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閑話建安七子
關燈
小
中
大
“桢辭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為諸公子所親愛。
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衆人鹹伏,而桢獨平視。
太祖聞之,乃收桢,減死輸作。
”就因為看了一眼皇太子妃的“通脫”和不在乎,對不起,關進勞改營去采石了。
過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觀作者,見幀匡坐正色磨石。
武帝問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對曰:‘石出荊山懸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禀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纡繞而不得申。
’帝顧左右大笑,即日赦之。
”(《世說新語》劉孝标注引《文士傳》) 看來,這篇即席吟誦的“琢石賦”,把文學家的曹操打動了,當場把他釋放。
看來,這該是最早的大牆文學了。
張賢亮和從維熙兩位先生,常為自己是否大牆文學之父之叔争論不休,其實,大牆文學之祖,這位劉桢先生倒是當仁不讓的。
被政治家這樣耍了一下以後,從此,這位文學家還敢堅持建安文人所倡導的“通脫”嗎?所以,文學家想搞些什麼名堂,都以适可而止為佳,太自以為是了,罔顧一切,便有物極必反的報應。
假如這反饋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大多數凡人,是不大容易潇灑得起來的。
于是,不但不“通脫”,甚至拘謹過分了。
曹丕在劉桢死後,與吳質的一封信裡評說到他:“公斡有逸氣,但未遒(強勁)耳!”看來,在采石場勞改了一陣,不但為人,連文章也收斂了不少,所以魏文帝才有“未遒”之歎吧? 因此,以後聽到有些不知世事深淺的年輕人,不問具體環境,具體條件,動不動指責一些作家,為什麼懦弱,為什麼不說真話,為什麼不頂着槍口上,為什麼不殺身成仁?看似義正詞嚴,擲地有聲,其實不過是站在幹岸上,說風涼話而已。
且不說鼓吹别人去當烈士,那居心之險惡,而自己碰上這樣狀況,是否也說到做到,是大可懷疑的。
因為這多年來,我很看到一些銀樣镴槍頭的同行,嘴上說得不知多麼激昂慷慨,事到臨頭,骨頭比醋焖魚還要酥軟,兩腳開溜得比兔子還快者,非止一位。
但願這些說大話的勇者,能夠真正的無畏無懼,文壇也許更有希望一點。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來祭刀的,應該算是祢衡,公元198年就讓黃祖殺了,208年孔融棄市,楊修是218年,被曹操以軍法處死的。
在這前一年,也就是217年,許都流行了一場瘟疫,徐斡、陳琳、應玚、劉桢都未能逃脫,相繼去世。
王粲随曹操征吳,也在這一年死在路上。
220年,曹操死,226年,曹丕死。
曹植是建安文人中活得最久的,但到232年,也被他的侄子魏明帝用毒酒害死,于是建安文學便畫了句号。
數千年過去,如今談起建安文人,這些名字還是常挂在嘴上的,“融四歲,能讓梨”,連小學生都知道的。
至于談到建安文學,在非專業研究者的心目中,隻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丕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詩》(雖然不能證明是他的作品),還能在普通人的記憶之中,占一席之地。
而像出類拔萃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華出衆的祢衡,他們的作品,當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現代人知悉。
至于徐、陳、應、劉,他們寫的東西,大半失傳,如今,隻不過是文學史中的一個符号而已。
所以,懂得這一點,也許最後連符号還混不上,多些自知之明,該多好啊!文學界裡那些年紀大一點的,必欲當祖師爺,要衆人膜拜;名聲響一點的,定要領袖群倫,一言九鼎才過瘾;位置高一點的,就成了容不下别人的把頭,稱霸排他;資格老一點的,便來不及地給自己建紀念館,開研究會,樹碑立傳,立地成佛。
這形形色色的表演,很大程度在于看不大透,才折騰個沒完沒了。
但繼而一想,衮衮諸公的心有旁骛,不在文學上争一短長,而忙于文學外的建樹,很大程度由于創作力的衰退,已如閹雞,無振翅一鳴之雄風,才在這些地方尋找自我。
如果不讓他幹這個,又能做些什麼呢?世界本是舞台,沒這些膀大腰粗的、迎風掉淚的、顧影自憐的、嘩衆取寵的老少作家粉墨登場的話,也就不熱鬧了。
于是,作為一名觀衆,不妨莞爾一笑,且看諸公如何把戲演下去就是了。
其後太子嘗請諸文學,酒酣坐歡,命夫人甄氏出拜。
坐中衆人鹹伏,而桢獨平視。
太祖聞之,乃收桢,減死輸作。
”就因為看了一眼皇太子妃的“通脫”和不在乎,對不起,關進勞改營去采石了。
過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觀作者,見幀匡坐正色磨石。
武帝問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對曰:‘石出荊山懸岩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禀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纡繞而不得申。
’帝顧左右大笑,即日赦之。
”(《世說新語》劉孝标注引《文士傳》) 看來,這篇即席吟誦的“琢石賦”,把文學家的曹操打動了,當場把他釋放。
看來,這該是最早的大牆文學了。
張賢亮和從維熙兩位先生,常為自己是否大牆文學之父之叔争論不休,其實,大牆文學之祖,這位劉桢先生倒是當仁不讓的。
被政治家這樣耍了一下以後,從此,這位文學家還敢堅持建安文人所倡導的“通脫”嗎?所以,文學家想搞些什麼名堂,都以适可而止為佳,太自以為是了,罔顧一切,便有物極必反的報應。
假如這反饋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大多數凡人,是不大容易潇灑得起來的。
于是,不但不“通脫”,甚至拘謹過分了。
曹丕在劉桢死後,與吳質的一封信裡評說到他:“公斡有逸氣,但未遒(強勁)耳!”看來,在采石場勞改了一陣,不但為人,連文章也收斂了不少,所以魏文帝才有“未遒”之歎吧? 因此,以後聽到有些不知世事深淺的年輕人,不問具體環境,具體條件,動不動指責一些作家,為什麼懦弱,為什麼不說真話,為什麼不頂着槍口上,為什麼不殺身成仁?看似義正詞嚴,擲地有聲,其實不過是站在幹岸上,說風涼話而已。
且不說鼓吹别人去當烈士,那居心之險惡,而自己碰上這樣狀況,是否也說到做到,是大可懷疑的。
因為這多年來,我很看到一些銀樣镴槍頭的同行,嘴上說得不知多麼激昂慷慨,事到臨頭,骨頭比醋焖魚還要酥軟,兩腳開溜得比兔子還快者,非止一位。
但願這些說大話的勇者,能夠真正的無畏無懼,文壇也許更有希望一點。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來祭刀的,應該算是祢衡,公元198年就讓黃祖殺了,208年孔融棄市,楊修是218年,被曹操以軍法處死的。
在這前一年,也就是217年,許都流行了一場瘟疫,徐斡、陳琳、應玚、劉桢都未能逃脫,相繼去世。
王粲随曹操征吳,也在這一年死在路上。
220年,曹操死,226年,曹丕死。
曹植是建安文人中活得最久的,但到232年,也被他的侄子魏明帝用毒酒害死,于是建安文學便畫了句号。
數千年過去,如今談起建安文人,這些名字還是常挂在嘴上的,“融四歲,能讓梨”,連小學生都知道的。
至于談到建安文學,在非專業研究者的心目中,隻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曹丕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詩》(雖然不能證明是他的作品),還能在普通人的記憶之中,占一席之地。
而像出類拔萃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華出衆的祢衡,他們的作品,當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現代人知悉。
至于徐、陳、應、劉,他們寫的東西,大半失傳,如今,隻不過是文學史中的一個符号而已。
所以,懂得這一點,也許最後連符号還混不上,多些自知之明,該多好啊!文學界裡那些年紀大一點的,必欲當祖師爺,要衆人膜拜;名聲響一點的,定要領袖群倫,一言九鼎才過瘾;位置高一點的,就成了容不下别人的把頭,稱霸排他;資格老一點的,便來不及地給自己建紀念館,開研究會,樹碑立傳,立地成佛。
這形形色色的表演,很大程度在于看不大透,才折騰個沒完沒了。
但繼而一想,衮衮諸公的心有旁骛,不在文學上争一短長,而忙于文學外的建樹,很大程度由于創作力的衰退,已如閹雞,無振翅一鳴之雄風,才在這些地方尋找自我。
如果不讓他幹這個,又能做些什麼呢?世界本是舞台,沒這些膀大腰粗的、迎風掉淚的、顧影自憐的、嘩衆取寵的老少作家粉墨登場的話,也就不熱鬧了。
于是,作為一名觀衆,不妨莞爾一笑,且看諸公如何把戲演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