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嵇中散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以無措為主。
”實際上,他說得到,卻辦不到,至少并未完全實行這個正确主張。
他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病根所在,因為他有兩點連自己都認為是“甚不可”的“毛病”,一是“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二是“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這是他給山巨源的絕交信中說的,說明他對自己的性格了如指掌,但由于他對世俗社會、官僚體制、庸俗作風、無聊風氣的不習慣,對司馬氏統治的不認同,這毛病便根深蒂固,改不掉了。
如果說前面的“甚不可”,是他緻禍的原因,後面的“甚不可”,就是他惹禍的根苗了。
阮籍,就比嵇康聰明一些,雖然他對司馬昭,不會比嵇康更感興趣,但他能保全自己的首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寫文章時,竭力隐而不顯,猶如當代新潮評論家佶屈聱牙的高論,說了半天,連他自己也不知夢呓了些什麼一樣,盡量不讓司馬昭抓住他的把柄。
而且,不得已時,阮步兵也會給大将軍寫一篇祝壽文,唱一曲HappyBirthdayToYou應付差使的;到了實在勉為其難,不願太被禦用,而推托不了時,索性佯狂一陣,喝得爛醉,躺在當垆的老闆娘旁邊,作出拍A片樣子的親密狀。
這樣一來,司馬昭也就隻好沒脾氣。
但嵇康做不到,這是他那悲劇性格所決定的。
他對這個阮籍羨慕得要死,也非常想學習他,對山濤說:“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史稱嵇康“直性狹中,多所不堪”,是個“不可強”、“不可化”的人物,這就是俗話說的:江山易改,禀性難移了,一個梗慣了脖子的人,要他時不時地低下頭來,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他想學,學不來,隻好認輸:“吾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識人情,暗于機宜。
”結果,他希望“無措乎是非”,但“是非”卻找上門來,非把他攪進“是非”中去。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凡古今文人,如果他是個真文人,便有真性情,有真性情,便不大可能八面玲珑,四處讨好,也就自然不善于保護自己。
現在隻有看着嵇康,一步步走向生命途程的終點。
最痛苦的悲劇,就在于知道其為悲劇,還要悲劇下去,能不為悲劇的主人公一恸乎! 嵇康雖然被司馬昭引以為患,但忙于篡奪曹魏政權的大将軍,不可能全神關注這位皇室驸馬,在他全盤的政治角鬥中,嵇康終究是個小角色。
如果在中國曆史上,統治者周圍,君子多,小人少,尤其小人加文人者少,那麼知識分子的日子可能要好過些。
但小人多,君子少,加之文人中的小人,有機會靠近統治者,那就有人要遭殃了。
假如此人特别想吃蘸血饅頭的話,首選對象,必是作家同行無疑。
不幸的是,司馬昭極其信任的高級謀士锺會,不是一個好東西,跳出來要算計嵇康,對司馬昭來說,是件正中下懷的事情。
現在,已經無法了解,究竟是锺會心領神會大将軍的旨意,故意制造事端;還是由于嵇康根本不甩他,銜恨在心,予以報複。
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之,不怕賊偷,就怕賊算,從他後來與鄧艾一塊兒征蜀,整死鄧艾接着又背叛作亂,是個貨真價實的小人,當無疑問。
碰上了這樣的無賴文人,對嵇康來說,等于敲了喪鐘。
锺會年紀與嵇康相仿,隻差一歲,算是同齡人。
不過,一是高幹子弟,一乃平民作家,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锺會也玩玩文學,以為消遣,這是有點權勢的官員,或有點金錢的老闆,最易患的一種流行病。
這種病的名稱,就叫“附庸風雅”。
或題兩筆孬字,或寫兩篇歪詩,或倩人代庖著書立說,或槍手拟作空挂虛名,直到今天還是屢見不鮮的。
锺會雖是洛陽貴公子之一,其父锺繇位至三公,其兄锺毓官至将軍,但貴族門第,并不能使其在文學上,與貧民出身的嵇康,處于同一等量級上。
因此,他有些嫉妒,這是文人整文人的原始動力。
假如,锺會寫出來的作品差強人意,也許眼紅得不那麼厲害;但是,他寫得不怎麼樣,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怎麼樣,心頭的妒火便會熊熊燃燒。
于是,就有了《世說新語》所載的兩次交鋒,第一次較量:“锺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
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如果嵇康趕緊追出門來,拉住锺會的手:老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寫序?寫評論?開研讨會我去捧場?那麼自我感覺甚好的锺會,得到這樣的首肯,也就天下太平了。
嵇康顯然不會這樣做的,一個如此圓通的人,也就不是嵇康了。
肯定他會拾起锺會的《四本論》,扔在打鐵的紅爐裡,付之一炬。
第二次較量:锺會約了文壇上的一幹朋友,又來登門趨訪。
嵇康卻是有意惹他了,這可是犯下了緻命錯誤。
現在,已弄不清楚嵇康之排斥锺會,是讨厭他這個人呢,還是對他政治上背魏附晉表示唾棄,還是對他上一次行徑甚為反感。
當這些“賢俊之士”到達嵇康府上,“康方于大
”實際上,他說得到,卻辦不到,至少并未完全實行這個正确主張。
他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病根所在,因為他有兩點連自己都認為是“甚不可”的“毛病”,一是“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二是“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這是他給山巨源的絕交信中說的,說明他對自己的性格了如指掌,但由于他對世俗社會、官僚體制、庸俗作風、無聊風氣的不習慣,對司馬氏統治的不認同,這毛病便根深蒂固,改不掉了。
如果說前面的“甚不可”,是他緻禍的原因,後面的“甚不可”,就是他惹禍的根苗了。
阮籍,就比嵇康聰明一些,雖然他對司馬昭,不會比嵇康更感興趣,但他能保全自己的首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寫文章時,竭力隐而不顯,猶如當代新潮評論家佶屈聱牙的高論,說了半天,連他自己也不知夢呓了些什麼一樣,盡量不讓司馬昭抓住他的把柄。
而且,不得已時,阮步兵也會給大将軍寫一篇祝壽文,唱一曲HappyBirthdayToYou應付差使的;到了實在勉為其難,不願太被禦用,而推托不了時,索性佯狂一陣,喝得爛醉,躺在當垆的老闆娘旁邊,作出拍A片樣子的親密狀。
這樣一來,司馬昭也就隻好沒脾氣。
但嵇康做不到,這是他那悲劇性格所決定的。
他對這個阮籍羨慕得要死,也非常想學習他,對山濤說:“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
”史稱嵇康“直性狹中,多所不堪”,是個“不可強”、“不可化”的人物,這就是俗話說的:江山易改,禀性難移了,一個梗慣了脖子的人,要他時不時地低下頭來,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他想學,學不來,隻好認輸:“吾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識人情,暗于機宜。
”結果,他希望“無措乎是非”,但“是非”卻找上門來,非把他攪進“是非”中去。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凡古今文人,如果他是個真文人,便有真性情,有真性情,便不大可能八面玲珑,四處讨好,也就自然不善于保護自己。
現在隻有看着嵇康,一步步走向生命途程的終點。
最痛苦的悲劇,就在于知道其為悲劇,還要悲劇下去,能不為悲劇的主人公一恸乎! 嵇康雖然被司馬昭引以為患,但忙于篡奪曹魏政權的大将軍,不可能全神關注這位皇室驸馬,在他全盤的政治角鬥中,嵇康終究是個小角色。
如果在中國曆史上,統治者周圍,君子多,小人少,尤其小人加文人者少,那麼知識分子的日子可能要好過些。
但小人多,君子少,加之文人中的小人,有機會靠近統治者,那就有人要遭殃了。
假如此人特别想吃蘸血饅頭的話,首選對象,必是作家同行無疑。
不幸的是,司馬昭極其信任的高級謀士锺會,不是一個好東西,跳出來要算計嵇康,對司馬昭來說,是件正中下懷的事情。
現在,已經無法了解,究竟是锺會心領神會大将軍的旨意,故意制造事端;還是由于嵇康根本不甩他,銜恨在心,予以報複。
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之,不怕賊偷,就怕賊算,從他後來與鄧艾一塊兒征蜀,整死鄧艾接着又背叛作亂,是個貨真價實的小人,當無疑問。
碰上了這樣的無賴文人,對嵇康來說,等于敲了喪鐘。
锺會年紀與嵇康相仿,隻差一歲,算是同齡人。
不過,一是高幹子弟,一乃平民作家,本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锺會也玩玩文學,以為消遣,這是有點權勢的官員,或有點金錢的老闆,最易患的一種流行病。
這種病的名稱,就叫“附庸風雅”。
或題兩筆孬字,或寫兩篇歪詩,或倩人代庖著書立說,或槍手拟作空挂虛名,直到今天還是屢見不鮮的。
锺會雖是洛陽貴公子之一,其父锺繇位至三公,其兄锺毓官至将軍,但貴族門第,并不能使其在文學上,與貧民出身的嵇康,處于同一等量級上。
因此,他有些嫉妒,這是文人整文人的原始動力。
假如,锺會寫出來的作品差強人意,也許眼紅得不那麼厲害;但是,他寫得不怎麼樣,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怎麼樣,心頭的妒火便會熊熊燃燒。
于是,就有了《世說新語》所載的兩次交鋒,第一次較量:“锺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
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如果嵇康趕緊追出門來,拉住锺會的手:老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呢?寫序?寫評論?開研讨會我去捧場?那麼自我感覺甚好的锺會,得到這樣的首肯,也就天下太平了。
嵇康顯然不會這樣做的,一個如此圓通的人,也就不是嵇康了。
肯定他會拾起锺會的《四本論》,扔在打鐵的紅爐裡,付之一炬。
第二次較量:锺會約了文壇上的一幹朋友,又來登門趨訪。
嵇康卻是有意惹他了,這可是犯下了緻命錯誤。
現在,已弄不清楚嵇康之排斥锺會,是讨厭他這個人呢,還是對他政治上背魏附晉表示唾棄,還是對他上一次行徑甚為反感。
當這些“賢俊之士”到達嵇康府上,“康方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