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間惟有杜司勳
關燈
小
中
大
杜司勳,即杜牧,晚唐詩人之翹楚。
李商隐有一首七絕,這樣寫他: 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傷春複傷别,人間惟有杜司勳。
(《杜司勳》) 唐代詩歌,經過了初唐的勃興,盛唐的輝煌,中唐的赓續,到了晚期,已呈神疲力薄之勢。
若無杜牧、李商隐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恐怕是很難畫上圓滿句号的。
不過,晚唐的這兩位詩人,都很短命,可憐得很。
杜牧,公元803年生,852年死,活了四十九歲;李商隐更慘一點,公元812生,858年死,活了四十六歲,都于郁悶困頓中愁病而逝。
中國文人的命途多舛,生不逢時,這可算一對典型。
可在如此短促的生命周期裡,他們卻能給詩歌及文學史留下長久不衰的精彩,實在是了不起。
在中國,凡讀過點古文,念過點舊詩的知識分子,幾乎不假思索,即能脫口而出這兩人的詩句。
為什麼他們的作品,能夠擁有千秋萬代、持續相繼的讀者,道理很簡單,因為,從他們心底流出來的詩,永遠洋溢着鮮活的新意。
惟其新,詩人也就伴随着讀者長存下來。
作詩也許不難,創新卻是一件相當不易的事。
魯迅曾經感歎,他的舊體詩所以未能多作的原因,就在于前人已經把詩寫盡了。
一個“盡”字,道出創新者難以為繼的苦衷。
創新,遂成了文人的緻命傷,困惑着一代又一代想寫出點好東西,想寫出點新東西的作家和詩人。
自唐已降一千多年,詩人何啻萬千,所寫的詩、詞、歌、賦無以數計,還有什麼沒想到的,還有什麼沒寫到的,還有什麼未開墾的處女地,留給文學的後來者耕耘呢?魯迅盡量不寫,這就是智者的抉擇了。
與其露醜,不若藏拙。
而不幸的是,時下很有一些自命風雅的同行,附庸風雅的官員,弄上兩首順口溜、打油詩、快闆書,混充五言七律,絕句漢俳,這純粹是有了把子年紀以後,還要穿開裆褲上街,露出不雅的臀部,存心不怕丢人的洋相百出了。
這就是中國人多,中國文人跟着也多的後遺症了。
林子大,便什麼鳥兒都會有了。
一般來說,樹林雖大,鳥兒頗多,大緻也就以下這四類。
自古以來,凡耍筆杆的,都逃不脫這樣的區分: 一、把文學當成生命的; 二、把文學看成飯碗的; 三、拿文學當玩藝兒的; 四、專門以折磨文人為己任的。
第一類人,通常活得很苦,尤其想創新者,更苦;第二類人,大半活得很爽,隻要拿起敲門磚,幾乎都有成為阿裡巴巴的可能,自然,臉皮要有一定的厚度,手臂要有一定的長度;第三類人,不管别人如何,總是能夠自得其樂;而第四類人,别人開心他不開心,别人不開心他倒開心了,一副“天喪予”的面孔,最好是躲得遠些為佳。
這就是既相生相克,也相輔相成的文學生物鍊。
但最奇怪的是,無論以上第二類文人搞的功利文學,第三類文人搞的撓癢文學,還是第四類文人搞的整人文學,統統都要标榜自己為百分百的正宗文學。
惟恐人家不認賬,不買賬,便借助于權力,借助于金錢,偏要擠進文學史,偏要大家向他鞠躬如儀。
這大概就是魯迅所諷刺過的,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行徑了。
近年來,我竭力龜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免得碰見這班人時,點頭不是,不點頭也不是的尴尬。
當然,有各式各樣的文人,自然也就有形形色色的文學,這本是文壇的客觀存在,大可不必諱言。
拍馬文學未必低,清高文學未必高,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你得了魚,就不要再指望熊掌,你吃到熊掌,就不要再染指魚。
但文人是種很欲望的動物,魚也想得,熊掌也想得者,大有人在。
于是,就不停地寫,拼命地寫。
但别忘了,聲名的誘惑,功利的追求,從政的驅使,經營的用力,一個勁地投身于這種非文學活動之中,就難免要有才智退化,想象幹涸,情思衰竭,感覺遲鈍的可能。
提起筆來,也就隻有蹈襲陳規,依樣畫葫蘆,駕輕就熟,因循守舊這條路可走。
于是,出現了當下文壇上的近二十年來目睹之怪現象: 一、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 二、寫小說的人,也快要比讀小說的人多; 三、寫評論的人,估計不久的将來,肯定會比寫作品的人多。
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但看到我的同行們如此不在意文學的創新之道,如此不介意文學的生産過剩,如此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地,以一年數百部長篇小說,數千篇中篇小說,數萬篇短篇小說,以及恒河沙數的詩歌生産速度,為讀者制造着“标準粉”式的精神食糧,不免有些杞人憂天起來。
我想,一個真正把文學當成生命的人,應該不會滿足于這樣的文學生産方法。
從古至今的文人,稍有點出息的,
李商隐有一首七絕,這樣寫他: 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傷春複傷别,人間惟有杜司勳。
(《杜司勳》) 唐代詩歌,經過了初唐的勃興,盛唐的輝煌,中唐的赓續,到了晚期,已呈神疲力薄之勢。
若無杜牧、李商隐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恐怕是很難畫上圓滿句号的。
不過,晚唐的這兩位詩人,都很短命,可憐得很。
杜牧,公元803年生,852年死,活了四十九歲;李商隐更慘一點,公元812生,858年死,活了四十六歲,都于郁悶困頓中愁病而逝。
中國文人的命途多舛,生不逢時,這可算一對典型。
可在如此短促的生命周期裡,他們卻能給詩歌及文學史留下長久不衰的精彩,實在是了不起。
在中國,凡讀過點古文,念過點舊詩的知識分子,幾乎不假思索,即能脫口而出這兩人的詩句。
為什麼他們的作品,能夠擁有千秋萬代、持續相繼的讀者,道理很簡單,因為,從他們心底流出來的詩,永遠洋溢着鮮活的新意。
惟其新,詩人也就伴随着讀者長存下來。
作詩也許不難,創新卻是一件相當不易的事。
魯迅曾經感歎,他的舊體詩所以未能多作的原因,就在于前人已經把詩寫盡了。
一個“盡”字,道出創新者難以為繼的苦衷。
創新,遂成了文人的緻命傷,困惑着一代又一代想寫出點好東西,想寫出點新東西的作家和詩人。
自唐已降一千多年,詩人何啻萬千,所寫的詩、詞、歌、賦無以數計,還有什麼沒想到的,還有什麼沒寫到的,還有什麼未開墾的處女地,留給文學的後來者耕耘呢?魯迅盡量不寫,這就是智者的抉擇了。
與其露醜,不若藏拙。
而不幸的是,時下很有一些自命風雅的同行,附庸風雅的官員,弄上兩首順口溜、打油詩、快闆書,混充五言七律,絕句漢俳,這純粹是有了把子年紀以後,還要穿開裆褲上街,露出不雅的臀部,存心不怕丢人的洋相百出了。
這就是中國人多,中國文人跟着也多的後遺症了。
林子大,便什麼鳥兒都會有了。
一般來說,樹林雖大,鳥兒頗多,大緻也就以下這四類。
自古以來,凡耍筆杆的,都逃不脫這樣的區分: 一、把文學當成生命的; 二、把文學看成飯碗的; 三、拿文學當玩藝兒的; 四、專門以折磨文人為己任的。
第一類人,通常活得很苦,尤其想創新者,更苦;第二類人,大半活得很爽,隻要拿起敲門磚,幾乎都有成為阿裡巴巴的可能,自然,臉皮要有一定的厚度,手臂要有一定的長度;第三類人,不管别人如何,總是能夠自得其樂;而第四類人,别人開心他不開心,别人不開心他倒開心了,一副“天喪予”的面孔,最好是躲得遠些為佳。
這就是既相生相克,也相輔相成的文學生物鍊。
但最奇怪的是,無論以上第二類文人搞的功利文學,第三類文人搞的撓癢文學,還是第四類文人搞的整人文學,統統都要标榜自己為百分百的正宗文學。
惟恐人家不認賬,不買賬,便借助于權力,借助于金錢,偏要擠進文學史,偏要大家向他鞠躬如儀。
這大概就是魯迅所諷刺過的,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行徑了。
近年來,我竭力龜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免得碰見這班人時,點頭不是,不點頭也不是的尴尬。
當然,有各式各樣的文人,自然也就有形形色色的文學,這本是文壇的客觀存在,大可不必諱言。
拍馬文學未必低,清高文學未必高,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你得了魚,就不要再指望熊掌,你吃到熊掌,就不要再染指魚。
但文人是種很欲望的動物,魚也想得,熊掌也想得者,大有人在。
于是,就不停地寫,拼命地寫。
但别忘了,聲名的誘惑,功利的追求,從政的驅使,經營的用力,一個勁地投身于這種非文學活動之中,就難免要有才智退化,想象幹涸,情思衰竭,感覺遲鈍的可能。
提起筆來,也就隻有蹈襲陳規,依樣畫葫蘆,駕輕就熟,因循守舊這條路可走。
于是,出現了當下文壇上的近二十年來目睹之怪現象: 一、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 二、寫小說的人,也快要比讀小說的人多; 三、寫評論的人,估計不久的将來,肯定會比寫作品的人多。
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但看到我的同行們如此不在意文學的創新之道,如此不介意文學的生産過剩,如此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地,以一年數百部長篇小說,數千篇中篇小說,數萬篇短篇小說,以及恒河沙數的詩歌生産速度,為讀者制造着“标準粉”式的精神食糧,不免有些杞人憂天起來。
我想,一個真正把文學當成生命的人,應該不會滿足于這樣的文學生産方法。
從古至今的文人,稍有點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