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唐朝的天空 第一章 唐朝的天空
關燈
小
中
大
樣清,空氣照樣清新,天空照樣明亮。
中古時期,由于森林的蓄積,植被的完整,水土的保持,雪山的融化,河川湖泊的蒸發和補給,都還處于正常狀态,因此,曆經戰亂的古都,由于“八水繞長安”的大氣環境,能夠保持空氣濕潤、林木蒼翠、鳥語花香、郁郁蔥蔥的氛圍。
所以,才有可能出現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場景。
雖然,詩的後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似乎有點悲涼,那也隻是我們讀者的感受,當事人就未必了。
實際上,元二出了陽關,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塞上曲》)的安西之域,别看氣候幹旱,人煙稀少,沙塵肆虐,烈日炙烤,那也是引人向往的一個去處。
第一,當時的漢民族,還不那麼深受禮教的束縛,敢于向往自由,能夠追求率性,比後來的中國人要敢愛敢恨一些;第二,當時的少數民族,尚武少文,更為放蕩放肆,感情強烈。
來自長安的元二先生,會在那弦歌嘈雜、觥籌交錯、燈紅酒綠、舄履雜沓的帳篷中、毳屋裡,生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嗎?光那些達坂城的姑娘,就夠他眼睛忙不過來了。
由于南北朝到隋唐的數百年間,中原的漢民族與邊外的少數民族,不停地進行着勝者和敗者角色互換的戰争遊戲。
一個時期,大批被擄掠的漢人,被胡騎裹脅而西。
一個時期,大批降服的胡人,進入漢人居住區域,打仗的同時,也是一個相互影響,此消彼長的融合過程。
胡漢雜處的結果,便是漢民族的血液裡,大量摻進胡人的剽悍精神,而胡人的靈魂中,也銘刻下漢民族的文化烙印。
猶如魯迅給曹聚仁的信中所說,“古人告訴我們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實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這種種族的交融趨勢,一直沒有停止過,到了唐代,達到了頂峰。
正是這種異族血脈的流入,唐人遂有與前與後大不相同的氣象。
今天還能看到的唐人繪畫,如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周防的《簪花仕女圖》、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中,那些發黑如漆,膚白如雪,胸滿欲溢,像熟透了的蘋果似的健婦;那些亭亭玉立,身材窈窕,情窦初開,熱情奔放得不可抑制的少女。
如閻立本的《步辇圖》《曆代帝王圖》、懿德太子墓壁畫《儀仗圖》、長樂公主墓壁畫《儀仗圖》中,那些策馬揚鞭、引弓如滿月的壯士,那些膀闊腰圓、面赤髭濃的官人。
試想,若“金風玉露一相逢”,恐怕連整個大氣層,也就是整個天空,都洋溢着難以名狀的張揚氣氛。
因此,出使安西的元二,也許在極目無垠的大漠裡,駝鈴聲細,馬蹄聲碎,會感到寂寥和單調。
但當在綠洲憩息,與那些食牛羊肉,飲葡萄酒,騎汗血馬,跳胡旋舞,逐水草而居的胡人,葡萄架下,翩翩起舞;席地小酌,美女如雲;弦索彈撥,耳鬓厮磨;氈房夜宿,玉體橫陳,那肯定是樂不思蜀了。
唐貞觀四年(630)平東突厥,在蒙古高原設置行政機構。
九年(635)敗西部的吐谷渾。
十四年(640)滅高昌,打通西域門戶。
公元七世紀,絲綢之路重現漢代的輝煌。
以長安為始發站,出玉門,過敦煌,經焉耆、龜茲、碎葉,可以到大食(波斯)、天竺(印度)和更遠的拂菻(拜占庭)。
一直到九世紀,絲綢之路還是一條充滿生機的,聯結東西方的紐帶。
由于絲路重開,商貿的往來,行旅的流動,文化的互動,宗教的傳播,甚至比戰争行為更能加劇這種民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
當時的長安城裡,到底生活着多少胡人,至今很難從典籍中查出确切數據。
從唐劉肅《大唐新語》中一則案件的記載,便可想象胡人在長安城裡數量之多。
正如文中所說,胡人戴着漢人的帽子,漢人穿上胡人的衣衫,孰胡孰漢,怕是官府也查不清楚: 貞觀中,金城坊有人家為胡所劫者,久捕賊不獲。
時楊纂為雍州長史,判勘京城坊市諸胡,盡禁推問。
司法參軍尹伊異判之曰:“賊出萬端,詐僞非一,亦有胡着漢帽,漢着胡帽,亦須漢裡兼求,不得胡中直覓,請追禁西市胡,餘請不問。
”纂初不同其判,遽命,沉吟少選,乃判曰:“纂輸一籌,餘依判。
” 依此推論,當時長安城内
中古時期,由于森林的蓄積,植被的完整,水土的保持,雪山的融化,河川湖泊的蒸發和補給,都還處于正常狀态,因此,曆經戰亂的古都,由于“八水繞長安”的大氣環境,能夠保持空氣濕潤、林木蒼翠、鳥語花香、郁郁蔥蔥的氛圍。
所以,才有可能出現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場景。
雖然,詩的後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似乎有點悲涼,那也隻是我們讀者的感受,當事人就未必了。
實際上,元二出了陽關,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暮雲空碛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塞上曲》)的安西之域,别看氣候幹旱,人煙稀少,沙塵肆虐,烈日炙烤,那也是引人向往的一個去處。
第一,當時的漢民族,還不那麼深受禮教的束縛,敢于向往自由,能夠追求率性,比後來的中國人要敢愛敢恨一些;第二,當時的少數民族,尚武少文,更為放蕩放肆,感情強烈。
來自長安的元二先生,會在那弦歌嘈雜、觥籌交錯、燈紅酒綠、舄履雜沓的帳篷中、毳屋裡,生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嗎?光那些達坂城的姑娘,就夠他眼睛忙不過來了。
由于南北朝到隋唐的數百年間,中原的漢民族與邊外的少數民族,不停地進行着勝者和敗者角色互換的戰争遊戲。
一個時期,大批被擄掠的漢人,被胡騎裹脅而西。
一個時期,大批降服的胡人,進入漢人居住區域,打仗的同時,也是一個相互影響,此消彼長的融合過程。
胡漢雜處的結果,便是漢民族的血液裡,大量摻進胡人的剽悍精神,而胡人的靈魂中,也銘刻下漢民族的文化烙印。
猶如魯迅給曹聚仁的信中所說,“古人告訴我們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實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
”這種種族的交融趨勢,一直沒有停止過,到了唐代,達到了頂峰。
正是這種異族血脈的流入,唐人遂有與前與後大不相同的氣象。
今天還能看到的唐人繪畫,如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周防的《簪花仕女圖》、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中,那些發黑如漆,膚白如雪,胸滿欲溢,像熟透了的蘋果似的健婦;那些亭亭玉立,身材窈窕,情窦初開,熱情奔放得不可抑制的少女。
如閻立本的《步辇圖》《曆代帝王圖》、懿德太子墓壁畫《儀仗圖》、長樂公主墓壁畫《儀仗圖》中,那些策馬揚鞭、引弓如滿月的壯士,那些膀闊腰圓、面赤髭濃的官人。
試想,若“金風玉露一相逢”,恐怕連整個大氣層,也就是整個天空,都洋溢着難以名狀的張揚氣氛。
因此,出使安西的元二,也許在極目無垠的大漠裡,駝鈴聲細,馬蹄聲碎,會感到寂寥和單調。
但當在綠洲憩息,與那些食牛羊肉,飲葡萄酒,騎汗血馬,跳胡旋舞,逐水草而居的胡人,葡萄架下,翩翩起舞;席地小酌,美女如雲;弦索彈撥,耳鬓厮磨;氈房夜宿,玉體橫陳,那肯定是樂不思蜀了。
唐貞觀四年(630)平東突厥,在蒙古高原設置行政機構。
九年(635)敗西部的吐谷渾。
十四年(640)滅高昌,打通西域門戶。
公元七世紀,絲綢之路重現漢代的輝煌。
以長安為始發站,出玉門,過敦煌,經焉耆、龜茲、碎葉,可以到大食(波斯)、天竺(印度)和更遠的拂菻(拜占庭)。
一直到九世紀,絲綢之路還是一條充滿生機的,聯結東西方的紐帶。
由于絲路重開,商貿的往來,行旅的流動,文化的互動,宗教的傳播,甚至比戰争行為更能加劇這種民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
當時的長安城裡,到底生活着多少胡人,至今很難從典籍中查出确切數據。
從唐劉肅《大唐新語》中一則案件的記載,便可想象胡人在長安城裡數量之多。
正如文中所說,胡人戴着漢人的帽子,漢人穿上胡人的衣衫,孰胡孰漢,怕是官府也查不清楚: 貞觀中,金城坊有人家為胡所劫者,久捕賊不獲。
時楊纂為雍州長史,判勘京城坊市諸胡,盡禁推問。
司法參軍尹伊異判之曰:“賊出萬端,詐僞非一,亦有胡着漢帽,漢着胡帽,亦須漢裡兼求,不得胡中直覓,請追禁西市胡,餘請不問。
”纂初不同其判,遽命,沉吟少選,乃判曰:“纂輸一籌,餘依判。
” 依此推論,當時長安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