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間惟有杜司勳
關燈
小
中
大
都不願落入窠臼,不願重蹈前轍,不願嚼别人嚼過的馍,不願尾随他人走同一條路,這是文人的本能,是文人的天性,也是文人的命根子啊!
由此,你不能不對唐代詩人這種創新的執着,“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語)的一根筋精神贊歎不已。
他們總是希望創造出“今古未嘗經道者”(杜牧語),“遠去筆墨畦徑間”(杜牧語)的新格局;總是努力開拓出“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語),“作不經人道語”之“一家言”(李賀語)的新境界。
唐詩之所以為唐詩,就建立在這種不斷更新的宏大氣象上。
于是,我在想,唐詩由初唐的王楊盧駱,到盛唐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韓愈、李賀,進入公元九世紀中葉,當時的文學界,肯定也會有魯迅寫作時那種被前人寫盡,而不得不袖手的踟蹰,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
猶如到果園去采摘,你興沖沖地來了,可發現那些捷足先登者,已将最完好的,最甜美的,最具有市場價值的果實席卷而去,隻剩下殘枝敗葉,一片狼藉。
值此地步,老兄,你将何以堪?這種無所适從、無從下手、無法收拾的局面,也是那個時期的杜牧、李商隐、許渾、張祜等晚唐詩人所面臨的現狀。
唐詩有兩個“李杜”,一為公元六世紀的李白與杜甫;一為公元九世紀的李商隐和杜牧。
對後“李杜”而言,前“李杜”已經達到的高度,其不可企及之勢,實在是難以逾越的巅峰。
要想與他們比肩,必須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須要寫出與他們的不同來,這才能擁有絕對屬于自己的世界。
你要當跟屁蟲,永遠也不會有出息。
杜牧不會這麼講,但一定會這麼想。
我是根據公元831年(文宗大和五年)十月杜牧為《李賀集》作的序得出這樣的判斷。
他在文章結尾如此寫道:“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口氣之大,令人咋舌,他對李賀的褒揚,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雖然,他在《獻詩啟》裡說明他的創作原則是:“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
”但他的為人一生也許很失敗,為文一生,卻是一位有大志向、有大抱負、決心崛起、不甘雌伏的文人。
清人趙翼指出:“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
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時弊……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
” 《全唐詩序》說到杜牧,也認為他:“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者,皆能殚其才力所緻,沿尋風雅,以卓然自成其家。
又有甚者,甯為幽僻奇谲,雜出于變風變雅之外,而絕不緻有蹈襲剽竊之弊,是則唐人深造極詣之能事也。
” 所以,李商隐才有發自内心的“人間惟有杜司勳”的極高評價。
要知道,文人稱贊文人,同行叫好同行,不是虛頭巴腦,不是順水人情,不是當面點頭、背後撇嘴,不是阿附谄谀、捧場讨好,而是由衷贊美、真心褒揚,是極少有的,因而也是極難得的。
這就印證了南北朝時梁人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所說過的金玉良言了,“若無新變,不能代雄”,這兩句話八個字,絕對是那些想在文學領域中要幹出些名堂來的人的座右銘。
杜牧如此,他的朋友李商隐也如此。
你要想頭角峥嵘,領時代之風騷,你要想獨樹一幟,引文學之新潮,那就必須有這種本領。
在努力傳承的同時,能夠不斷創新,在博采衆長的同時,能夠表現自我。
幸好後一“李杜”,天降奇才,二十啷當年紀,果然創造出有别于前人的晚唐神韻。
文學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有其相通相應的内在聯系。
如果說前者恢宏開闊的氣勢,似乎是盛唐如日中天的映照;那麼後者的精緻、典雅、秀麗、婉曲,多少也是晚唐“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寫真。
文學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時期,大師聯袂而至,滿天星鬥燦爛;一個時期,文人缺席失語,文學黯淡無光。
這都是造物主的安排,并無必然的規律可循。
然而,老天對唐詩頗為關照,真讓人嫉妒。
盡管,公元816年(憲宗元和十一年),李賀卒;819年(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卒;824年(穆宗長慶四年),韓愈卒;831年(文宗大和五年),元稹卒;842年(武宗會昌二年),劉禹錫卒;843年(會昌三年),賈島卒。
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詩壇凋零,四顧蒼茫,文事寂寥,一派凄涼。
這時,誰也料想不到,杜牧和李商隐的出現,以枇杷晚翠的絢麗,以魯殿靈光的晚唱,又重新将唐詩的聖火傳遞下去。
因此,返顧現實世界,新時期文學也已二十多年過去,上帝不開眼,不賞你臉,不給你大師,又能奈何得了?雖然時下也有一些人捧和自吹的“大師”出現,但不過是《穆桂英挂帥》中那句唱詞“幾年不
他們總是希望創造出“今古未嘗經道者”(杜牧語),“遠去筆墨畦徑間”(杜牧語)的新格局;總是努力開拓出“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語),“作不經人道語”之“一家言”(李賀語)的新境界。
唐詩之所以為唐詩,就建立在這種不斷更新的宏大氣象上。
于是,我在想,唐詩由初唐的王楊盧駱,到盛唐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韓愈、李賀,進入公元九世紀中葉,當時的文學界,肯定也會有魯迅寫作時那種被前人寫盡,而不得不袖手的踟蹰,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
猶如到果園去采摘,你興沖沖地來了,可發現那些捷足先登者,已将最完好的,最甜美的,最具有市場價值的果實席卷而去,隻剩下殘枝敗葉,一片狼藉。
值此地步,老兄,你将何以堪?這種無所适從、無從下手、無法收拾的局面,也是那個時期的杜牧、李商隐、許渾、張祜等晚唐詩人所面臨的現狀。
唐詩有兩個“李杜”,一為公元六世紀的李白與杜甫;一為公元九世紀的李商隐和杜牧。
對後“李杜”而言,前“李杜”已經達到的高度,其不可企及之勢,實在是難以逾越的巅峰。
要想與他們比肩,必須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須要寫出與他們的不同來,這才能擁有絕對屬于自己的世界。
你要當跟屁蟲,永遠也不會有出息。
杜牧不會這麼講,但一定會這麼想。
我是根據公元831年(文宗大和五年)十月杜牧為《李賀集》作的序得出這樣的判斷。
他在文章結尾如此寫道:“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口氣之大,令人咋舌,他對李賀的褒揚,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雖然,他在《獻詩啟》裡說明他的創作原則是:“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
”但他的為人一生也許很失敗,為文一生,卻是一位有大志向、有大抱負、決心崛起、不甘雌伏的文人。
清人趙翼指出:“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
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時弊……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
” 《全唐詩序》說到杜牧,也認為他:“精思獨悟,不屑為苟同者,皆能殚其才力所緻,沿尋風雅,以卓然自成其家。
又有甚者,甯為幽僻奇谲,雜出于變風變雅之外,而絕不緻有蹈襲剽竊之弊,是則唐人深造極詣之能事也。
” 所以,李商隐才有發自内心的“人間惟有杜司勳”的極高評價。
要知道,文人稱贊文人,同行叫好同行,不是虛頭巴腦,不是順水人情,不是當面點頭、背後撇嘴,不是阿附谄谀、捧場讨好,而是由衷贊美、真心褒揚,是極少有的,因而也是極難得的。
這就印證了南北朝時梁人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所說過的金玉良言了,“若無新變,不能代雄”,這兩句話八個字,絕對是那些想在文學領域中要幹出些名堂來的人的座右銘。
杜牧如此,他的朋友李商隐也如此。
你要想頭角峥嵘,領時代之風騷,你要想獨樹一幟,引文學之新潮,那就必須有這種本領。
在努力傳承的同時,能夠不斷創新,在博采衆長的同時,能夠表現自我。
幸好後一“李杜”,天降奇才,二十啷當年紀,果然創造出有别于前人的晚唐神韻。
文學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有其相通相應的内在聯系。
如果說前者恢宏開闊的氣勢,似乎是盛唐如日中天的映照;那麼後者的精緻、典雅、秀麗、婉曲,多少也是晚唐“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寫真。
文學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時期,大師聯袂而至,滿天星鬥燦爛;一個時期,文人缺席失語,文學黯淡無光。
這都是造物主的安排,并無必然的規律可循。
然而,老天對唐詩頗為關照,真讓人嫉妒。
盡管,公元816年(憲宗元和十一年),李賀卒;819年(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卒;824年(穆宗長慶四年),韓愈卒;831年(文宗大和五年),元稹卒;842年(武宗會昌二年),劉禹錫卒;843年(會昌三年),賈島卒。
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詩壇凋零,四顧蒼茫,文事寂寥,一派凄涼。
這時,誰也料想不到,杜牧和李商隐的出現,以枇杷晚翠的絢麗,以魯殿靈光的晚唱,又重新将唐詩的聖火傳遞下去。
因此,返顧現實世界,新時期文學也已二十多年過去,上帝不開眼,不賞你臉,不給你大師,又能奈何得了?雖然時下也有一些人捧和自吹的“大師”出現,但不過是《穆桂英挂帥》中那句唱詞“幾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