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方孝孺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就在方孝孺的明代,讀書人也并不那麼傻了。
朱由檢在景山上吊,陪他死的隻是貼身太監,沒有一位知識分子為之殉難。
那個錢謙益本來想跳水赴死,效忠崇祯的,可是一摸湖水太涼,就不想成仁了。
那個龔鼎孳也想以一死回報君王,可是想到漂亮的小老婆馬上要被别人摟着,便打消死節的念頭。
所以,方孝孺在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自焚以後,惟求速死,在這兩位江左名流眼裡,自是不識時宜的方巾迂腐了。
因為,他本可以不死,有一個叫道衍的和尚,很為他在朱棣面前說了情。
“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颔之。
”(《明史·方孝孺傳》) 這個保方孝孺的姚廣孝,可不是凡人。
燕王朱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奪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和尚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他對于朱棣來講,遠不是一個普通的軍師或者謀士這樣的角色,說他是朱棣這次靖難之役的總智囊、總策劃,也不為過分。
據明人筆記《革除逸史》載:朱到南京後,“未幾,獲文學博士方孝孺,上欲用之,示其意,執不從,遂就刑”,看來,朱的确打算放對方一馬,甚至,還想重用的。
所以,很給大儒一點面子,召至帝座跟前,下榻握手,捧茶延坐,商量起草登基诏書事宜。
朱棣本有乃父朱元璋的流氓氣,但此刻依舊以國師之禮待方,顯然,姚廣孝的話,是相當起作用的。
然而,一切都如和尚所料,方“必不降”,朱也必“殺孝孺”。
死難消息一來,他隻有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搖頭輕歎了事。
因為,姚廣孝與方孝孺,雖同為知識分子,卻分屬兩類,姚是明白人中極明白的一類,絕不做傻事;方則是看似明白,其實并不明白的一類,常常倒做不成什麼事。
方不可能降朱,朱也不可能宥方,他早就估計到這出性格悲劇。
但是,若不為方求情,有點說不過去,情求過了,朱也點頭了,他的良心也就得到安甯。
雖然他對朱說了“幸勿殺”,并沒有說絕對不能殺,再說他有什麼資格,對未來的皇帝下命令。
因此,方不領情,是方的事,朱要殺方,是朱的事,與本人無關。
我做到我能做的,不做我不能做的,這是姚廣孝的行事方式。
我能做到的偏不做,做不到的偏要做,這是方孝孺透得相當不明白的地方。
最後,朱棣把話對方孝孺說到這種地步:這是我們朱家的事,用得着你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方偏要管,一個勁地激朱求死,朱哪裡受得了,大開殺戒,方孝孺一案死難者達八百四十七人,充軍發配者不可勝計。
方得到了于事無補的壯烈,氣節是有的了,可多少人陪着粉身碎骨啊!古人對此也有微言。
“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
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于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明錢士升《皇明表忠記》) 中國的所謂“士”,所謂“文人”,所謂“知識分子”,如果一定要分類,不是方孝孺式的——偏執,拘謹,認死理,不知好歹,常常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法蠻幹;就是姚廣孝式的——靈活,圓通,識大局,趨利避害,往往以低姿态矮身段不張揚的手法達到目的。
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至多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曆史有時愛開開玩笑的,偏偏讓這兩類價值取向不同的知識分子,奇巧地組合在同一舞台,同一背景下,一個輔永樂,得到大成功,一個佐建文,結局大失敗。
所有看過這出戲的觀衆,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
于是,從此以後,像姚這類明白人,越來越多,像方這類傻而直,呆而方,迂而正的不明白人,越來越少。
這或許就是時代的進步了,要是知識分子總那麼傻不唧唧,還真是夠嗆呢! 《明史》中描寫的姚廣孝和方孝孺,一為“目三角,形如病虎”的方外和尚,一為“雙眸炯炯”,“甘蔬粝飯,視其色……如饫萬鐘者”的讀書種子,一為“頗毀先儒,識者鄙焉”的左道旁門,一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講學不倦”,“陳說道德”的一代學宗,兩人幾乎找不到共同點。
雖然姚“少好學,工詩”,“宋濂……亦推獎之”,按說,方孝孺出宋濂門下,應該與這個看來不三不四的和尚,有些往來才對,然而,史無記載。
不過,一個正襟危坐,過于嚴肅的方正君子,與和尚坐不到一條闆凳上,說不定有點鄙視和不屑,也有可能。
但是,姚能張嘴向朱棣說情,其識見,其器度,就不是書呆子方孝
朱由檢在景山上吊,陪他死的隻是貼身太監,沒有一位知識分子為之殉難。
那個錢謙益本來想跳水赴死,效忠崇祯的,可是一摸湖水太涼,就不想成仁了。
那個龔鼎孳也想以一死回報君王,可是想到漂亮的小老婆馬上要被别人摟着,便打消死節的念頭。
所以,方孝孺在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自焚以後,惟求速死,在這兩位江左名流眼裡,自是不識時宜的方巾迂腐了。
因為,他本可以不死,有一個叫道衍的和尚,很為他在朱棣面前說了情。
“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
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颔之。
”(《明史·方孝孺傳》) 這個保方孝孺的姚廣孝,可不是凡人。
燕王朱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奪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和尚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他對于朱棣來講,遠不是一個普通的軍師或者謀士這樣的角色,說他是朱棣這次靖難之役的總智囊、總策劃,也不為過分。
據明人筆記《革除逸史》載:朱到南京後,“未幾,獲文學博士方孝孺,上欲用之,示其意,執不從,遂就刑”,看來,朱的确打算放對方一馬,甚至,還想重用的。
所以,很給大儒一點面子,召至帝座跟前,下榻握手,捧茶延坐,商量起草登基诏書事宜。
朱棣本有乃父朱元璋的流氓氣,但此刻依舊以國師之禮待方,顯然,姚廣孝的話,是相當起作用的。
然而,一切都如和尚所料,方“必不降”,朱也必“殺孝孺”。
死難消息一來,他隻有雙手合十,阿彌陀佛,搖頭輕歎了事。
因為,姚廣孝與方孝孺,雖同為知識分子,卻分屬兩類,姚是明白人中極明白的一類,絕不做傻事;方則是看似明白,其實并不明白的一類,常常倒做不成什麼事。
方不可能降朱,朱也不可能宥方,他早就估計到這出性格悲劇。
但是,若不為方求情,有點說不過去,情求過了,朱也點頭了,他的良心也就得到安甯。
雖然他對朱說了“幸勿殺”,并沒有說絕對不能殺,再說他有什麼資格,對未來的皇帝下命令。
因此,方不領情,是方的事,朱要殺方,是朱的事,與本人無關。
我做到我能做的,不做我不能做的,這是姚廣孝的行事方式。
我能做到的偏不做,做不到的偏要做,這是方孝孺透得相當不明白的地方。
最後,朱棣把話對方孝孺說到這種地步:這是我們朱家的事,用得着你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方偏要管,一個勁地激朱求死,朱哪裡受得了,大開殺戒,方孝孺一案死難者達八百四十七人,充軍發配者不可勝計。
方得到了于事無補的壯烈,氣節是有的了,可多少人陪着粉身碎骨啊!古人對此也有微言。
“孝孺十族之誅,有以激之也。
愈激愈殺,愈殺愈激,至于斷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顧。
”(明錢士升《皇明表忠記》) 中國的所謂“士”,所謂“文人”,所謂“知識分子”,如果一定要分類,不是方孝孺式的——偏執,拘謹,認死理,不知好歹,常常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法蠻幹;就是姚廣孝式的——靈活,圓通,識大局,趨利避害,往往以低姿态矮身段不張揚的手法達到目的。
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至多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曆史有時愛開開玩笑的,偏偏讓這兩類價值取向不同的知識分子,奇巧地組合在同一舞台,同一背景下,一個輔永樂,得到大成功,一個佐建文,結局大失敗。
所有看過這出戲的觀衆,都會作出自己的選擇。
于是,從此以後,像姚這類明白人,越來越多,像方這類傻而直,呆而方,迂而正的不明白人,越來越少。
這或許就是時代的進步了,要是知識分子總那麼傻不唧唧,還真是夠嗆呢! 《明史》中描寫的姚廣孝和方孝孺,一為“目三角,形如病虎”的方外和尚,一為“雙眸炯炯”,“甘蔬粝飯,視其色……如饫萬鐘者”的讀書種子,一為“頗毀先儒,識者鄙焉”的左道旁門,一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講學不倦”,“陳說道德”的一代學宗,兩人幾乎找不到共同點。
雖然姚“少好學,工詩”,“宋濂……亦推獎之”,按說,方孝孺出宋濂門下,應該與這個看來不三不四的和尚,有些往來才對,然而,史無記載。
不過,一個正襟危坐,過于嚴肅的方正君子,與和尚坐不到一條闆凳上,說不定有點鄙視和不屑,也有可能。
但是,姚能張嘴向朱棣說情,其識見,其器度,就不是書呆子方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