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升沉不過一秋風——我很贊賞這種超越時空的豁達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做出獨眼龍常有的自負神氣,徜徉于京都長安。
但這表面的自信,也難掩其内心的虛怯。
在科舉年代裡,一個讀書人,還是個聲名大振的詩人,竟然沒進過學,沒應過試,是一個無緣于黉門的白衣秀士,這日子不好過。
假如他一天到晚厮混在短褲黨裡,藍領階層,彼此彼此,也許無所謂了。
但他卻生活在一個文化精英圈内,确實有點擡不起頭來,你可以用“布衣”自傲,人家卻要把你當“白丁”看待,你也隻好沒脾氣。
明代文壇,派系林立,經常洗牌,重新組合,所以,升沉變化,頻繁匆促,甚至來不及一秋風,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了。
昨日還興沖沖的文人,一朝離開那把交椅,就沒精打采,像霜打似的蔫了;前一陣不見經傳的文人,因緣時會,這一陣紅得發紫,竟也能指點文壇,領袖群倫。
王世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雖是世家子弟,可他年輕時,因為反對權奸嚴嵩,而弄得老父系獄,冤屈難伸那刻,在詩社早期活動中,其實是個小角色。
謝榛比那個氣回山東的李伯承要神氣些,一,年紀居長,二,成名較早,三,創社元老,四,估計他頗有公關能力,能夠拉來一些贊助,能夠在前門外某家酒樓,開個新詩朗誦會,找幾個歌星到場助興,能夠在廠甸某家書鋪,來個簽名售書,找八大胡同的名妓站場,這點銀兩,他口袋是拿得出來的。
所以,李伯承走後,他順理成章當了社長和法人代表,那時不用選舉,幾個人一合計也就行了,估計王世貞一開始會依附于他。
但好景不長,馬上受到李攀龍的排揎,這個其實也是貧寒出身的詩人,由于系正途熬到這份功名,是個有級别的廳局幹部,很看不上一沒文憑、二沒職稱、三沒職務的謝榛,和他的江湖氣。
加之,謝榛時不時地對他作品指指點點,倚老賣老,口無遮攔,他很惱火,一氣之下,憤而與之絕交。
王世貞站在李攀龍一邊,也對謝榛加以擯斥,于是,興味索然的他,西走秦、晉,再遊燕、趙,遂不知所終地客死于出遊途中的河北大名。
“奈何君子交,中途相棄置”,此公的這個感喟,既是自絕,更是自棄。
我在想,他最後的抉擇,更多是對于文壇的厭倦,倒具有一點豁達的意思了。
因此,我對“後七子”的第一首領李攀龍,幾乎沒有好感,此人的文壇領袖欲太強,是個志大才疏,不安于位,老想搞地震的人物。
在文學上,複古成癖,“高自矜許,詩自天寶以下,文自西漢以降,誓不污其毫素”,所以,他的詩一乏靈韻,二乏精神,同時代的人也對他多有“抉摘”的。
連王世貞也認為:“于鱗拟古樂府,無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與古樂府并者,則似臨摹帖耳。
”《明史》也稱他:“其為詩,務以聲調勝,所拟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 一個令人不能卒讀的詩人,非要把謝榛壓下去,也真是令人氣短。
看來,為名作家,卻無名作品,有高位置,卻無廣為人知的文學聲望,古已有之。
讀者隻記住了他的官位,卻記不住他寫了哪些詩篇。
凡這類作家和詩人,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且從來不會臉紅,真了不起。
不過,他有一首寫謝榛的詩,題為《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倒還可讀,而且可以看到他與謝榛沒有全“掰”之前,一些還算融洽的情景。
鳳城楊柳又堪攀,謝眺西園未拟還。
客久高吟生白發,春來歸夢滿青山。
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
聞道鹿門妻子在,隻今詞賦且燕關。
題中提到的謝茂秦,即謝榛;元美,即王世貞。
李攀龍寫此詩時,謝榛正是紅得發紫的文學明星,李和王都得仰着臉看他,就像當代新進,自封的文學大師,從西歐、北歐、北美放洋歸來,那腰闆倍兒硬,那臉色倍兒酷,許多人來不及誠惶誠恐趨前問候一樣。
明代的謝榛,雖然眼睛隻有一個,可有資格比他們更牛,因為,與謝茂秦來往者,可不是外國的癟三漢學家和三流出版商,而是正經八百的藩王。
藩王者誰?是說不定什麼時候請到紫禁城裡坐龍椅的候補天子。
他的詩,可唱,他的歌,即詩,所以,這些王爺,都把他當作上賓禮遇。
“謝榛,……眇一目,年十六,作樂府商調,少年争歌之。
已,折節讀書,刻意為詩歌,西遊彰德,為趙康王所賓禮。
”(《明史》) “謝榛為趙穆王所禮,王命賈姬獨奏琵琶,歌其所作竹枝詞。
歌罷,即飾姬送于榛。
大河南北,無不稱謝榛先生者。
”(《朝野異聞錄》) 根據以上這些史料,此公當是一位快活人。
趙穆王、趙康王,有可能是兩個人,但也不排除為同一人。
按謝榛的能量、詩情、機敏、活動能力,兼兩份差,拿兩份薪水,同時擔任兩位王爺府上的貴賓,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大文豪莎士比亞,不也一方面寫出長詩《魯克絲麗受辱記》,讨好他的恩主掃桑普頓伯爵;一方面将其十四行詩集,獻媚地題獻潘布羅克伯爵嗎?用詞賦去燕關的詩人,有這點需要,耍這點聰明,是無傷大雅的。
明代中央高度集權,分封世襲的王爺們閑得沒事幹,聲色犬馬之餘,附庸風雅,弄幾個文人清客在身邊湊趣,還得算是品位夠高尚的休閑活動。
加之明代後
但這表面的自信,也難掩其内心的虛怯。
在科舉年代裡,一個讀書人,還是個聲名大振的詩人,竟然沒進過學,沒應過試,是一個無緣于黉門的白衣秀士,這日子不好過。
假如他一天到晚厮混在短褲黨裡,藍領階層,彼此彼此,也許無所謂了。
但他卻生活在一個文化精英圈内,确實有點擡不起頭來,你可以用“布衣”自傲,人家卻要把你當“白丁”看待,你也隻好沒脾氣。
明代文壇,派系林立,經常洗牌,重新組合,所以,升沉變化,頻繁匆促,甚至來不及一秋風,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了。
昨日還興沖沖的文人,一朝離開那把交椅,就沒精打采,像霜打似的蔫了;前一陣不見經傳的文人,因緣時會,這一陣紅得發紫,竟也能指點文壇,領袖群倫。
王世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雖是世家子弟,可他年輕時,因為反對權奸嚴嵩,而弄得老父系獄,冤屈難伸那刻,在詩社早期活動中,其實是個小角色。
謝榛比那個氣回山東的李伯承要神氣些,一,年紀居長,二,成名較早,三,創社元老,四,估計他頗有公關能力,能夠拉來一些贊助,能夠在前門外某家酒樓,開個新詩朗誦會,找幾個歌星到場助興,能夠在廠甸某家書鋪,來個簽名售書,找八大胡同的名妓站場,這點銀兩,他口袋是拿得出來的。
所以,李伯承走後,他順理成章當了社長和法人代表,那時不用選舉,幾個人一合計也就行了,估計王世貞一開始會依附于他。
但好景不長,馬上受到李攀龍的排揎,這個其實也是貧寒出身的詩人,由于系正途熬到這份功名,是個有級别的廳局幹部,很看不上一沒文憑、二沒職稱、三沒職務的謝榛,和他的江湖氣。
加之,謝榛時不時地對他作品指指點點,倚老賣老,口無遮攔,他很惱火,一氣之下,憤而與之絕交。
王世貞站在李攀龍一邊,也對謝榛加以擯斥,于是,興味索然的他,西走秦、晉,再遊燕、趙,遂不知所終地客死于出遊途中的河北大名。
“奈何君子交,中途相棄置”,此公的這個感喟,既是自絕,更是自棄。
我在想,他最後的抉擇,更多是對于文壇的厭倦,倒具有一點豁達的意思了。
因此,我對“後七子”的第一首領李攀龍,幾乎沒有好感,此人的文壇領袖欲太強,是個志大才疏,不安于位,老想搞地震的人物。
在文學上,複古成癖,“高自矜許,詩自天寶以下,文自西漢以降,誓不污其毫素”,所以,他的詩一乏靈韻,二乏精神,同時代的人也對他多有“抉摘”的。
連王世貞也認為:“于鱗拟古樂府,無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與古樂府并者,則似臨摹帖耳。
”《明史》也稱他:“其為詩,務以聲調勝,所拟樂府,或更古數字為己作,文則聱牙戟口,讀者至不能終篇。
” 一個令人不能卒讀的詩人,非要把謝榛壓下去,也真是令人氣短。
看來,為名作家,卻無名作品,有高位置,卻無廣為人知的文學聲望,古已有之。
讀者隻記住了他的官位,卻記不住他寫了哪些詩篇。
凡這類作家和詩人,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且從來不會臉紅,真了不起。
不過,他有一首寫謝榛的詩,題為《初春元美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倒還可讀,而且可以看到他與謝榛沒有全“掰”之前,一些還算融洽的情景。
鳳城楊柳又堪攀,謝眺西園未拟還。
客久高吟生白發,春來歸夢滿青山。
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
聞道鹿門妻子在,隻今詞賦且燕關。
題中提到的謝茂秦,即謝榛;元美,即王世貞。
李攀龍寫此詩時,謝榛正是紅得發紫的文學明星,李和王都得仰着臉看他,就像當代新進,自封的文學大師,從西歐、北歐、北美放洋歸來,那腰闆倍兒硬,那臉色倍兒酷,許多人來不及誠惶誠恐趨前問候一樣。
明代的謝榛,雖然眼睛隻有一個,可有資格比他們更牛,因為,與謝茂秦來往者,可不是外國的癟三漢學家和三流出版商,而是正經八百的藩王。
藩王者誰?是說不定什麼時候請到紫禁城裡坐龍椅的候補天子。
他的詩,可唱,他的歌,即詩,所以,這些王爺,都把他當作上賓禮遇。
“謝榛,……眇一目,年十六,作樂府商調,少年争歌之。
已,折節讀書,刻意為詩歌,西遊彰德,為趙康王所賓禮。
”(《明史》) “謝榛為趙穆王所禮,王命賈姬獨奏琵琶,歌其所作竹枝詞。
歌罷,即飾姬送于榛。
大河南北,無不稱謝榛先生者。
”(《朝野異聞錄》) 根據以上這些史料,此公當是一位快活人。
趙穆王、趙康王,有可能是兩個人,但也不排除為同一人。
按謝榛的能量、詩情、機敏、活動能力,兼兩份差,拿兩份薪水,同時擔任兩位王爺府上的貴賓,應該是沒有什麼難度的。
大文豪莎士比亞,不也一方面寫出長詩《魯克絲麗受辱記》,讨好他的恩主掃桑普頓伯爵;一方面将其十四行詩集,獻媚地題獻潘布羅克伯爵嗎?用詞賦去燕關的詩人,有這點需要,耍這點聰明,是無傷大雅的。
明代中央高度集權,分封世襲的王爺們閑得沒事幹,聲色犬馬之餘,附庸風雅,弄幾個文人清客在身邊湊趣,還得算是品位夠高尚的休閑活動。
加之明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