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與時間成為朋友—寫長篇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它逐漸成形的時間,将初具雛形的東西放到陰涼處好好“養護”的時間,再把它拿出來放在自然光中曝曬的時間,對凝固成形的東西仔細校驗、錘煉敲打的時間……是否在這一道道工序上花了足夠的時間,唯有作家才能真切感受到。
而在這一環環作業上所花時間的品質,最終必定會表現為作品的“信服度”。
也許肉眼看不見,但當中會生出鮮明無誤的差異。
用切身的例子來說,這就近乎溫泉水和家庭浴缸的熱水之間的差異。
泡在溫泉裡,哪怕水溫低,暖意也會慢慢地沁入心脾,出浴後,體溫也不會突然冷下來。
但若是家庭浴缸裡的熱水,溫暖就不可能浸入心底,一旦出浴,身體立馬就會冷下來。
我想諸位大概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大多數日本人泡在溫泉裡,都能切身體會到那種感覺,長籲一口氣:“嗯,沒錯,這就是溫泉的熱水啊!”可是要用語言向從未泡過溫泉的人準确描述這種感覺,卻絕非易事。
高明的小說和出色的音樂好像也有類似之處。
溫泉裡的熱水和自家浴缸裡的熱水,即使用溫度計量出溫度相同,但光着身子泡進去一試,就會明白個中差别。
那種感覺能真實地感受到,然而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卻很難,隻能這麼說:“啊,會一點一點滲入心頭,就是這樣,盡管我說不好是啥玩意兒。
”要是人家說“可是溫度是一樣的,隻怕是你的心理作用吧”,像我這樣缺乏科學知識的人也無法有理有據地反駁。
所以當自己的作品出版後,就算受到嚴厲的(無法想象有多嚴厲的)批評,我也可以這麼想:“呃,這是沒辦法的事。
”因為我有一種“已盡人事,已竭所能”的感覺。
在備料和養護上都付出了時間,在錘煉敲打上也花了時間,所以不管受到多少批判,都不至于為此屈服,喪失自信。
當然,偶爾也有讓人感到不痛快的情況,但沒什麼大不了。
因為我相信:“憑時間赢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做證。
”而且世上也有一些東西,唯獨時間才能證明。
假如胸中沒有這份自信,就算我再怎麼厚臉皮,也會有垂頭喪氣的時候。
不過,隻要手上有“已盡人事,已竭所能”之感,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剩下的事兒交給時間之手就行。
鄭重謹慎、禮貌周全地善待時間,就是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像對待女性一般。
前面提到過的雷蒙德·卡佛,曾在一篇随筆中這樣寫道: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肯定會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曾經聽一位作家朋友說過這樣的話,我真的大吃一驚。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都感到愕然。
(中略)如果講述的故事不是力所能及的範圍内最好的一個,那幹嗎還要寫什麼小說?——我們能夠帶進墳墓裡去的,歸根結底,也隻有已經盡心盡責的滿足感,以及拼盡全力的證據。
我很想告訴那位朋友:我不是要害你上當,不過你最好還是去找份别的工作吧。
同樣是為了賺錢謀生,這世上肯定還有更簡單,恐怕也更誠實的工作。
要不然,就傾注你全部的能力與才華去寫東西。
不要辯解,不要為自己開脫。
不要發牢騷。
不要找借口。
(拙譯《關于寫作》) 對一貫溫和敦厚的卡佛來說,這算是難得一見的嚴詞厲色了,不過我完全贊同他想表達的意思。
我不太了解當下這個時代,但從前的作家裡,好像有不少人曾大言不慚地聲稱:“要不是被截稿期逼着,我可寫不出小說來。
”該說是十足的“文人派頭”吧,風格果然潇灑得可以,然而這種為時間所迫、忙手忙腳的寫作方式不可能長久地維持下去。
縱使年輕時遊刃有餘,或者在某個時期憑借這種方式寫出優秀的作品,但是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就會有随着時間的推移,其風格不可思議地貧瘠下去的印象。
要想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時間,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不能一味地被時間掌控,否則終究會處于被動狀态。
有句諺語叫“時不我待,潮不等人”,既然對方無意等待,就隻能在充分了解這一事實之後,積極地、目标明确地制定自己的日程表。
也就是說,不能一味甘于被動,要主動出擊。
自己寫的作品是否出色?如果出色的話,那麼究竟出色到什麼程度?這種事情我不太清楚。
其實,這種事本不該由作者開口說三道四。
對作品下判斷的,毋庸贅言是一位位讀者。
而令作品價值日漸明朗的,則是時間。
作者唯有默默接受而已。
在當下這一刻,我隻能說,我在寫這些作品時毫不吝惜地投入了時間,借用卡佛的話說,就是努力寫出“力所能及的範圍内最好的故事”。
無論拿出哪部作品,都絕無“如果有時間,我肯定會寫出更好的東西來”這回事。
如果寫得不好,那是因為寫那部作品時我身為作家的力量尚有不足——僅此而已。
雖然是憾事一樁,卻不必感到羞恥。
力量不足,日後還可以靠努力彌補,然而機會卻是稍縱即逝、無法挽回。
我投入漫長的歲月,構築起屬于自己的固有體系,讓這種寫作方式成為可能,并以自己的方式謹小慎微地進行整備,鄭重其事地維持至今。
為它拭去污垢,注入機油,努力不讓它生出一點鏽斑。
身為一個作家,這件事盡管微不足道,卻讓我有一種類似自豪的心情。
對我來說,與其談論一部部作品的成績與評價,不如來談談這種整體的體系,這樣更令人愉快,并且也值得具體談論。
假如讀者能從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星半點像溫泉浴那般深刻的暖意,那可真是令人喜悅的事。
因為我就是為了追求這樣的“真實感”,才不斷地讀許多的書,聽許多的音樂。
讓我們相比于任何東西,更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吧。
不管周圍的人們說什麼,都無關緊要。
對作者來說,抑或對讀者來說,勝過真實感受的基準,在什麼地方都不存在。
而在這一環環作業上所花時間的品質,最終必定會表現為作品的“信服度”。
也許肉眼看不見,但當中會生出鮮明無誤的差異。
用切身的例子來說,這就近乎溫泉水和家庭浴缸的熱水之間的差異。
泡在溫泉裡,哪怕水溫低,暖意也會慢慢地沁入心脾,出浴後,體溫也不會突然冷下來。
但若是家庭浴缸裡的熱水,溫暖就不可能浸入心底,一旦出浴,身體立馬就會冷下來。
我想諸位大概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大多數日本人泡在溫泉裡,都能切身體會到那種感覺,長籲一口氣:“嗯,沒錯,這就是溫泉的熱水啊!”可是要用語言向從未泡過溫泉的人準确描述這種感覺,卻絕非易事。
高明的小說和出色的音樂好像也有類似之處。
溫泉裡的熱水和自家浴缸裡的熱水,即使用溫度計量出溫度相同,但光着身子泡進去一試,就會明白個中差别。
那種感覺能真實地感受到,然而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卻很難,隻能這麼說:“啊,會一點一點滲入心頭,就是這樣,盡管我說不好是啥玩意兒。
”要是人家說“可是溫度是一樣的,隻怕是你的心理作用吧”,像我這樣缺乏科學知識的人也無法有理有據地反駁。
所以當自己的作品出版後,就算受到嚴厲的(無法想象有多嚴厲的)批評,我也可以這麼想:“呃,這是沒辦法的事。
”因為我有一種“已盡人事,已竭所能”的感覺。
在備料和養護上都付出了時間,在錘煉敲打上也花了時間,所以不管受到多少批判,都不至于為此屈服,喪失自信。
當然,偶爾也有讓人感到不痛快的情況,但沒什麼大不了。
因為我相信:“憑時間赢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做證。
”而且世上也有一些東西,唯獨時間才能證明。
假如胸中沒有這份自信,就算我再怎麼厚臉皮,也會有垂頭喪氣的時候。
不過,隻要手上有“已盡人事,已竭所能”之感,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剩下的事兒交給時間之手就行。
鄭重謹慎、禮貌周全地善待時間,就是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像對待女性一般。
前面提到過的雷蒙德·卡佛,曾在一篇随筆中這樣寫道: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肯定會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曾經聽一位作家朋友說過這樣的話,我真的大吃一驚。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形都感到愕然。
(中略)如果講述的故事不是力所能及的範圍内最好的一個,那幹嗎還要寫什麼小說?——我們能夠帶進墳墓裡去的,歸根結底,也隻有已經盡心盡責的滿足感,以及拼盡全力的證據。
我很想告訴那位朋友:我不是要害你上當,不過你最好還是去找份别的工作吧。
同樣是為了賺錢謀生,這世上肯定還有更簡單,恐怕也更誠實的工作。
要不然,就傾注你全部的能力與才華去寫東西。
不要辯解,不要為自己開脫。
不要發牢騷。
不要找借口。
(拙譯《關于寫作》) 對一貫溫和敦厚的卡佛來說,這算是難得一見的嚴詞厲色了,不過我完全贊同他想表達的意思。
我不太了解當下這個時代,但從前的作家裡,好像有不少人曾大言不慚地聲稱:“要不是被截稿期逼着,我可寫不出小說來。
”該說是十足的“文人派頭”吧,風格果然潇灑得可以,然而這種為時間所迫、忙手忙腳的寫作方式不可能長久地維持下去。
縱使年輕時遊刃有餘,或者在某個時期憑借這種方式寫出優秀的作品,但是以長遠的眼光看來,就會有随着時間的推移,其風格不可思議地貧瘠下去的印象。
要想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時間,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不能一味地被時間掌控,否則終究會處于被動狀态。
有句諺語叫“時不我待,潮不等人”,既然對方無意等待,就隻能在充分了解這一事實之後,積極地、目标明确地制定自己的日程表。
也就是說,不能一味甘于被動,要主動出擊。
自己寫的作品是否出色?如果出色的話,那麼究竟出色到什麼程度?這種事情我不太清楚。
其實,這種事本不該由作者開口說三道四。
對作品下判斷的,毋庸贅言是一位位讀者。
而令作品價值日漸明朗的,則是時間。
作者唯有默默接受而已。
在當下這一刻,我隻能說,我在寫這些作品時毫不吝惜地投入了時間,借用卡佛的話說,就是努力寫出“力所能及的範圍内最好的故事”。
無論拿出哪部作品,都絕無“如果有時間,我肯定會寫出更好的東西來”這回事。
如果寫得不好,那是因為寫那部作品時我身為作家的力量尚有不足——僅此而已。
雖然是憾事一樁,卻不必感到羞恥。
力量不足,日後還可以靠努力彌補,然而機會卻是稍縱即逝、無法挽回。
我投入漫長的歲月,構築起屬于自己的固有體系,讓這種寫作方式成為可能,并以自己的方式謹小慎微地進行整備,鄭重其事地維持至今。
為它拭去污垢,注入機油,努力不讓它生出一點鏽斑。
身為一個作家,這件事盡管微不足道,卻讓我有一種類似自豪的心情。
對我來說,與其談論一部部作品的成績與評價,不如來談談這種整體的體系,這樣更令人愉快,并且也值得具體談論。
假如讀者能從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一星半點像溫泉浴那般深刻的暖意,那可真是令人喜悅的事。
因為我就是為了追求這樣的“真實感”,才不斷地讀許多的書,聽許多的音樂。
讓我們相比于任何東西,更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吧。
不管周圍的人們說什麼,都無關緊要。
對作者來說,抑或對讀者來說,勝過真實感受的基準,在什麼地方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