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走近蘇東坡 第一章 大江東去
關燈
小
中
大
領”或者“永領”的意思,也是要讓那些自己覺得“浪淘”不“盡”的風流人物,明白這種必然,承認這種必然。
趙翼活了八十多歲,幾乎經曆了乾隆朝的大部歲月,是位經得太多,見得太多的老爺子。
而老爺子和老爺子碰在一起,這“浪淘盡”和“浪淘”不“盡”的話題,是會磨得大家耳朵生繭的。
所以,趙翼才有這種深刻的體驗吧? 我在猜想,他是不是諷喻和他活得一樣長久的,活得令人讨厭的,那位經常弄一堆小女子圍在身邊的詩壇領袖袁枚呢?還是别有所指?據說,蔣士铨在《臨川夢》的定場詩裡,那句“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就是諷刺袁枚的,誰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乾隆朝的風流人物夠多的,風流人物不想“浪淘盡”而折騰,而掙紮,而死乞白賴,而上蹿下跳者,肯定為數不少。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風流人物過剩,絕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猶如公雞多了,定要掐架,蜜蜂多了,花要遭殃,流浪狗多了,恐水症就會發生,是同樣的道理。
趙瓯北先生的這個“各領”,意思不言自明,老人家您曾經風光過,曾經風頭過,此刻,就應該把舞台讓出來,輪到比您年輕的那些後生們,跟頭把式地表演了。
至于他們身手如何,功底如何,有沒有看家絕活?能不能鎮住場子?說到底,與您沒有什麼關系,基本上不幹您什麼事,您還台上台下指手畫腳評頭論足搔首弄姿個什麼勁呢? 因此,懂得大江東去的這個必然,十分十分地重要。
但是,中國文人,哪怕是很不成氣候的,或者曾經成過氣候現在已過了氣的,或者尚未完全過氣但怎麼折騰也難成氣候的,或者根本談不上氣,形同僵屍,成了木乃伊的,通常不大認同這種必然。
這種不肯收手的文壇眷戀症,與當官的死活要賴在位置上,驽馬戀棧豆的現象一樣,戲演完了,沒他的事了,一不卸妝,二不下台,還要在腳燈前欣賞自己的身影。
而且,年事越高,越不甘心于這種必然,越不服氣于這種必然,實在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看來,在赤壁吃了敗仗的曹操,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裡”這八個字,很害人,着實地誤導了當今許多老作家、老詩人、老評論家、老文藝界領導,他們不相信大江東去,不相信浪淘盡,不相信即使百分百的風流人物,也有畫上休止符的那天。
這也是這多年來文壇總不得清靜的重要原因。
一鬧、二躁、三騷、四糟,便是那些不肯安生的老文人(包括部分并不老的文人)的浮世繪。
翻開中國文學史,如趙翼所說領風騷長度達數百年者,極其罕見。
到了當代,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更新加速,社會變革加劇,文學新潮疊起,哪怕能領數年風騷,也就難能可貴,在排行榜上挂上數天,就值得燒高香。
當然,哥兒們姐兒們自己搞的屬于手淫性質的排行榜,或這個杯那個杯的文學獎,又當别論。
沒有永遠,這是搞文學者,吃文學這碗飯者,在文學界混事者,必須要牢記的絕對真理。
蘇東坡遊赤壁,他首先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的一個古人,就是這位曹操。
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這裡發動了一場大戰。
這是他将黃河流域的各路諸侯,大漠朔方的各族渠首,統統打趴在地以後,騰出手來要收拾長江流域強敵,一次乘勝追擊的決定性行動。
曹操是強悍的政治家,是善戰的軍事家,也是才分很高的文學家,但這位枭雄選擇的戰機,無論在天時上,在地利上,在人和上,都不是最佳狀态。
曹操靈魂中的詩人性格,浪漫氣質,使他失去最起碼的審察和謹慎。
你就看他在渡江前夜,馬上就要發起總攻的那首“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古體詩,其躊躇滿志,其頭腦膨脹,那一副按今天小青年所說的“酷斃了”的形象,看來此公已不具打袁紹時縱橫捭阖的英武,也再無逐烏桓時千裡馳騁的神俊。
那年,他五十三歲,應該說不老,但此時此刻,橫槊賦詩的這個舉動,卻絕對是老态。
一個文人,來到什麼地方,就要賦詩一首,碰到什麼場合,必定題詞一幅,遇到什麼小女子,趕緊贈畫送書,大獻殷勤,最後累得自己吐血,這種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的重要性,他的特殊性,他的不同一般的名聲、地位、待遇、威望,以及他理應得到的擁戴、追從、信仰、敬重的表演欲,絕對是生理的老,加上心理的老,雙重老化的結果。
也許東漢的中國人,平均壽命要低,年過半百,大概就算老了,否則,孫權不會張嘴“老賊”、閉嘴
趙翼活了八十多歲,幾乎經曆了乾隆朝的大部歲月,是位經得太多,見得太多的老爺子。
而老爺子和老爺子碰在一起,這“浪淘盡”和“浪淘”不“盡”的話題,是會磨得大家耳朵生繭的。
所以,趙翼才有這種深刻的體驗吧? 我在猜想,他是不是諷喻和他活得一樣長久的,活得令人讨厭的,那位經常弄一堆小女子圍在身邊的詩壇領袖袁枚呢?還是别有所指?據說,蔣士铨在《臨川夢》的定場詩裡,那句“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就是諷刺袁枚的,誰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乾隆朝的風流人物夠多的,風流人物不想“浪淘盡”而折騰,而掙紮,而死乞白賴,而上蹿下跳者,肯定為數不少。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風流人物過剩,絕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猶如公雞多了,定要掐架,蜜蜂多了,花要遭殃,流浪狗多了,恐水症就會發生,是同樣的道理。
趙瓯北先生的這個“各領”,意思不言自明,老人家您曾經風光過,曾經風頭過,此刻,就應該把舞台讓出來,輪到比您年輕的那些後生們,跟頭把式地表演了。
至于他們身手如何,功底如何,有沒有看家絕活?能不能鎮住場子?說到底,與您沒有什麼關系,基本上不幹您什麼事,您還台上台下指手畫腳評頭論足搔首弄姿個什麼勁呢? 因此,懂得大江東去的這個必然,十分十分地重要。
但是,中國文人,哪怕是很不成氣候的,或者曾經成過氣候現在已過了氣的,或者尚未完全過氣但怎麼折騰也難成氣候的,或者根本談不上氣,形同僵屍,成了木乃伊的,通常不大認同這種必然。
這種不肯收手的文壇眷戀症,與當官的死活要賴在位置上,驽馬戀棧豆的現象一樣,戲演完了,沒他的事了,一不卸妝,二不下台,還要在腳燈前欣賞自己的身影。
而且,年事越高,越不甘心于這種必然,越不服氣于這種必然,實在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看來,在赤壁吃了敗仗的曹操,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裡”這八個字,很害人,着實地誤導了當今許多老作家、老詩人、老評論家、老文藝界領導,他們不相信大江東去,不相信浪淘盡,不相信即使百分百的風流人物,也有畫上休止符的那天。
這也是這多年來文壇總不得清靜的重要原因。
一鬧、二躁、三騷、四糟,便是那些不肯安生的老文人(包括部分并不老的文人)的浮世繪。
翻開中國文學史,如趙翼所說領風騷長度達數百年者,極其罕見。
到了當代,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更新加速,社會變革加劇,文學新潮疊起,哪怕能領數年風騷,也就難能可貴,在排行榜上挂上數天,就值得燒高香。
當然,哥兒們姐兒們自己搞的屬于手淫性質的排行榜,或這個杯那個杯的文學獎,又當别論。
沒有永遠,這是搞文學者,吃文學這碗飯者,在文學界混事者,必須要牢記的絕對真理。
蘇東坡遊赤壁,他首先想到“大江東去,浪淘盡”的一個古人,就是這位曹操。
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這裡發動了一場大戰。
這是他将黃河流域的各路諸侯,大漠朔方的各族渠首,統統打趴在地以後,騰出手來要收拾長江流域強敵,一次乘勝追擊的決定性行動。
曹操是強悍的政治家,是善戰的軍事家,也是才分很高的文學家,但這位枭雄選擇的戰機,無論在天時上,在地利上,在人和上,都不是最佳狀态。
曹操靈魂中的詩人性格,浪漫氣質,使他失去最起碼的審察和謹慎。
你就看他在渡江前夜,馬上就要發起總攻的那首“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古體詩,其躊躇滿志,其頭腦膨脹,那一副按今天小青年所說的“酷斃了”的形象,看來此公已不具打袁紹時縱橫捭阖的英武,也再無逐烏桓時千裡馳騁的神俊。
那年,他五十三歲,應該說不老,但此時此刻,橫槊賦詩的這個舉動,卻絕對是老态。
一個文人,來到什麼地方,就要賦詩一首,碰到什麼場合,必定題詞一幅,遇到什麼小女子,趕緊贈畫送書,大獻殷勤,最後累得自己吐血,這種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的重要性,他的特殊性,他的不同一般的名聲、地位、待遇、威望,以及他理應得到的擁戴、追從、信仰、敬重的表演欲,絕對是生理的老,加上心理的老,雙重老化的結果。
也許東漢的中國人,平均壽命要低,年過半百,大概就算老了,否則,孫權不會張嘴“老賊”、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