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與時間成為朋友—寫長篇小說
關燈
小
中
大
重要,但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
在工廠的生産流程中或建築工地上,都有一道工序叫作“養護”,就是将産品或素材“窖藏”一段時間。
隻是安安靜靜地放在那兒,讓空氣穿流而過,或是讓其内部牢牢地凝固。
小說也一樣,不好好“養護”,就會出現沒有幹透的易碎品或内部組織不均勻的東西。
像這樣将作品好好養護一番之後,再次開始徹底修改細微的部分。
好好養護過的作品會給我與先前大不相同的印象。
先前未能發現的缺點,這時也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
文章有沒有深度也可以辨别了。
和作品得到了“養護”一樣,我的大腦也得到了很好的“養護”。
既已充分養護,又作了某種程度的改寫。
到了這一階段,具有重大意義的就是第三者的意見了。
以我的情況,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形後,會先讓我太太通讀原稿。
這是我當上作家以後,從最初階段延續至今的做法。
她的意見對我而言就像音樂的“基準音”和我家裡的舊音箱(失禮了)一樣。
我所有的音樂都是用這套音箱聽的。
音箱并不算特别出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買的JBL設備,塊頭倒是挺大,但與現在最新的高級音箱相比,發出來的聲音音域有限,音層的分離難說有多好。
可以說有點古董的感覺。
不過迄今為止,所有的音樂都是用這套音響聽的,從這音箱裡發出來的聲音,對我來說就是音源再現的基準。
它已經浸透了我的全身。
這話說出來,可能有人會義憤填膺:出版社的編輯在日本雖說是專業技術人員,其實不過是工薪階層,各自隸屬于不同的公司,不知何時就會被調任他職。
固然也有例外,但大多由上司指定“你負責這個作家”,便成了責任編輯,無從預測能親近到哪一步。
在這一點上,不論好壞,妻子是不會調任他職的。
我說的“觀測定點”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相處多年,所以大概能領會其中的微妙含義:“這個人有此感想,其實是這麼個意思,來源于這個地方。
”(我說大概,是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也不可能理解妻子的一切。
) 然而,若問我是否囫囵吞棗,人家說什麼我都全部接受,其實也未必。
畢竟我剛嘔心瀝血地寫完一部長篇小說,雖說經過養護多少冷卻下來,但腦袋裡還充滿熱血呢,一聽到批判的話,不免就怒上心頭,還會感情用事,甚至可能發生激烈的争吵。
編輯畢竟是外人,不可能當面惡語相加,因此這方面或許可以說是家人的有利之處。
我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但在這個階段,有時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感情用事起來。
或許,有時候也需要向外宣洩一下感情。
她的批評,有些讓我覺得“的确如此”,“說不定還真是這樣”。
有時候要花上幾天才能達成這樣的認識。
也有些讓我覺得“不對,豈有此理,還是我的想法才對”。
不過在這樣“引進第三者”的過程中,我有一條獨門規則,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
即便不能接受那種批判,但隻要人家提出了意見,我就會把那個地方從頭改寫一遍。
不同意那意見時,我甚至還往與對方的忠告完全相反的方向改寫。
方向姑且不論,定下心來修改的那幾處,再試着重讀一遍,差不多每次都發現改得好過從前。
我覺得,讀過的人對某個部分提出什麼意見時,且不管那意見的方向如何,那個部分往往當真隐含着某些問題。
就是說,小說那一處的情節發展多少有些疙疙瘩瘩,而我的工作就是要除去那些疙疙瘩瘩的地方。
至于用什麼方法去除,則由作家自行決定。
就算心想“這裡寫得很完美呀,沒必要改動”,也要默默在桌前坐下,無論如何做些修改。
因為文章“寫得很完美”這種事,實際上絕無可能。
這次的修改不必從頭開始循序推進,而是針對有問題和受到批評的部分集中修改。
然後請她将改過的部分重看一遍,重新讨論,如有必要再作修改。
之後再請她重讀,如果仍然有不滿之處,再進一步修改。
這樣大緻完成後,再從頭修改,加以調整,确認整體的情節展開。
如果對種種地方作了細微改動,導緻整體的基調出現紊亂的話,便進行修正,此後才正式将稿件交給編輯審讀。
到了這個時間,大腦的過熱狀态已經得到一定的消解,也能冷靜客觀地應對編輯的反應了。
有一件好玩的舊事。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寫《舞!舞!舞!》那部長篇小說時的事。
這部小說是我頭一回用文字處理機(富士通的便攜式)寫出來的。
絕大部分内容都是在羅馬的寓所完成,唯獨最後那部分寫于移居倫敦之後。
我将寫好的原稿儲存到軟盤裡,帶着它前往倫敦,可在倫敦安定下來之後,打開一看,竟有整整一章消失不見了。
我當時還沒用慣文字處理機,可能是操作失誤吧。
呃呃,這是常有的事兒。
我當然沮喪萬分,受到巨大的打擊。
因為那一章的篇幅很長,而且是“連自己都認為寫得很成功”、引以為豪的一章,無法簡簡單單地說上一句“呃,這是常有的事兒”就認命了。
然而也不能一直唉聲歎氣、搖頭唏噓。
我重新打起精神,一面苦苦回憶:“嗯,好像是這個樣子的。
”努力再現幾個星期前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文章,總算讓它重新複活了。
可是萬萬沒想到,等到這部小說成書發行後,下落不明的那一章竟又飄然現身了,原來是混入了意想不到的文件夾裡。
這也是常有的事啊。
于是我心想:“哎呀,糟糕,要是這一版寫得更好該怎麼辦?”提心吊膽地重讀了一遍,先說結論:後來改寫的版本顯然出色得多。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不論什麼文章,必然都有改進的餘地。
不管作者如何認為“寫得真好”“完美無缺”,其中也有變得更好的餘地。
所以我在修改階段會盡量抛卻自豪感和自尊心,讓腦袋裡的熱度
在工廠的生産流程中或建築工地上,都有一道工序叫作“養護”,就是将産品或素材“窖藏”一段時間。
隻是安安靜靜地放在那兒,讓空氣穿流而過,或是讓其内部牢牢地凝固。
小說也一樣,不好好“養護”,就會出現沒有幹透的易碎品或内部組織不均勻的東西。
像這樣将作品好好養護一番之後,再次開始徹底修改細微的部分。
好好養護過的作品會給我與先前大不相同的印象。
先前未能發現的缺點,這時也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
文章有沒有深度也可以辨别了。
和作品得到了“養護”一樣,我的大腦也得到了很好的“養護”。
既已充分養護,又作了某種程度的改寫。
到了這一階段,具有重大意義的就是第三者的意見了。
以我的情況,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形後,會先讓我太太通讀原稿。
這是我當上作家以後,從最初階段延續至今的做法。
她的意見對我而言就像音樂的“基準音”和我家裡的舊音箱(失禮了)一樣。
我所有的音樂都是用這套音箱聽的。
音箱并不算特别出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買的JBL設備,塊頭倒是挺大,但與現在最新的高級音箱相比,發出來的聲音音域有限,音層的分離難說有多好。
可以說有點古董的感覺。
不過迄今為止,所有的音樂都是用這套音響聽的,從這音箱裡發出來的聲音,對我來說就是音源再現的基準。
它已經浸透了我的全身。
這話說出來,可能有人會義憤填膺:出版社的編輯在日本雖說是專業技術人員,其實不過是工薪階層,各自隸屬于不同的公司,不知何時就會被調任他職。
固然也有例外,但大多由上司指定“你負責這個作家”,便成了責任編輯,無從預測能親近到哪一步。
在這一點上,不論好壞,妻子是不會調任他職的。
我說的“觀測定點”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相處多年,所以大概能領會其中的微妙含義:“這個人有此感想,其實是這麼個意思,來源于這個地方。
”(我說大概,是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也不可能理解妻子的一切。
) 然而,若問我是否囫囵吞棗,人家說什麼我都全部接受,其實也未必。
畢竟我剛嘔心瀝血地寫完一部長篇小說,雖說經過養護多少冷卻下來,但腦袋裡還充滿熱血呢,一聽到批判的話,不免就怒上心頭,還會感情用事,甚至可能發生激烈的争吵。
編輯畢竟是外人,不可能當面惡語相加,因此這方面或許可以說是家人的有利之處。
我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但在這個階段,有時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感情用事起來。
或許,有時候也需要向外宣洩一下感情。
她的批評,有些讓我覺得“的确如此”,“說不定還真是這樣”。
有時候要花上幾天才能達成這樣的認識。
也有些讓我覺得“不對,豈有此理,還是我的想法才對”。
不過在這樣“引進第三者”的過程中,我有一條獨門規則,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
即便不能接受那種批判,但隻要人家提出了意見,我就會把那個地方從頭改寫一遍。
不同意那意見時,我甚至還往與對方的忠告完全相反的方向改寫。
方向姑且不論,定下心來修改的那幾處,再試着重讀一遍,差不多每次都發現改得好過從前。
我覺得,讀過的人對某個部分提出什麼意見時,且不管那意見的方向如何,那個部分往往當真隐含着某些問題。
就是說,小說那一處的情節發展多少有些疙疙瘩瘩,而我的工作就是要除去那些疙疙瘩瘩的地方。
至于用什麼方法去除,則由作家自行決定。
就算心想“這裡寫得很完美呀,沒必要改動”,也要默默在桌前坐下,無論如何做些修改。
因為文章“寫得很完美”這種事,實際上絕無可能。
這次的修改不必從頭開始循序推進,而是針對有問題和受到批評的部分集中修改。
然後請她将改過的部分重看一遍,重新讨論,如有必要再作修改。
之後再請她重讀,如果仍然有不滿之處,再進一步修改。
這樣大緻完成後,再從頭修改,加以調整,确認整體的情節展開。
如果對種種地方作了細微改動,導緻整體的基調出現紊亂的話,便進行修正,此後才正式将稿件交給編輯審讀。
到了這個時間,大腦的過熱狀态已經得到一定的消解,也能冷靜客觀地應對編輯的反應了。
有一件好玩的舊事。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我寫《舞!舞!舞!》那部長篇小說時的事。
這部小說是我頭一回用文字處理機(富士通的便攜式)寫出來的。
絕大部分内容都是在羅馬的寓所完成,唯獨最後那部分寫于移居倫敦之後。
我将寫好的原稿儲存到軟盤裡,帶着它前往倫敦,可在倫敦安定下來之後,打開一看,竟有整整一章消失不見了。
我當時還沒用慣文字處理機,可能是操作失誤吧。
呃呃,這是常有的事兒。
我當然沮喪萬分,受到巨大的打擊。
因為那一章的篇幅很長,而且是“連自己都認為寫得很成功”、引以為豪的一章,無法簡簡單單地說上一句“呃,這是常有的事兒”就認命了。
然而也不能一直唉聲歎氣、搖頭唏噓。
我重新打起精神,一面苦苦回憶:“嗯,好像是這個樣子的。
”努力再現幾個星期前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文章,總算讓它重新複活了。
可是萬萬沒想到,等到這部小說成書發行後,下落不明的那一章竟又飄然現身了,原來是混入了意想不到的文件夾裡。
這也是常有的事啊。
于是我心想:“哎呀,糟糕,要是這一版寫得更好該怎麼辦?”提心吊膽地重讀了一遍,先說結論:後來改寫的版本顯然出色得多。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不論什麼文章,必然都有改進的餘地。
不管作者如何認為“寫得真好”“完美無缺”,其中也有變得更好的餘地。
所以我在修改階段會盡量抛卻自豪感和自尊心,讓腦袋裡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