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于原創性
關燈
小
中
大
易以力壓人。
尤其是文學,戰後以來,長期使用“先鋒還是後衛”“右派還是左派”“純文學還是大衆文學”這樣的坐标軸,将作品及作家的文學地位詳細地圖式化。
并且由大出版社(幾乎集中在東京)發行的文藝雜志設定“文學”的基調,再頒給作家形形色色的文學獎(可謂是誘餌)進行追認。
在這種嚴密的體制中,單個作家發動“叛亂”已經極其不易,因為從坐标軸中被除名,便意味着在文藝界被孤立(休想得到誘餌)。
我作為作家正式出道,是在一九七九年,那時這種坐标軸在整個業界依然穩如磐石地發揮着作用。
就是說,體制的“規矩”依然強大有力。
常常從編輯口中聽到“這種做法沒有先例”“這是慣例”一類的說辭。
在我原來的印象中,作家是一種可以不受制約、自由自在的職業,因此聽到這些說辭,總是百思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我原本就是不喜歡争執和口角的性格(千真萬确),完全沒有要與這種“規矩”和“業界不成文的定律”對着幹的意思。
隻不過我又是想法極其個人化的人,既然像這樣(姑且)當上了小說家,況且人生隻有這麼一次,便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反正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自己想做的事。
體制按體制的來便好,而我做我自己的就行。
我是經曆過六十年代末所謂“叛逆時代”的一代人,“不願被體制收編”的意識還是十分強烈的。
然而同時,或者說在此之前,既然身為一個表現者(哪怕是無名小輩),重中之重也是想在精神上成為自由人。
我想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寫自己喜歡的小說。
對身為作家的我來說,這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而且,我想寫什麼樣的小說,大概的面貌從一開始就很清晰了。
“現在我還寫不好,等以後有了實力,想寫的其實是這樣的小說”,一幅理想圖景就這樣在腦海裡鋪展開來。
那意象始終懸浮在我頭頂的天空中,仿佛北極星一般光芒四射。
遇上什麼事,隻消擡頭望望天空就行了。
這麼一來,自己眼下所處的位置、應該前進的方向就一清二楚了。
假如沒有這樣一個定點,我隻怕會迷失方向,四處碰壁。
基于這些體驗,我想,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原創文體和叙事手法,首先作為出發點,比起“給自己加上點什麼”,好像“給自己減去點什麼”更有必要。
仔細想來,人生在世,我們似乎将太多的東西攬入了懷裡。
該說是信息過剩呢,還是行李太多?我們要面對的細微選擇太多太多,當試圖表現自我時,這些内容時不時會發生崩盤,有時還會陷入引擎熄火般的狀态,導緻我們動彈不得。
不妨将沒有必要的内容扔進垃圾箱,為信息系統消消腫,它們便能在大腦裡自由地來來往往了。
那麼,什麼才是必不可缺,什麼并非必有不可,甚至毫無必要,又該如何辨别呢?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道理單純至極,“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否感到快樂”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基準。
如果你從事着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看來那裡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的東西了。
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将妨礙樂趣與喜悅的多餘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個個抛棄掉。
不過,這種事恐怕不像口頭上說說那麼簡單。
寫了《且聽風吟》,得到《群像》的新人獎時,一位高中時代的同學來到我開的小店裡,說了句“那種玩意兒都行的話,我也能寫出來”,就打道回府了。
被老同學這麼一說,我當然有點怒上心頭,不過又憨厚地轉念一想:“說不定真像那個家夥說的,那種水平的玩意兒,隻怕誰都能寫出來。
”我僅僅是運用簡單的文字,把浮上腦際的東西唰啦唰啦記錄下來罷了。
艱深的詞語、考究的表達、流利的文體一樣也沒用到,說來幾乎無異于“空洞無物”。
不過,後來也沒聽說那位老同學寫出自己的小說。
當然,他可能覺得“那麼空洞無物的小說都能在社會上橫行無阻,我也沒必要寫啦”,便沒有動手去寫。
果真如此的話,也不失為一種見識。
不過事到如今再回頭想想,他所說的“那種玩意兒”,對有志于當個小說家的人來說,沒準反而很難寫。
我有這種感覺。
把“可有可無”的内容逐一抛出腦海,動用“減法”使事物單純化、簡略化,也許并不像心裡想想、嘴上說說那麼簡單。
說不定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對“寫小說”沒有執念,該說是無心插柳吧,反倒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那就是我的出發點。
我從那可謂“空洞無物”、簡單通暢的文體開始,耗時費日寫出一部部作品,以自己的方式點點滴滴為它注入血肉。
把結構變得立體和多層,讓骨骼一點點粗壯起來,然後調整姿态,将規模更大、更加複雜的故事塞進裡面。
與之相伴,小說的規模也慢慢地變大。
前面說過,我心裡有個大緻的構想,“将來我要寫這樣的小說”。
可發展過程與其說是刻意為之,倒不如說是水到渠成。
事後再回首瞻望,這才發覺:“咦,到頭來是這樣一個走向啊。
”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計劃周全、按部就班。
如果說我的小說裡有能稱作原創性的東西,它大概就産生于“自由”。
在二十九歲那年,我極其單純、毫無來由地下定決心,“我要寫小說”,于是寫出了第一部小說。
所以我既沒有欲念,也沒有“所謂小說非得這麼寫不可”之類的制約。
我對如今的文藝
尤其是文學,戰後以來,長期使用“先鋒還是後衛”“右派還是左派”“純文學還是大衆文學”這樣的坐标軸,将作品及作家的文學地位詳細地圖式化。
并且由大出版社(幾乎集中在東京)發行的文藝雜志設定“文學”的基調,再頒給作家形形色色的文學獎(可謂是誘餌)進行追認。
在這種嚴密的體制中,單個作家發動“叛亂”已經極其不易,因為從坐标軸中被除名,便意味着在文藝界被孤立(休想得到誘餌)。
我作為作家正式出道,是在一九七九年,那時這種坐标軸在整個業界依然穩如磐石地發揮着作用。
就是說,體制的“規矩”依然強大有力。
常常從編輯口中聽到“這種做法沒有先例”“這是慣例”一類的說辭。
在我原來的印象中,作家是一種可以不受制約、自由自在的職業,因此聽到這些說辭,總是百思不解:“這是怎麼回事?” 我原本就是不喜歡争執和口角的性格(千真萬确),完全沒有要與這種“規矩”和“業界不成文的定律”對着幹的意思。
隻不過我又是想法極其個人化的人,既然像這樣(姑且)當上了小說家,況且人生隻有這麼一次,便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反正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自己想做的事。
體制按體制的來便好,而我做我自己的就行。
我是經曆過六十年代末所謂“叛逆時代”的一代人,“不願被體制收編”的意識還是十分強烈的。
然而同時,或者說在此之前,既然身為一個表現者(哪怕是無名小輩),重中之重也是想在精神上成為自由人。
我想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寫自己喜歡的小說。
對身為作家的我來說,這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而且,我想寫什麼樣的小說,大概的面貌從一開始就很清晰了。
“現在我還寫不好,等以後有了實力,想寫的其實是這樣的小說”,一幅理想圖景就這樣在腦海裡鋪展開來。
那意象始終懸浮在我頭頂的天空中,仿佛北極星一般光芒四射。
遇上什麼事,隻消擡頭望望天空就行了。
這麼一來,自己眼下所處的位置、應該前進的方向就一清二楚了。
假如沒有這樣一個定點,我隻怕會迷失方向,四處碰壁。
基于這些體驗,我想,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原創文體和叙事手法,首先作為出發點,比起“給自己加上點什麼”,好像“給自己減去點什麼”更有必要。
仔細想來,人生在世,我們似乎将太多的東西攬入了懷裡。
該說是信息過剩呢,還是行李太多?我們要面對的細微選擇太多太多,當試圖表現自我時,這些内容時不時會發生崩盤,有時還會陷入引擎熄火般的狀态,導緻我們動彈不得。
不妨将沒有必要的内容扔進垃圾箱,為信息系統消消腫,它們便能在大腦裡自由地來來往往了。
那麼,什麼才是必不可缺,什麼并非必有不可,甚至毫無必要,又該如何辨别呢?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道理單純至極,“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是否感到快樂”大概可以成為一個基準。
如果你從事着一份自以為很重要的工作,卻不能從中發現油然而生的樂趣和喜悅;如果工作時完全沒有心花怒放的感覺,看來那裡面就有些不對頭、不調和的東西了。
這種時候就必須回歸初心,将妨礙樂趣與喜悅的多餘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個個抛棄掉。
不過,這種事恐怕不像口頭上說說那麼簡單。
寫了《且聽風吟》,得到《群像》的新人獎時,一位高中時代的同學來到我開的小店裡,說了句“那種玩意兒都行的話,我也能寫出來”,就打道回府了。
被老同學這麼一說,我當然有點怒上心頭,不過又憨厚地轉念一想:“說不定真像那個家夥說的,那種水平的玩意兒,隻怕誰都能寫出來。
”我僅僅是運用簡單的文字,把浮上腦際的東西唰啦唰啦記錄下來罷了。
艱深的詞語、考究的表達、流利的文體一樣也沒用到,說來幾乎無異于“空洞無物”。
不過,後來也沒聽說那位老同學寫出自己的小說。
當然,他可能覺得“那麼空洞無物的小說都能在社會上橫行無阻,我也沒必要寫啦”,便沒有動手去寫。
果真如此的話,也不失為一種見識。
不過事到如今再回頭想想,他所說的“那種玩意兒”,對有志于當個小說家的人來說,沒準反而很難寫。
我有這種感覺。
把“可有可無”的内容逐一抛出腦海,動用“減法”使事物單純化、簡略化,也許并不像心裡想想、嘴上說說那麼簡單。
說不定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對“寫小說”沒有執念,該說是無心插柳吧,反倒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那就是我的出發點。
我從那可謂“空洞無物”、簡單通暢的文體開始,耗時費日寫出一部部作品,以自己的方式點點滴滴為它注入血肉。
把結構變得立體和多層,讓骨骼一點點粗壯起來,然後調整姿态,将規模更大、更加複雜的故事塞進裡面。
與之相伴,小說的規模也慢慢地變大。
前面說過,我心裡有個大緻的構想,“将來我要寫這樣的小說”。
可發展過程與其說是刻意為之,倒不如說是水到渠成。
事後再回首瞻望,這才發覺:“咦,到頭來是這樣一個走向啊。
”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計劃周全、按部就班。
如果說我的小說裡有能稱作原創性的東西,它大概就産生于“自由”。
在二十九歲那年,我極其單純、毫無來由地下定決心,“我要寫小說”,于是寫出了第一部小說。
所以我既沒有欲念,也沒有“所謂小說非得這麼寫不可”之類的制約。
我對如今的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