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升沉不過一秋風——我很贊賞這種超越時空的豁達精神
關燈
小
中
大
期淫逸成風,色情事業發達,歌女樂伎,弦索唱吹,有一個需要流行歌曲的大市場,适逢其時的謝榛,得其所哉,也不足為奇。
因此,這位獨眼龍詩人,暢銷歌詞作者,能夠受到多個特權階層關照,名片上印着這個王府的文學顧問、那個王府的文學侍衛等等頭銜,也蠻唬人的。
書齋裡有秀色可餐的美女,為其彈奏琵琶,活得相當滋潤,是毫無問題的。
難怪同是詩人的李攀龍,心裡怪不是滋味,要寫出這首酸溜溜的詩了。
清人沈德潛評點李的這首詩,“誦五六語,如見茂秦意氣之高,應求之廣”,連隔代的沈老夫子也對謝榛之火、之紅、之快活得令人眼饞,有微言焉,李攀龍能受得了? 所以說,文學之争,有多少究竟純屬于文學性質的論争,是大有疑問的。
歸根結底,人事的升沉而已,升者怕沉,沉者要升,升者要長升,就得使别人老沉,沉者要上升,就得使升者往下沉,大概這是一個永恒的角力态勢。
所以,日子過得很快活的謝榛,心靈深處卻豁達不起來,因為,李攀龍要升,他就得沉。
後來,他客死大名,李攀龍成為明僞古文潮流的李夢陽第二,如願以償。
但上帝不怎麼支持這位升者,很快使其離開這個世界。
于是,“攀龍殁,(王世貞)獨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内。
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
”如果,李攀龍不死,王世貞也斷不了要跟他掐的。
李攀龍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與謝榛還能談得來,尚可以坐在一起喝酒吟詩。
世家子弟王世貞,自然也是相當會湊趣的人物。
如果,仔細品味詩中的語氣,李的口氣中有一點酸味,或許就埋伏了将來絕交的征兆。
因為李攀龍要當這個沙龍的龍頭老大,“李攀龍、王世貞輩結詩社,榛為長,攀龍次之。
及攀龍名大熾,榛與論生平,頗相镌責”(《明史》)。
無論這三位詩人,友好的時候,親密無間,好到恨不能同穿一條褲子,分手的時候,互為仇雠,恨到不咬一口就死不瞑目的程度;也無論這三位詩人,怎麼扛過文壇的大鼎,怎麼“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地對文壇起到影響,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在文學史上,也隻能是屬于一筆帶過的人物,這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是很令今日興緻沖沖者氣冷的。
那些自認為主導潮流、氣橫宇内者,那些自以為文學領先、已經不朽者,其實隻是過眼煙雲罷了。
随行就市的時值,文學史是不會認賬的,因為文學史不可能無限制地裝進去隻具有相對時值的作家和作品。
時愈遠,值愈低,現在,除了研究明代詩的專家學者,還有誰去關注“前七子”,或“後七子”呢?甚至在當時很有名,超過王世貞和李攀龍的謝榛,一直到明末清初,這位獨眼龍詩人,仍不斷受到評家稱譽。
陳子龍評曰:“茂秦沈煉雄偉,法度森嚴,真節制之師也”;錢謙益評曰:“茂秦今體工力深厚,句響而字穩,七子五子皆不及也”;沈德潛評曰:“四溟五言近體,句烹字煉,氣逸調高,七子中故推獨步。
”但文學的淘汰,說來也真是無情,如今,幾乎不大為普通讀者所知悉。
“升沉不過一秋風”,其實是很短促的,如李攀龍,如王世貞,甚至還在他們活着的時候,就被人疵議了。
最有趣的,莫過于王世貞的兒子,就起來造他的反:“同伯之論詩文,多與弇州異同,嘗曰:‘先人蓋弇山園,疊石架峰,但以堆積為工,我為泌園,土山竹樹,池水映帶,取其空曠而已。
’予笑曰:‘兄殆以園而喻家學欤?’冏伯笑而不答。
”(《列朝詩集》)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王世貞晚年,病重卧榻,有人去探望他,看見這位誓不看唐大曆以後書的文壇領袖,枕頭旁邊,放着一本《蘇子瞻集》,他自己也一百八十度地變化了。
所以,袁宏道對王世貞、李攀龍的清算,最為徹底:“唐自有詩,而不必選體也,初盛中晚,亦皆有詩,而不必盛唐也。
歐蘇陳黃,亦乃有詩,而不必唐人也。
唐人之詩,無論工與不工,取而讀之,其色鮮妍,今人之詩雖工,拾人豆饤,才離筆硯,已成陳腐,豈非流自性靈,與出自摹拟,所由來者異乎?”“中郎之論一出,王李之雲霧一掃,天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性靈,以滌除摹拟塗澤之病,其功偉矣!”(《曆朝詩選》) 這位袁宏道還有一句名言:“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
”便是時下那些腰闆硬、臉色酷的僞大師們的最好描寫,也是那些春風得意、功夫全在文學外的準不朽者的最佳形容。
“升沉不過一秋風”,為畫家李苦禅句。
還有一上聯,為“君自橫行侬自淡”。
是其畫蟹的題詞,兩句連在一起,又使我們聯想更多更多。
在這個舞文弄墨的圈子裡的男女老少,無論是暴得大名者,浪得虛名者,或者隻不過是徒有其名者,甚至還包括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東放一屁,西嚼一蛆,搞點小聳動,冀獲微名者,橫行也罷,不橫行也罷,樂開顔也罷,幾聲抽泣、幾聲歎息也罷,對淡淡的旁觀者來說,即使不從文學史的角度衡量,這班貨色,充其量,“一秋風”而已,又能鬧騰多久呢? 文學,終究是文學;文學以外的東西,終究是文學以外的東西。
想到這裡,也就頓覺豁達多了。
因此,這位獨眼龍詩人,暢銷歌詞作者,能夠受到多個特權階層關照,名片上印着這個王府的文學顧問、那個王府的文學侍衛等等頭銜,也蠻唬人的。
書齋裡有秀色可餐的美女,為其彈奏琵琶,活得相當滋潤,是毫無問題的。
難怪同是詩人的李攀龍,心裡怪不是滋味,要寫出這首酸溜溜的詩了。
清人沈德潛評點李的這首詩,“誦五六語,如見茂秦意氣之高,應求之廣”,連隔代的沈老夫子也對謝榛之火、之紅、之快活得令人眼饞,有微言焉,李攀龍能受得了? 所以說,文學之争,有多少究竟純屬于文學性質的論争,是大有疑問的。
歸根結底,人事的升沉而已,升者怕沉,沉者要升,升者要長升,就得使别人老沉,沉者要上升,就得使升者往下沉,大概這是一個永恒的角力态勢。
所以,日子過得很快活的謝榛,心靈深處卻豁達不起來,因為,李攀龍要升,他就得沉。
後來,他客死大名,李攀龍成為明僞古文潮流的李夢陽第二,如願以償。
但上帝不怎麼支持這位升者,很快使其離開這個世界。
于是,“攀龍殁,(王世貞)獨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内。
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
”如果,李攀龍不死,王世貞也斷不了要跟他掐的。
李攀龍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與謝榛還能談得來,尚可以坐在一起喝酒吟詩。
世家子弟王世貞,自然也是相當會湊趣的人物。
如果,仔細品味詩中的語氣,李的口氣中有一點酸味,或許就埋伏了将來絕交的征兆。
因為李攀龍要當這個沙龍的龍頭老大,“李攀龍、王世貞輩結詩社,榛為長,攀龍次之。
及攀龍名大熾,榛與論生平,頗相镌責”(《明史》)。
無論這三位詩人,友好的時候,親密無間,好到恨不能同穿一條褲子,分手的時候,互為仇雠,恨到不咬一口就死不瞑目的程度;也無論這三位詩人,怎麼扛過文壇的大鼎,怎麼“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地對文壇起到影響,但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在文學史上,也隻能是屬于一筆帶過的人物,這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是很令今日興緻沖沖者氣冷的。
那些自認為主導潮流、氣橫宇内者,那些自以為文學領先、已經不朽者,其實隻是過眼煙雲罷了。
随行就市的時值,文學史是不會認賬的,因為文學史不可能無限制地裝進去隻具有相對時值的作家和作品。
時愈遠,值愈低,現在,除了研究明代詩的專家學者,還有誰去關注“前七子”,或“後七子”呢?甚至在當時很有名,超過王世貞和李攀龍的謝榛,一直到明末清初,這位獨眼龍詩人,仍不斷受到評家稱譽。
陳子龍評曰:“茂秦沈煉雄偉,法度森嚴,真節制之師也”;錢謙益評曰:“茂秦今體工力深厚,句響而字穩,七子五子皆不及也”;沈德潛評曰:“四溟五言近體,句烹字煉,氣逸調高,七子中故推獨步。
”但文學的淘汰,說來也真是無情,如今,幾乎不大為普通讀者所知悉。
“升沉不過一秋風”,其實是很短促的,如李攀龍,如王世貞,甚至還在他們活着的時候,就被人疵議了。
最有趣的,莫過于王世貞的兒子,就起來造他的反:“同伯之論詩文,多與弇州異同,嘗曰:‘先人蓋弇山園,疊石架峰,但以堆積為工,我為泌園,土山竹樹,池水映帶,取其空曠而已。
’予笑曰:‘兄殆以園而喻家學欤?’冏伯笑而不答。
”(《列朝詩集》) 更令人忍俊不禁的,王世貞晚年,病重卧榻,有人去探望他,看見這位誓不看唐大曆以後書的文壇領袖,枕頭旁邊,放着一本《蘇子瞻集》,他自己也一百八十度地變化了。
所以,袁宏道對王世貞、李攀龍的清算,最為徹底:“唐自有詩,而不必選體也,初盛中晚,亦皆有詩,而不必盛唐也。
歐蘇陳黃,亦乃有詩,而不必唐人也。
唐人之詩,無論工與不工,取而讀之,其色鮮妍,今人之詩雖工,拾人豆饤,才離筆硯,已成陳腐,豈非流自性靈,與出自摹拟,所由來者異乎?”“中郎之論一出,王李之雲霧一掃,天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性靈,以滌除摹拟塗澤之病,其功偉矣!”(《曆朝詩選》) 這位袁宏道還有一句名言:“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
”便是時下那些腰闆硬、臉色酷的僞大師們的最好描寫,也是那些春風得意、功夫全在文學外的準不朽者的最佳形容。
“升沉不過一秋風”,為畫家李苦禅句。
還有一上聯,為“君自橫行侬自淡”。
是其畫蟹的題詞,兩句連在一起,又使我們聯想更多更多。
在這個舞文弄墨的圈子裡的男女老少,無論是暴得大名者,浪得虛名者,或者隻不過是徒有其名者,甚至還包括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東放一屁,西嚼一蛆,搞點小聳動,冀獲微名者,橫行也罷,不橫行也罷,樂開顔也罷,幾聲抽泣、幾聲歎息也罷,對淡淡的旁觀者來說,即使不從文學史的角度衡量,這班貨色,充其量,“一秋風”而已,又能鬧騰多久呢? 文學,終究是文學;文學以外的東西,終究是文學以外的東西。
想到這裡,也就頓覺豁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