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生命之虹
關燈
小
中
大
萬中的一員。
由于自小愛好體育運動,青年時代的我,連傷風打噴嚏的事兒也難得有過一次。
可由于工作的關系,三十歲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那時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腦寫作一說,十幾萬、幾十萬字下來,靠的全是一支鋼筆和低頭伏案一個姿勢。
1984年寫《八仙東遊記》時,我一屁股坐了一個月,還沒有覺出太大問題。
1986年寫《騷動之秋》時在桌前趴了整整四個月,情況就大為不妙了。
先是脖子僵、硬,關節發緊,沒多久便脈搏沉細、全身乏力,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那年我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的我,便不得不踏上了尋找健康之路。
那真是一段艱辛備嘗、讓人迷茫也讓人無奈的曆程。
做檢查,濟南和北京的大醫院反反複複做過多次,從血液、心髒到頸椎、腰椎……結論不是“正常”就是“沒有明顯病變”;訪醫問診,從鄉村的土針灸師、割嘴放血的老漢到省城、首都的專家教授,甚至于“宮廷禦醫”的嫡傳弟子,找了不下十幾位;熬藥吃藥,燒壞的藥焯子少說也有七八個,喝下的苦湯藥面裝得下半水缸;結果卻是脖子越來越僵越硬,脈搏越來越沉越細,甚至于除了左邊的半個腦袋,全身的關節都被繃得緊緊的,成了一個整日裡搖頭晃腦的“小賓努”。
身上難受,精力自然無法集中,創作也因此受到影響。
在心急如焚、百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先是按照朋友們的建議買了電腦,搞起電腦寫作,随之學起了氣功和刮痧,用上了韓國人發明的雙腳“矯正儀”;這樣,幾經折騰,病情才好歹得到了緩解和好轉。
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天,低血壓、便秘、皮膚瘙癢、前列腺增生等便一擁而上,輪番地搗起亂來。
跑醫院和求醫問藥又成了我的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更糟的是随着病情的不斷加重,我經常都要被鬧到寝食不甯、苦不堪言的地步。
眼看時光流逝、老之将至,每每想起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後可能出現的情形,我便不寒而栗。
這樣一直到了2008年秋天。
那時二姐兩口子從榮成老家來到濟南,一次閑聊說起身體上的苦痛時,兩人不約而同地向我推薦起駿豐頻譜水和周林頻譜治療儀來。
同胞一奶,我當然不懷疑二姐兩口子的真誠,但現在類似的推薦和介紹實在是太多了,處于某種潛在的或曰本能的心理,我在發過幾聲驚歎和答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試一試便丢開了。
沒想二姐走後的第四天,一台頻譜水保健儀和一台頻譜治療儀便送進我的家門了。
因為說的是免費試用,試用效果不佳盡可退回,我沒有猶豫就收下了。
第一天沒有覺出什麼來。
第二天發現水壺裡原本厚厚的一層水垢脫落了。
第三天發現原本鬧得挺兇的皮膚瘙癢和腳氣消失了。
第四天發現頸椎有了明顯改善。
第十天正趕上保健幹部查體,到醫院一量,二十幾年的低血壓竟然不見了,我的血壓又回到了年輕時的狀态。
這真是神了,神得令人難以置信。
我把情況告訴了我的一位同學和老師,沒幾天,奇迹也在她們和她們的家人身上發生了。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我的前列腺增生症直到兩個半月之後才覺出明顯好轉,而我的便秘和咽炎、鼻炎、眼睛幹澀症等至今仍然沒有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還應該說明一句的是,我的血壓恢複正常之後一度出現了反複,在經過三四個月的不間斷治療之後,終于重新呈現出年輕時的狀态,并且穩定了下來。
我不敢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跋涉我已經找到了健康,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已經找回了健康的信心,找到了通向健康的途徑和辦法。
健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祈願。
尋找健康是千千萬萬現代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但願千千萬萬與我一樣的尋找者美夢成真。
秋天的草地 藍天,青山,花傘,金黃的草地,草地上兩個傻笑的青年…… 那是多久的黃昏了?八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 好象是新婚不久,一個美麗的向晚時分,我和妻子連同她的姐妹們一起走向千佛山下的那片草地。
暖風柔柔地獻着妩媚,秋蟬吱吱地伴着歌唱,有誰喊了一聲:“玉民和宇紅來一張!”一聲“咔嚓”,便從此留下了永恒。
這也許算不上最好的照片,卻自然、舒展,深得我的青睐。
妻子健在時我就送到照相館擴了一張,擺進卧室;妻子去到天國後我又擴了一張,比原先整整大出了一倍的一張,挂到了我的書房。
每當閑遐,每當情有所思,每當與天真的小女兒憶起往事,每當……我總要細細地打量一番:那笑容,那甜蜜,那青春,那惬意,那坦然,那舒展……總是與無盡的思念和心緒攪在一起,讓人分不清是喜是悲,是笑是淚。
我懷疑那一刻留下的是我人生最可珍貴的“舍利子”。
我懷疑那一刻在我的人生中再也無法“克隆”。
我懷疑那會成為留給我們天真聰明的小女兒的無可替代的“财富”。
人生燦爛無比、光芒四射卻又如流星逝雨、轉瞬即去,眨眨眼便成了隔世永遠。
妻子離去已近四年,可千佛山下的那片草地還在。
草地上依然鋪金疊翠、花紅蝶舞。
去向天國的路遠嗎?秋天到了,讓我們再來一次好嗎? 來自聯合國的祝福 也許是還不夠老的緣故,對于收藏一類的事我一向沒有多少興趣,就連孩子們癡迷的集郵也其情淡淡,由此不少好的郵票、明信片就成了别人的獵物。
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保密箱裡就一直鎖着三張明信片——三張來自聯合國的明信片。
這倒不是我與聯合國的哪個機構或者官員有什麼來往,那三張明信片上留下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自己龍飛鳳舞的筆迹。
一張上:“劉泓泓,我的親愛的小女兒,爸爸現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我希望你快快長大,成為和平的使者!” 一張上:“泓泓,我的女兒,我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向你祝福!” 另一張上:“宇紅:我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向你祝福!” 三張明信片貼的都是聯合國的郵票,每張40美分,分為兩枚,一枚36美分,一枚4美分。
三張4美分的圖案是聯合國大廈的俯瞰模型和聯合國的旗、徽,三張36美分的圖案卻各不相同,有聯合國大廈的遠景,也有大廈會議廳裡正在開會的照片。
更有趣的是,三張同時同地寄出的明信片上,一張蓋着兩個不同圖案的聯合國郵戳,正反兩個濟南投遞局的郵戳,而另兩張的郵票上幹幹淨淨,壓根兒沒有聯合國郵局留下的任何痕迹,就連濟南投遞局蓋上的郵戳也各有一枚,且一反一正。
也讓人好生奇怪:這是郵局工作人員意外的疏忽還是得意之作?如果是疏忽,那該是從聯合國到濟南不知多少郵局工作人員共同的疏忽才對;而如果是得意之作,也該是從聯合國到濟南不知多少郵局工作人員共同的得意之作。
否則雲天萬裡、關山重洋,三張如此不同的明信片,怎麼會如願以償地飛到女兒和妻子手裡呢?好在無論是從聯合國到濟南多少郵局工作人員的共同疏忽還是得意之作,對于我都無疑是一個福音:不管從收藏或者祝福的角度上說,這樣三張明信片都應該是别有一番意義的吧? 還是說一說明信片的來曆吧。
那是1994年7月10日,我随中國作家訪問團開始了在紐約的參觀訪問,過東河,從唐人街上路,華爾街、自由女神、百老彙……一路前行,導遊小姐把我們帶到了舉世聞名的聯合國大廈前。
聯合國大廈地處紐約曼哈頓第一街和東河之間,是一塊屬于世界上所有國家又不屬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際領土”,門前一排樹林般的旗杆上,長年飄揚着上百面五顔六色的會員國國旗。
據說那塊地方是聯合國成立時洛克菲勒公司無償捐贈的,洛克菲勒中心由此赢得了與聯合國總部一樣懸挂各成員國國旗的榮耀。
因為是禮拜天,聯合國大廈内的各項活動全部停止,原本有意的參觀訪問隻得放棄,車到門前,導遊小姐提醒的唯一的一件事是:這裡有個特設的聯合國郵局,大家可以去給親友們發幾封信或者明信片。
于是下車後,大家在那座象征和平的、被彎曲了槍管的機槍雕塑下照過幾張相,便向郵局那邊奔去。
聯合國郵局成立于1951年,目前除了聯合國總部,隻有日内瓦萬國宮和維也納國際中心設有分支機構。
聯合國郵局的郵票,是聘請各國著名的美術家特别設計的,僅限于聯合國内部購買和使用。
從心情上說,聯合國總部是地球大家庭矚目的中心,從這裡向親朋好友遙緻一聲問候,确是機會難得、情誼非常。
而如果從集郵上說意義就更大了。
一枚40美分的聯合國郵票,再蓋上一枚聯合國總部郵局的郵戳,身價不成百上千倍地向上翻才是怪事。
這或許正是前來聯合國總部的人激情踴躍、樂此不彼,甚至于連我這種對集郵一向缺少熱情的人,也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原因吧。
郵局設在地下大廳,幾排幾案,幾個郵筒,幾個工作人員,看上去跟街頭的郵局營業所沒有什麼不同。
郵局裡人來熙往,卻并不怎麼擁擠,排上隊不過三五分鐘的樣子,信封和郵票就買好了。
同去的作家朋友似乎比我興趣更濃,報告文學作家李玲修一下子買了十幾張。
以寫“大牆文學”和“京味小說”而知名的老作家從維熙、趙大年,每人買了八九張。
彜族詩人吉地馬加和中國作協外聯部的鈕保國,每人買了一疊子。
連一向對這類事缺少熱情的我們的團長、著名老作家浩然也不甘落後,伏在案前一筆一劃地向遠在祖國的親人們書寫着發自内心的祝願。
我買了四張,第一張寫給了女兒,第二張又寫給了女兒——女兒不過三歲,還在呀呀學語的年齡,但在我的心目中卻分明是一輪照耀生活和未來的太陽——那祝福不僅僅是寫給今天的,更是寫給未來的呢! 第三張寫給了妻子,第四張還要寫給女兒,翻譯汪小姐忽然來到面前。
她大學畢業沒多久,據說正處在要與男朋友明确關系的緊要時刻。
我當即把那張空白的明信片遞到她手裡,說:“寄,多給你男朋友寄幾張去!” 四張明信片寄出了三張,三張來自于聯合國的原本珍貴的明信片,又陰差陽錯地出現了三種不同面目,這自然更增加了我珍藏的心思。
妻子已去天國,女兒還小,我要把這珍貴的禮物一直珍藏下去,直到女兒長大為止。
我相信,發自聯合國總部的祝福,是一定會給女兒帶去好運的! 女兒的第十八本相冊 七月最熱的那一天是女兒的十八歲生日。
生日慶過,照例,她的第十八本相冊便完成了。
這已經成了“規矩”,每年、每次,作為最後一項慶祝和最早一項祝福的總是相冊。
那妙處是不言而喻的,相冊一翻,說不盡的天真、欣悅、美好、成長,使會奔撞跌撲蜂擁而來。
那是女兒的一部小小的曆史,也是我的一筆小小的财富。
每年一本确是我的發明。
與當今幸福得流了油兒的孩子們一樣,女兒從誕生的那天起,便與相片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天一張明天一卷,這兒一堆那兒一冊。
第一年不過二三百張的樣子,還覺不出什麼來;第二年加了倍,找時便有些麻煩雜亂了;及至第三年、第四年簡直就多得不得了,每每找起來要費不少功夫了。
于是,五本一冊的相盒我一次買回幾個,按照每年一本的原則,進行了好一番選精拔粹、淘多汰劣的工作。
那工作遠沒有想象得那樣容易,好照片、難以割舍的照片太多,最後隻好在每張正式入選的照片背面,額外地再儲存上幾張。
這樣一來,原本輕輕薄薄的一本相冊,便顯出沉甸甸的份量來了。
這說的是八歲以前。
八歲以後,因為女兒與同齡的孩子們一樣,對照相産生了抵觸和逃避,照片也就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随着數碼相機和電腦的結合,照片大多并不需要洗出來和放進相冊。
可即使這樣,每年一本的規矩也還是被保留下來——自然,那已經是在電腦的相冊中了。
相冊帶給女兒的歡樂是難以言盡的。
八歲以前,每過一段時間女兒總要翻出相冊,或者津津有味或者胡亂八糟地品上一通、翻上一通。
那一品、一翻,好多已經模糊甚至于壓根兒沒有記憶的情景便在腦子裡找到了位置;好多已經荒疏或者忘卻、消解了的情景便得到了複原和深化。
看,這一副!這個光着大屁股、隻顧啃西瓜的小臭孩是誰呀?呀,這一張!海灘上打滾的這是誰呀,怎麼成個小沙孩啦?哎,這是哪兒,怎麼跟大海獅親起嘴兒來啦?怪了,這個小小的孩兒怎麼抱了這麼大的一個獎品哪?喲,這副畫是爸爸畫的吧,怎麼挂到人家展覽館的牆上去了?哦,這個彈鋼琴的不是咱們孩子,是大風車上的龍龍吧?……問、答、笑、嚷、吵、鬧、哭、唱,摟脖子、跳高兒、打滾兒、翻跟鬥……一個下午、一個晚上、一個禮拜天,經常便不知不覺溜走了,就連吃飯,每每也得動員上一通、強制上一番的。
八歲以後,女兒這方面的興趣逐漸減少,但每當打開相冊,也還是會興奮上一陣子、議論上一陣子的。
那天,大概是七歲生日過後的第一個雙休日,女兒翻過自己的相冊之後,忽然搬過小凳,踏着,從櫥子裡搬出我的相冊。
我的相冊與女兒的大同小異,隻是封面不是兩個玩耍的孩子,裡邊也不是嚴格按照每年一本的“規矩”編排的。
“爸爸,你小時候的照片呢,怎麼找不着呀?”翻着找着,女兒奇怪地揚起了眼角。
相冊中我的第一張照片是中學時代留下的,幾個土裡土氣的中學生,端端正正地捧着“紅寶書”,站在一副巨大的宣傳畫前;那時的我,已經是十七歲的大小夥子了。
“我?小時候的照片?……” 不知哪兒來了氣,我把話問得又重又梗。
作為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農村孩子,我的童年是吃着摻了糠菜的飯,穿着加了補丁的衣度過的。
即使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電影也至多每年看上三四場。
照相機、照相館則是上了中學、進了縣城以後才且驚且奇地見識了的。
中學時每人每天的夥食費是三毛錢,這張十七歲時的、最早的照片,如果不是畢業前夕,大家豁出去要留個紀念,也是沒人照得起的。
我告訴女兒.女兒似懂非懂地抛過幾個白眼,又問: “那我爺爺奶奶呢?怎麼也沒有照片啊?我還不知道他們什麼樣兒呢!” 孩子,真是個孩子!爸爸尚且如此,爺爺奶奶…… 的确,女兒的爺爺奶奶也就是我的父親母親,是一輩子都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來的。
父親是沒有,絕對的、從小到老一張照片也沒有照過——更談不上留下了。
母親卻是照過一張的。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村裡一位老先生病重,他的一位在北京一家報社工作的兒子回村看望時留下的。
老先生早年教書,因為蔣家王朝敗逃時莫名其妙地“賞”了他一個國民黨員的“銜兒”,使他和他的兒女們遭受了不少苦難。
兒子還村,出于給鄉親們做點好事、留個好印象,也給父親留下一個好環境的意思,用随身攜帶的相機,給村裡幾乎每一位成年人都拍了一張,回去後,還果真把相片寄到了鄉親們手裡。
母親就是那次照了一張相片,有生最早也是最後的一張相片:二寸,黑白,身後是一堵豬圈的矮牆,臉上帶着幾分因驚詫和意外而流露的窘怯。
母親的那張照片被插進家庭相框(那是已經成了國家幹部的姐姐們留下的)的一角,好多年一直都插在那兒。
然而母親去世之後,在我當兵即将離開家鄉的時候,那張相片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母親一生唯一的一張相片,因此也沒有能夠保留下來。
我告訴女兒,女兒似懂非懂地瞪着眼睛,象是問我又象是自言自語地說:“就一張啊?也太少了點兒吧?” 的确,一年一本和一生一張、一生沒有一張是無法相比的,一歲二三百張和十七歲第一張也是沒法相比的。
可那就是事實,就是曆史——誰也否認不了、改變不了的曆史。
我說:那全是因為窮的緣故。
如果是今天,即使農村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照好多相片的。
女兒胖胖的臉上漾起了一重惋惜和無奈。
她似乎什麼都明白了,一轉身卻又半是疑惑半是不滿地問道:“那,你們那時候為什麼那麼窮啊?” 問得好!問得好!一個七歲的孩子竟然問出這樣大的問題!可面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我該怎樣回答呢? 我笑了,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秘密,爸爸現在不說,等你長大了,有了第十八本或者第十九本相冊時你就明白了,那時候再由你來告訴爸爸好不好?” 女兒并不滿意,可聽說“有趣”而且“秘密”,不覺又露出了笑臉,說:“那,好吧。
” 如今女兒的第十八本相冊已經擺到面前了,她會做出怎樣的回答來呢? 愛你生命的每一天 ——女兒成長記事 1 “哇——”的一聲啼号,女兒來到人間。
女兒之來到人間,正可謂應了兩句話,一句是“千呼萬喚、跚跚來遲”,一句是“暈天幻地、突如其來”。
所謂“千呼萬喚、姗姗來遲”,說的是爸爸媽媽本來結婚就晚,婚後又流了兩次産,媽媽因此落下病來;為了治病跑了不少醫院,媽媽甚至于昏厥過兩次,可總不見好轉,兩人急着要小寶寶的心願也就一直沒能實現;直到爸爸三十九歲上結識了氣功師韓文水,媽媽的病才好了,也才懷上了小寶寶。
初時,有人認定媽媽懷的是一龍一鳳,那讓爸爸高興得神魂颠倒、四處張揚。
由于身體方面的原因,離預産期還有一個月時媽媽便住進婦幼保健院,爸爸和姥姥、大姨等人便輪流擔起了送飯的重任。
那是七月,遍地流火,每天往返于家和醫院之間,自然有說不出的辛苦,可因為心裡有了盼頭,爸爸和姥姥、大姨等人誰也沒有一句怨言。
特别是爸爸,每天沉浸在一龍一鳳的喜悅之中,經常都是哼着小曲去唱着歌謠回的。
所謂“暈天幻地、突如其來”,說的是早晨起來,不知是由于晚上睡得不好還是天氣特别溽熱——那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署呢,爸爸自覺眼前暈暈乎乎,跟進了幻覺世界似的。
上午去市場買菜,竟然把準備向外郵寄的幾本書給扔到菜攤上。
因為當天是韓老師的五十大壽,爸爸和一位戰友去給韓老師送禮物時,還特地讓他發了一陣子功,在腦袋上、身上拍打了好一會兒。
然而奇怪的是暈暈乎乎總也不見好轉,看什麼東西做什麼事都跟做夢和過電影似的。
下午六點左右,爸爸暈暈乎乎中把晚飯送到病房時,忽然發現媽媽的床上空了;一問才知道,媽媽早晨就生了,生的是一個女兒。
爸爸一下子給愣了:離預産期還有二十天不說,好好的一龍一鳳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女兒?可當爸爸找到媽媽面前,聽媽媽說了情況,又透過門上的玻璃朝隔離箱裡的女兒看過幾眼,隻得接受了眼前的事實。
也就在此時,鬧騰了爸爸将近一天的暈暈乎乎竟然消失了。
晚上爸爸與韓老師通電話時說起這個情景,韓老師哈哈大笑說:“看來這個小崽子不簡單,以後得仔細了。
” 這是女兒來到人世的情形,沒有一點誇張和渲染的成份。
據韓老師說,大署是天地四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女兒選擇這個時刻來到人間,并且鬧得爸爸一天不得安甯,但願那預示的會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醫院的《寶寶出生記錄》中記載的女兒的出生時間是七時二十五分(夏時),體重是二點九公斤,身長是五十一厘米,生肖是羊。
出生記錄上還有一句話是“新生兒生後哭聲好”。
出生記錄的下面印着一個鮮紅的小腳印,同時附着一袋胎毛。
帶着這些最為原始的記錄,女兒唱響了生命的第一支歌。
2 今天是女兒滿月的日子。
女兒出生的前十天是在醫院的無菌箱中渡過的。
由于媽媽身體不好,女兒出生時得了母腹中毒症和黃疸硬腫症。
那十天,爸爸媽媽隻能隔着玻璃門遠遠地看上幾眼,連孩子的模樣也别想看清楚。
開始一兩天爸爸還沒覺出什麼,到第三四天時聽說情況不妙甚至于能不能保住也很難說便急了,花四千多塊錢買了一輛木蘭輕騎,幾次冒着大雨,跑到醫生家裡和辦公室裡求告求助。
好在經過醫生們的努力,十天後,女兒竟然從無菌箱中出來,跟着爸爸媽媽回到了姥姥家。
爸爸媽媽很是慶幸了一番。
然而在姥姥家隻住了兩天,女兒又因感染肺炎再次住進醫院,并且一住就是十二天。
十二天後出院回到七裡山的家裡,又打了三天先鋒黴素,身體才恢複了正常。
如此整整一月過去,女兒的體重僅有三公斤,穿着衣服比出生時多出了零點一公斤。
這期間孩子遭了多少罪隻有天知道。
比方打吊針,因為孩子比較胖,血管比較難找,有時一次要紮好幾針,手上胳膊上不行了就向額頭和頭皮上轉移;這樣二十幾天下來,孩子手上、胳膊上、額頭上都紮滿了針眼,讓爸爸媽媽心痛得不行。
産前聽不少人說,做月子是女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月子做好了,以前的好多病都會不治而愈,月子上如果落下病來,也會一輩子糾纏不清。
為了把月子做好、把病甩掉,媽媽爸爸費了不少心思,然而事與願違,媽媽在醫院陪了女兒一個月,身體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差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女兒經過一個月的折騰,總算恢複了正常。
望着女兒胖胖的小臉蛋和甜甜的笑容,爸爸媽媽每每便笑出了聲兒。
有人說人生的苦都是相等的,早吃了晚不吃。
女兒初生第一月可以說是多事之秋,但願一月過後,女兒的生命之樹能夠篷勃煥然、興旺挺拔。
此誠爸爸媽媽之願,全家人之願也。
3 女兒生下兩個多月一直沒有名字,原因一是起名難,重名的、類同的、缺少特色的太多太濫,總想突破總也找不到突破的方向和成果;二是按規矩,家裡有老人的名字應該由老人來起,女兒沒有爺爺奶奶,隻能聽姥姥姥爺的意見,而姥姥姥爺一直不肯開口。
可老拖下去總不是辦法,那天爸爸特意找到姥姥家裡,與姥姥姥爺反複推揣琢磨,好歹定下了“泓泓”兩字。
理由是韓老師說女兒命中缺水,“泓”字是帶着三點水的,而且有水深流廣的意思,期望能夠有所補益;另外從重名的概率上說,與那些比較熱門和流行的名字相比,也可能會少一些。
“行,就叫泓泓。
我看挺好。
”姥姥一錘定音。
小名有了,還得有個大名或者學名才行。
這一次爸爸當仁不讓,“泓東”二字應運而生。
泓東——讓東方之水浩蕩壯闊,其意可謂高且遠矣,隻是似乎少了點女孩子的陰柔和溫潤。
然而有什麼辦法呢?誰叫爸爸隻有這麼一點點學問呢? 4 今天是泓泓出生兩月又二十天的日子。
泓泓每次睡覺前,爸爸媽媽或者小梅姐姐總要抱着她搖一陣兒拍一陣兒;抱過幾次拍過幾次,爸爸便哼出了幾句歌謠: 小泓泓,好機靈, 高鼻梁,大眼睛, 小腿小胳膊亂撲騰; 上打天,下打地, 打了兔子打老鷹。
嗵嗵嗵,嗵嗵嗵, 打得老天不下雨, 打得東海出蛟龍, 都誇咱泓泓是小英雄! 這是爸爸為泓泓創作的第一首歌謠,爸爸媽媽每每抱着泓泓都要念念有詞;泓泓聽着,尤其是聽到“嗵嗵嗵,嗵嗵嗵”時,臉上每每就會露出笑容。
但這首歌謠太大、太硬,摻進的大人的東西太多,爸爸自己也不滿意,于是又編出了第二首: 小腳丫,小腳丫, 兩隻小腳叭叭叭, 叭叭叭,叭叭叭。
這一首因為簡單、節奏感強,而且詠唱時多是抓住泓泓的兩隻小腳丫,輕輕地拍着。
這一詠一拍中,泓泓的小嘴便咧開了,咯咯地笑起來了;笑得有如春花爛爛、秋水滃滃。
有時爸爸媽媽或者小梅姐姐唱完了、拍完了,她還要把兩個小腳丫蹬來蹬去,很是有點不過瘾的意思。
爸爸由此知道,歌謠尤其是兒歌,越簡單越好,節奏感越強越好,與動作的配合越緊密越好。
5 今天是泓泓的“百歲”。
早晨去醫院檢測的結果是體重五點二公斤,身長五十九厘米。
雖然比起正常值還略有差距,但畢竟是長了不少。
孩子過“百歲”,按規矩應該慶祝一下,中午把韓老師請了來。
韓老師圍着泓泓看了一通,又抱着泓泓轉了幾圈,擡起右手剛要發功,沒想先自發出一聲:“哎喲!” 爸爸問:“怎麼了?” 韓老師說胳膊被震了一下,差一點就要麻了。
“是嗎?”爸爸不敢相信。
“這還能假嗎?一個小崽子生命信息這麼強,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韓老師說不出得驚喜交并。
生命信息強預示着什麼,韓老師沒說爸爸也沒問。
但“強”總比“弱”好。
但願泓泓從“百歲”起跑,健健康康、順順利利,一直奔向生命的輝煌和成功。
“百歲”最後一個節目,是爸爸以“生命的旗幟”為名,把泓泓高高舉過頭頂,并且照了一張相。
由于泓泓太小,脖子和身子挺不起來,那相照得并不理想。
然而卻一點沒有影響爸爸媽媽的情緒,因為在爸爸媽媽心目中,女兒的确要算是生命的旗幟啊! 6 “達——達!” “母——母……” 每次聽到泓泓稚嫩童真的叫聲,爸爸媽媽便笑逐顔開,把女兒抱在懷裡打起旋轉或者舉過頭頂。
泓泓自小開化晚,同時出生的孩子,别人把“爸爸媽媽”叫得朗朗上口、甘甜似蜜時,她才剛剛張得開口;别人滿床亂爬、需要仔細看護時,她的兩條小腿還光是朝向半天空裡亂蹬,爬到床上挪不動窩兒;别人硬挺挺地站穩,并且能夠走出十幾步、二十幾步時,她讓人領着才剛剛挪得開步;别人從一數到十甚至于二十時,她還分不清一和二的區别……開始爸爸媽媽以為孩子智力開發上存在障礙,想方設法要幫孩子打開障礙,結果卻一無所獲;爸爸媽媽由此認定孩子天生“愚笨”,把積攢了一肚子的熱望和期待都化做了冰水。
好在沒過多久,爸爸就從老人們嘴裡和古書上得知,孩子聰明不聰明、智力上強還是弱,與開化的早晚并不成正比,而且一般說來,越是有大聰明、大智慧的孩子越是開化得晚。
曆史上許多有作為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自小都與“神童”無緣。
姜太公直到十歲才會說話。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直到中學時代還是相當差勁的學生。
明白了這些,爸爸媽媽心裡才得到了平衡。
聽着泓泓稚嫩天真的笑聲、叫聲,看着泓泓笨拙歪扭的身影、腳步,不時地便陶醉其中,忘掉了天地間一切的煩惱和憂傷。
孩子無邪的天真和稚拙,實在要勝過世間最甜最醇的佳釀啊! 7 今天是泓泓的一歲生日,早晨起來,爸爸便帶着泓泓上了宿舍外的六裡山,在樹叢裡玩了一會兒,并且照了幾張相。
周歲生日是一件大事,提前幾天,爸爸媽媽就給泓泓買了一套藍白相間的小衣服。
半中午時,姥姥姥爺和大姨等人也送來了禮物。
家中隻有這麼一個小寶貝,大家格外關心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過周歲很重要的一項内容是“抓周”。
早晨起來,裡屋的大床上鋪起一個大涼席,涼席上擺了一圈東西,有吃的,如水果、蛋糕、牛奶,有穿的,如小衣服、小襪子、小鞋子,有玩具,如小鈴铛、小兔子、小積木,有文具,如彩筆、珠算、圖書等等。
大家到齊之後,爸爸把泓泓抱到涼席上。
泓泓先是坐着東張西望,不一會兒便爬着要去抓。
因為按老輩的說法,“抓周”時孩子先抓什麼,就能夠證明她喜歡什麼,甚至于能夠成為孩子一輩子向哪兒發展和有沒有出息的一種佐證。
大人們期盼的當然是能夠喜愛學習,将來有出息,媽媽、姥姥等人都想着法兒要把泓泓的注意力向文具那邊引。
但泓泓好象對大人們的指引沒有興趣,爬了一會兒,抓起的竟然是一個小絨猴。
媽媽和姥姥等人心有不甘,還是引導着,泓泓卻還是不理不睬,抓起的竟然是一塊小餅幹。
按規矩,“抓周”隻能抓兩次,再抓就不作數了。
媽媽和姥姥頗覺失望,說:“看來長大了也就是個玩家和吃才呀。
”爸爸卻心中坦然:孩子這麼小,一切出自于天性才是最好,有誰真想通過“抓周”去證明孩子一生的方向或者有沒有出息,就難免成為笑談了。
8 泓泓今天一歲八個月了。
泓泓最大的優點是性情豁達,吃飯從不挑食,給什麼吃什麼,吃什麼都說好吃,那天爸爸給她一塊辣椒她也照吃不誤。
睡覺醒了,兩眼一睜就說就笑,從不哭鬧。
當然也有鬧的時候,那多是睡覺前,非要嚷着找媽媽,非讓媽媽摟着睡不可。
媽媽原本身體不好,每天還要上班,于是每逢這種時候,爸爸甯可讓她哭一陣子,甚至于揍她幾下屁股也不答應——當然,更多時候、更好的辦法還是轉移她的注意力,比如講故事、說笑話呀等等。
而多數時候,隻要故事一講、笑話一說,泓泓的那些要求呀、哭鬧呀也就煙消霧散了。
平時做事也總要講清道理,合理的就支持、鼓勵,不合理的就批評、制止。
這樣一段時間過後,泓泓不僅改掉了不少壞毛病,還經常回過頭來教育起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
如看到花草就會說:“花是給大家看的,不能摘。
”看到爸爸讀書眼睛靠得太近,就會糾正說:“離遠點,近了要生病的。
”再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還要說:“我勇敢,我不哭。
”如此等等。
9 泓泓在爸爸眼睛裡,壯壯的、胖胖的,跟個小大人似的。
那無形中便使爸爸形成了一種概念,覺得泓泓跟别的孩子不一樣,什麼都不在話下。
那天天下着雨,爸爸有點事兒出門,非要領着泓泓一起去不可。
小清姐姐說:“你沒看天下雨呀?” 爸爸說:“就是下雨,才讓她出去淋一淋呢。
” 下樓後,因為打着傘也沒覺出什麼來,路過一幢房頭過道時一陣大風撲來,爸爸才覺出不好,趕緊把泓泓抱進懷裡。
可即是這樣爸爸也還是堅持讓泓泓跟自己把事辦完才回到家裡。
哪知回家不一會兒泓泓便打起噴嚏,媽媽和小清姐姐埋怨爸爸不知輕重,大雨天裡把孩子向外領,爸爸先是不服,直到泓泓發起燒來才晃然明白過來:原來泓泓隻是個不足兩歲的小娃娃,與别的孩子并沒有什麼兩樣啊! 唉,親情親情!放大了的親情也會蒙騙人呢! 10 今天是泓泓兩歲生日。
因為家住區委宿舍,半邊山和一座小亭子也被圈進宿舍院裡來了,晚飯後,爸爸媽媽領着泓泓上了院中的那座小山。
天上黑乎乎的沒有一絲光亮。
媽媽問泓泓:“月亮怎麼不見了呢?” 泓泓說:“月亮回家找媽媽啦。
” 玩着,又說:“我要月亮。
” 媽媽問:“你要月亮幹什麼呢?” 泓泓說:“我要和月亮玩兒。
” 小清姐姐教說她:“我和月亮是好朋友。
” 泓泓說:“我和月亮是好朋友。
” 小清姐姐說:“我要把月亮當鏡子,照照我俊不俊。
” 泓泓說:“我要把月亮當鏡子,照照我俊不俊。
” 小清姐姐又說:“月亮是個大燒餅,我要嘗一口甜不甜。
” 泓泓說:“月亮是個大燒餅,我要嘗一口甜不甜。
” 11 今天是泓泓兩歲兩個月零九天。
晚飯後,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帶着泓泓到山上玩起來,泓泓與汪清姐姐跳着、叫着,夠月亮。
泓泓跳幾下、夠幾下,就把小手放進爸爸口袋裡說:“爸爸爸爸,給你一個月亮。
” 爸爸說:“太好啦,謝謝你!” 泓泓跳幾下、夠幾下,又把小手放進媽媽口袋裡說:“媽媽媽媽,給你一個月亮。
” 一會兒,月亮躲到雲彩裡了。
媽媽問:“月亮怎麼不見了呢?” 泓泓說:“回家找他媽媽去了呗。
” 一會兒雲彩退去,月亮又露出光光的臉蛋。
媽媽問:“月亮怎麼又出來了呢?” 泓泓說:“吃飽了出來玩了呗。
” 媽媽問:“那星星怎麼不出來玩呢?” 泓泓說:“星星讓我給裝口袋裡啦。
” 媽媽問:“你把星星裝口袋裡幹什麼呢?” 泓泓想了想,忽然大聲道:“炒炒吃!” 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差一點笑岔了氣。
12 爸爸參加省黨代會去了,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爸爸接受采訪的鏡頭。
泓泓問:“爸爸幹什麼去啦?” 媽媽說:“爸爸開會去了。
” 電視裡雪花飛舞,爸爸光着腦袋,鼻子凍得紅紅的。
泓泓說:“爸爸怎麼沒戴帽子呀?” 媽媽問:“那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給他送帽子去吧!” 一會兒,電視裡的爸爸消失了。
泓泓問:“爸爸怎麼沒有了呢?” 媽媽說:“你還沒給爸爸送帽子,爸爸不能總凍着呀。
” 泓泓“哦”一聲說:“那咱還是趕快去給爸爸送去吧。
” 一會兒爸爸來電話了,泓泓叫着:“爸爸,你别走,我和媽媽給你送帽子!” 爸爸很高興,在電話上誇獎了泓泓幾句。
爸爸一連幾天沒回家,那天中午泓泓對媽媽說:“我好寂寞呀。
” 媽媽問:“為什麼呢?” 泓泓說:“因為我沒有朋友了。
” 媽媽問:“你的朋友到哪兒去了呢?” 泓泓說:“開會去了呀。
” 媽媽問:“那是誰呀?” 泓泓說:“劉玉民爸爸呀。
” 13 泓泓每次哭時,眼淚總是成串地、哔哩叭啦地往下掉,小清姐姐每每就伸出手去,在她面前一邊抓着一邊嚷:“吃瓜子咯!吃瓜子咯!” 每逢這時,泓泓總把小臉向一邊躲,一邊躲還一邊道:“吃不着!吃不着!” 這樣說大家都笑了,泓泓每每也樂了,不哭了。
也有時,爸爸惹哭了她,爸爸說:“吃瓜子咯!吃瓜子咯!”泓泓就跑到媽媽身邊躲起來,說:“不讓爸爸吃!讓媽媽吃!媽媽吃!” 媽媽伸出手在她面前抓幾下,然後做出送進嘴裡格嘣格嘣咬的樣子,泓泓也就露出笑臉來了,沖爸爸說:“吃不着!吃不着!” 由此,“吃瓜子”也就成了家中特有的語言和經常性的節目。
14 泓泓從生下起就喜歡音樂,兩年半來,光是她聽過的歌曲和配樂兒歌不下一百首。
那天,爸爸邊給她洗着小腳丫邊問道:“人為什麼要長嘴巴呀?” 泓泓說:“吃飯呗。
” 爸爸問:“那為什麼長眼睛呢?” 泓泓說:“不長眼睛怎麼看路啊?” 爸爸問:“為什麼長鼻子呢?” 泓泓說:“不長鼻子怎麼知道什麼花是香的呀?” 爸爸又問:“那為什麼長耳朵呢?” 泓泓說:“不長耳朵怎麼聽音樂呀?” 爸爸說:“不聽音樂不照樣吃飯睡覺嗎?” 泓泓想了想說:“要是不聽音樂,我怎麼長到兩歲半哪?” 爸爸說:“好,咱們泓泓原來是吃着音樂長大的。
” 15 晚上,泓泓脫衣服睡覺時,爸爸媽媽經常一邊幫她脫一邊逗她:“光溜溜!光溜溜!”她也經常喊着:“光溜溜!光溜溜!”鑽進被子裡。
那天媽媽洗了一個蘋果,正準備削皮,泓泓忽然說:“媽媽,我不讓你削。
” 媽媽說:“怎麼了呢?” 泓泓說:“你給它脫得光溜溜的,還不得鑽到被子裡去呀。
” 16 一次吃飯,爸爸端上一盤豆腐,泓泓說:“他洗澡啦。
” 爸爸想了想才明白,因為泓泓每次洗過澡大家都要說:“好白呀好白呀。
”沒想她就聯系到豆腐上了。
一次泓泓見了豆腐又說:“他洗臉啦。
” 又一次去商場,爸爸問:“你想要什麼玩具呀?” 泓泓說:“我要那個白的(狗熊)。
” 爸爸問:“為什麼呢?” 泓泓說:“他洗澡啦。
” 17 泓泓扁桃體經常發炎,每次發炎總要發燒,也總要去醫院打吊針。
開始幾次她表現得很勇敢,聽着爸爸的鼓勵和安慰,即使有點害怕也從沒哭過。
後來卻不行了,再鼓勵安慰,針向身上打時總要哭幾聲;哭着,嘴裡總要嚷着:“我不打針,我要回家!我不打針,我要回家!” 這樣,有時泓泓不好好穿衣服或者不好好吃飯,爸爸總要問:“那次打針你說什麼來着?” 泓泓總是學着哭嚷時的腔調說:“我不打針,我要回家!”學着每每就把衣服穿好了,把飯吃下去了。
由此,“我不打針,我要回家!”便成了泓泓與爸爸交流的一個經常性的話題。
18 中午窗外下着小雨,泓泓吃着飯忽然指着窗外嚷道:“頭發!頭發!” 媽媽不明白什麼意思,但她還是嚷着:“頭發!頭發!” 媽媽想了想,問:“你是說外面的小雨,象頭發吧?” 泓泓高興地點着頭,嚷着:“頭發!頭發!” 下午,爸爸打着傘,帶泓泓上街去。
雨打到傘上,哔裡叭啦響個不停。
泓泓說:“他唱歌啦!” 爸爸說:“他唱的什麼歌呀?” 泓泓唱起來:“清清河邊草,悠悠天不老……” 爸爸說:“他就唱的是這支歌呀?” 泓泓說:“對呀,你聽……”又唱起來:“野火燒不盡,風雨吹不倒……” 19 省婦聯舉辦“齊魯新苗”評選,規定的最低年齡是三歲;泓泓兩歲十個月,是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沒有進過托幼班的小朋友。
但在區、市兩級評選中,泓泓以大方、勇敢、回答問題幹脆等連過兩關,取得了令爸爸媽媽也驚奇不已的好成績。
在争奪省“十佳”的考試中,老師提問說:“小朋友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回答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又問:“小兔子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又問:“大老虎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說:“大老虎摔倒了你也扶起來呀?” 泓泓說:“啊,大老虎是我的好朋友哇!” 比賽結束後,老師說這孩子太小了,媽媽和小清姐姐都說泓泓回答錯了,爸爸卻堅持說泓泓回答得對,很對!因為在她的心目裡動物都是人的好朋友,把摔倒的好朋友扶起來怎麼能說不對呢! 20 經過将近一月的多次考評,泓泓正式入選“齊魯新苗”。
“齊魯新苗”在全省隻評了一百名,應該說是很高的榮譽,來之不易的。
發獎那天爸爸出發在外,是媽媽和小清姐姐陪泓泓去的。
發獎時多虧工作人員幫忙,泓泓才好歹接下了獎狀和獎品——那是一個說不上太大但也不小的收音機。
收音機被擺到裡屋的台子上,此後開收音機時,爸爸媽媽幾次問泓泓說:“這是發給誰的呀?” 泓泓說:“發給我的。
” 問:“為什麼發給你呀?” 答:“我是新苗啊。
” 問:“你怎麼當上的新苗呀?” 答:“因為我是好孩子,我聽話。
”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時候得出的回答也各不一樣。
比如:“因為我好好吃飯。
” 或者:“因為我乖。
” 或者:“因為我是小乖乖呀……” 這樣,“齊魯新苗”無形中成了爸爸媽媽鼓勵泓泓和泓泓自我鼓勵的一個動力。
“齊魯新苗”頒獎時電視直播中出現過泓泓一個鏡頭,姥姥、姥爺和大姨、三姨等人都看到了,多次誇獎過她。
這樣事過多日,一次看電視時泓泓還一本正經地問媽媽說:“媽媽,你看電視裡有你的小寶寶嗎?” “齊魯新苗”是泓泓獲得的第一個獎,但願這隻是開始。
21 評完“齊魯新苗”,一次媽媽逗泓泓說:“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把你給扔到大海裡去。
” 泓泓說:“好啊!我正好到大海裡去遊泳,我要和小企鵝玩。
” 媽媽又說:“那我把你給扔到高山上去。
” 泓泓說:“好哇,我要爬到樹上去,摘小猴猴的桃子吃。
” 媽媽說:“那我把你給扔到天上去。
” 泓泓說:
由于自小愛好體育運動,青年時代的我,連傷風打噴嚏的事兒也難得有過一次。
可由于工作的關系,三十歲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那時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腦寫作一說,十幾萬、幾十萬字下來,靠的全是一支鋼筆和低頭伏案一個姿勢。
1984年寫《八仙東遊記》時,我一屁股坐了一個月,還沒有覺出太大問題。
1986年寫《騷動之秋》時在桌前趴了整整四個月,情況就大為不妙了。
先是脖子僵、硬,關節發緊,沒多久便脈搏沉細、全身乏力,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
那年我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的我,便不得不踏上了尋找健康之路。
那真是一段艱辛備嘗、讓人迷茫也讓人無奈的曆程。
做檢查,濟南和北京的大醫院反反複複做過多次,從血液、心髒到頸椎、腰椎……結論不是“正常”就是“沒有明顯病變”;訪醫問診,從鄉村的土針灸師、割嘴放血的老漢到省城、首都的專家教授,甚至于“宮廷禦醫”的嫡傳弟子,找了不下十幾位;熬藥吃藥,燒壞的藥焯子少說也有七八個,喝下的苦湯藥面裝得下半水缸;結果卻是脖子越來越僵越硬,脈搏越來越沉越細,甚至于除了左邊的半個腦袋,全身的關節都被繃得緊緊的,成了一個整日裡搖頭晃腦的“小賓努”。
身上難受,精力自然無法集中,創作也因此受到影響。
在心急如焚、百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先是按照朋友們的建議買了電腦,搞起電腦寫作,随之學起了氣功和刮痧,用上了韓國人發明的雙腳“矯正儀”;這樣,幾經折騰,病情才好歹得到了緩解和好轉。
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天,低血壓、便秘、皮膚瘙癢、前列腺增生等便一擁而上,輪番地搗起亂來。
跑醫院和求醫問藥又成了我的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更糟的是随着病情的不斷加重,我經常都要被鬧到寝食不甯、苦不堪言的地步。
眼看時光流逝、老之将至,每每想起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後可能出現的情形,我便不寒而栗。
這樣一直到了2008年秋天。
那時二姐兩口子從榮成老家來到濟南,一次閑聊說起身體上的苦痛時,兩人不約而同地向我推薦起駿豐頻譜水和周林頻譜治療儀來。
同胞一奶,我當然不懷疑二姐兩口子的真誠,但現在類似的推薦和介紹實在是太多了,處于某種潛在的或曰本能的心理,我在發過幾聲驚歎和答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試一試便丢開了。
沒想二姐走後的第四天,一台頻譜水保健儀和一台頻譜治療儀便送進我的家門了。
因為說的是免費試用,試用效果不佳盡可退回,我沒有猶豫就收下了。
第一天沒有覺出什麼來。
第二天發現水壺裡原本厚厚的一層水垢脫落了。
第三天發現原本鬧得挺兇的皮膚瘙癢和腳氣消失了。
第四天發現頸椎有了明顯改善。
第十天正趕上保健幹部查體,到醫院一量,二十幾年的低血壓竟然不見了,我的血壓又回到了年輕時的狀态。
這真是神了,神得令人難以置信。
我把情況告訴了我的一位同學和老師,沒幾天,奇迹也在她們和她們的家人身上發生了。
當然也有例外,就是我的前列腺增生症直到兩個半月之後才覺出明顯好轉,而我的便秘和咽炎、鼻炎、眼睛幹澀症等至今仍然沒有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還應該說明一句的是,我的血壓恢複正常之後一度出現了反複,在經過三四個月的不間斷治療之後,終于重新呈現出年輕時的狀态,并且穩定了下來。
我不敢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跋涉我已經找到了健康,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已經找回了健康的信心,找到了通向健康的途徑和辦法。
健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祈願。
尋找健康是千千萬萬現代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但願千千萬萬與我一樣的尋找者美夢成真。
秋天的草地 藍天,青山,花傘,金黃的草地,草地上兩個傻笑的青年…… 那是多久的黃昏了?八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 好象是新婚不久,一個美麗的向晚時分,我和妻子連同她的姐妹們一起走向千佛山下的那片草地。
暖風柔柔地獻着妩媚,秋蟬吱吱地伴着歌唱,有誰喊了一聲:“玉民和宇紅來一張!”一聲“咔嚓”,便從此留下了永恒。
這也許算不上最好的照片,卻自然、舒展,深得我的青睐。
妻子健在時我就送到照相館擴了一張,擺進卧室;妻子去到天國後我又擴了一張,比原先整整大出了一倍的一張,挂到了我的書房。
每當閑遐,每當情有所思,每當與天真的小女兒憶起往事,每當……我總要細細地打量一番:那笑容,那甜蜜,那青春,那惬意,那坦然,那舒展……總是與無盡的思念和心緒攪在一起,讓人分不清是喜是悲,是笑是淚。
我懷疑那一刻留下的是我人生最可珍貴的“舍利子”。
我懷疑那一刻在我的人生中再也無法“克隆”。
我懷疑那會成為留給我們天真聰明的小女兒的無可替代的“财富”。
人生燦爛無比、光芒四射卻又如流星逝雨、轉瞬即去,眨眨眼便成了隔世永遠。
妻子離去已近四年,可千佛山下的那片草地還在。
草地上依然鋪金疊翠、花紅蝶舞。
去向天國的路遠嗎?秋天到了,讓我們再來一次好嗎? 來自聯合國的祝福 也許是還不夠老的緣故,對于收藏一類的事我一向沒有多少興趣,就連孩子們癡迷的集郵也其情淡淡,由此不少好的郵票、明信片就成了别人的獵物。
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保密箱裡就一直鎖着三張明信片——三張來自聯合國的明信片。
這倒不是我與聯合國的哪個機構或者官員有什麼來往,那三張明信片上留下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自己龍飛鳳舞的筆迹。
一張上:“劉泓泓,我的親愛的小女兒,爸爸現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我希望你快快長大,成為和平的使者!” 一張上:“泓泓,我的女兒,我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向你祝福!” 另一張上:“宇紅:我在大洋彼岸的聯合國大廈向你祝福!” 三張明信片貼的都是聯合國的郵票,每張40美分,分為兩枚,一枚36美分,一枚4美分。
三張4美分的圖案是聯合國大廈的俯瞰模型和聯合國的旗、徽,三張36美分的圖案卻各不相同,有聯合國大廈的遠景,也有大廈會議廳裡正在開會的照片。
更有趣的是,三張同時同地寄出的明信片上,一張蓋着兩個不同圖案的聯合國郵戳,正反兩個濟南投遞局的郵戳,而另兩張的郵票上幹幹淨淨,壓根兒沒有聯合國郵局留下的任何痕迹,就連濟南投遞局蓋上的郵戳也各有一枚,且一反一正。
也讓人好生奇怪:這是郵局工作人員意外的疏忽還是得意之作?如果是疏忽,那該是從聯合國到濟南不知多少郵局工作人員共同的疏忽才對;而如果是得意之作,也該是從聯合國到濟南不知多少郵局工作人員共同的得意之作。
否則雲天萬裡、關山重洋,三張如此不同的明信片,怎麼會如願以償地飛到女兒和妻子手裡呢?好在無論是從聯合國到濟南多少郵局工作人員的共同疏忽還是得意之作,對于我都無疑是一個福音:不管從收藏或者祝福的角度上說,這樣三張明信片都應該是别有一番意義的吧? 還是說一說明信片的來曆吧。
那是1994年7月10日,我随中國作家訪問團開始了在紐約的參觀訪問,過東河,從唐人街上路,華爾街、自由女神、百老彙……一路前行,導遊小姐把我們帶到了舉世聞名的聯合國大廈前。
聯合國大廈地處紐約曼哈頓第一街和東河之間,是一塊屬于世界上所有國家又不屬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際領土”,門前一排樹林般的旗杆上,長年飄揚着上百面五顔六色的會員國國旗。
據說那塊地方是聯合國成立時洛克菲勒公司無償捐贈的,洛克菲勒中心由此赢得了與聯合國總部一樣懸挂各成員國國旗的榮耀。
因為是禮拜天,聯合國大廈内的各項活動全部停止,原本有意的參觀訪問隻得放棄,車到門前,導遊小姐提醒的唯一的一件事是:這裡有個特設的聯合國郵局,大家可以去給親友們發幾封信或者明信片。
于是下車後,大家在那座象征和平的、被彎曲了槍管的機槍雕塑下照過幾張相,便向郵局那邊奔去。
聯合國郵局成立于1951年,目前除了聯合國總部,隻有日内瓦萬國宮和維也納國際中心設有分支機構。
聯合國郵局的郵票,是聘請各國著名的美術家特别設計的,僅限于聯合國内部購買和使用。
從心情上說,聯合國總部是地球大家庭矚目的中心,從這裡向親朋好友遙緻一聲問候,确是機會難得、情誼非常。
而如果從集郵上說意義就更大了。
一枚40美分的聯合國郵票,再蓋上一枚聯合國總部郵局的郵戳,身價不成百上千倍地向上翻才是怪事。
這或許正是前來聯合國總部的人激情踴躍、樂此不彼,甚至于連我這種對集郵一向缺少熱情的人,也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原因吧。
郵局設在地下大廳,幾排幾案,幾個郵筒,幾個工作人員,看上去跟街頭的郵局營業所沒有什麼不同。
郵局裡人來熙往,卻并不怎麼擁擠,排上隊不過三五分鐘的樣子,信封和郵票就買好了。
同去的作家朋友似乎比我興趣更濃,報告文學作家李玲修一下子買了十幾張。
以寫“大牆文學”和“京味小說”而知名的老作家從維熙、趙大年,每人買了八九張。
彜族詩人吉地馬加和中國作協外聯部的鈕保國,每人買了一疊子。
連一向對這類事缺少熱情的我們的團長、著名老作家浩然也不甘落後,伏在案前一筆一劃地向遠在祖國的親人們書寫着發自内心的祝願。
我買了四張,第一張寫給了女兒,第二張又寫給了女兒——女兒不過三歲,還在呀呀學語的年齡,但在我的心目中卻分明是一輪照耀生活和未來的太陽——那祝福不僅僅是寫給今天的,更是寫給未來的呢! 第三張寫給了妻子,第四張還要寫給女兒,翻譯汪小姐忽然來到面前。
她大學畢業沒多久,據說正處在要與男朋友明确關系的緊要時刻。
我當即把那張空白的明信片遞到她手裡,說:“寄,多給你男朋友寄幾張去!” 四張明信片寄出了三張,三張來自于聯合國的原本珍貴的明信片,又陰差陽錯地出現了三種不同面目,這自然更增加了我珍藏的心思。
妻子已去天國,女兒還小,我要把這珍貴的禮物一直珍藏下去,直到女兒長大為止。
我相信,發自聯合國總部的祝福,是一定會給女兒帶去好運的! 女兒的第十八本相冊 七月最熱的那一天是女兒的十八歲生日。
生日慶過,照例,她的第十八本相冊便完成了。
這已經成了“規矩”,每年、每次,作為最後一項慶祝和最早一項祝福的總是相冊。
那妙處是不言而喻的,相冊一翻,說不盡的天真、欣悅、美好、成長,使會奔撞跌撲蜂擁而來。
那是女兒的一部小小的曆史,也是我的一筆小小的财富。
每年一本确是我的發明。
與當今幸福得流了油兒的孩子們一樣,女兒從誕生的那天起,便與相片結下了不解之緣。
今天一張明天一卷,這兒一堆那兒一冊。
第一年不過二三百張的樣子,還覺不出什麼來;第二年加了倍,找時便有些麻煩雜亂了;及至第三年、第四年簡直就多得不得了,每每找起來要費不少功夫了。
于是,五本一冊的相盒我一次買回幾個,按照每年一本的原則,進行了好一番選精拔粹、淘多汰劣的工作。
那工作遠沒有想象得那樣容易,好照片、難以割舍的照片太多,最後隻好在每張正式入選的照片背面,額外地再儲存上幾張。
這樣一來,原本輕輕薄薄的一本相冊,便顯出沉甸甸的份量來了。
這說的是八歲以前。
八歲以後,因為女兒與同齡的孩子們一樣,對照相産生了抵觸和逃避,照片也就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随着數碼相機和電腦的結合,照片大多并不需要洗出來和放進相冊。
可即使這樣,每年一本的規矩也還是被保留下來——自然,那已經是在電腦的相冊中了。
相冊帶給女兒的歡樂是難以言盡的。
八歲以前,每過一段時間女兒總要翻出相冊,或者津津有味或者胡亂八糟地品上一通、翻上一通。
那一品、一翻,好多已經模糊甚至于壓根兒沒有記憶的情景便在腦子裡找到了位置;好多已經荒疏或者忘卻、消解了的情景便得到了複原和深化。
看,這一副!這個光着大屁股、隻顧啃西瓜的小臭孩是誰呀?呀,這一張!海灘上打滾的這是誰呀,怎麼成個小沙孩啦?哎,這是哪兒,怎麼跟大海獅親起嘴兒來啦?怪了,這個小小的孩兒怎麼抱了這麼大的一個獎品哪?喲,這副畫是爸爸畫的吧,怎麼挂到人家展覽館的牆上去了?哦,這個彈鋼琴的不是咱們孩子,是大風車上的龍龍吧?……問、答、笑、嚷、吵、鬧、哭、唱,摟脖子、跳高兒、打滾兒、翻跟鬥……一個下午、一個晚上、一個禮拜天,經常便不知不覺溜走了,就連吃飯,每每也得動員上一通、強制上一番的。
八歲以後,女兒這方面的興趣逐漸減少,但每當打開相冊,也還是會興奮上一陣子、議論上一陣子的。
那天,大概是七歲生日過後的第一個雙休日,女兒翻過自己的相冊之後,忽然搬過小凳,踏着,從櫥子裡搬出我的相冊。
我的相冊與女兒的大同小異,隻是封面不是兩個玩耍的孩子,裡邊也不是嚴格按照每年一本的“規矩”編排的。
“爸爸,你小時候的照片呢,怎麼找不着呀?”翻着找着,女兒奇怪地揚起了眼角。
相冊中我的第一張照片是中學時代留下的,幾個土裡土氣的中學生,端端正正地捧着“紅寶書”,站在一副巨大的宣傳畫前;那時的我,已經是十七歲的大小夥子了。
“我?小時候的照片?……” 不知哪兒來了氣,我把話問得又重又梗。
作為五十年代初期出生的農村孩子,我的童年是吃着摻了糠菜的飯,穿着加了補丁的衣度過的。
即使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電影也至多每年看上三四場。
照相機、照相館則是上了中學、進了縣城以後才且驚且奇地見識了的。
中學時每人每天的夥食費是三毛錢,這張十七歲時的、最早的照片,如果不是畢業前夕,大家豁出去要留個紀念,也是沒人照得起的。
我告訴女兒.女兒似懂非懂地抛過幾個白眼,又問: “那我爺爺奶奶呢?怎麼也沒有照片啊?我還不知道他們什麼樣兒呢!” 孩子,真是個孩子!爸爸尚且如此,爺爺奶奶…… 的确,女兒的爺爺奶奶也就是我的父親母親,是一輩子都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來的。
父親是沒有,絕對的、從小到老一張照片也沒有照過——更談不上留下了。
母親卻是照過一張的。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村裡一位老先生病重,他的一位在北京一家報社工作的兒子回村看望時留下的。
老先生早年教書,因為蔣家王朝敗逃時莫名其妙地“賞”了他一個國民黨員的“銜兒”,使他和他的兒女們遭受了不少苦難。
兒子還村,出于給鄉親們做點好事、留個好印象,也給父親留下一個好環境的意思,用随身攜帶的相機,給村裡幾乎每一位成年人都拍了一張,回去後,還果真把相片寄到了鄉親們手裡。
母親就是那次照了一張相片,有生最早也是最後的一張相片:二寸,黑白,身後是一堵豬圈的矮牆,臉上帶着幾分因驚詫和意外而流露的窘怯。
母親的那張照片被插進家庭相框(那是已經成了國家幹部的姐姐們留下的)的一角,好多年一直都插在那兒。
然而母親去世之後,在我當兵即将離開家鄉的時候,那張相片卻怎麼也找不到了。
母親一生唯一的一張相片,因此也沒有能夠保留下來。
我告訴女兒,女兒似懂非懂地瞪着眼睛,象是問我又象是自言自語地說:“就一張啊?也太少了點兒吧?” 的确,一年一本和一生一張、一生沒有一張是無法相比的,一歲二三百張和十七歲第一張也是沒法相比的。
可那就是事實,就是曆史——誰也否認不了、改變不了的曆史。
我說:那全是因為窮的緣故。
如果是今天,即使農村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照好多相片的。
女兒胖胖的臉上漾起了一重惋惜和無奈。
她似乎什麼都明白了,一轉身卻又半是疑惑半是不滿地問道:“那,你們那時候為什麼那麼窮啊?” 問得好!問得好!一個七歲的孩子竟然問出這樣大的問題!可面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我該怎樣回答呢? 我笑了,說:“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秘密,爸爸現在不說,等你長大了,有了第十八本或者第十九本相冊時你就明白了,那時候再由你來告訴爸爸好不好?” 女兒并不滿意,可聽說“有趣”而且“秘密”,不覺又露出了笑臉,說:“那,好吧。
” 如今女兒的第十八本相冊已經擺到面前了,她會做出怎樣的回答來呢? 愛你生命的每一天 ——女兒成長記事 1 “哇——”的一聲啼号,女兒來到人間。
女兒之來到人間,正可謂應了兩句話,一句是“千呼萬喚、跚跚來遲”,一句是“暈天幻地、突如其來”。
所謂“千呼萬喚、姗姗來遲”,說的是爸爸媽媽本來結婚就晚,婚後又流了兩次産,媽媽因此落下病來;為了治病跑了不少醫院,媽媽甚至于昏厥過兩次,可總不見好轉,兩人急着要小寶寶的心願也就一直沒能實現;直到爸爸三十九歲上結識了氣功師韓文水,媽媽的病才好了,也才懷上了小寶寶。
初時,有人認定媽媽懷的是一龍一鳳,那讓爸爸高興得神魂颠倒、四處張揚。
由于身體方面的原因,離預産期還有一個月時媽媽便住進婦幼保健院,爸爸和姥姥、大姨等人便輪流擔起了送飯的重任。
那是七月,遍地流火,每天往返于家和醫院之間,自然有說不出的辛苦,可因為心裡有了盼頭,爸爸和姥姥、大姨等人誰也沒有一句怨言。
特别是爸爸,每天沉浸在一龍一鳳的喜悅之中,經常都是哼着小曲去唱着歌謠回的。
所謂“暈天幻地、突如其來”,說的是早晨起來,不知是由于晚上睡得不好還是天氣特别溽熱——那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署呢,爸爸自覺眼前暈暈乎乎,跟進了幻覺世界似的。
上午去市場買菜,竟然把準備向外郵寄的幾本書給扔到菜攤上。
因為當天是韓老師的五十大壽,爸爸和一位戰友去給韓老師送禮物時,還特地讓他發了一陣子功,在腦袋上、身上拍打了好一會兒。
然而奇怪的是暈暈乎乎總也不見好轉,看什麼東西做什麼事都跟做夢和過電影似的。
下午六點左右,爸爸暈暈乎乎中把晚飯送到病房時,忽然發現媽媽的床上空了;一問才知道,媽媽早晨就生了,生的是一個女兒。
爸爸一下子給愣了:離預産期還有二十天不說,好好的一龍一鳳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女兒?可當爸爸找到媽媽面前,聽媽媽說了情況,又透過門上的玻璃朝隔離箱裡的女兒看過幾眼,隻得接受了眼前的事實。
也就在此時,鬧騰了爸爸将近一天的暈暈乎乎竟然消失了。
晚上爸爸與韓老師通電話時說起這個情景,韓老師哈哈大笑說:“看來這個小崽子不簡單,以後得仔細了。
” 這是女兒來到人世的情形,沒有一點誇張和渲染的成份。
據韓老師說,大署是天地四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女兒選擇這個時刻來到人間,并且鬧得爸爸一天不得安甯,但願那預示的會是一個美好的未來。
醫院的《寶寶出生記錄》中記載的女兒的出生時間是七時二十五分(夏時),體重是二點九公斤,身長是五十一厘米,生肖是羊。
出生記錄上還有一句話是“新生兒生後哭聲好”。
出生記錄的下面印着一個鮮紅的小腳印,同時附着一袋胎毛。
帶着這些最為原始的記錄,女兒唱響了生命的第一支歌。
2 今天是女兒滿月的日子。
女兒出生的前十天是在醫院的無菌箱中渡過的。
由于媽媽身體不好,女兒出生時得了母腹中毒症和黃疸硬腫症。
那十天,爸爸媽媽隻能隔着玻璃門遠遠地看上幾眼,連孩子的模樣也别想看清楚。
開始一兩天爸爸還沒覺出什麼,到第三四天時聽說情況不妙甚至于能不能保住也很難說便急了,花四千多塊錢買了一輛木蘭輕騎,幾次冒着大雨,跑到醫生家裡和辦公室裡求告求助。
好在經過醫生們的努力,十天後,女兒竟然從無菌箱中出來,跟着爸爸媽媽回到了姥姥家。
爸爸媽媽很是慶幸了一番。
然而在姥姥家隻住了兩天,女兒又因感染肺炎再次住進醫院,并且一住就是十二天。
十二天後出院回到七裡山的家裡,又打了三天先鋒黴素,身體才恢複了正常。
如此整整一月過去,女兒的體重僅有三公斤,穿着衣服比出生時多出了零點一公斤。
這期間孩子遭了多少罪隻有天知道。
比方打吊針,因為孩子比較胖,血管比較難找,有時一次要紮好幾針,手上胳膊上不行了就向額頭和頭皮上轉移;這樣二十幾天下來,孩子手上、胳膊上、額頭上都紮滿了針眼,讓爸爸媽媽心痛得不行。
産前聽不少人說,做月子是女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月子做好了,以前的好多病都會不治而愈,月子上如果落下病來,也會一輩子糾纏不清。
為了把月子做好、把病甩掉,媽媽爸爸費了不少心思,然而事與願違,媽媽在醫院陪了女兒一個月,身體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差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女兒經過一個月的折騰,總算恢複了正常。
望着女兒胖胖的小臉蛋和甜甜的笑容,爸爸媽媽每每便笑出了聲兒。
有人說人生的苦都是相等的,早吃了晚不吃。
女兒初生第一月可以說是多事之秋,但願一月過後,女兒的生命之樹能夠篷勃煥然、興旺挺拔。
此誠爸爸媽媽之願,全家人之願也。
3 女兒生下兩個多月一直沒有名字,原因一是起名難,重名的、類同的、缺少特色的太多太濫,總想突破總也找不到突破的方向和成果;二是按規矩,家裡有老人的名字應該由老人來起,女兒沒有爺爺奶奶,隻能聽姥姥姥爺的意見,而姥姥姥爺一直不肯開口。
可老拖下去總不是辦法,那天爸爸特意找到姥姥家裡,與姥姥姥爺反複推揣琢磨,好歹定下了“泓泓”兩字。
理由是韓老師說女兒命中缺水,“泓”字是帶着三點水的,而且有水深流廣的意思,期望能夠有所補益;另外從重名的概率上說,與那些比較熱門和流行的名字相比,也可能會少一些。
“行,就叫泓泓。
我看挺好。
”姥姥一錘定音。
小名有了,還得有個大名或者學名才行。
這一次爸爸當仁不讓,“泓東”二字應運而生。
泓東——讓東方之水浩蕩壯闊,其意可謂高且遠矣,隻是似乎少了點女孩子的陰柔和溫潤。
然而有什麼辦法呢?誰叫爸爸隻有這麼一點點學問呢? 4 今天是泓泓出生兩月又二十天的日子。
泓泓每次睡覺前,爸爸媽媽或者小梅姐姐總要抱着她搖一陣兒拍一陣兒;抱過幾次拍過幾次,爸爸便哼出了幾句歌謠: 小泓泓,好機靈, 高鼻梁,大眼睛, 小腿小胳膊亂撲騰; 上打天,下打地, 打了兔子打老鷹。
嗵嗵嗵,嗵嗵嗵, 打得老天不下雨, 打得東海出蛟龍, 都誇咱泓泓是小英雄! 這是爸爸為泓泓創作的第一首歌謠,爸爸媽媽每每抱着泓泓都要念念有詞;泓泓聽着,尤其是聽到“嗵嗵嗵,嗵嗵嗵”時,臉上每每就會露出笑容。
但這首歌謠太大、太硬,摻進的大人的東西太多,爸爸自己也不滿意,于是又編出了第二首: 小腳丫,小腳丫, 兩隻小腳叭叭叭, 叭叭叭,叭叭叭。
這一首因為簡單、節奏感強,而且詠唱時多是抓住泓泓的兩隻小腳丫,輕輕地拍着。
這一詠一拍中,泓泓的小嘴便咧開了,咯咯地笑起來了;笑得有如春花爛爛、秋水滃滃。
有時爸爸媽媽或者小梅姐姐唱完了、拍完了,她還要把兩個小腳丫蹬來蹬去,很是有點不過瘾的意思。
爸爸由此知道,歌謠尤其是兒歌,越簡單越好,節奏感越強越好,與動作的配合越緊密越好。
5 今天是泓泓的“百歲”。
早晨去醫院檢測的結果是體重五點二公斤,身長五十九厘米。
雖然比起正常值還略有差距,但畢竟是長了不少。
孩子過“百歲”,按規矩應該慶祝一下,中午把韓老師請了來。
韓老師圍着泓泓看了一通,又抱着泓泓轉了幾圈,擡起右手剛要發功,沒想先自發出一聲:“哎喲!” 爸爸問:“怎麼了?” 韓老師說胳膊被震了一下,差一點就要麻了。
“是嗎?”爸爸不敢相信。
“這還能假嗎?一個小崽子生命信息這麼強,我還真是第一次見到!”韓老師說不出得驚喜交并。
生命信息強預示着什麼,韓老師沒說爸爸也沒問。
但“強”總比“弱”好。
但願泓泓從“百歲”起跑,健健康康、順順利利,一直奔向生命的輝煌和成功。
“百歲”最後一個節目,是爸爸以“生命的旗幟”為名,把泓泓高高舉過頭頂,并且照了一張相。
由于泓泓太小,脖子和身子挺不起來,那相照得并不理想。
然而卻一點沒有影響爸爸媽媽的情緒,因為在爸爸媽媽心目中,女兒的确要算是生命的旗幟啊! 6 “達——達!” “母——母……” 每次聽到泓泓稚嫩童真的叫聲,爸爸媽媽便笑逐顔開,把女兒抱在懷裡打起旋轉或者舉過頭頂。
泓泓自小開化晚,同時出生的孩子,别人把“爸爸媽媽”叫得朗朗上口、甘甜似蜜時,她才剛剛張得開口;别人滿床亂爬、需要仔細看護時,她的兩條小腿還光是朝向半天空裡亂蹬,爬到床上挪不動窩兒;别人硬挺挺地站穩,并且能夠走出十幾步、二十幾步時,她讓人領着才剛剛挪得開步;别人從一數到十甚至于二十時,她還分不清一和二的區别……開始爸爸媽媽以為孩子智力開發上存在障礙,想方設法要幫孩子打開障礙,結果卻一無所獲;爸爸媽媽由此認定孩子天生“愚笨”,把積攢了一肚子的熱望和期待都化做了冰水。
好在沒過多久,爸爸就從老人們嘴裡和古書上得知,孩子聰明不聰明、智力上強還是弱,與開化的早晚并不成正比,而且一般說來,越是有大聰明、大智慧的孩子越是開化得晚。
曆史上許多有作為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自小都與“神童”無緣。
姜太公直到十歲才會說話。
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直到中學時代還是相當差勁的學生。
明白了這些,爸爸媽媽心裡才得到了平衡。
聽着泓泓稚嫩天真的笑聲、叫聲,看着泓泓笨拙歪扭的身影、腳步,不時地便陶醉其中,忘掉了天地間一切的煩惱和憂傷。
孩子無邪的天真和稚拙,實在要勝過世間最甜最醇的佳釀啊! 7 今天是泓泓的一歲生日,早晨起來,爸爸便帶着泓泓上了宿舍外的六裡山,在樹叢裡玩了一會兒,并且照了幾張相。
周歲生日是一件大事,提前幾天,爸爸媽媽就給泓泓買了一套藍白相間的小衣服。
半中午時,姥姥姥爺和大姨等人也送來了禮物。
家中隻有這麼一個小寶貝,大家格外關心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過周歲很重要的一項内容是“抓周”。
早晨起來,裡屋的大床上鋪起一個大涼席,涼席上擺了一圈東西,有吃的,如水果、蛋糕、牛奶,有穿的,如小衣服、小襪子、小鞋子,有玩具,如小鈴铛、小兔子、小積木,有文具,如彩筆、珠算、圖書等等。
大家到齊之後,爸爸把泓泓抱到涼席上。
泓泓先是坐着東張西望,不一會兒便爬着要去抓。
因為按老輩的說法,“抓周”時孩子先抓什麼,就能夠證明她喜歡什麼,甚至于能夠成為孩子一輩子向哪兒發展和有沒有出息的一種佐證。
大人們期盼的當然是能夠喜愛學習,将來有出息,媽媽、姥姥等人都想着法兒要把泓泓的注意力向文具那邊引。
但泓泓好象對大人們的指引沒有興趣,爬了一會兒,抓起的竟然是一個小絨猴。
媽媽和姥姥等人心有不甘,還是引導着,泓泓卻還是不理不睬,抓起的竟然是一塊小餅幹。
按規矩,“抓周”隻能抓兩次,再抓就不作數了。
媽媽和姥姥頗覺失望,說:“看來長大了也就是個玩家和吃才呀。
”爸爸卻心中坦然:孩子這麼小,一切出自于天性才是最好,有誰真想通過“抓周”去證明孩子一生的方向或者有沒有出息,就難免成為笑談了。
8 泓泓今天一歲八個月了。
泓泓最大的優點是性情豁達,吃飯從不挑食,給什麼吃什麼,吃什麼都說好吃,那天爸爸給她一塊辣椒她也照吃不誤。
睡覺醒了,兩眼一睜就說就笑,從不哭鬧。
當然也有鬧的時候,那多是睡覺前,非要嚷着找媽媽,非讓媽媽摟着睡不可。
媽媽原本身體不好,每天還要上班,于是每逢這種時候,爸爸甯可讓她哭一陣子,甚至于揍她幾下屁股也不答應——當然,更多時候、更好的辦法還是轉移她的注意力,比如講故事、說笑話呀等等。
而多數時候,隻要故事一講、笑話一說,泓泓的那些要求呀、哭鬧呀也就煙消霧散了。
平時做事也總要講清道理,合理的就支持、鼓勵,不合理的就批評、制止。
這樣一段時間過後,泓泓不僅改掉了不少壞毛病,還經常回過頭來教育起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
如看到花草就會說:“花是給大家看的,不能摘。
”看到爸爸讀書眼睛靠得太近,就會糾正說:“離遠點,近了要生病的。
”再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來,還要說:“我勇敢,我不哭。
”如此等等。
9 泓泓在爸爸眼睛裡,壯壯的、胖胖的,跟個小大人似的。
那無形中便使爸爸形成了一種概念,覺得泓泓跟别的孩子不一樣,什麼都不在話下。
那天天下着雨,爸爸有點事兒出門,非要領着泓泓一起去不可。
小清姐姐說:“你沒看天下雨呀?” 爸爸說:“就是下雨,才讓她出去淋一淋呢。
” 下樓後,因為打着傘也沒覺出什麼來,路過一幢房頭過道時一陣大風撲來,爸爸才覺出不好,趕緊把泓泓抱進懷裡。
可即是這樣爸爸也還是堅持讓泓泓跟自己把事辦完才回到家裡。
哪知回家不一會兒泓泓便打起噴嚏,媽媽和小清姐姐埋怨爸爸不知輕重,大雨天裡把孩子向外領,爸爸先是不服,直到泓泓發起燒來才晃然明白過來:原來泓泓隻是個不足兩歲的小娃娃,與别的孩子并沒有什麼兩樣啊! 唉,親情親情!放大了的親情也會蒙騙人呢! 10 今天是泓泓兩歲生日。
因為家住區委宿舍,半邊山和一座小亭子也被圈進宿舍院裡來了,晚飯後,爸爸媽媽領着泓泓上了院中的那座小山。
天上黑乎乎的沒有一絲光亮。
媽媽問泓泓:“月亮怎麼不見了呢?” 泓泓說:“月亮回家找媽媽啦。
” 玩着,又說:“我要月亮。
” 媽媽問:“你要月亮幹什麼呢?” 泓泓說:“我要和月亮玩兒。
” 小清姐姐教說她:“我和月亮是好朋友。
” 泓泓說:“我和月亮是好朋友。
” 小清姐姐說:“我要把月亮當鏡子,照照我俊不俊。
” 泓泓說:“我要把月亮當鏡子,照照我俊不俊。
” 小清姐姐又說:“月亮是個大燒餅,我要嘗一口甜不甜。
” 泓泓說:“月亮是個大燒餅,我要嘗一口甜不甜。
” 11 今天是泓泓兩歲兩個月零九天。
晚飯後,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帶着泓泓到山上玩起來,泓泓與汪清姐姐跳着、叫着,夠月亮。
泓泓跳幾下、夠幾下,就把小手放進爸爸口袋裡說:“爸爸爸爸,給你一個月亮。
” 爸爸說:“太好啦,謝謝你!” 泓泓跳幾下、夠幾下,又把小手放進媽媽口袋裡說:“媽媽媽媽,給你一個月亮。
” 一會兒,月亮躲到雲彩裡了。
媽媽問:“月亮怎麼不見了呢?” 泓泓說:“回家找他媽媽去了呗。
” 一會兒雲彩退去,月亮又露出光光的臉蛋。
媽媽問:“月亮怎麼又出來了呢?” 泓泓說:“吃飽了出來玩了呗。
” 媽媽問:“那星星怎麼不出來玩呢?” 泓泓說:“星星讓我給裝口袋裡啦。
” 媽媽問:“你把星星裝口袋裡幹什麼呢?” 泓泓想了想,忽然大聲道:“炒炒吃!” 爸爸媽媽和小清姐姐,差一點笑岔了氣。
12 爸爸參加省黨代會去了,電視台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爸爸接受采訪的鏡頭。
泓泓問:“爸爸幹什麼去啦?” 媽媽說:“爸爸開會去了。
” 電視裡雪花飛舞,爸爸光着腦袋,鼻子凍得紅紅的。
泓泓說:“爸爸怎麼沒戴帽子呀?” 媽媽問:“那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給他送帽子去吧!” 一會兒,電視裡的爸爸消失了。
泓泓問:“爸爸怎麼沒有了呢?” 媽媽說:“你還沒給爸爸送帽子,爸爸不能總凍着呀。
” 泓泓“哦”一聲說:“那咱還是趕快去給爸爸送去吧。
” 一會兒爸爸來電話了,泓泓叫着:“爸爸,你别走,我和媽媽給你送帽子!” 爸爸很高興,在電話上誇獎了泓泓幾句。
爸爸一連幾天沒回家,那天中午泓泓對媽媽說:“我好寂寞呀。
” 媽媽問:“為什麼呢?” 泓泓說:“因為我沒有朋友了。
” 媽媽問:“你的朋友到哪兒去了呢?” 泓泓說:“開會去了呀。
” 媽媽問:“那是誰呀?” 泓泓說:“劉玉民爸爸呀。
” 13 泓泓每次哭時,眼淚總是成串地、哔哩叭啦地往下掉,小清姐姐每每就伸出手去,在她面前一邊抓着一邊嚷:“吃瓜子咯!吃瓜子咯!” 每逢這時,泓泓總把小臉向一邊躲,一邊躲還一邊道:“吃不着!吃不着!” 這樣說大家都笑了,泓泓每每也樂了,不哭了。
也有時,爸爸惹哭了她,爸爸說:“吃瓜子咯!吃瓜子咯!”泓泓就跑到媽媽身邊躲起來,說:“不讓爸爸吃!讓媽媽吃!媽媽吃!” 媽媽伸出手在她面前抓幾下,然後做出送進嘴裡格嘣格嘣咬的樣子,泓泓也就露出笑臉來了,沖爸爸說:“吃不着!吃不着!” 由此,“吃瓜子”也就成了家中特有的語言和經常性的節目。
14 泓泓從生下起就喜歡音樂,兩年半來,光是她聽過的歌曲和配樂兒歌不下一百首。
那天,爸爸邊給她洗着小腳丫邊問道:“人為什麼要長嘴巴呀?” 泓泓說:“吃飯呗。
” 爸爸問:“那為什麼長眼睛呢?” 泓泓說:“不長眼睛怎麼看路啊?” 爸爸問:“為什麼長鼻子呢?” 泓泓說:“不長鼻子怎麼知道什麼花是香的呀?” 爸爸又問:“那為什麼長耳朵呢?” 泓泓說:“不長耳朵怎麼聽音樂呀?” 爸爸說:“不聽音樂不照樣吃飯睡覺嗎?” 泓泓想了想說:“要是不聽音樂,我怎麼長到兩歲半哪?” 爸爸說:“好,咱們泓泓原來是吃着音樂長大的。
” 15 晚上,泓泓脫衣服睡覺時,爸爸媽媽經常一邊幫她脫一邊逗她:“光溜溜!光溜溜!”她也經常喊着:“光溜溜!光溜溜!”鑽進被子裡。
那天媽媽洗了一個蘋果,正準備削皮,泓泓忽然說:“媽媽,我不讓你削。
” 媽媽說:“怎麼了呢?” 泓泓說:“你給它脫得光溜溜的,還不得鑽到被子裡去呀。
” 16 一次吃飯,爸爸端上一盤豆腐,泓泓說:“他洗澡啦。
” 爸爸想了想才明白,因為泓泓每次洗過澡大家都要說:“好白呀好白呀。
”沒想她就聯系到豆腐上了。
一次泓泓見了豆腐又說:“他洗臉啦。
” 又一次去商場,爸爸問:“你想要什麼玩具呀?” 泓泓說:“我要那個白的(狗熊)。
” 爸爸問:“為什麼呢?” 泓泓說:“他洗澡啦。
” 17 泓泓扁桃體經常發炎,每次發炎總要發燒,也總要去醫院打吊針。
開始幾次她表現得很勇敢,聽着爸爸的鼓勵和安慰,即使有點害怕也從沒哭過。
後來卻不行了,再鼓勵安慰,針向身上打時總要哭幾聲;哭着,嘴裡總要嚷着:“我不打針,我要回家!我不打針,我要回家!” 這樣,有時泓泓不好好穿衣服或者不好好吃飯,爸爸總要問:“那次打針你說什麼來着?” 泓泓總是學着哭嚷時的腔調說:“我不打針,我要回家!”學着每每就把衣服穿好了,把飯吃下去了。
由此,“我不打針,我要回家!”便成了泓泓與爸爸交流的一個經常性的話題。
18 中午窗外下着小雨,泓泓吃着飯忽然指着窗外嚷道:“頭發!頭發!” 媽媽不明白什麼意思,但她還是嚷着:“頭發!頭發!” 媽媽想了想,問:“你是說外面的小雨,象頭發吧?” 泓泓高興地點着頭,嚷着:“頭發!頭發!” 下午,爸爸打着傘,帶泓泓上街去。
雨打到傘上,哔裡叭啦響個不停。
泓泓說:“他唱歌啦!” 爸爸說:“他唱的什麼歌呀?” 泓泓唱起來:“清清河邊草,悠悠天不老……” 爸爸說:“他就唱的是這支歌呀?” 泓泓說:“對呀,你聽……”又唱起來:“野火燒不盡,風雨吹不倒……” 19 省婦聯舉辦“齊魯新苗”評選,規定的最低年齡是三歲;泓泓兩歲十個月,是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沒有進過托幼班的小朋友。
但在區、市兩級評選中,泓泓以大方、勇敢、回答問題幹脆等連過兩關,取得了令爸爸媽媽也驚奇不已的好成績。
在争奪省“十佳”的考試中,老師提問說:“小朋友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回答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又問:“小兔子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又問:“大老虎摔倒了你怎麼辦呀?” 泓泓說:“我把他扶起來。
” 老師說:“大老虎摔倒了你也扶起來呀?” 泓泓說:“啊,大老虎是我的好朋友哇!” 比賽結束後,老師說這孩子太小了,媽媽和小清姐姐都說泓泓回答錯了,爸爸卻堅持說泓泓回答得對,很對!因為在她的心目裡動物都是人的好朋友,把摔倒的好朋友扶起來怎麼能說不對呢! 20 經過将近一月的多次考評,泓泓正式入選“齊魯新苗”。
“齊魯新苗”在全省隻評了一百名,應該說是很高的榮譽,來之不易的。
發獎那天爸爸出發在外,是媽媽和小清姐姐陪泓泓去的。
發獎時多虧工作人員幫忙,泓泓才好歹接下了獎狀和獎品——那是一個說不上太大但也不小的收音機。
收音機被擺到裡屋的台子上,此後開收音機時,爸爸媽媽幾次問泓泓說:“這是發給誰的呀?” 泓泓說:“發給我的。
” 問:“為什麼發給你呀?” 答:“我是新苗啊。
” 問:“你怎麼當上的新苗呀?” 答:“因為我是好孩子,我聽話。
”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時候得出的回答也各不一樣。
比如:“因為我好好吃飯。
” 或者:“因為我乖。
” 或者:“因為我是小乖乖呀……” 這樣,“齊魯新苗”無形中成了爸爸媽媽鼓勵泓泓和泓泓自我鼓勵的一個動力。
“齊魯新苗”頒獎時電視直播中出現過泓泓一個鏡頭,姥姥、姥爺和大姨、三姨等人都看到了,多次誇獎過她。
這樣事過多日,一次看電視時泓泓還一本正經地問媽媽說:“媽媽,你看電視裡有你的小寶寶嗎?” “齊魯新苗”是泓泓獲得的第一個獎,但願這隻是開始。
21 評完“齊魯新苗”,一次媽媽逗泓泓說:“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把你給扔到大海裡去。
” 泓泓說:“好啊!我正好到大海裡去遊泳,我要和小企鵝玩。
” 媽媽又說:“那我把你給扔到高山上去。
” 泓泓說:“好哇,我要爬到樹上去,摘小猴猴的桃子吃。
” 媽媽說:“那我把你給扔到天上去。
” 泓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