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文學離完蛋還有多遠?——讀《與元九書》
關燈
小
中
大
。
然而,面對讀詩的人沒有寫詩的人多,讀小說的人沒有寫小說的人多的漸次式微的悲涼現狀,不由得擔憂起來,如此下去,中國文學離完蛋到底還有多遠? 無論篩鑼也罷,擊鼓也罷,無論炒作也罷,啦啦隊的齊聲呐喊也罷,哪怕是得到,或即将得到,或在不久的未來有可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這個誰,或者那個誰,無論在文壇上怎樣的鼎鼎大名、如雷貫耳,我敢保證,絕大多數的中國大衆,種地的、做工的、擠公交車的、領低保金的,都會搖頭回答你:不知道,不曉得,不認識,沒聽說過。
因為,時下這些紅得發紫的作家也好,詩人也好,評論家也好,都是在一定的圈子裡紅得發紫,都是在相對局限的範圍内叮當亂響。
跳開這個圈子,無論紅紫,均化烏有;超出這個範圍,任何動靜,阒無聲迹。
根本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樣,處處見他的詩,具有家喻戶曉的聲勢;人人讀他的詩,擁有人無不知的盛名。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白居易的詩,可以說是婦孺盡知,老少鹹宜,街頭巷尾,傳抄讀唱,簡直成為全民的精神食糧。
為什麼當代文壇的熱鬧、響動、聒噪、喧嚣,總是折騰不出文壇以外呢?為什麼當代文人,總是自産自銷、自娛自樂、自慰自戀、自我陶醉、自我加冕,自以為盛名天下,而其實,最最普通的中國大衆,卻了無所聞,漠不關心呢? 道理說來也很簡單,你為大衆寫,大衆買你賬。
反之,你若不為大衆寫,大衆也就不會買你的賬了。
因此,白居易為大衆寫作的詩,甚至千年以後,在當今中國的土地上,不還有人在讀他的詩嗎?隻要是識幾個漢字的中國人,無一不能信口念出一兩句白居易的詩,這就是為大衆的文人和為小衆的文人其根本差别所在。
所以,《與元九書》給我們的啟示,或是值得我們研究注意的: 一、白居易寫作的博大胸懷,并不是當下文壇上的頂尖人物所具有的。
他對元稹說:“微之!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仆雖不肖,常師此語。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
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 二、白居易對唐詩的小衆化寫作傾向,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以李白、杜甫為例:“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
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于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
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
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所以,他的文學主張,是極其現實主義的。
他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也就是不脫節于時代,不疏離于大衆;也就是關注政治,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學,卻早把為大衆寫作這樣的神聖使命,視之如敝屐地抛棄了。
三、我們還看到了這位詩人為實踐其“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的承諾,寫出了一系列同情大衆的痛苦,揭露統治階層的腐朽和殘酷的詩歌,而遭遇到的沉重壓力。
“凡聞仆《賀雨》詩,而衆口籍籍,已謂非宜矣。
聞仆《哭孔戡》詩,衆面脈脈,盡不悅矣。
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
聞《樂遊原》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
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
”所以,他不禁感慨:“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聞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詩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盡管如此,他也矢志不變地堅持着他為大衆寫作的文學主張。
這種赤誠的文學信念,也不是在象牙塔裡淺吟低唱的當代文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從表面看來,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六月間,在鹹陽大街上所發生的這起政治刺殺事件,似是白居易誤打誤撞,不幸碰上而牽扯其中的個案。
其實,就詩人的性格而言,就詩人的文藝思想而言,隻要他抱定為大衆寫作,隻要他鐵定了心,将“下人之病苦”以及一切人間不平,通過他的詩篇公諸于世,早早晚晚也會被掃地出門,逐出鹹陽的。
一個中國文人,隻要與最大多數中國人同聲共氣,在一部中國文學史上,類似這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結果,就不是一個很偶然的例證了。
也許,為大衆寫,被大衆讀,寫大衆事,讀大衆心,是一個很過時的話題了。
我敢肯定,現在來談這篇《與元九書》,會惹得先進者的恥笑,高明者的不屑,假洋鬼子的撇嘴,憤青們的群起而共攻之。
然而,我們的文學,要是不改初衷,繼續沿着這條越走越窄、越來越失去讀者,到最後隻能自得其樂,而沒有人會看一眼的小衆文學之路走下去,還能苟延殘喘多久呢?
然而,面對讀詩的人沒有寫詩的人多,讀小說的人沒有寫小說的人多的漸次式微的悲涼現狀,不由得擔憂起來,如此下去,中國文學離完蛋到底還有多遠? 無論篩鑼也罷,擊鼓也罷,無論炒作也罷,啦啦隊的齊聲呐喊也罷,哪怕是得到,或即将得到,或在不久的未來有可能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這個誰,或者那個誰,無論在文壇上怎樣的鼎鼎大名、如雷貫耳,我敢保證,絕大多數的中國大衆,種地的、做工的、擠公交車的、領低保金的,都會搖頭回答你:不知道,不曉得,不認識,沒聽說過。
因為,時下這些紅得發紫的作家也好,詩人也好,評論家也好,都是在一定的圈子裡紅得發紫,都是在相對局限的範圍内叮當亂響。
跳開這個圈子,無論紅紫,均化烏有;超出這個範圍,任何動靜,阒無聲迹。
根本不可能像白居易那樣,處處見他的詩,具有家喻戶曉的聲勢;人人讀他的詩,擁有人無不知的盛名。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白居易的詩,可以說是婦孺盡知,老少鹹宜,街頭巷尾,傳抄讀唱,簡直成為全民的精神食糧。
為什麼當代文壇的熱鬧、響動、聒噪、喧嚣,總是折騰不出文壇以外呢?為什麼當代文人,總是自産自銷、自娛自樂、自慰自戀、自我陶醉、自我加冕,自以為盛名天下,而其實,最最普通的中國大衆,卻了無所聞,漠不關心呢? 道理說來也很簡單,你為大衆寫,大衆買你賬。
反之,你若不為大衆寫,大衆也就不會買你的賬了。
因此,白居易為大衆寫作的詩,甚至千年以後,在當今中國的土地上,不還有人在讀他的詩嗎?隻要是識幾個漢字的中國人,無一不能信口念出一兩句白居易的詩,這就是為大衆的文人和為小衆的文人其根本差别所在。
所以,《與元九書》給我們的啟示,或是值得我們研究注意的: 一、白居易寫作的博大胸懷,并不是當下文壇上的頂尖人物所具有的。
他對元稹說:“微之!古人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仆雖不肖,常師此語。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
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 二、白居易對唐詩的小衆化寫作傾向,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以李白、杜甫為例:“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
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于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
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
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所以,他的文學主張,是極其現實主義的。
他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也就是不脫節于時代,不疏離于大衆;也就是關注政治,關注現實,關注社會。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學,卻早把為大衆寫作這樣的神聖使命,視之如敝屐地抛棄了。
三、我們還看到了這位詩人為實踐其“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的承諾,寫出了一系列同情大衆的痛苦,揭露統治階層的腐朽和殘酷的詩歌,而遭遇到的沉重壓力。
“凡聞仆《賀雨》詩,而衆口籍籍,已謂非宜矣。
聞仆《哭孔戡》詩,衆面脈脈,盡不悅矣。
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
聞《樂遊原》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
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
”所以,他不禁感慨:“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聞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詩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盡管如此,他也矢志不變地堅持着他為大衆寫作的文學主張。
這種赤誠的文學信念,也不是在象牙塔裡淺吟低唱的當代文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從表面看來,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六月間,在鹹陽大街上所發生的這起政治刺殺事件,似是白居易誤打誤撞,不幸碰上而牽扯其中的個案。
其實,就詩人的性格而言,就詩人的文藝思想而言,隻要他抱定為大衆寫作,隻要他鐵定了心,将“下人之病苦”以及一切人間不平,通過他的詩篇公諸于世,早早晚晚也會被掃地出門,逐出鹹陽的。
一個中國文人,隻要與最大多數中國人同聲共氣,在一部中國文學史上,類似這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結果,就不是一個很偶然的例證了。
也許,為大衆寫,被大衆讀,寫大衆事,讀大衆心,是一個很過時的話題了。
我敢肯定,現在來談這篇《與元九書》,會惹得先進者的恥笑,高明者的不屑,假洋鬼子的撇嘴,憤青們的群起而共攻之。
然而,我們的文學,要是不改初衷,繼續沿着這條越走越窄、越來越失去讀者,到最後隻能自得其樂,而沒有人會看一眼的小衆文學之路走下去,還能苟延殘喘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