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方孝孺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在中國,自明初方孝孺被誅十族以後,再也沒有一個知識分子以死報君了。
從此以後的中國人,為主義赴死者,有;為真理犧牲者,有;為情人割腕切脈者,有;甚至,為賭一個什麼東道以生命下注者,有,但是,在最高層面的權力鬥争中,像方孝孺這樣傻不唧唧地去為一個背時的皇帝獻出老命者,是不會有了。
不是士不肯為知己者死,從此狡猾,也不是以死來一報知己的價值觀,從此絕迹,而是在統治者無休無止的奪權遊戲中,為失敗者殉葬的愚蠢行為,已為智者所不取。
皇帝死了還會有皇帝,而腦袋掉了卻不會再長出一個來。
随後的士大夫,漸漸地聰明起來。
陪你玩,可以;陪你死,則決不幹了。
為争權奪位的統治者火中取栗,犯不着,弄不好會燙傷自家的爪子,而最後坐在龍椅上剝吃糖炒栗子的那位,未必會賜你幾粒嘗嘗。
于是,做出慷慨激昂者,有之;喊出誓死捍衛者,有之。
而為了效忠,甘心陪葬,找來一根繩子勒死自己,或者喝下一碗鸩汁毒殺自己,如此這般的傻瓜,就不多見了。
雖然,由明而清的文字獄迫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總是凄風苦雨,如肉俎上,不怎麼見好,但命運盡管不濟,生命力倒是十分頑強。
就像東北地區那種叫做“死不了”的植物,看似一段死氣沉沉的枯木朽枝,隻要稍沾一點水,就會透出一線生機,隔不數日,居然青枝綠葉,甚至還能開出一兩朵小小的花來。
所以,對“士”而言,即或是苟且的活,也要活下來,絕不去壯烈。
最近的例子,莫過于記憶猶新的“文革”了。
在狂飚突起,橫掃一切的日子裡,被批鬥,被打倒,被噴氣式,被關進牛棚,被踏上千萬隻腳的知識分子,若是按照古訓“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原則,死一千次都足夠足夠,但很少有人抱着王國維“義無再辱”的精神去跳昆明湖。
北大清華,離頤和園多近,沒有一位教授學者權威泰鬥,敢步觀堂先生後塵的。
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士”,也就是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可以承認自己死有餘辜,罪該萬死,可以趴在地上磕頭讨饒,祈求恩典,可以千遍萬遍地深刻檢查,痛哭流涕,就是不可以“甯為玉碎,毋為瓦全”地一死了之。
有什麼辦法呢?軟雞蛋也是有它賴以保全的生存哲學。
那時,作為牛鬼蛇神的我,心裡也是這樣想的:不錯,你偉大,但你總有死尿的一天;不錯,我偉小,可也許會活得比你長久。
所以,在十年(對我來講,還得加上十年)的比拼過程中,很多人都抱着這樣的宗旨:我要倒下,就是人家看着我死,而我不倒,那就有可能看着别人死。
為這一天,為這一刻,無論如何得想方設法活下來,哪怕當癞皮狗,哪怕當三孫子,也在所不惜。
現在,回過頭去看我們那段苟延殘喘的曆史,既不必為之感到羞愧,也不必以此為本錢,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好像逮到了一個有把的燒餅,那可就是當真的發賤了。
應該說,正是這種大家并未相約、共求不死的信念,加之“蝼蟻尚且貪生”的本能,十年過後,統計下來,除一兩位、兩三位,實在熬不過來外,都奇迹似的挺了過來。
那場史無前例的“文革”作俑者,恐怕始料未及的,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最後落一個死的死、亡的亡、抓的抓、關的關的結果。
于是應了一句“笑到最後,才是真笑”的法國諺語,修理人者未能笑到底,于是,隻好讓被修理者笑了。
我記得,七十年代末,一次全國性的文藝界大聚會,在人民大會堂,許多被整得九死一生者,劫後重逢,發現不但自己活着,别人也一個個都活着,那額手相慶的場面,雖有點滑稽,但足以說明“好死不如賴活着”的生存哲學,不但是明清之際“士”的立身之本,也是後來的知識分子在各項政治運動中的不倒之術。
事實證明,對于士大夫的修理,雖然見效一時,而無恒久的功能。
從長遠的曆史角度來看,最後綁在恥辱柱上的,常常是貌似強大的修理人者,而非軟雞蛋式的被修理者。
所以,商末孤竹國的伯夷叔齊,恥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雖然在正史上,是以肯定的口氣來叙述這哥兒倆的原則立場,但這種其實是挺傻帽的行為,在後來的知識分子眼裡,是不以為然的。
隻有那些非常一根筋,特别認死理的“士”,才認定天底下都像華山那樣,隻有一條路好走。
方孝孺,恐怕是中國最後一位伯夷、叔齊式的知識分子。
他,隻有選擇死之一途。
其實,
從此以後的中國人,為主義赴死者,有;為真理犧牲者,有;為情人割腕切脈者,有;甚至,為賭一個什麼東道以生命下注者,有,但是,在最高層面的權力鬥争中,像方孝孺這樣傻不唧唧地去為一個背時的皇帝獻出老命者,是不會有了。
不是士不肯為知己者死,從此狡猾,也不是以死來一報知己的價值觀,從此絕迹,而是在統治者無休無止的奪權遊戲中,為失敗者殉葬的愚蠢行為,已為智者所不取。
皇帝死了還會有皇帝,而腦袋掉了卻不會再長出一個來。
随後的士大夫,漸漸地聰明起來。
陪你玩,可以;陪你死,則決不幹了。
為争權奪位的統治者火中取栗,犯不着,弄不好會燙傷自家的爪子,而最後坐在龍椅上剝吃糖炒栗子的那位,未必會賜你幾粒嘗嘗。
于是,做出慷慨激昂者,有之;喊出誓死捍衛者,有之。
而為了效忠,甘心陪葬,找來一根繩子勒死自己,或者喝下一碗鸩汁毒殺自己,如此這般的傻瓜,就不多見了。
雖然,由明而清的文字獄迫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總是凄風苦雨,如肉俎上,不怎麼見好,但命運盡管不濟,生命力倒是十分頑強。
就像東北地區那種叫做“死不了”的植物,看似一段死氣沉沉的枯木朽枝,隻要稍沾一點水,就會透出一線生機,隔不數日,居然青枝綠葉,甚至還能開出一兩朵小小的花來。
所以,對“士”而言,即或是苟且的活,也要活下來,絕不去壯烈。
最近的例子,莫過于記憶猶新的“文革”了。
在狂飚突起,橫掃一切的日子裡,被批鬥,被打倒,被噴氣式,被關進牛棚,被踏上千萬隻腳的知識分子,若是按照古訓“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原則,死一千次都足夠足夠,但很少有人抱着王國維“義無再辱”的精神去跳昆明湖。
北大清華,離頤和園多近,沒有一位教授學者權威泰鬥,敢步觀堂先生後塵的。
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士”,也就是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可以承認自己死有餘辜,罪該萬死,可以趴在地上磕頭讨饒,祈求恩典,可以千遍萬遍地深刻檢查,痛哭流涕,就是不可以“甯為玉碎,毋為瓦全”地一死了之。
有什麼辦法呢?軟雞蛋也是有它賴以保全的生存哲學。
那時,作為牛鬼蛇神的我,心裡也是這樣想的:不錯,你偉大,但你總有死尿的一天;不錯,我偉小,可也許會活得比你長久。
所以,在十年(對我來講,還得加上十年)的比拼過程中,很多人都抱着這樣的宗旨:我要倒下,就是人家看着我死,而我不倒,那就有可能看着别人死。
為這一天,為這一刻,無論如何得想方設法活下來,哪怕當癞皮狗,哪怕當三孫子,也在所不惜。
現在,回過頭去看我們那段苟延殘喘的曆史,既不必為之感到羞愧,也不必以此為本錢,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好像逮到了一個有把的燒餅,那可就是當真的發賤了。
應該說,正是這種大家并未相約、共求不死的信念,加之“蝼蟻尚且貪生”的本能,十年過後,統計下來,除一兩位、兩三位,實在熬不過來外,都奇迹似的挺了過來。
那場史無前例的“文革”作俑者,恐怕始料未及的,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最後落一個死的死、亡的亡、抓的抓、關的關的結果。
于是應了一句“笑到最後,才是真笑”的法國諺語,修理人者未能笑到底,于是,隻好讓被修理者笑了。
我記得,七十年代末,一次全國性的文藝界大聚會,在人民大會堂,許多被整得九死一生者,劫後重逢,發現不但自己活着,别人也一個個都活着,那額手相慶的場面,雖有點滑稽,但足以說明“好死不如賴活着”的生存哲學,不但是明清之際“士”的立身之本,也是後來的知識分子在各項政治運動中的不倒之術。
事實證明,對于士大夫的修理,雖然見效一時,而無恒久的功能。
從長遠的曆史角度來看,最後綁在恥辱柱上的,常常是貌似強大的修理人者,而非軟雞蛋式的被修理者。
所以,商末孤竹國的伯夷叔齊,恥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雖然在正史上,是以肯定的口氣來叙述這哥兒倆的原則立場,但這種其實是挺傻帽的行為,在後來的知識分子眼裡,是不以為然的。
隻有那些非常一根筋,特别認死理的“士”,才認定天底下都像華山那樣,隻有一條路好走。
方孝孺,恐怕是中國最後一位伯夷、叔齊式的知識分子。
他,隻有選擇死之一途。
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