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走近蘇東坡 第一章 大江東去
關燈
小
中
大
“老賊”地對曹操口出不遜的。
這不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虛構,而是見諸陳壽《三國志》的正史。
因此,或許正是年齡因素,曹操輸在了赤壁。
政治家的老化,表現在思維能力慢,軍事家的老化,表現在應變能力低,文學家的老化,表現在想象能力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充分表現了他老了以後的慢、低、差三者上。
雖然老兄挾雷霆萬鈞,望風披靡之勢,存志在必得、旗開得勝之心,但實際上,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他打的是一場自己壓根不熟悉的水戰。
曹操絕對明白,打仗與寫詩不同,詩寫得不好,可以修改。
戰争這個機器,隻要開動起來,一步棋錯,全盤棋輸。
可他執意要打這一仗,不拿對岸的年輕指揮員當回事,倘非老了的緣故,又能是什麼?結果如何呢?第一,準備不夠;第二,輕敵大意;第三,倉促上陣;第四,最主要的,在雙方接觸以後,主帥的應急能力不及,糾錯措施遲慢,隻有被動挨打的份,而無招架還手之功。
嗚呼!一個人,不管他原來多麼偉大英明,多麼光榮正确,有了一把年紀以後,老而清醒,老而睿智,老而知趣,老而識相,豈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在赤壁鑄下他一生中最大的錯。
一位美國将軍,評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朝鮮戰場上,那次美國與中國的較量,作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所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争”的結論,用之這場赤壁之戰,是完全可以的。
曹操的對手周瑜這樣分析:“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 曹操,能不知道周瑜所說的這些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師”,讓北方那些旱鴨子,演習水戰,到十二月,訓練不足一年,就開赴戰場,在風浪中,在船艦上,站都站不穩,不敗何待? 沒有辦法,勝利,尤其是連續的勝利,會對軍事統帥産生極大的冒險誘惑和再賭一把的勇氣,經過官渡大戰的得心遂意,經過征讨烏桓的勢如破竹,經過江夏一役俘獲了劉表的水師,這個騎在馬上,厮殺一生的曹操,也要過一下在水戰中指揮千船萬艦的瘾。
所以,曹操拍闆這場赤壁大戰,簡直不費思量。
既是統帥太過自負的性格悲劇,也是一支打了勝仗的軍隊,很輕易地就能發動下一場戰争的慣性作用。
成功使人驕傲,勝利使人膨脹,立不世之功的自我期許,能使人覺得掉一回腦袋也值得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挾二戰大獲全勝之威,頗不把小米加步槍的中國軍隊,而且還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共産黨政權放在眼裡,于是,大搖大擺地跨過三八線,直抵鴨綠江,結果,狐狸沒逮着,反惹一身臊。
這教訓,使美國隔了好多年後,才敢發動下一次的越南戰争。
近年來,美國人所以打了阿富汗以後,打科索沃,打了科索沃以後,打伊拉克,打了伊拉克以後,琢磨着不知挑誰當靶子打下一仗,這都是打得太順手了,便習慣用拳頭說話,甚至用拳頭代替頭腦思考的結果。
可是,上帝不會給人百分之百,你第一仗打赢了,你第二仗又打赢了,你第三仗就未必高奏凱歌。
于是,“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曹操号稱的八十三萬人馬,被吳蜀聯軍打得慘敗而歸。
據曆史學家呂思勉統計,曹軍實為二十多萬,吳蜀聯軍約五萬,擁五比一的優勢,被打得灰頭土臉,實在是挺沒面子的。
現在分析起來,曹操要打這一仗,也是勢所必然,他作了相當的打仗準備,也是衆所周知,但他對于對手的估計,對于時機的把握,對于水戰的經驗,對于人心的動向,都有尚待完善和謀劃不夠之處。
但一個接連打勝仗的統帥,更容易迷信武力解決問題。
這也是西方古羅馬帝國之敗亡,東方秦帝國之覆滅的曆史證實了的。
強,可以變弱,弱,可以轉強,赢了今天,不一定能赢明天,輸了今天,并不一定明天也輸。
曹操有這一點豁達,便相當光棍地,拍拍屁股走人了。
臨走,發表一通高論,也算是黑色幽默吧! 一、“劉備,吾俦也,但得計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山陽公載記》) 二、“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
這不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虛構,而是見諸陳壽《三國志》的正史。
因此,或許正是年齡因素,曹操輸在了赤壁。
政治家的老化,表現在思維能力慢,軍事家的老化,表現在應變能力低,文學家的老化,表現在想象能力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操,在赤壁一戰中,充分表現了他老了以後的慢、低、差三者上。
雖然老兄挾雷霆萬鈞,望風披靡之勢,存志在必得、旗開得勝之心,但實際上,老革命遇到新問題,他打的是一場自己壓根不熟悉的水戰。
曹操絕對明白,打仗與寫詩不同,詩寫得不好,可以修改。
戰争這個機器,隻要開動起來,一步棋錯,全盤棋輸。
可他執意要打這一仗,不拿對岸的年輕指揮員當回事,倘非老了的緣故,又能是什麼?結果如何呢?第一,準備不夠;第二,輕敵大意;第三,倉促上陣;第四,最主要的,在雙方接觸以後,主帥的應急能力不及,糾錯措施遲慢,隻有被動挨打的份,而無招架還手之功。
嗚呼!一個人,不管他原來多麼偉大英明,多麼光榮正确,有了一把年紀以後,老而清醒,老而睿智,老而知趣,老而識相,豈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在赤壁鑄下他一生中最大的錯。
一位美國将軍,評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朝鮮戰場上,那次美國與中國的較量,作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所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争”的結論,用之這場赤壁之戰,是完全可以的。
曹操的對手周瑜這樣分析:“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内憂,能曠日持久,來争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軍擒操,宜在今日。
” 曹操,能不知道周瑜所說的這些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師”,讓北方那些旱鴨子,演習水戰,到十二月,訓練不足一年,就開赴戰場,在風浪中,在船艦上,站都站不穩,不敗何待? 沒有辦法,勝利,尤其是連續的勝利,會對軍事統帥産生極大的冒險誘惑和再賭一把的勇氣,經過官渡大戰的得心遂意,經過征讨烏桓的勢如破竹,經過江夏一役俘獲了劉表的水師,這個騎在馬上,厮殺一生的曹操,也要過一下在水戰中指揮千船萬艦的瘾。
所以,曹操拍闆這場赤壁大戰,簡直不費思量。
既是統帥太過自負的性格悲劇,也是一支打了勝仗的軍隊,很輕易地就能發動下一場戰争的慣性作用。
成功使人驕傲,勝利使人膨脹,立不世之功的自我期許,能使人覺得掉一回腦袋也值得的。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挾二戰大獲全勝之威,頗不把小米加步槍的中國軍隊,而且還是剛剛建立起來的共産黨政權放在眼裡,于是,大搖大擺地跨過三八線,直抵鴨綠江,結果,狐狸沒逮着,反惹一身臊。
這教訓,使美國隔了好多年後,才敢發動下一次的越南戰争。
近年來,美國人所以打了阿富汗以後,打科索沃,打了科索沃以後,打伊拉克,打了伊拉克以後,琢磨着不知挑誰當靶子打下一仗,這都是打得太順手了,便習慣用拳頭說話,甚至用拳頭代替頭腦思考的結果。
可是,上帝不會給人百分之百,你第一仗打赢了,你第二仗又打赢了,你第三仗就未必高奏凱歌。
于是,“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曹操号稱的八十三萬人馬,被吳蜀聯軍打得慘敗而歸。
據曆史學家呂思勉統計,曹軍實為二十多萬,吳蜀聯軍約五萬,擁五比一的優勢,被打得灰頭土臉,實在是挺沒面子的。
現在分析起來,曹操要打這一仗,也是勢所必然,他作了相當的打仗準備,也是衆所周知,但他對于對手的估計,對于時機的把握,對于水戰的經驗,對于人心的動向,都有尚待完善和謀劃不夠之處。
但一個接連打勝仗的統帥,更容易迷信武力解決問題。
這也是西方古羅馬帝國之敗亡,東方秦帝國之覆滅的曆史證實了的。
強,可以變弱,弱,可以轉強,赢了今天,不一定能赢明天,輸了今天,并不一定明天也輸。
曹操有這一點豁達,便相當光棍地,拍拍屁股走人了。
臨走,發表一通高論,也算是黑色幽默吧! 一、“劉備,吾俦也,但得計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山陽公載記》) 二、“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