一番整理和闡述了。
不如說,在談論自己時,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把這些東西弄個明白。
再加上我最近和幾位曾抗拒(逃避)上學的年輕人見過面,這或許也成了動機。
說句真心話,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對學業不太擅長。
倒不是成績糟糕透頂的差生,成績嘛,也算馬馬虎虎說得過去,可是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學習這種行為,實際上也不怎麼用功。
我就讀的那所神戶的高中是所謂的公立“重點學校”,每個學年都有超過六百名學生,是一所很大的學校。
我們屬于“團塊世代”[指在日本戰後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即1947年至1949年期間出生的人。
],反正就是孩子多。
在那裡,各門功課定期考試前五十名的學生,姓名都要公布出來(我記得好像是這樣),可那份名單裡幾乎不會出現我的名字。
也就是說,我不屬于那約占一成的“成績優秀的學生”。
呃,往好裡說,大緻是中等偏上吧。
要說為什麼對學業并不熱心,理由非常簡單,首先是因為太沒意思,我很難感受到樂趣。
換個說法就是,世上好多東西都比學校裡的功課有意思。
比如說讀讀書,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去海邊遊遊泳,打打棒球,和貓咪玩玩,等到長大以後,又是跟朋友們通宵打麻将,又是跟女朋友約會……就是這類事情。
相比之下,學校裡的功課就無聊得多了。
仔細想想,嗯,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懶于學習、過于貪玩。
因為我打心底明白,讀許許多多的書、熱心地聽音樂,哪怕把跟女孩子交往算在内也沒關系,這類事對我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個人學習,有時反而比學校裡的考試更重要。
當時在心中,這種認識有多少得到了明文化或理論化,如今我已經無法準确地回憶起來了,但似乎一直在冷眼旁觀:“學校裡的功課什麼的,好無聊嘛。
”當然,對于學業中感興趣的内容,我還是肯主動學習的。
其次,對于跟别人争奪名次之類,我自小就提不起興趣,這也是原因之一。
倒不是我矯揉造作,什麼分數啦名次啦偏差值啦(萬幸的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這種玩意兒還不存在),這類具體表現為數字的優劣評價很少吸引我。
這隻能說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了。
雖然也不無争強好勝的傾向(也因事而異),但在與人競争的層面,這種東西幾乎從不露面。
總之,閱讀當時在我心中重于一切。
不必說,人世間遠比教科書更刺激,内容深刻的書應有盡有。
逐頁翻看這樣的書,我會産生一種實際的感觸,覺得那些内容随着閱讀化作了自己的血肉。
所以怎麼也提不起精神正兒八經地複習迎考,因為我并不覺得把一些年号和英語單詞機械地塞進腦袋裡,将來會對自己有什麼用處。
不分條理、死記硬背下來的技術性知識,會自然地随着時間的流逝凋零飄謝,被某個場所——對,就是像知識的墳場一樣的幽暗之地——吞噬,不知所終。
因為這樣的東西,幾乎全都沒有必要永遠留存在記憶中。
相比之下,任憑時間流逝卻能留存心間永不消亡的東西,才更為重要——這話等于沒說吧。
然而這一類知識卻不會有什麼立竿見影的作用。
要輪到這類知識真正發揮價值,還得等上很長時間。
十分遺憾,與眼前的考試成績不能直接挂鈎。
這就是即時見效與非即時見效,打個比方,就像燒水用的小鐵壺與大鐵壺的差别。
小鐵壺能很快把水燒開,非常方便,但是馬上就會冷掉。
相比之下,大鐵壺雖然得多花點時間把水燒開,可一旦燒開了,就不那麼容易變涼。
并不是說哪一種更好,而是說它們各有用途與特長,重要的是巧妙地區分開來使用。
我高中念到一半時,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
倒不是特别擅長英語,隻是一心想通過原文閱讀小說,或者是想讀尚未譯成日文的小說,于是跑到神戶港旁邊的舊書店裡,把按堆論價的英文簡裝本小說買回來,也不管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