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走近蘇東坡 第一章 大江東去
關燈
小
中
大
,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與孫權書》) 看來,如此風流人物,竟阿Q式自我安慰,難怪蘇轼要發出“浪淘盡”的嗟歎了。
實際上,這場長江上的決戰,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還是在嘉魚東北的赤壁,或者就是蘇轼所認定的這個黃州附近的赤壁,至今還是有着不同看法。
但赤壁鏖戰的真正意義,是作為一支弱勢軍隊打敗強敵的戰例,在軍事教材上被反複提及的。
赤壁戰後,等于重新洗了一次牌,魏蜀吳三足鼎立,劃江而治,曹操便徹底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
偉人犯錯誤,他不是第一個。
但他的問題出在哪裡?我想孫權對周瑜所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其中兩次說到曹操為“賊”而且“老”,是耐人思量的。
公元208年的長江上,在這次戰争舞台上大顯身手的主角,可分老中青三撥。
劉備四十七歲,曹操五十三歲,為第一組;周瑜三十三歲,為第二組;諸葛亮二十七歲,孫權二十六歲,為第三組。
還有一個未出場的,屬于見習生的陸遜,才二十五歲。
這個陸遜,後來把劉備困死在白帝城,則更屬于後生可畏之類了。
看來,五十三歲的曹操,敗于三十三歲的周瑜,除了其他影響戰争勝敗的因素,他們兩人的年齡差距,也決定了大自然的優勢,是站在年輕人一邊的。
所以,在江心舟中的蘇東坡,也為這一世枭雄嗟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你不能不承認年齡所具有的優勢,你不能不承認青春所帶來的活力。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一個絕對的強者,栽在一個絕對的弱者手下,不由得不服老,不由得不相信後來居上,蘇東坡自己也不禁感慨系之了。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赤壁戰役的舞台上的活躍人物,與當前中國文壇的幾代作家,不謀而合地相類似。
相當于劉備、曹操者,為“文革”前十七年的一代,相當于周瑜者,為“文革”後知青的一代,相當于諸葛亮、孫權者,為知青後的一代,而相當于陸遜者,則為70後、80後的一代。
但中國文學家的早老現象,遠高于同齡的政治家、軍事家。
因為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精神熏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于權力的攀附,對于權貴的趨迎,對于權勢的親和,對于權位的競逐,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總心态。
因而總不安生,總不安心,總不安穩,總不能安于斯地做文做人的情結,弄得中樞神經亢奮,迷走神經混亂,血液流動加快,細胞分裂提速,某種程度上說,從生理上,從心理上加速着中國作家的老化。
所以,無論怎樣老當益壯,無論怎樣精神矍铄,無論怎樣姜是老的辣,無論怎樣“庾信文章老更成”……隻要一陷入聲名的誘惑,登龍的欲望,功利的驅使,名位的追求,圈子的鼓蠱;團契的經營,炒作的用力,自炫的熱烈之中,想象之匮乏,感覺之遲鈍,才智之退化,靈感之空洞,情感之幹涸,文思之衰竭,創造之艱難,風格之鄙陋,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我們便看到在年齡上尚未進入老境,但在文學上已露出衰邁之氣的中國文人,掙紮也好,撲騰也好,困獸猶鬥也好,老黃忠不服老也好,不過,瘦驢拉硬屎,聊備一格,證明他還挂着一面作家的牌子而已。
文學的天空,基本上是靠年輕的後來一代支撐了。
新銳之氣,勢不可擋,方興未艾,未可限量,要沒有這點清醒的認識,就會碰得頭破血流。
更何況上了年紀的人,并非人人真正稱得上是老骥,已是日暮途窮,氣息奄奄,還要強撐着獻個什麼醜呢?老,不管你歡迎不歡迎,接受不接受,來,是一種必然,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脫。
因此,老是一種生命運行的正常現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
不管過去如何輝煌,老之将至,日薄西山,退出曆史舞台,把位子讓給後來人,是一種曆史的必然。
不要戀棧下去,贻人笑柄;更不要屍位素餐,倒行逆施;最讓人搖頭的,莫過于這些唱完了戲,還不肯卸妝,穿着龍袍,紮着硬靠,在台上台下招搖過市的老人家了。
什麼叫做“大江東去”?這就是說,曾經光輝過的歲月,那已是昨天的事了。
挑水的回頭,你已經過井(景)了,認識到這一點,着實着實地關緊啊!
”(《與孫權書》) 看來,如此風流人物,竟阿Q式自我安慰,難怪蘇轼要發出“浪淘盡”的嗟歎了。
實際上,這場長江上的決戰,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還是在嘉魚東北的赤壁,或者就是蘇轼所認定的這個黃州附近的赤壁,至今還是有着不同看法。
但赤壁鏖戰的真正意義,是作為一支弱勢軍隊打敗強敵的戰例,在軍事教材上被反複提及的。
赤壁戰後,等于重新洗了一次牌,魏蜀吳三足鼎立,劃江而治,曹操便徹底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
偉人犯錯誤,他不是第一個。
但他的問題出在哪裡?我想孫權對周瑜所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其中兩次說到曹操為“賊”而且“老”,是耐人思量的。
公元208年的長江上,在這次戰争舞台上大顯身手的主角,可分老中青三撥。
劉備四十七歲,曹操五十三歲,為第一組;周瑜三十三歲,為第二組;諸葛亮二十七歲,孫權二十六歲,為第三組。
還有一個未出場的,屬于見習生的陸遜,才二十五歲。
這個陸遜,後來把劉備困死在白帝城,則更屬于後生可畏之類了。
看來,五十三歲的曹操,敗于三十三歲的周瑜,除了其他影響戰争勝敗的因素,他們兩人的年齡差距,也決定了大自然的優勢,是站在年輕人一邊的。
所以,在江心舟中的蘇東坡,也為這一世枭雄嗟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舻千裡,旌旗蔽空,酾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你不能不承認年齡所具有的優勢,你不能不承認青春所帶來的活力。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一個絕對的強者,栽在一個絕對的弱者手下,不由得不服老,不由得不相信後來居上,蘇東坡自己也不禁感慨系之了。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赤壁戰役的舞台上的活躍人物,與當前中國文壇的幾代作家,不謀而合地相類似。
相當于劉備、曹操者,為“文革”前十七年的一代,相當于周瑜者,為“文革”後知青的一代,相當于諸葛亮、孫權者,為知青後的一代,而相當于陸遜者,則為70後、80後的一代。
但中國文學家的早老現象,遠高于同齡的政治家、軍事家。
因為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精神熏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對于權力的攀附,對于權貴的趨迎,對于權勢的親和,對于權位的競逐,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總心态。
因而總不安生,總不安心,總不安穩,總不能安于斯地做文做人的情結,弄得中樞神經亢奮,迷走神經混亂,血液流動加快,細胞分裂提速,某種程度上說,從生理上,從心理上加速着中國作家的老化。
所以,無論怎樣老當益壯,無論怎樣精神矍铄,無論怎樣姜是老的辣,無論怎樣“庾信文章老更成”……隻要一陷入聲名的誘惑,登龍的欲望,功利的驅使,名位的追求,圈子的鼓蠱;團契的經營,炒作的用力,自炫的熱烈之中,想象之匮乏,感覺之遲鈍,才智之退化,靈感之空洞,情感之幹涸,文思之衰竭,創造之艱難,風格之鄙陋,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我們便看到在年齡上尚未進入老境,但在文學上已露出衰邁之氣的中國文人,掙紮也好,撲騰也好,困獸猶鬥也好,老黃忠不服老也好,不過,瘦驢拉硬屎,聊備一格,證明他還挂着一面作家的牌子而已。
文學的天空,基本上是靠年輕的後來一代支撐了。
新銳之氣,勢不可擋,方興未艾,未可限量,要沒有這點清醒的認識,就會碰得頭破血流。
更何況上了年紀的人,并非人人真正稱得上是老骥,已是日暮途窮,氣息奄奄,還要強撐着獻個什麼醜呢?老,不管你歡迎不歡迎,接受不接受,來,是一種必然,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脫。
因此,老是一種生命運行的正常現象,老了就得服老,不服老是不行的。
不管過去如何輝煌,老之将至,日薄西山,退出曆史舞台,把位子讓給後來人,是一種曆史的必然。
不要戀棧下去,贻人笑柄;更不要屍位素餐,倒行逆施;最讓人搖頭的,莫過于這些唱完了戲,還不肯卸妝,穿着龍袍,紮着硬靠,在台上台下招搖過市的老人家了。
什麼叫做“大江東去”?這就是說,曾經光輝過的歲月,那已是昨天的事了。
挑水的回頭,你已經過井(景)了,認識到這一點,着實着實地關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