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那麼,寫點什麼好呢?
關燈
小
中
大
息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豐富資産。
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的電影《卡夫卡》(一九九一年)中有一個場景,傑瑞米·艾恩斯扮演的弗朗茨·卡夫卡潛入了一座陰森可怖的城堡,裡面排列着數量龐大的帶抽屜的檔案櫃(當然是以那部《城堡》為原型)。
記得看到這個場景,我忽然想到:“咦,這光景與我腦内的構造沒準有相似之處呢。
”那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諸位有機會看的話,請留意這個場景。
我的腦袋裡面雖然沒有那麼陰森可怖,但基本結構說不定有些相似。
作為一個作家,我不光寫小說,還寫一些随筆之類的東西。
寫小說的時期,會規定好除非有逼不得已的緣由,決不寫小說以外的文字。
因為倘若寫起随筆,勢必會應需要拉開某個抽屜,将其中的記憶信息用作素材。
這麼一來,寫小說時再想用它,就會出現在别處已然用過的情況。
比如說:“哎呀,說起來,有人一生氣就會大打噴嚏這個素材,我上次在周刊雜志的随筆連載裡寫過了呀。
”當然,同一種素材在随筆與小說中連續出現兩次也無不可,隻是一旦出現這種内容撞車,小說好像就會莫名其妙地變得單薄。
總之一句話,在寫小說那段時期,最好保證所有的檔案櫃都為寫小說所用。
不知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東西,所以盡量節省着用。
這是我從長年寫小說的經驗中得來的智慧。
小說寫作告一段落後,會發現有些抽屜一次也沒打開過,剩下很多沒派上用場的素材,我會利用這些東西(說起來就是剩餘物資)寫出一批随筆。
不過對我來說,随筆這東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裝烏龍茶,算是副業。
真正美味的素材總是要留給下一本小說(我的正業)。
這樣的素材積累得多了,“啊啊,想寫小說啦”的心情好像就會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所以必須好好珍藏。
又要說到電影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E.T.》裡有一個場景,E.T.将儲物間的雜物收集起來,拼湊成一個臨時通信裝置。
諸位還記得嗎?像什麼雨傘啦、台燈啦、餐具啦、電唱機之類。
我是很久以前看的,詳細情節已經忘了,隻記得他用現成的居家用品随意拼組,三下兩下就大功告成了。
雖說是臨時裝置,卻能和相距幾千光年的母星取得聯系,是一台正宗的通信機。
坐在電影院裡看到那個場景,我欽佩不已。
一部好小說肯定也是這樣完成的。
材料本身的品質沒那麼重要。
至關重要、必不可缺的是“魔法”。
哪怕隻有樸素的日常材料,哪怕隻用簡單平易的詞語,隻要有魔法,我們就能用那樣的東西制造出舉世震驚的完美裝置。
然而不管怎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屬于自己的“儲物間”。
再怎麼使用魔法,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法無中生有。
當E.T.突然跑過來,對你說:“抱歉,能不能把你家儲物間裡的東西借我用用?”你就要有常備的“雜物”庫存,才能唰的一下拉開門給他瞧瞧:“當然可以,不管是什麼東西,盡管用好啦。
” 我第一次打算寫小說時,對到底該寫什麼東西好,心中完全沒有想法。
我既不像祖輩那樣經曆過戰争,又不像上一代那樣體驗過戰後的混亂與饑餓,更沒有革命的經驗(倒是有類似革命的體驗,可那并非我想叙述的東西),也不記得遭遇過慘烈的虐待與歧視。
我住在相對安定的郊外住宅區,在一個普通上班族家庭長大,沒有什麼不滿和不足,算不上格外幸福,但也沒有特别不幸(大概算比較幸福吧),度過了平凡又毫無特點的少年時代。
學習成績雖然不太起眼,但也不至于太糟糕。
把四周都看了一遍,也沒找到“這個非寫不可”的東西。
倒不是缺少想寫點什麼的表達欲,隻是沒有想寫一寫的充實的材料。
就這樣,在迎來二十九歲之前,我想都沒想過自己竟會寫起小說來。
沒有可寫的素材,更沒有在缺少素材的情況下創造出什麼的才華。
我一直以為小說這東西僅僅是閱讀對象,所以雖然讀了很多小說,卻很難想象自己會去寫小說。
這種狀況對今天的年輕一代來說也大緻相同。
或者說,與我們的年輕時代相比,“可寫的東西”說不定變得更少了。
那麼,這種時候該怎麼辦才好? 這個嘛,就隻能按照“E.T.方式”去辦了,此外别無他法。
打開後院的儲物間,将裡面現成的東西——哪怕觸目皆是一文不值、形同廢物的東西——不問青紅皂白,先抓出幾件來,再努力砰的一下施展魔法。
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手段去跟别的行星建立聯系。
總之,我們隻能憑借手頭現有的東西,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不過,假如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握住了巨大的可能性。
那就是你會施展魔法這個妙不可言的事實。
(沒錯,你會寫小說,就說明你能與居住在别的行星上的人們建立聯系,真
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的電影《卡夫卡》(一九九一年)中有一個場景,傑瑞米·艾恩斯扮演的弗朗茨·卡夫卡潛入了一座陰森可怖的城堡,裡面排列着數量龐大的帶抽屜的檔案櫃(當然是以那部《城堡》為原型)。
記得看到這個場景,我忽然想到:“咦,這光景與我腦内的構造沒準有相似之處呢。
”那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諸位有機會看的話,請留意這個場景。
我的腦袋裡面雖然沒有那麼陰森可怖,但基本結構說不定有些相似。
作為一個作家,我不光寫小說,還寫一些随筆之類的東西。
寫小說的時期,會規定好除非有逼不得已的緣由,決不寫小說以外的文字。
因為倘若寫起随筆,勢必會應需要拉開某個抽屜,将其中的記憶信息用作素材。
這麼一來,寫小說時再想用它,就會出現在别處已然用過的情況。
比如說:“哎呀,說起來,有人一生氣就會大打噴嚏這個素材,我上次在周刊雜志的随筆連載裡寫過了呀。
”當然,同一種素材在随筆與小說中連續出現兩次也無不可,隻是一旦出現這種内容撞車,小說好像就會莫名其妙地變得單薄。
總之一句話,在寫小說那段時期,最好保證所有的檔案櫃都為寫小說所用。
不知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東西,所以盡量節省着用。
這是我從長年寫小說的經驗中得來的智慧。
小說寫作告一段落後,會發現有些抽屜一次也沒打開過,剩下很多沒派上用場的素材,我會利用這些東西(說起來就是剩餘物資)寫出一批随筆。
不過對我來說,随筆這東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裝烏龍茶,算是副業。
真正美味的素材總是要留給下一本小說(我的正業)。
這樣的素材積累得多了,“啊啊,想寫小說啦”的心情好像就會自然而然地湧上心頭,所以必須好好珍藏。
又要說到電影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E.T.》裡有一個場景,E.T.将儲物間的雜物收集起來,拼湊成一個臨時通信裝置。
諸位還記得嗎?像什麼雨傘啦、台燈啦、餐具啦、電唱機之類。
我是很久以前看的,詳細情節已經忘了,隻記得他用現成的居家用品随意拼組,三下兩下就大功告成了。
雖說是臨時裝置,卻能和相距幾千光年的母星取得聯系,是一台正宗的通信機。
坐在電影院裡看到那個場景,我欽佩不已。
一部好小說肯定也是這樣完成的。
材料本身的品質沒那麼重要。
至關重要、必不可缺的是“魔法”。
哪怕隻有樸素的日常材料,哪怕隻用簡單平易的詞語,隻要有魔法,我們就能用那樣的東西制造出舉世震驚的完美裝置。
然而不管怎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屬于自己的“儲物間”。
再怎麼使用魔法,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法無中生有。
當E.T.突然跑過來,對你說:“抱歉,能不能把你家儲物間裡的東西借我用用?”你就要有常備的“雜物”庫存,才能唰的一下拉開門給他瞧瞧:“當然可以,不管是什麼東西,盡管用好啦。
” 我第一次打算寫小說時,對到底該寫什麼東西好,心中完全沒有想法。
我既不像祖輩那樣經曆過戰争,又不像上一代那樣體驗過戰後的混亂與饑餓,更沒有革命的經驗(倒是有類似革命的體驗,可那并非我想叙述的東西),也不記得遭遇過慘烈的虐待與歧視。
我住在相對安定的郊外住宅區,在一個普通上班族家庭長大,沒有什麼不滿和不足,算不上格外幸福,但也沒有特别不幸(大概算比較幸福吧),度過了平凡又毫無特點的少年時代。
學習成績雖然不太起眼,但也不至于太糟糕。
把四周都看了一遍,也沒找到“這個非寫不可”的東西。
倒不是缺少想寫點什麼的表達欲,隻是沒有想寫一寫的充實的材料。
就這樣,在迎來二十九歲之前,我想都沒想過自己竟會寫起小說來。
沒有可寫的素材,更沒有在缺少素材的情況下創造出什麼的才華。
我一直以為小說這東西僅僅是閱讀對象,所以雖然讀了很多小說,卻很難想象自己會去寫小說。
這種狀況對今天的年輕一代來說也大緻相同。
或者說,與我們的年輕時代相比,“可寫的東西”說不定變得更少了。
那麼,這種時候該怎麼辦才好? 這個嘛,就隻能按照“E.T.方式”去辦了,此外别無他法。
打開後院的儲物間,将裡面現成的東西——哪怕觸目皆是一文不值、形同廢物的東西——不問青紅皂白,先抓出幾件來,再努力砰的一下施展魔法。
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手段去跟别的行星建立聯系。
總之,我們隻能憑借手頭現有的東西,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不過,假如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握住了巨大的可能性。
那就是你會施展魔法這個妙不可言的事實。
(沒錯,你會寫小說,就說明你能與居住在别的行星上的人們建立聯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