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徹底的個人體力勞動
關燈
小
中
大
一天歸根結底就是一天,沒辦法把兩三天一下子歸攏為一。
那麼,要想勉為其難,把這項工作孜孜不倦地堅持下去,什麼才是必需的呢? 不必說,就是持久力。
要對案枯坐、集中心力,最多隻能堅持上三天——像這樣的人是當不了小說家的。
可能有人會說,有三天工夫的話,總可以寫出一篇左右的短篇小說吧?這話當然沒錯,有三天時間,或許就能寫出一則短篇小說。
不過花上三天寫完一則短篇小說,便讓心情歸零,然後再重整态勢,又花上三天寫出下一則短篇小說,這樣一種循環周期不可能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
如果一再反複這種零敲碎打、時斷時續的作業,隻怕寫作者的身體會吃不消。
就算是專門寫短篇小說的人,要想作為職業作家生存下去,也得在流程上有連續性才行。
若要天長日久地堅持創作,不管是長篇小說作家,還是短篇小說作家,無論如何都不能缺乏堅持寫下去的持久力。
那麼,要想獲得持久力,又該怎麼做呢? 對此,我的回答隻有一個,非常簡單,就是養成基礎體力。
獲得強壯堅韌的體力,讓身體站在自己這一邊,成為友軍。
當然,這說到底隻是我個人的意見,而且是得自經驗,或許并沒有普遍意義。
我在這裡本來就是作為個人在發言,因此,我的意見難免會成為個人化的、經驗性的東西。
肯定還有不同的看法,那就請向别人去打聽吧。
而我嘛,就允許我談談自己的意見好了。
至于有沒有普遍意義,就請您自己判斷吧。
世上許多人好像都以為,作家的工作無非是坐在書桌前寫寫字,大概跟體力沒什麼關系,隻要有那麼點敲擊電腦鍵盤(或者在紙上運筆)的指力,不就綽綽有餘了嗎?作家嘛,本來就是不健康、反社會、反世俗的存在,根本不用維持健康啦、健身啦。
這樣的想法在世間已根深蒂固。
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這種說法,似乎不能簡單地把它說成對作家形象的刻闆成見,一腳踹到一邊去。
然而實際上試一試就會明白,要每天五六個小時枯坐在書桌前,孑然一人面對着電腦顯示屏(當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對着四百字一頁的稿紙也無所謂),集中心力,搭建起一個個故事,那需要非同尋常的體力。
年輕時還不算太困難。
二三十歲的時期,體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驅使肉體,它也不會發出怨言。
一有需要,專注力也能簡單地招之即來,還可以維持在高水平。
年輕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啊——盡管叫我再來一遍的話,未免令我為難。
然而遺憾得很,随着中年時代的到來,體力會漸漸衰落,爆發力逐漸下降,持續力也逐步減退。
肌肉退化,多餘的贅肉卻越來越多。
“肌肉易減,贅肉易增”,這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道悲痛的命題。
為了彌補這種減退,為了維持體力,就需要持續不斷地作出人為的努力。
而且,體力下降的話(這也無非是泛泛之論),思考能力也會随之表現出微妙的衰退。
思維的敏捷和精神上的靈活都會逐漸喪失。
我在接受某位年輕作家采訪時曾經說過:“作家要是長出贅肉的話,就算完蛋了。
”這當然是極端的說法,無疑也有例外。
不過我多多少少覺得,這麼說似乎并無大礙,不管那是物理上的贅肉,還是隐喻中的贅肉。
許多作家會通過提高寫作技巧和心智上的成熟來彌補這種自然的衰退,但這麼做也是有限度的。
根據最近的研究,腦内海馬體産生的神經元的數量,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得到飛躍性的增加。
所謂有氧運動,是指遊泳和跑步這類時間長、運動量适度的運動。
不過,像這樣新生的神經元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在二十八小時後悄然消逝,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實在太可惜了。
可是,如果給這些新生的神經元知性的刺激,它們就會被激活,與腦内網絡相互結合,成為信号傳遞組織的有機部分。
腦内網絡會變得更加寬廣、更加綿密。
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這樣一來,随機應變地轉換思維方式、發揮不同尋常的創造力,就将變得簡單易行。
較為複雜的思考和大膽的構想也将成為可能。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将運動與知性的作業相互結合,會對作家的創作活動産生理想的影響。
我成為專業作家後便開始跑步(正式跑起來,是在寫《尋羊冒險記》的時候),自那以來三十多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遊泳一個小時,已經成了習慣。
大概是因為身體結實吧,其間從來沒有大的健康失調,也不曾弄傷腰腿(隻有一次因為打壁球導緻肌肉撕裂),幾乎沒出現過空白期,每天堅持跑步至今。
一年跑一次全程馬拉松,還出場參加鐵人三項賽。
也有人表示欽佩:每天都堅持跑步,好堅強的意志呀。
可是要讓我來說,每天堅持坐電車上班的工薪階層,體力消耗才叫厲害呢。
比起坐一個小時高峰期的電車,想跑步的時候到外邊跑上一個小時,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也并不是意志堅強。
我本來就喜歡跑步,僅僅是習慣性地堅持對自己胃口的事情而已。
無論意志力多強,不對胃口的事也絕不可能連續做上三十年。
這種生活不斷積累,我總會感到身為作家的能力似乎點點滴滴地提高了,創造力也變得更加牢靠和穩定。
盡管無法拿出客觀數值來說明,“瞧瞧,到這個數字啦”,心裡卻有一種自然而真實的感觸。
即便我這麼說,周圍許多人卻根本不予理會,冷嘲熱諷的反而比較多。
尤其是十多年前,人們幾乎不理解這類事情。
那麼,要想勉為其難,把這項工作孜孜不倦地堅持下去,什麼才是必需的呢? 不必說,就是持久力。
要對案枯坐、集中心力,最多隻能堅持上三天——像這樣的人是當不了小說家的。
可能有人會說,有三天工夫的話,總可以寫出一篇左右的短篇小說吧?這話當然沒錯,有三天時間,或許就能寫出一則短篇小說。
不過花上三天寫完一則短篇小說,便讓心情歸零,然後再重整态勢,又花上三天寫出下一則短篇小說,這樣一種循環周期不可能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
如果一再反複這種零敲碎打、時斷時續的作業,隻怕寫作者的身體會吃不消。
就算是專門寫短篇小說的人,要想作為職業作家生存下去,也得在流程上有連續性才行。
若要天長日久地堅持創作,不管是長篇小說作家,還是短篇小說作家,無論如何都不能缺乏堅持寫下去的持久力。
那麼,要想獲得持久力,又該怎麼做呢? 對此,我的回答隻有一個,非常簡單,就是養成基礎體力。
獲得強壯堅韌的體力,讓身體站在自己這一邊,成為友軍。
當然,這說到底隻是我個人的意見,而且是得自經驗,或許并沒有普遍意義。
我在這裡本來就是作為個人在發言,因此,我的意見難免會成為個人化的、經驗性的東西。
肯定還有不同的看法,那就請向别人去打聽吧。
而我嘛,就允許我談談自己的意見好了。
至于有沒有普遍意義,就請您自己判斷吧。
世上許多人好像都以為,作家的工作無非是坐在書桌前寫寫字,大概跟體力沒什麼關系,隻要有那麼點敲擊電腦鍵盤(或者在紙上運筆)的指力,不就綽綽有餘了嗎?作家嘛,本來就是不健康、反社會、反世俗的存在,根本不用維持健康啦、健身啦。
這樣的想法在世間已根深蒂固。
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理解這種說法,似乎不能簡單地把它說成對作家形象的刻闆成見,一腳踹到一邊去。
然而實際上試一試就會明白,要每天五六個小時枯坐在書桌前,孑然一人面對着電腦顯示屏(當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對着四百字一頁的稿紙也無所謂),集中心力,搭建起一個個故事,那需要非同尋常的體力。
年輕時還不算太困難。
二三十歲的時期,體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驅使肉體,它也不會發出怨言。
一有需要,專注力也能簡單地招之即來,還可以維持在高水平。
年輕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啊——盡管叫我再來一遍的話,未免令我為難。
然而遺憾得很,随着中年時代的到來,體力會漸漸衰落,爆發力逐漸下降,持續力也逐步減退。
肌肉退化,多餘的贅肉卻越來越多。
“肌肉易減,贅肉易增”,這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道悲痛的命題。
為了彌補這種減退,為了維持體力,就需要持續不斷地作出人為的努力。
而且,體力下降的話(這也無非是泛泛之論),思考能力也會随之表現出微妙的衰退。
思維的敏捷和精神上的靈活都會逐漸喪失。
我在接受某位年輕作家采訪時曾經說過:“作家要是長出贅肉的話,就算完蛋了。
”這當然是極端的說法,無疑也有例外。
不過我多多少少覺得,這麼說似乎并無大礙,不管那是物理上的贅肉,還是隐喻中的贅肉。
許多作家會通過提高寫作技巧和心智上的成熟來彌補這種自然的衰退,但這麼做也是有限度的。
根據最近的研究,腦内海馬體産生的神經元的數量,可以通過有氧運動得到飛躍性的增加。
所謂有氧運動,是指遊泳和跑步這類時間長、運動量适度的運動。
不過,像這樣新生的神經元如果置之不理的話,會在二十八小時後悄然消逝,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實在太可惜了。
可是,如果給這些新生的神經元知性的刺激,它們就會被激活,與腦内網絡相互結合,成為信号傳遞組織的有機部分。
腦内網絡會變得更加寬廣、更加綿密。
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這樣一來,随機應變地轉換思維方式、發揮不同尋常的創造力,就将變得簡單易行。
較為複雜的思考和大膽的構想也将成為可能。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将運動與知性的作業相互結合,會對作家的創作活動産生理想的影響。
我成為專業作家後便開始跑步(正式跑起來,是在寫《尋羊冒險記》的時候),自那以來三十多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遊泳一個小時,已經成了習慣。
大概是因為身體結實吧,其間從來沒有大的健康失調,也不曾弄傷腰腿(隻有一次因為打壁球導緻肌肉撕裂),幾乎沒出現過空白期,每天堅持跑步至今。
一年跑一次全程馬拉松,還出場參加鐵人三項賽。
也有人表示欽佩:每天都堅持跑步,好堅強的意志呀。
可是要讓我來說,每天堅持坐電車上班的工薪階層,體力消耗才叫厲害呢。
比起坐一個小時高峰期的電車,想跑步的時候到外邊跑上一個小時,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也并不是意志堅強。
我本來就喜歡跑步,僅僅是習慣性地堅持對自己胃口的事情而已。
無論意志力多強,不對胃口的事也絕不可能連續做上三十年。
這種生活不斷積累,我總會感到身為作家的能力似乎點點滴滴地提高了,創造力也變得更加牢靠和穩定。
盡管無法拿出客觀數值來說明,“瞧瞧,到這個數字啦”,心裡卻有一種自然而真實的感觸。
即便我這麼說,周圍許多人卻根本不予理會,冷嘲熱諷的反而比較多。
尤其是十多年前,人們幾乎不理解這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