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那麼,寫點什麼好呢?
關燈
小
中
大
的!)
我準備寫第一本小說《且聽風吟》時,就曾痛感:“這個嘛,豈不是隻好寫沒有任何東西可寫的事了。
”或者說,隻能把“沒有任何東西可寫”反過來當作武器,從這一境地出發将小說寫下去。
如果不這麼做,便沒有方法與走在前頭的作家抗衡了。
總之,就是利用手頭現成的東西把故事構建起來。
為此就需要新的語言和新的文體。
必須創造出迄今為止的作家都不曾用過的載體,即語言和文體。
什麼戰争啦革命啦饑餓啦,如果不去寫(不能寫)這類沉重的話題,就必然要面對相對輕松的素材,于是輕盈靈活、機動性強的載體就必不可缺了。
經曆了許多次錯誤的嘗試後(關于這錯誤的嘗試,我在第二章已經寫過),我終于成功地摸索出還算耐用的日語文體。
雖然是尚不完美的應急品,破綻百出,但這畢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寫下的小說,也是無可奈何。
缺點嘛,以後——如果有以後的話——再一點點地修正就好。
在這裡,我留心的首先是“不作說明”這一點。
重要的是将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場面、語言等,不斷地扔進小說這個容器裡,再将它們立體地組合起來。
而且要在與世間通用的邏輯、文壇常用的手法毫無關聯的地方進行。
這就是基本的框架。
在推進這種作業時,音樂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我采用與演奏音樂相同的要領去寫文章。
主要是爵士樂大有用武之地。
衆所周知,爵士樂至關重要的是節奏。
必須始終保持準确堅實的節奏,否則就不會有聽衆追捧。
其次還有chord(和弦),叫它和聲也無妨。
美麗的和弦、混濁的和弦、衍生性的和弦、省去根音的和弦。
巴德·鮑威爾的和弦、塞隆尼斯·蒙克的和弦、比爾·埃文斯的和弦、赫伯特·漢考克的和弦。
和弦有各種各樣。
大家分明都使用同樣的八十八鍵鋼琴演奏,和弦的樂響卻因人而異,竟能變幻出如此之多的差異來,不免令人震驚。
這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就算隻能用有限的素材去構建故事,仍然會存在無限(或者說接近無限)的可能性。
絕不會因為隻有八十八個鍵,就無法用鋼琴彈出新東西來了。
最後到來的是freeimprovisation,即自由的即興演奏。
這是構成爵士樂的主幹。
在堅實牢固的節奏與和弦(或者和聲結構)之上,自由地編織音樂。
我不會演奏樂器,至少不足以演奏給旁人聽,但是想演奏音樂的心情卻十分強烈。
既然如此,幹脆就像演奏音樂那樣寫文章便好,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這種心情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像這樣敲擊着鍵盤的同時,我總是從中尋覓準确的節奏,探尋相稱的樂響與音色。
這對于我的文章來說,已經成為不變的重要因素。
我(基于自身的經驗)覺得,從“沒有任何東西可寫”的境地出發,到引擎發動起來之前會相當艱難,不過一旦載體獲得了驅動力開始向前行駛,之後反倒會變得輕松。
因為所謂“手頭沒有東西可寫”,換句話說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寫任何東西”。
縱使你手裡拿着的素材是“輕量級”,而且數量有限,但隻要掌握了組合方式的魔法,無論多少故事都能構建起來。
假如你熟悉了這項作業的手法,并且沒有喪失健全的野心,你就能由此出發,構築出令人震驚的“沉重而深刻的東西”。
與之相比,從一開始就提着沉重的素材出發的作家們——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是這樣——到了某一刻,往往容易出現“不堪重負”的傾向。
比如說從描寫戰争體驗出發的作家們,從不同角度寫了多部關于戰争的作品後,多少會陷入原地徘徊的狀态:“接下去寫什麼好呢?”這種情況似乎很常見。
當然,也有人幹脆轉變方向,抓住了新的主題,在作家之路上又獲得了成長。
遺憾的是也有些作家沒能成功轉型,漸漸喪失了力量。
厄内斯特·海明威無疑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然而其作品“以初期為佳”的觀點幾乎已成為世間定論。
我也最喜歡他頭兩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以及有尼克·亞當斯登場的早期短篇小說。
書中恢宏的氣勢讓人喘不過氣來。
然而到了後期的作品,好固然是好的,但小說潛在的力量卻有所削弱,字裡行間似乎感受不到從前那種新鮮了。
我揣測,這大概是因為海明威畢竟是那種從素材中汲取力量的作家。
恐怕正因如此,他才主動投身戰争(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内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去非洲狩獵,滿世界去釣魚,沉湎于鬥牛,一直過着這樣的生活。
大概是經常需要外部刺激的緣故吧。
這樣的生活固然可以成為一種傳說,但是随着年齡增長,體驗賦予他的活力還是會漸漸減弱。
所以(是否如此,當然隻有他本人才知道),海明威雖
”或者說,隻能把“沒有任何東西可寫”反過來當作武器,從這一境地出發将小說寫下去。
如果不這麼做,便沒有方法與走在前頭的作家抗衡了。
總之,就是利用手頭現成的東西把故事構建起來。
為此就需要新的語言和新的文體。
必須創造出迄今為止的作家都不曾用過的載體,即語言和文體。
什麼戰争啦革命啦饑餓啦,如果不去寫(不能寫)這類沉重的話題,就必然要面對相對輕松的素材,于是輕盈靈活、機動性強的載體就必不可缺了。
經曆了許多次錯誤的嘗試後(關于這錯誤的嘗試,我在第二章已經寫過),我終于成功地摸索出還算耐用的日語文體。
雖然是尚不完美的應急品,破綻百出,但這畢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寫下的小說,也是無可奈何。
缺點嘛,以後——如果有以後的話——再一點點地修正就好。
在這裡,我留心的首先是“不作說明”這一點。
重要的是将零零星星的小插曲、意象、場面、語言等,不斷地扔進小說這個容器裡,再将它們立體地組合起來。
而且要在與世間通用的邏輯、文壇常用的手法毫無關聯的地方進行。
這就是基本的框架。
在推進這種作業時,音樂發揮了最大的作用。
我采用與演奏音樂相同的要領去寫文章。
主要是爵士樂大有用武之地。
衆所周知,爵士樂至關重要的是節奏。
必須始終保持準确堅實的節奏,否則就不會有聽衆追捧。
其次還有chord(和弦),叫它和聲也無妨。
美麗的和弦、混濁的和弦、衍生性的和弦、省去根音的和弦。
巴德·鮑威爾的和弦、塞隆尼斯·蒙克的和弦、比爾·埃文斯的和弦、赫伯特·漢考克的和弦。
和弦有各種各樣。
大家分明都使用同樣的八十八鍵鋼琴演奏,和弦的樂響卻因人而異,竟能變幻出如此之多的差異來,不免令人震驚。
這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就算隻能用有限的素材去構建故事,仍然會存在無限(或者說接近無限)的可能性。
絕不會因為隻有八十八個鍵,就無法用鋼琴彈出新東西來了。
最後到來的是freeimprovisation,即自由的即興演奏。
這是構成爵士樂的主幹。
在堅實牢固的節奏與和弦(或者和聲結構)之上,自由地編織音樂。
我不會演奏樂器,至少不足以演奏給旁人聽,但是想演奏音樂的心情卻十分強烈。
既然如此,幹脆就像演奏音樂那樣寫文章便好,這就是我最初的想法。
這種心情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像這樣敲擊着鍵盤的同時,我總是從中尋覓準确的節奏,探尋相稱的樂響與音色。
這對于我的文章來說,已經成為不變的重要因素。
我(基于自身的經驗)覺得,從“沒有任何東西可寫”的境地出發,到引擎發動起來之前會相當艱難,不過一旦載體獲得了驅動力開始向前行駛,之後反倒會變得輕松。
因為所謂“手頭沒有東西可寫”,換句話說就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寫任何東西”。
縱使你手裡拿着的素材是“輕量級”,而且數量有限,但隻要掌握了組合方式的魔法,無論多少故事都能構建起來。
假如你熟悉了這項作業的手法,并且沒有喪失健全的野心,你就能由此出發,構築出令人震驚的“沉重而深刻的東西”。
與之相比,從一開始就提着沉重的素材出發的作家們——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是這樣——到了某一刻,往往容易出現“不堪重負”的傾向。
比如說從描寫戰争體驗出發的作家們,從不同角度寫了多部關于戰争的作品後,多少會陷入原地徘徊的狀态:“接下去寫什麼好呢?”這種情況似乎很常見。
當然,也有人幹脆轉變方向,抓住了新的主題,在作家之路上又獲得了成長。
遺憾的是也有些作家沒能成功轉型,漸漸喪失了力量。
厄内斯特·海明威無疑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然而其作品“以初期為佳”的觀點幾乎已成為世間定論。
我也最喜歡他頭兩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以及有尼克·亞當斯登場的早期短篇小說。
書中恢宏的氣勢讓人喘不過氣來。
然而到了後期的作品,好固然是好的,但小說潛在的力量卻有所削弱,字裡行間似乎感受不到從前那種新鮮了。
我揣測,這大概是因為海明威畢竟是那種從素材中汲取力量的作家。
恐怕正因如此,他才主動投身戰争(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内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去非洲狩獵,滿世界去釣魚,沉湎于鬥牛,一直過着這樣的生活。
大概是經常需要外部刺激的緣故吧。
這樣的生活固然可以成為一種傳說,但是随着年齡增長,體驗賦予他的活力還是會漸漸減弱。
所以(是否如此,當然隻有他本人才知道),海明威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