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那麼,寫點什麼好呢?

關燈
要成為一個小說家,您認為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和習慣?在與年輕朋友互動時,常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好像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情況。

    我覺得這恰好說明有很多人“想當小說家”,“想表現自我”,然而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至少我隻能抱臂深思,沉吟不語。

     因為我連自己是如何成為小說家的,都沒有搞明白前因後果。

    我并非年紀輕輕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将來要當個小說家”,于是為此進行特别的學習、接受培訓、積累習作,按部就班地成為小說家的。

    就如同此前人生中的許多事情那般,很有些“忙東忙西的,一來二往之間順理成章,就這麼瓜熟蒂落”的意思,還有不少好運相助的成分。

    回首往事,簡直令人心驚肉跳,可事實的确如此,真是無可奈何。

     盡管如此,當年輕朋友們滿臉認真地問我“要成為一個小說家,您認為需要什麼樣的訓練和習慣”,我又不能随便敷衍,說什麼:“哎呀,這種事情我不太清楚,全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還有運氣也很重要,想一想還真是蠻吓人的。

    ”聽到這種話,隻怕他們也挺為難,沒準還會冷場。

    因此我也會嚴肅地對待問題,試着去思考:“那麼,是怎麼回事呢?” 于是我想到,想當小說家的人首先大概要多讀書。

    這實在是老生常談,真是不好意思。

    不過我覺得要寫小說,這依舊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訓練。

    既然想寫小說,那麼小說的結構如何,就得作為肌體感覺,從基礎上了解它才是。

    就像“要做歐姆蛋,首先得把雞蛋敲開”一樣理所當然。

     尤其是青年時期,應該盡可能地多讀書。

    優秀的小說也罷,不怎麼優秀的小說也罷,甚至是極爛的小說也罷,都(絲毫)不成問題,總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讀下去。

    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爾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

    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作業。

    它将成為小說家必不可缺的基礎體力。

    趁着眼睛健康,時間有餘,先把這事兒踏踏實實地做好。

    實際練筆寫文章大概也很重要,不過從先後順序而言,我覺得再往後排一排也來得及。

     其次(恐怕先于動筆)要做的,我覺得應該是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

    身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種種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複考慮。

    雖說是“反複考慮”,卻沒必要急于對事物的是非價值作出判斷。

    要盡可能地保留結論,有意往後拖。

    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作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态,曆曆可見地留存在腦海裡。

     常有人對周圍的人和事爽快利索地展開分析:“那個是這麼回事喲。

    ”“這個是那樣的。

    ”“那小子是這樣的家夥。

    ”三下五除二便得出明确的結論。

    這樣的人(我是說,依我所見)看來不太适合當小說家,倒更适合去當評論家或媒體人,再不就是(某種)學者。

    适合當小說家的,是那種即便腦袋裡已然冒出“那是這麼回事”的結論,或者眼見就要冒出來,卻駐足不前,還要再三思考的人:“不對不對,稍等片刻。

    弄不好這隻是我自以為是。

    ”或者是:“豈能這麼輕易地下結論?萬一前面跳出新的因素,事态說不定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呢。

    ” 看來我自己就屬于這種類型。

    當然也有(大有)腦袋轉得不夠快的原因。

    盡管當時匆匆得出了結論,可後來一看,卻發現那結論并不正确(或者說不精确、不充分),這樣的苦澀經驗我反複體味過許多次,因而深感羞愧,冷汗直流,繞了好多冤枉路。

    因此,我漸漸養成了“别急着下結論”、“盡量多花時間思考”之類的習慣。

    這說是與生俱來的性情,不如說是吃過很多苦頭才學會的經驗法則。

     就這樣,不論什麼突發事件,我的大腦都不會朝着立刻得出結論的方向運轉,而是努力将自己目睹的光景、邂逅的人物,抑或經曆的事情當作一則“事例”,或者說“樣本”,盡量原封不動地留存在記憶中。

    這樣一來,等到以後情緒更加穩定、時間更加充裕的時候,就能從各種角度審視,仔仔細細地檢驗它,根據需要引導出結論。

     不過就我的經驗而言,迫切需要得出結論的事情,好像遠比我們想象的少。

    我甚至覺得不管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我們實際上并不是那麼需要結論這玩意兒。

    所以每當讀報紙或看電視新聞時,我都不禁心生疑念:“喂喂,就這樣飛流直下地亂下結論,到底要幹什麼呀?” 總體說來,如今這世界似乎急于追求黑白分明的判斷。

    當然,我也認為不應該什麼事情都往後拖:“留待下次吧,以後再說。

    ”恐怕有些事情必須先拿出個結論來。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戰争是開打還是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