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挺然為之張居正——一位活着沒有挨整死後遭到清算的改革家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他搞掉張居正後的數十年間,瘋狂搜括,拼命聚斂,以緻民亂疊起,蔓延全國,成不可收拾之勢。
明亡禍根,緣起多端,但總結起來,無非,一内亂,二外患。
這一切,都始自于朱翊鈞這個無賴。
曆史是無法假設的,若以上表所顯示的國家财政收入進展态勢,如果張居正的改革,不因其死而止,不因萬曆的感情用事而廢,不因繼其任者避事趨時而停頓;蕭規曹從,堅持改革,明王朝的氣數,不至于那麼快就完蛋的。
因為中國為農業大國,農業為國之命脈,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農業的生産周期短,以年計,隻要有休養生息、恤民安農的政策,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年景,用不了數年工夫,國家就會富足起來。
更可貴的,是中國人所具有的耐受精神,乃漢民族綿亘五千年的最大支撐力,哪怕命懸一絲,稍有纾解,立能生聚出複興的活力。
也隻不過經張居正十年努力,太倉存帑積至四百萬兩,國庫之充盈,國力之雄厚,為明曆朝之最。
《明史》說:“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
”這當然是張居正的改革奇迹,也是中國人一旦有了正确指引,民族精神就必能煥發的結果。
據陳登原《國史舊聞》,載林潞(此人約與方苞同時)的《江陵救時之相論》,竭力贊許這位改革家:“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輔,戶口阨塞,山川形勢,人民強弱,一一條列,一旦柄國,輔十齡天子,措意邊防,綢缪牖戶。
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殁,蓋猶享其餘威,以固吾圉者,又十年也。
” 從太倉銀庫歲入銀兩統計,也确實證實,即使在其死後,張居正的改革,還讓朱翊鈞當了多年太平天子: (據樊樹志《萬曆傳》) 朱翊鈞統治的四十八年間,張居正輔佐的前十年,有聲有色。
此後的三十八年,這位皇帝漸漸與其祖父嘉靖一樣頹唐庸惰,無所作為,“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以至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
每況愈下,直到不可救藥。
(據《明史》) 神宗以後,敗亡加劇,光宗在位一年,色痨而亡,熹宗在位七年,政由魏、客,思宗在位十七年,換五十相,明末的這些不成材的皇帝,不亡何待?所以,萬曆死後第二十五年,大明王朝也就國将不國了。
他的孫子朱由檢,被逼到景山上,那棵在“文革”期間鋸斷的歪脖樹,見證了朱明王朝的終結。
所以,《明史》對這位昏君,有一句精彩的結論:“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欤!”其實,明代的亡國之兆,張居正一死,就出現了。
張居正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政治強人,因為事實上隻有他孤家寡人一個,以君臨天下的态勢,沒有同志,沒有智囊,沒有襄助,沒有可依賴的班子,沒有可使用的人馬,甚至沒有一個得心應手的秘書,隻用了短短十年工夫,把整個中國搗騰一個夠,實現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圖。
這種孜孜不息,挺然為之,披荊斬棘,殺出一條生路來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後人欽敬的。
但是,封建社會已經到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沒落晚期,不論什麼樣的改革和改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腐朽的制度如下墜的物體,隻能加速度地滑落,而非人力所能逆轉,這也是舊中國徒勞的改良主義者,最後逃脫不了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過,就張居正的改革而言,其傑出的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但肯定的同時,他的驕奢淫逸,恣情聲色,刻薄寡恩,跋扈操切,也是後來人對其持保留看法的地方。
清《四庫總目》收其《張太嶽集》,提要評論他曰:“神宗之初,居正獨掌國柄,後人毀譽不一,迄無定評。
要其振作有為之功,與其威福自擅之罪,兩俱不能相掩。
” 對這樣一位複雜的曆史人物,這樣一位生前享盡榮華,死後慘遭清算的改革者,個人的是和非,還可以千古議論下去,張居正在曆史上給我們的啟示,便是這種對于改革的認知,這是他的永遠的價值所在。
從張居正的實踐中,我們知道,中國需要改革,如大旱之望雲霓,中國可以改革,如春風之德蕙草。
舊時的中國是這樣,新興的中國更是這樣。
改革,中國的希望,這就是結論。
明亡禍根,緣起多端,但總結起來,無非,一内亂,二外患。
這一切,都始自于朱翊鈞這個無賴。
曆史是無法假設的,若以上表所顯示的國家财政收入進展态勢,如果張居正的改革,不因其死而止,不因萬曆的感情用事而廢,不因繼其任者避事趨時而停頓;蕭規曹從,堅持改革,明王朝的氣數,不至于那麼快就完蛋的。
因為中國為農業大國,農業為國之命脈,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農業的生産周期短,以年計,隻要有休養生息、恤民安農的政策,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年景,用不了數年工夫,國家就會富足起來。
更可貴的,是中國人所具有的耐受精神,乃漢民族綿亘五千年的最大支撐力,哪怕命懸一絲,稍有纾解,立能生聚出複興的活力。
也隻不過經張居正十年努力,太倉存帑積至四百萬兩,國庫之充盈,國力之雄厚,為明曆朝之最。
《明史》說:“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
”這當然是張居正的改革奇迹,也是中國人一旦有了正确指引,民族精神就必能煥發的結果。
據陳登原《國史舊聞》,載林潞(此人約與方苞同時)的《江陵救時之相論》,竭力贊許這位改革家:“江陵官翰苑日,即已志在公輔,戶口阨塞,山川形勢,人民強弱,一一條列,一旦柄國,輔十齡天子,措意邊防,綢缪牖戶。
故能奠安中夏,垂及十年,至江陵殁,蓋猶享其餘威,以固吾圉者,又十年也。
” 從太倉銀庫歲入銀兩統計,也确實證實,即使在其死後,張居正的改革,還讓朱翊鈞當了多年太平天子: (據樊樹志《萬曆傳》) 朱翊鈞統治的四十八年間,張居正輔佐的前十年,有聲有色。
此後的三十八年,這位皇帝漸漸與其祖父嘉靖一樣頹唐庸惰,無所作為,“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以至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
每況愈下,直到不可救藥。
(據《明史》) 神宗以後,敗亡加劇,光宗在位一年,色痨而亡,熹宗在位七年,政由魏、客,思宗在位十七年,換五十相,明末的這些不成材的皇帝,不亡何待?所以,萬曆死後第二十五年,大明王朝也就國将不國了。
他的孫子朱由檢,被逼到景山上,那棵在“文革”期間鋸斷的歪脖樹,見證了朱明王朝的終結。
所以,《明史》對這位昏君,有一句精彩的結論:“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欤!”其實,明代的亡國之兆,張居正一死,就出現了。
張居正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政治強人,因為事實上隻有他孤家寡人一個,以君臨天下的态勢,沒有同志,沒有智囊,沒有襄助,沒有可依賴的班子,沒有可使用的人馬,甚至沒有一個得心應手的秘書,隻用了短短十年工夫,把整個中國搗騰一個夠,實現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圖。
這種孜孜不息,挺然為之,披荊斬棘,殺出一條生路來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後人欽敬的。
但是,封建社會已經到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沒落晚期,不論什麼樣的改革和改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腐朽的制度如下墜的物體,隻能加速度地滑落,而非人力所能逆轉,這也是舊中國徒勞的改良主義者,最後逃脫不了失敗的根本原因。
不過,就張居正的改革而言,其傑出的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但肯定的同時,他的驕奢淫逸,恣情聲色,刻薄寡恩,跋扈操切,也是後來人對其持保留看法的地方。
清《四庫總目》收其《張太嶽集》,提要評論他曰:“神宗之初,居正獨掌國柄,後人毀譽不一,迄無定評。
要其振作有為之功,與其威福自擅之罪,兩俱不能相掩。
” 對這樣一位複雜的曆史人物,這樣一位生前享盡榮華,死後慘遭清算的改革者,個人的是和非,還可以千古議論下去,張居正在曆史上給我們的啟示,便是這種對于改革的認知,這是他的永遠的價值所在。
從張居正的實踐中,我們知道,中國需要改革,如大旱之望雲霓,中國可以改革,如春風之德蕙草。
舊時的中國是這樣,新興的中國更是這樣。
改革,中國的希望,這就是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