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于原創性
關燈
小
中
大
長,不能永遠停留在原地。
要擁有這種自發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三、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必須随着時間流逝化為标準,必須吸納到人們的精神中,成為價值判斷基準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後來者豐富的引用源泉。
當然,我并不是說所有的條件都必須滿足。
一和三已然達到,但第二條稍嫌薄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二和三完全達到,可第一條略顯不足,這樣的情形隻怕也有可能。
然而在“或多或少”的範疇内滿足這三條,或許就成了“原創性”的基本條件。
這樣歸納一番便明白,姑且不論第一條如何,至于二和三,“時間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重要因素。
總之,一位表現者或其作品是否有原創性,好像“不接受時間的檢驗就無法正确判斷”。
就算有一天,一位擁有獨立風格的表現者突然登場,吸引了社會大衆的廣泛矚目,但如果轉眼就不知所終,或者被大家厭倦抛棄,要斷定他或她“是原創”就相當困難了,往往都是風靡一時就不了了之。
實際上,我曾在種種領域親眼見過這樣的人物。
當時覺得耳目一新、别出心裁,讓人歎為觀止,但不知何時便蹤影全無了,因為機緣巧合才會偶然想起:“對啦,說起來,還有過那樣一個人呢。
”這種人大概是缺乏持續力和自我革新力吧。
在談論某種風格的資質之前,如果不能留有一定分量的實例,就“甚至成不了檢驗的對象”。
除非将幾種樣本排成一列,從各種角度加以審視,否則表現者的原創性就不可能立體地浮現出來。
比如說,假定貝多芬終其一生隻寫出《第九交響曲》這麼一部樂曲,那麼貝多芬是一位怎樣的作曲家呢?我們豈不是無法清晰地聯想起他的形象?那曲鴻篇巨制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具有何種程度的原創性?僅憑單單一部作品,終究難以把握這些問題。
光是列舉他的交響樂,就有從第一到第九這些“實例”大緻按年代排列在我們面前,我們才可能立體地、系統地理解《第九交響曲》的偉大和那排山倒海的原創性。
一切表現者恐怕都不外如是。
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具有原創性的表現者”。
然而前面說過,這并非個人能決定的事情。
任憑我如何大聲疾呼“我的作品是原創的”,或者由評論家和媒體交口稱贊某部作品“是原創”,這樣的呼聲都終究會被雨打風吹去。
什麼是原創,什麼不是原創,這種判斷隻能交給接受作品的人們(即讀者),還有“必須經曆的時間”,由二者合力共裁。
作家唯有傾盡全力,讓作品至少可以随着年代留存下來成為“實例”。
也就是說,要多積累令人信服的作品,打造有意義的分量,立體地構築起屬于自己的“作品體系”。
隻不過,我的作品始終招緻許多文藝批評家的嫌惡與批判,這對我而言該說是一種救贖吧,至少有救贖的可能。
還曾被一位久負盛名的評論家直呼為“婚姻詐騙”,大概是“明明沒什麼内容,卻煞有介事地坑蒙讀者”的意思。
小說家的工作多少類似魔術師,也許被喚作“騙子”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反諷式的贊賞。
聽到人家這麼說,或許該喜悅地高呼“成功啦”。
然而作為被說(其實是白紙黑字地印了出來,在世間廣為流傳)的一方,老實說并不是很愉快。
魔術師可是一門規規矩矩的職業,而婚姻詐騙卻是犯罪,因此我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有失禮節(也可能并非失不失禮的問題,僅僅是比喻選擇得太粗率)。
文藝界固然也有給予我的作品相應評價的人士,但為數甚少,聲音也小。
從業界整體來看,比起“yes”來,“no”的呼聲要遠遠大得多。
哪怕我當時跳進池塘救起了一位快要淹死的老婆婆,大概也要被人家說成壞事。
我半是調侃半是真心地這麼想。
肯定會說什麼“明明就是沽名釣譽”啦,什麼“老婆婆肯定會遊泳”啦,等等。
最初那段時間,我對自己的作品也不怎麼滿意,所以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心想“這麼說來,沒準的确如此呢”,不過大多是右耳進左耳出。
随着歲月流逝,總算能寫出在一定程度上(說到底隻是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滿意的東西了,對我作品的批判之聲仍未減弱。
不,不如說風壓似乎變得更強大了。
用網球比喻的話,就好像發球時高高抛起的球被吹到球場外去了一般。
也就是說,我寫的東西似乎跟寫得好不好毫無關系,始終會讓不少人“感到心情不快”。
不能因為某種表現形态觸犯了人們的神經,就說那是原創。
這是理所當然的,是不是?僅僅說着“令人不快”“有點不大對頭”,卻再無下文的例子隻怕更多。
然而,這或許能成為原創的條件之一。
每當受到别人批判時,我總是盡量向前看,努力去積極思考問題。
與其隻能喚起不冷不熱、老生常談式的反應,哪怕是消極的也行,隻要能引出實實在在的反應,總是好事。
波蘭詩人茲别格涅夫·赫伯特曾經說過:“要想抵達源泉,就必須激流勇進、逆水而上。
隻有垃圾才會随波逐浪、順流而下。
”真是給人勇氣的格言啊。
(引自羅伯特·哈裡斯《箴言集》,聖殿出版社。
) 我不大喜歡泛泛之論,但若是讓我鬥膽發表一番泛泛之論(對不起啦),在日本,如果有人做了不太尋常或與衆不同的事情,就會引發諸多消極的反應——這麼說大概不會有錯。
說好也罷說壞也罷,日本這個國度既有以和為貴(不喜風波)的文化特質,也有強烈的文化上的集權傾向。
換句話說,框架容易變得僵化,權威容
要擁有這種自發的、内在的自我革新力。
三、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必須随着時間流逝化為标準,必須吸納到人們的精神中,成為價值判斷基準的一部分,或者成為後來者豐富的引用源泉。
當然,我并不是說所有的條件都必須滿足。
一和三已然達到,但第二條稍嫌薄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二和三完全達到,可第一條略顯不足,這樣的情形隻怕也有可能。
然而在“或多或少”的範疇内滿足這三條,或許就成了“原創性”的基本條件。
這樣歸納一番便明白,姑且不論第一條如何,至于二和三,“時間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成了重要因素。
總之,一位表現者或其作品是否有原創性,好像“不接受時間的檢驗就無法正确判斷”。
就算有一天,一位擁有獨立風格的表現者突然登場,吸引了社會大衆的廣泛矚目,但如果轉眼就不知所終,或者被大家厭倦抛棄,要斷定他或她“是原創”就相當困難了,往往都是風靡一時就不了了之。
實際上,我曾在種種領域親眼見過這樣的人物。
當時覺得耳目一新、别出心裁,讓人歎為觀止,但不知何時便蹤影全無了,因為機緣巧合才會偶然想起:“對啦,說起來,還有過那樣一個人呢。
”這種人大概是缺乏持續力和自我革新力吧。
在談論某種風格的資質之前,如果不能留有一定分量的實例,就“甚至成不了檢驗的對象”。
除非将幾種樣本排成一列,從各種角度加以審視,否則表現者的原創性就不可能立體地浮現出來。
比如說,假定貝多芬終其一生隻寫出《第九交響曲》這麼一部樂曲,那麼貝多芬是一位怎樣的作曲家呢?我們豈不是無法清晰地聯想起他的形象?那曲鴻篇巨制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具有何種程度的原創性?僅憑單單一部作品,終究難以把握這些問題。
光是列舉他的交響樂,就有從第一到第九這些“實例”大緻按年代排列在我們面前,我們才可能立體地、系統地理解《第九交響曲》的偉大和那排山倒海的原創性。
一切表現者恐怕都不外如是。
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具有原創性的表現者”。
然而前面說過,這并非個人能決定的事情。
任憑我如何大聲疾呼“我的作品是原創的”,或者由評論家和媒體交口稱贊某部作品“是原創”,這樣的呼聲都終究會被雨打風吹去。
什麼是原創,什麼不是原創,這種判斷隻能交給接受作品的人們(即讀者),還有“必須經曆的時間”,由二者合力共裁。
作家唯有傾盡全力,讓作品至少可以随着年代留存下來成為“實例”。
也就是說,要多積累令人信服的作品,打造有意義的分量,立體地構築起屬于自己的“作品體系”。
隻不過,我的作品始終招緻許多文藝批評家的嫌惡與批判,這對我而言該說是一種救贖吧,至少有救贖的可能。
還曾被一位久負盛名的評論家直呼為“婚姻詐騙”,大概是“明明沒什麼内容,卻煞有介事地坑蒙讀者”的意思。
小說家的工作多少類似魔術師,也許被喚作“騙子”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反諷式的贊賞。
聽到人家這麼說,或許該喜悅地高呼“成功啦”。
然而作為被說(其實是白紙黑字地印了出來,在世間廣為流傳)的一方,老實說并不是很愉快。
魔術師可是一門規規矩矩的職業,而婚姻詐騙卻是犯罪,因此我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有失禮節(也可能并非失不失禮的問題,僅僅是比喻選擇得太粗率)。
文藝界固然也有給予我的作品相應評價的人士,但為數甚少,聲音也小。
從業界整體來看,比起“yes”來,“no”的呼聲要遠遠大得多。
哪怕我當時跳進池塘救起了一位快要淹死的老婆婆,大概也要被人家說成壞事。
我半是調侃半是真心地這麼想。
肯定會說什麼“明明就是沽名釣譽”啦,什麼“老婆婆肯定會遊泳”啦,等等。
最初那段時間,我對自己的作品也不怎麼滿意,所以老老實實地接受批評,心想“這麼說來,沒準的确如此呢”,不過大多是右耳進左耳出。
随着歲月流逝,總算能寫出在一定程度上(說到底隻是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滿意的東西了,對我作品的批判之聲仍未減弱。
不,不如說風壓似乎變得更強大了。
用網球比喻的話,就好像發球時高高抛起的球被吹到球場外去了一般。
也就是說,我寫的東西似乎跟寫得好不好毫無關系,始終會讓不少人“感到心情不快”。
不能因為某種表現形态觸犯了人們的神經,就說那是原創。
這是理所當然的,是不是?僅僅說着“令人不快”“有點不大對頭”,卻再無下文的例子隻怕更多。
然而,這或許能成為原創的條件之一。
每當受到别人批判時,我總是盡量向前看,努力去積極思考問題。
與其隻能喚起不冷不熱、老生常談式的反應,哪怕是消極的也行,隻要能引出實實在在的反應,總是好事。
波蘭詩人茲别格涅夫·赫伯特曾經說過:“要想抵達源泉,就必須激流勇進、逆水而上。
隻有垃圾才會随波逐浪、順流而下。
”真是給人勇氣的格言啊。
(引自羅伯特·哈裡斯《箴言集》,聖殿出版社。
) 我不大喜歡泛泛之論,但若是讓我鬥膽發表一番泛泛之論(對不起啦),在日本,如果有人做了不太尋常或與衆不同的事情,就會引發諸多消極的反應——這麼說大概不會有錯。
說好也罷說壞也罷,日本這個國度既有以和為貴(不喜風波)的文化特質,也有強烈的文化上的集權傾向。
換句話說,框架容易變得僵化,權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