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

關燈
寫小說這份工作,是在密室中進行的徹徹底底的個人事業。

    獨自一人鑽進書房,對案長坐,(幾乎是)從一無所有的空白之中,構築起一個空想的故事,将它轉變為文章的形态。

    把不具形象的主觀事物轉換為具備形象的客觀事物(至少是要求客觀性的事物)——簡單地下個定義的話,這便是我們小說家的日常工作。

     “哪裡哪裡,我可沒有書房那麼氣派的東西。

    ”這麼說的人隻怕也不少。

    其實剛開始寫小說那陣子,我也沒有什麼書房,就在千谷鸠森八幡神社附近狹小的公寓裡(如今已經拆除),坐在廚房的餐桌前,等家人睡下之後,深更半夜獨自面對着四百字一頁的稿紙奮筆疾書。

    就這樣寫出了《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這兩部最初的小說。

    我私下裡(自說自話地)把這兩部作品叫作“餐桌小說”。

     小說《挪威的森林》的開頭部分,是在希臘各地咖啡館的小桌上、輪渡的座椅上、機場的候機室裡、公園的樹蔭下、廉價旅館的寫字台上寫的。

    像四百字一頁的稿紙那種體積偏大的東西,不方便随身帶着四處行走,于是在羅馬的文具店裡買來便宜的筆記本(從前的說法叫“大學筆記簿”),用BIC圓珠筆寫上蠅頭小字。

    四周的座位吵吵嚷嚷,小桌子搖搖晃晃書寫困難,筆記本又濺上了咖啡;半夜三更,正坐在旅舍寫字台前推敲文字,隔着一層薄牆,隔壁的男女卻聲勢浩大地頻掀高潮。

    總之是曆經了磨難,吃足了苦頭。

    如今回想起來,都成了讓人一笑的小插曲,可當時卻着實令人沮喪。

    因為總也找不到固定的居所,到後來仍舊在歐洲各地遊蕩,在各種場所繼續寫這部小說。

    那本沾滿咖啡(和莫名其妙的種種)污漬的厚厚的筆記,至今仍然留在我的手邊。

     然而不論在怎樣的場所,人們寫小說的地方統統都是密室,是便攜式的書房。

    我想說的就是這一點。

     我想,人們并不是受人之托才寫小說的,而是因為有“我想寫小說!”這種強烈的願望,深刻感受到這種内在的動力,才不辭勞苦地努力去寫小說。

     當然也有人是接受了約稿,再動筆寫小說。

    職業作家興許大半都這麼做。

    而我多年以來把不受委托、不接稿約,自由地寫小說當作基本方針堅持了下來。

    說起來,像我這樣的情況可能比較少見。

    很多作家好像會接受來自編輯的委托:“請為我們雜志寫個短篇小說吧。

    ”或是:“拜托您給我們出版社寫一部長篇。

    ”故事便從這裡啟程了。

    像這種情況,通常會約定交稿期限,有時好像還會以預支的形式領取定金。

     即便如此,小說家仍然是聽從自己内心的沖動,自發地去寫小說,這基本程序并沒有任何改變。

    也許有人号稱沒有外部的約稿和截稿期限這些制約,就無法好好寫出小說來。

    然而,如果沒有“我想寫小說!”這種内在沖動,就算截稿日期催得再急,就算有人把金錢堆在眼前哭訴哀求,也照樣寫不出小說來。

    這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不問那契機是什麼,一旦動筆寫起小說來,小說家就變成孤家寡人一個了。

    誰也不會來幫他(她)。

    有的人說不定會帶一個調查員跟在身邊,但任務也僅僅是收集資料與素材。

    誰也不會替他或她整理思路,誰也不會幫他或她尋詞覓句。

    一旦自己動筆開工,就得親自去推進、親自去完成。

    不可能像近來的職業棒球投手那樣,隻須投到第七局,接下來便交給救援投手們,自己退回替補席擦汗去了。

    而小說家并沒有一個整裝待發的替補投手守候在投球練習區。

    所以哪怕拖進了加時賽,打到十五局也好,十八局也罷,直到賽出結果,都得一個人堅持投到底。

     比如說,這隻是指我自己的情況,要寫一部長篇小說,就得有一年還多(兩年,有時甚至三年)的時間鑽進書房,獨自伏案埋頭苦寫。

    清晨起床,每天五到六小時集中心力執筆寫稿。

    像這樣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腦袋勢必會進入過熱狀态(還真有過頭皮發熱的情況),神志會老半天都朦胧不清。

    所以到了下午我就睡睡午覺,聽聽音樂,讀讀無害的書。

    這樣一種生活過久了,肯定會導緻運動不足,所以我每天大概都要外出運動一個小時,然後再準備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日複一日,就這樣過着周而複始的生活。

     “孤獨的工作。

    ”這麼一說反倒變成了陳詞濫調,可寫小說這份活計——尤其是寫長篇小說——實際上就是非常孤獨的工作。

    時時覺得自己仿佛孤單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

    誰也不會趕來相救,誰也不會過來拍拍你的肩膀,贊許一聲“今天幹得不錯啊”。

    作為結果誕生的作品倒有可能得到嘉許(當然是說如果走運的話),然而人們并不會特地評價一番寫作過程。

    這是隻能由作家一個人默默承擔的重負。

     我也認為就這類工作而言,我屬于忍耐力相當強的性格。

    即便是這樣,仍然會時不時感到厭煩,心生倦意。

    然而來日方長,一天又一天,簡直就像砌磚師傅堆砌磚塊一般,耐着性子仔細地壘好,很快到了某個時間,就會有一種真實感:“啊,是了。

    再怎麼樣,我畢竟是個作家。

    ”于是将這真實感當作“好東西”和“值得慶賀的東西”接納下來。

    美國禁酒團體有一條标語“Onedayatatime”(一日一日,紮紮實實),就是這樣!我們隻能不打亂節奏,将一個個未來的日子拖至身畔,再送向身後。

    這般默默地持之以恒,時候一到,自己心中就會萌發出“什麼”來。

    不過要等到它萌發,得投入一些時日。

    你必須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