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嵇中散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康揚槌不辍,旁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
锺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锺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 這當然是很尴尬的場面,但锺會可不是一個膿包,而非膿包的小人,往往更為可怕。
臨走時,他撂下來的這兩句話,可謂擲地有聲,然後,拂袖而去。
不知道嵇先生送客以後如何态度,依我度測,中散大夫對這威脅性的答話,恐怕笑不大起來。
也許爽然若失,把鐵錘扔在一旁,覺得沒勁吧?那位拉風箱的向秀,肯定也怔怔發呆了,如此低水平地,沒風度地羞辱對手,又能頂個屁用? 唉!這就是文人意氣,不谙世事的悲哀了,隻圖出一口惡氣而後快,卻不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咬”的道理,如果對一個一下子整不死的小人,絕對不能夠輕易動手的。
何況這種脫口秀式的挑釁,隻不過激怒對方而已。
“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後果,便是锺會跑去向司馬昭說:“嵇康,卧龍也,不可起。
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沒有說出口的一個字,便是“殺”了。
凡告密出首某某,打小報告檢舉某某,而聽者正好也要收拾某某,那這個可憐蟲就必倒大黴不可。
等到嵇康的朋友呂安,“以事系獄,辭相證引”,把他牽連進去,锺會就公開跳出來大張撻伐了,“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
昔太公誅華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負才亂群惑衆也。
”他的結論,透露出小人的蛇蠍之心:“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
”其實,也正是司馬昭的想法,不過利用锺會的嘴罷了。
“于是錄康閉獄”。
現在看起來,嵇康第一個要不得,是曹黨嫡系,在政治上站錯了隊;第二個要不得,是個公開與司馬政權唱反調的不合作的文人;第三個要不得,或許是最關鍵的,這位中散大夫得罪了小人。
一部文字獄史,通常都是小人發難,然後皇帝才舉起屠刀的。
但對于惑亂其間、羅織罪名、告密揭發、出賣靈魂的小人,常常略而不提,所以,這類慣用同行的鮮血、染紅自己頂子的文人,才會絡繹不絕地繁殖孳生吧! 接着,便是嵇康最後的絕命鏡頭了: 一,“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文王亦尋悔焉。
”(《世說新語》) 二,“康之下獄,太學生數千人請之。
于時豪俊皆随康入獄,悉解喻,一時散遣。
康竟與安同誅。
”(《世說新語》注引王隐《晉書》) 三,“康将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
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時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晉書》) 四,“臨死,而兄弟親族鹹與共别,康顔色不變,問其兄曰:‘向以琴來不邪?’兄曰:‘以來。
’康取調之,為《太平引》。
曲成,歎曰:‘《太平引》于今絕也!’”(《世說新語》注引《文士傳》) 讀到以上的四則記載,不禁愕然于古人比之後人,有多得多的慷慨、膽識、豪氣和壯烈,竟有好幾千罷課的太學生,居然跟随着囚車向法場行進,而且打出标語口号,反對司馬昭殺害嵇康,要求停止行刑,讓嵇康到太學去作他們的導師。
現在已很難臆測魏晉時太學生們遊行示威的方式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設想,這是洛陽城裡從未有過的,一個萬人空巷,全城出動,非常悲壯,氣氛肅穆的場面。
否則,司馬昭不會産生後悔的意念;他的後悔大概也是懾于這種民衆的壓力吧! 更教人激動的是,嵇康被捕後,一些具有社會影響的知識分子,不畏高壓,挺身而出,以與這位作家一塊兒受罪的勇氣,走進牢房。
這支湧向大牢的隊伍,完全不把小人的報複、統治者的鎮壓放在眼裡,于是,想起近人鄧拓先生的詩:“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
”這才是中國文化的脊梁。
曆史上是有許多缺鈣的知識分子,但絕不可能是全部。
日影西斜,行刑在即,圍着法場的幾千人,沉默無聲,傾聽嵇康彈奏他的人生絕響。
這裡不是放着花籃的音樂廳,而是血迹狼藉的行刑場,等待演奏者的不是掌聲和鮮花,而将是一把磨得飛快的屠刀。
但他,這位中散大夫,正因為他不悔,所以,也就無懼,才能在死亡的陰影中,神色安然地撫撥琴弦,彈完《廣陵散》的最後一個音符,從容就義。
嵇中散之死,不但在中國文學史,即在世界文學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類似他的那種“非湯武而薄周孔”的一生追求革新的進取精神,“剛腸疾惡”,“遇事便發”的始終直面人生的創作激情,甚至對今天作家們的為人為文,也是有其可資借鑒之處的。
正因如此,嵇中散用生命寫出的這個不朽,才具有永遠的意義吧!
锺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锺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 這當然是很尴尬的場面,但锺會可不是一個膿包,而非膿包的小人,往往更為可怕。
臨走時,他撂下來的這兩句話,可謂擲地有聲,然後,拂袖而去。
不知道嵇先生送客以後如何态度,依我度測,中散大夫對這威脅性的答話,恐怕笑不大起來。
也許爽然若失,把鐵錘扔在一旁,覺得沒勁吧?那位拉風箱的向秀,肯定也怔怔發呆了,如此低水平地,沒風度地羞辱對手,又能頂個屁用? 唉!這就是文人意氣,不谙世事的悲哀了,隻圖出一口惡氣而後快,卻不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咬”的道理,如果對一個一下子整不死的小人,絕對不能夠輕易動手的。
何況這種脫口秀式的挑釁,隻不過激怒對方而已。
“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後果,便是锺會跑去向司馬昭說:“嵇康,卧龍也,不可起。
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沒有說出口的一個字,便是“殺”了。
凡告密出首某某,打小報告檢舉某某,而聽者正好也要收拾某某,那這個可憐蟲就必倒大黴不可。
等到嵇康的朋友呂安,“以事系獄,辭相證引”,把他牽連進去,锺會就公開跳出來大張撻伐了,“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
昔太公誅華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負才亂群惑衆也。
”他的結論,透露出小人的蛇蠍之心:“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
”其實,也正是司馬昭的想法,不過利用锺會的嘴罷了。
“于是錄康閉獄”。
現在看起來,嵇康第一個要不得,是曹黨嫡系,在政治上站錯了隊;第二個要不得,是個公開與司馬政權唱反調的不合作的文人;第三個要不得,或許是最關鍵的,這位中散大夫得罪了小人。
一部文字獄史,通常都是小人發難,然後皇帝才舉起屠刀的。
但對于惑亂其間、羅織罪名、告密揭發、出賣靈魂的小人,常常略而不提,所以,這類慣用同行的鮮血、染紅自己頂子的文人,才會絡繹不絕地繁殖孳生吧! 接着,便是嵇康最後的絕命鏡頭了: 一,“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
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文王亦尋悔焉。
”(《世說新語》) 二,“康之下獄,太學生數千人請之。
于時豪俊皆随康入獄,悉解喻,一時散遣。
康竟與安同誅。
”(《世說新語》注引王隐《晉書》) 三,“康将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
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時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晉書》) 四,“臨死,而兄弟親族鹹與共别,康顔色不變,問其兄曰:‘向以琴來不邪?’兄曰:‘以來。
’康取調之,為《太平引》。
曲成,歎曰:‘《太平引》于今絕也!’”(《世說新語》注引《文士傳》) 讀到以上的四則記載,不禁愕然于古人比之後人,有多得多的慷慨、膽識、豪氣和壯烈,竟有好幾千罷課的太學生,居然跟随着囚車向法場行進,而且打出标語口号,反對司馬昭殺害嵇康,要求停止行刑,讓嵇康到太學去作他們的導師。
現在已很難臆測魏晉時太學生們遊行示威的方式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設想,這是洛陽城裡從未有過的,一個萬人空巷,全城出動,非常悲壯,氣氛肅穆的場面。
否則,司馬昭不會産生後悔的意念;他的後悔大概也是懾于這種民衆的壓力吧! 更教人激動的是,嵇康被捕後,一些具有社會影響的知識分子,不畏高壓,挺身而出,以與這位作家一塊兒受罪的勇氣,走進牢房。
這支湧向大牢的隊伍,完全不把小人的報複、統治者的鎮壓放在眼裡,于是,想起近人鄧拓先生的詩:“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
”這才是中國文化的脊梁。
曆史上是有許多缺鈣的知識分子,但絕不可能是全部。
日影西斜,行刑在即,圍着法場的幾千人,沉默無聲,傾聽嵇康彈奏他的人生絕響。
這裡不是放着花籃的音樂廳,而是血迹狼藉的行刑場,等待演奏者的不是掌聲和鮮花,而将是一把磨得飛快的屠刀。
但他,這位中散大夫,正因為他不悔,所以,也就無懼,才能在死亡的陰影中,神色安然地撫撥琴弦,彈完《廣陵散》的最後一個音符,從容就義。
嵇中散之死,不但在中國文學史,即在世界文學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類似他的那種“非湯武而薄周孔”的一生追求革新的進取精神,“剛腸疾惡”,“遇事便發”的始終直面人生的創作激情,甚至對今天作家們的為人為文,也是有其可資借鑒之處的。
正因如此,嵇中散用生命寫出的這個不朽,才具有永遠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