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義和拳百年祭
關燈
小
中
大
六十年代,約在樣闆戲紅火前,有過《紅燈照》這樣一出舞劇,不知為什麼未能流傳下來?可是舞台上手持紅燈的義和團女戰士,那亮麗英武形象,至今記憶猶新。
顯然,編導的創意,是從毛主席詩“不愛紅裝愛武裝”而來,着重表現紅燈照的“飒爽英姿”。
最攝人心魄的,莫過于她們纏在頭上的紅色绡巾,飄舞起來,頗似一團烈火,更增添了幾分妩媚,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腰圍紅帶,頭裹紅帕,是義和團的革命性标志裝束。
據《庚子拳變記日要錄》載,1900年6月13日,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的傍晚,“外匪蜂屯阜城門外,門官不敢放入,而内匪喧嘩迎接,老團載瀾饬令開城,當夜即焚燒西城教堂數處”。
這一天,是義和團達到鼎盛的日子,也是迅速走向敗亡的日子。
如果這些農民知道最終以頭顱和鮮血,不過是維持西太後的統治而已,也許就不那麼急切地要求進城了,而若不進城,不那麼快變質,說不定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那位管城的軍官所以未敢開城,拿今天的話說,因為很多人并沒有按義和團的規定,統一着裝,這說明革命形勢發展得太快,一部分團勇甚至來不及配備紅帕紅帶,或更多的也許本非義和團,隻不過随着進城來看熱鬧的郊縣鄉民,哪裡想到找一塊紅布裹在頭上。
載瀾是滿清宗室中支持義和團的鐵杆分子,最後被充軍到新疆終身監禁。
當時他之所以敢讓門官掏鑰匙開門,因為慈禧太後終于下了決心,要依靠義和團了。
從這一天起,京城内外,成了紅色頭帕飄揚的世界。
大凡革命潮流狂飙突起的時候,總是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局面,既有自覺的、真正的、誠心誠意的革命者,也有被裹脅的、随大流的、起哄架秧子的,乘機撈一把的革命者,更有實質上的僞革命和反革命的革命者,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所以,用一種标志性的裝束,以區别于老百姓和敵對陣營,便十分必要。
漢末的張角起義,所以被官方稱之為“黃巾賊”,就因為他們頭披黃布;清末的太平天國,所以被老百姓稱之為“長毛”,就因為他們都留長發。
外國也如此,當然這是比較反面的例子。
美國三K黨進行殘害黑人的罪惡活動時,也穿起那白色的蒙頭白袍;希特勒在慕尼黑小酒吧喝得醉醺醺地要成立納粹黨時,黨員一律穿咖啡式外套,于是也被稱作“褐衫黨”。
這倒是推銷積壓商品的好機會,一百年前,義和團的“或腰紅帶,或蒙紅巾”,肯定會将前門外八大祥店裡的紅布紅綢,搶售一罄。
二十年前,“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波瀾壯闊,紅衛兵,兵必一箍;造反派,派必一旗,商店裡的紅布也曾供不應求過的,自然也是這種風氣流傳或影響所及了。
中國人之大呼窿,一窩蜂,也真是厲害,有一陣子,泡紅茶菌,商店裡買不到大口瓶罐;有一陣子,注公雞血,菜市場裡連雞毛都不見;全國每天有七千萬人練氣功,這都應該申請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
那時,我在一座邊遠的小縣城勞動改造,不但紅布脫銷,因為寫大字報,最後連墨汁、毛筆、紙張也緊俏得不得了,不得不開上大卡車,到省城去采購。
凡狂飙突起之日,也必是浪漫主義風行之時,學生可以不上學,工人可以不上班,大串聯可以免費坐火車,隻那麼一逛,到哪兒都可以像和尚挂單一樣,吃飯免費,住房免費,這等便宜事,天底下到哪裡去找?這種革命的浪漫,在李自成進北京城後,也曾出現過的,他答應他的戰士進城以後,天天過年,頓頓餃子,于是,整個北京城在剁餡,在擀皮,真正體現“迎闖王,不納糧”的節日般的快樂。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大地上也達到了“人民大衆開心之日”的境界,那時的無産階級革命派,一有精神,二有時間,三有公家大把大把的鈔票。
一夜之間,紅海洋、語錄歌、樣闆戲、紅寶書排山倒海,鋪天蓋地而來,也就不奇怪了。
無妨這樣推想,二十世紀初北京城裡的革命氣氛,諒不會比《人民
顯然,編導的創意,是從毛主席詩“不愛紅裝愛武裝”而來,着重表現紅燈照的“飒爽英姿”。
最攝人心魄的,莫過于她們纏在頭上的紅色绡巾,飄舞起來,頗似一團烈火,更增添了幾分妩媚,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腰圍紅帶,頭裹紅帕,是義和團的革命性标志裝束。
據《庚子拳變記日要錄》載,1900年6月13日,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的傍晚,“外匪蜂屯阜城門外,門官不敢放入,而内匪喧嘩迎接,老團載瀾饬令開城,當夜即焚燒西城教堂數處”。
這一天,是義和團達到鼎盛的日子,也是迅速走向敗亡的日子。
如果這些農民知道最終以頭顱和鮮血,不過是維持西太後的統治而已,也許就不那麼急切地要求進城了,而若不進城,不那麼快變質,說不定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那位管城的軍官所以未敢開城,拿今天的話說,因為很多人并沒有按義和團的規定,統一着裝,這說明革命形勢發展得太快,一部分團勇甚至來不及配備紅帕紅帶,或更多的也許本非義和團,隻不過随着進城來看熱鬧的郊縣鄉民,哪裡想到找一塊紅布裹在頭上。
載瀾是滿清宗室中支持義和團的鐵杆分子,最後被充軍到新疆終身監禁。
當時他之所以敢讓門官掏鑰匙開門,因為慈禧太後終于下了決心,要依靠義和團了。
從這一天起,京城内外,成了紅色頭帕飄揚的世界。
大凡革命潮流狂飙突起的時候,總是一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局面,既有自覺的、真正的、誠心誠意的革命者,也有被裹脅的、随大流的、起哄架秧子的,乘機撈一把的革命者,更有實質上的僞革命和反革命的革命者,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所以,用一種标志性的裝束,以區别于老百姓和敵對陣營,便十分必要。
漢末的張角起義,所以被官方稱之為“黃巾賊”,就因為他們頭披黃布;清末的太平天國,所以被老百姓稱之為“長毛”,就因為他們都留長發。
外國也如此,當然這是比較反面的例子。
美國三K黨進行殘害黑人的罪惡活動時,也穿起那白色的蒙頭白袍;希特勒在慕尼黑小酒吧喝得醉醺醺地要成立納粹黨時,黨員一律穿咖啡式外套,于是也被稱作“褐衫黨”。
這倒是推銷積壓商品的好機會,一百年前,義和團的“或腰紅帶,或蒙紅巾”,肯定會将前門外八大祥店裡的紅布紅綢,搶售一罄。
二十年前,“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波瀾壯闊,紅衛兵,兵必一箍;造反派,派必一旗,商店裡的紅布也曾供不應求過的,自然也是這種風氣流傳或影響所及了。
中國人之大呼窿,一窩蜂,也真是厲害,有一陣子,泡紅茶菌,商店裡買不到大口瓶罐;有一陣子,注公雞血,菜市場裡連雞毛都不見;全國每天有七千萬人練氣功,這都應該申請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
那時,我在一座邊遠的小縣城勞動改造,不但紅布脫銷,因為寫大字報,最後連墨汁、毛筆、紙張也緊俏得不得了,不得不開上大卡車,到省城去采購。
凡狂飙突起之日,也必是浪漫主義風行之時,學生可以不上學,工人可以不上班,大串聯可以免費坐火車,隻那麼一逛,到哪兒都可以像和尚挂單一樣,吃飯免費,住房免費,這等便宜事,天底下到哪裡去找?這種革命的浪漫,在李自成進北京城後,也曾出現過的,他答應他的戰士進城以後,天天過年,頓頓餃子,于是,整個北京城在剁餡,在擀皮,真正體現“迎闖王,不納糧”的節日般的快樂。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大地上也達到了“人民大衆開心之日”的境界,那時的無産階級革命派,一有精神,二有時間,三有公家大把大把的鈔票。
一夜之間,紅海洋、語錄歌、樣闆戲、紅寶書排山倒海,鋪天蓋地而來,也就不奇怪了。
無妨這樣推想,二十世紀初北京城裡的革命氣氛,諒不會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