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
關燈
小
中
大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
聖代複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衆星羅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古風》其一) 打開《全唐詩·李白卷》,第一首就是這首《古風》。
清代編纂《唐詩别裁》的沈德潛認為:“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後,有嗣音矣!”照他這麼一說,李白應該是一位俨然的正統派。
鄙意未必! 要是有可能求教詩人本人的話,恐怕他也不能首肯,更不會認同自己是詩壇上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道德衛士。
雖然在這首詩中,他憂心忡忡地呼籲“大雅”的出現,洋溢着撥亂反正的精神,但以他一生的文學實踐衡量,幾乎很少遵循這個創作準則。
現在流傳下來他所寫的九百多首詩和幾十篇文章,大都為矜才使氣,“縱橫馳驟”的離正統甚遠的作品。
所以,先要舉出詩人這一首《古風》,是為了說明李白始終處于相當程度的自我矛盾之中。
他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就不是他自己,有時候他在做一個想象中的自己,有時候失去自己,走到不知伊于胡底的地步。
李白從公元701年生,到公元762年死,可以說是一生矛盾,矛盾一生。
姑且相信有上帝這一說,不知為什麼,他把人造成如此充滿矛盾的一個載體,而人之中的詩人,尤甚。
設若矛盾在平常人身上,計數為一,那麼,在詩人身上必然發酵為一百。
同樣一件事,你痛苦,他就痛苦欲絕,你快樂,他就快樂到極點,到狂。
詩人與平常人不同之處,無論痛苦,還是快樂,來得快,去得更快。
于是,詩人像一隻玻璃杯,總是處于矛盾的大膨脹和大收縮的狀态下,很容易碎裂。
所以,真正的詩人,短命者多,死于非命者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當然,有些詩人後來還苟活着。
但實際上,他的詩情,早已掏空。
他的五色筆,也被夢中的美丈夫收回去了,壓根兒已不是詩人,隻不過是原詩人或前詩人,或曾經詩人過。
寫不出詩,并不妨礙他仍頂着詩人的桂冠,在文壇招搖,要他的一席位置,要他的一份待遇。
其實,李白之偉大,就在他一直狂放,一直矛盾,也一直在不停創作着。
這首《古風》的寫作年代,由于引用了孔夫子的話“甚矣,吾衰也”,一個“衰”字,研究者認為是李白晚年的作品。
其實,一個人到了真老的時候,往往諱言其老。
兩條腿都成天津大麻花了,走路打晃,還說自己健步如飛,要繼續拉車;嘴巴都不嚴絲合縫了,哈喇子直流,還說自己心神俱佳,要再幹一程。
這些人不但自己諱言老字,也忌恨别人總提醒他這個事實。
所以,李白能在詩中說:“我老得不行了”,證明他未必真老。
再說,李白在逝世以前的那段歲月,作為一個充軍夜郎、遇赦折返的國事犯,羁旅江湖,家國難歸,那心境怕是不會快活得起來的,他筆下隻能出現這種愁眉不展的詩: 竄逐勿複哀,慚君問寒灰。
浮雲本無意,吹落章華台。
遠别淚空盡,長愁心已摧。
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
(《贈别鄭判官》) 一個“長愁心已摧”的詩人,不可能有興緻去研究當時詩壇的風潮、詩人的流派,以及年輕新秀們的寫作狀态。
同樣,《古風》這首詩,也不可能是他春風得意那一陣寫出來的,太快樂比太痛苦更不容易激發詩的靈感。
聲色犬馬,三陪女郎,酒足飯飽,桑拿浴房,這時候的詩人隻有飽嗝可打,臭屁可放,詩是絕作不出的,更甭說去關注詩歌運動了。
一千年前,李白在長安城裡,過的是他摯友杜甫所寫的那優哉遊哉的日子。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 再說,作為待诏翰林,李白還得哄最高當局開心。
從宋人王谠著《唐語林》中的一則故事可見,詩人的馬屁術也挺有水平,能拍得皇帝老子蠻開心的。
“玄宗燕諸學士于便殿,顧謂李白曰:‘朕與天後任人如何?’白曰:‘天後任人,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取肥大;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上大笑。
” 因為武則天養男寵,“惟取其肥大者”,李白講這個低級的色情笑話,讓李隆基開懷大笑,說明他很能揣摩老爺子的心理。
當然,李白的作秀,或李白的佯狂,是他的一種舞台手段。
他渴嗜權力,追逐功名,奔走高層,讨好豪門,是為了實現更遠大的目标,宮廷侍奉,更是他必須全身心投入才能把握得住的得以接近最高當局的惟一機會。
所以,他忙得很,至少那一陣子分身乏術,忙得腳打後腦勺,不可能寫《古風》,更不可能指導詩壇。
除非被旁置,被冷落、賦閑,閑得生蛆,才有閑心去管閑事。
從下面這首近似“吹牛皮”的詩,便可了解他那時的得意心情了。
少年落魄楚漢間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
聖代複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衆星羅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古風》其一) 打開《全唐詩·李白卷》,第一首就是這首《古風》。
清代編纂《唐詩别裁》的沈德潛認為:“太白詩縱橫馳驟,獨古風二卷,不矜才,不使氣,原本阮公,風格俊上,伯玉感遇詩後,有嗣音矣!”照他這麼一說,李白應該是一位俨然的正統派。
鄙意未必! 要是有可能求教詩人本人的話,恐怕他也不能首肯,更不會認同自己是詩壇上具有責任感、使命感的道德衛士。
雖然在這首詩中,他憂心忡忡地呼籲“大雅”的出現,洋溢着撥亂反正的精神,但以他一生的文學實踐衡量,幾乎很少遵循這個創作準則。
現在流傳下來他所寫的九百多首詩和幾十篇文章,大都為矜才使氣,“縱橫馳驟”的離正統甚遠的作品。
所以,先要舉出詩人這一首《古風》,是為了說明李白始終處于相當程度的自我矛盾之中。
他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就不是他自己,有時候他在做一個想象中的自己,有時候失去自己,走到不知伊于胡底的地步。
李白從公元701年生,到公元762年死,可以說是一生矛盾,矛盾一生。
姑且相信有上帝這一說,不知為什麼,他把人造成如此充滿矛盾的一個載體,而人之中的詩人,尤甚。
設若矛盾在平常人身上,計數為一,那麼,在詩人身上必然發酵為一百。
同樣一件事,你痛苦,他就痛苦欲絕,你快樂,他就快樂到極點,到狂。
詩人與平常人不同之處,無論痛苦,還是快樂,來得快,去得更快。
于是,詩人像一隻玻璃杯,總是處于矛盾的大膨脹和大收縮的狀态下,很容易碎裂。
所以,真正的詩人,短命者多,死于非命者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當然,有些詩人後來還苟活着。
但實際上,他的詩情,早已掏空。
他的五色筆,也被夢中的美丈夫收回去了,壓根兒已不是詩人,隻不過是原詩人或前詩人,或曾經詩人過。
寫不出詩,并不妨礙他仍頂着詩人的桂冠,在文壇招搖,要他的一席位置,要他的一份待遇。
其實,李白之偉大,就在他一直狂放,一直矛盾,也一直在不停創作着。
這首《古風》的寫作年代,由于引用了孔夫子的話“甚矣,吾衰也”,一個“衰”字,研究者認為是李白晚年的作品。
其實,一個人到了真老的時候,往往諱言其老。
兩條腿都成天津大麻花了,走路打晃,還說自己健步如飛,要繼續拉車;嘴巴都不嚴絲合縫了,哈喇子直流,還說自己心神俱佳,要再幹一程。
這些人不但自己諱言老字,也忌恨别人總提醒他這個事實。
所以,李白能在詩中說:“我老得不行了”,證明他未必真老。
再說,李白在逝世以前的那段歲月,作為一個充軍夜郎、遇赦折返的國事犯,羁旅江湖,家國難歸,那心境怕是不會快活得起來的,他筆下隻能出現這種愁眉不展的詩: 竄逐勿複哀,慚君問寒灰。
浮雲本無意,吹落章華台。
遠别淚空盡,長愁心已摧。
三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
(《贈别鄭判官》) 一個“長愁心已摧”的詩人,不可能有興緻去研究當時詩壇的風潮、詩人的流派,以及年輕新秀們的寫作狀态。
同樣,《古風》這首詩,也不可能是他春風得意那一陣寫出來的,太快樂比太痛苦更不容易激發詩的靈感。
聲色犬馬,三陪女郎,酒足飯飽,桑拿浴房,這時候的詩人隻有飽嗝可打,臭屁可放,詩是絕作不出的,更甭說去關注詩歌運動了。
一千年前,李白在長安城裡,過的是他摯友杜甫所寫的那優哉遊哉的日子。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 再說,作為待诏翰林,李白還得哄最高當局開心。
從宋人王谠著《唐語林》中的一則故事可見,詩人的馬屁術也挺有水平,能拍得皇帝老子蠻開心的。
“玄宗燕諸學士于便殿,顧謂李白曰:‘朕與天後任人如何?’白曰:‘天後任人,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惟取肥大;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上大笑。
” 因為武則天養男寵,“惟取其肥大者”,李白講這個低級的色情笑話,讓李隆基開懷大笑,說明他很能揣摩老爺子的心理。
當然,李白的作秀,或李白的佯狂,是他的一種舞台手段。
他渴嗜權力,追逐功名,奔走高層,讨好豪門,是為了實現更遠大的目标,宮廷侍奉,更是他必須全身心投入才能把握得住的得以接近最高當局的惟一機會。
所以,他忙得很,至少那一陣子分身乏術,忙得腳打後腦勺,不可能寫《古風》,更不可能指導詩壇。
除非被旁置,被冷落、賦閑,閑得生蛆,才有閑心去管閑事。
從下面這首近似“吹牛皮”的詩,便可了解他那時的得意心情了。
少年落魄楚漢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