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文學離完蛋還有多遠?——讀《與元九書》
關燈
小
中
大
的七律:“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每被元老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我想,這與他在編自己詩集的過程中,有工夫重新審視走過的創作之路,有着很大的關系。
一篇具有曆史意義,為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和大衆化的寫作,産生了重大影響的《與元九書》,也出現了。
雖說是朋友之間的通信,但卻是白居易一生的文學宣言。
我一直認為,白居易是中國文人中特别應該加以研究的對象。
因為,在北宋慶曆年間,那個叫畢昇的技工發明活字版印刷以前,中國文人的作品,其傳播的範圍、速度、方法、手段,都是極其有限的。
然而,白居易能夠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來無限的局面。
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他不算是惟一的一位成功者,也是少有的被他同時代廣大公衆所追捧,千載以來被更廣大公衆所認可的成功者。
在雕版印刷書籍的時期,白居易,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受歡迎,最有讀者,最具廣泛影響,最擁有知名度的詩人了。
那時的讀書人,要是手裡不拿着兩冊白居易的書,要是嘴裡念不出白居易的詩,就是缺乏格調、趕不上時代的落伍者了。
我很納悶,唐代一沒有作協,二沒有詩刊,三沒有朗誦會、演唱會,四沒有立體的、平面的媒體鼓吹,五更沒有好事之徒、烏合之衆,炒作什麼排行榜、名家榜、成就榜、暢銷榜,起哄架秧子,賠錢賺吆喝。
然而,白居易的詩,竟弄得連政事纏身的将相王侯、深居九重的嫔妃宮娥,也為他的詩聲文名所傾倒。
不能不看到,沒有現代傳播手段的唐代詩歌傳播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大,群衆反應之廣,輿論呼應之熱,簡直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終于公元846年(唐武宗會昌六年),活了七十四歲。
簡直無法想象在唐代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諸朝間,他在詩壇領袖群倫、推動潮流的地位,他在朝野引起轟動、遐迩知名的程度,以及也許是最值得大書而特書的,他作為詩人,在當時大多數人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尊崇,非同凡響的聲望。
“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
”(白居易《與元九書》) “日者又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傳為準的。
其餘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
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
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
又足下書雲:‘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間有題仆詩者,複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适遇主人集衆樂,娛他賓。
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
”(白居易《與元九書》) “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中,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元稹為《白氏長慶集》序) “開成中,物價至賤,村路賣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绡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
”(胡震享《唐音癸簽》引《豐年錄》) 一個詩人,能得到上自帝王的知音,下至黎民的擁戴,白居易恐怕是絕無僅有者。
唐宣宗聞白居易死,以詩悼之曰:“綴玉聯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詩紀事》卷二) 而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白居易竟有如此熱愛其詩歌的追星族,簡直令人叫絕了:“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
令其自解,背上皆能暗記。
反手指其去處,至‘不是此翁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
又‘黃夾缬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挂缬,缬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餘處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
” 整部中國文學史中,與大衆如此呼吸相通、生息相關、聲氣相連、心神相交的文人,還真是很少見有與他相匹敵者。
所以,對于我等身在其中的,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壇來說,相比之下,就不免感到相當敗興,相當沮喪,很是打不起精神來呢! 雖然,每閱文學期刊的五光十色;每逢文學評獎的轟轟烈烈;每見評論界精英聯袂攜手,盛贊某部作品之不朽時,那唾沫星子呈天女散花之狀;每聞某位大師、準大師、半大師,即将進入文學史,那人五人六、人模人樣,秀作得一塌糊塗之時……這一桌豪男美女、雅士文痞、遺老遺少、騷人墨客團團圍住的文學盛宴,或搔首弄姿,或打情罵俏,或油頭粉面,或花枝招展,這種中國文學的表象,應該是形勢一派大好,而且越來越好的
每被元老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後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我想,這與他在編自己詩集的過程中,有工夫重新審視走過的創作之路,有着很大的關系。
一篇具有曆史意義,為中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和大衆化的寫作,産生了重大影響的《與元九書》,也出現了。
雖說是朋友之間的通信,但卻是白居易一生的文學宣言。
我一直認為,白居易是中國文人中特别應該加以研究的對象。
因為,在北宋慶曆年間,那個叫畢昇的技工發明活字版印刷以前,中國文人的作品,其傳播的範圍、速度、方法、手段,都是極其有限的。
然而,白居易能夠在這有限的空間裡,創造出來無限的局面。
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他不算是惟一的一位成功者,也是少有的被他同時代廣大公衆所追捧,千載以來被更廣大公衆所認可的成功者。
在雕版印刷書籍的時期,白居易,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受歡迎,最有讀者,最具廣泛影響,最擁有知名度的詩人了。
那時的讀書人,要是手裡不拿着兩冊白居易的書,要是嘴裡念不出白居易的詩,就是缺乏格調、趕不上時代的落伍者了。
我很納悶,唐代一沒有作協,二沒有詩刊,三沒有朗誦會、演唱會,四沒有立體的、平面的媒體鼓吹,五更沒有好事之徒、烏合之衆,炒作什麼排行榜、名家榜、成就榜、暢銷榜,起哄架秧子,賠錢賺吆喝。
然而,白居易的詩,竟弄得連政事纏身的将相王侯、深居九重的嫔妃宮娥,也為他的詩聲文名所傾倒。
不能不看到,沒有現代傳播手段的唐代詩歌傳播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大,群衆反應之廣,輿論呼應之熱,簡直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終于公元846年(唐武宗會昌六年),活了七十四歲。
簡直無法想象在唐代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諸朝間,他在詩壇領袖群倫、推動潮流的地位,他在朝野引起轟動、遐迩知名的程度,以及也許是最值得大書而特書的,他作為詩人,在當時大多數人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尊崇,非同凡響的聲望。
“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
”(白居易《與元九書》) “日者又聞親友間說:禮、吏部舉選人,多以仆私試賦判傳為準的。
其餘詩句,亦往往在人口中。
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
及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
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
又足下書雲:‘到通州日,見江館柱間有題仆詩者,複何人哉?’又昨過漢南日,适遇主人集衆樂,娛他賓。
諸妓見仆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
”(白居易《與元九書》) “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中,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元稹為《白氏長慶集》序) “開成中,物價至賤,村路賣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绡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
”(胡震享《唐音癸簽》引《豐年錄》) 一個詩人,能得到上自帝王的知音,下至黎民的擁戴,白居易恐怕是絕無僅有者。
唐宣宗聞白居易死,以詩悼之曰:“綴玉聯珠六十年,誰叫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詩紀事》卷二) 而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白居易竟有如此熱愛其詩歌的追星族,簡直令人叫絕了:“荊州街子葛清,勇不膚撓,自頸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成式嘗與荊客陳至呼觀之。
令其自解,背上皆能暗記。
反手指其去處,至‘不是此翁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
又‘黃夾缬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挂缬,缬窠鎖勝絕細,凡刻三十餘處首,體無完膚,陳至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
” 整部中國文學史中,與大衆如此呼吸相通、生息相關、聲氣相連、心神相交的文人,還真是很少見有與他相匹敵者。
所以,對于我等身在其中的,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壇來說,相比之下,就不免感到相當敗興,相當沮喪,很是打不起精神來呢! 雖然,每閱文學期刊的五光十色;每逢文學評獎的轟轟烈烈;每見評論界精英聯袂攜手,盛贊某部作品之不朽時,那唾沫星子呈天女散花之狀;每聞某位大師、準大師、半大師,即将進入文學史,那人五人六、人模人樣,秀作得一塌糊塗之時……這一桌豪男美女、雅士文痞、遺老遺少、騷人墨客團團圍住的文學盛宴,或搔首弄姿,或打情罵俏,或油頭粉面,或花枝招展,這種中國文學的表象,應該是形勢一派大好,而且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