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愉悅

關燈
根曲線并行的軌迹。

    直線是本真的我,曲線是社會的我。

    社會的我随客觀世界的變化而生出适應的曲曲彎彎,本真的我雖受天性和本能的支配,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排除曲線的影響。

    智者之智,在于曲線雖曲,不緻太曲而扭曲,在于直線應直,不緻太直而愚直。

    這位随園老人,自是智者無疑,不過,他的這兩條平行不悖的線,為了他的愉悅,曲得有些過頭;同樣,也是為了他的愉悅,直得顯然不夠。

    曆史,大概就是這樣定位沒有被乾隆捉進文字獄的袁枚。

     于是,無論在他健在,還是身後,他都是議論分歧、衆說紛纭的人物。

     随園生前,才名遍海内外,高麗琉球,争購其詩。

    其實借名詩話,以結納公卿,招緻權貴,頗有一種狡猾手段。

    當時同輩如趙瓯北等,已多诋哄之。

    至其身後,诟之者猶衆。

    袁之門生某,嘗私刻印曰:“随園門下士。

    ”後受輿論攻擊,乃複刻曰:“悔作随園門下士。

    ”張問陶初亦崇拜子才,名其詩集曰《推袁集》。

    袁殁後,更名《船山詩抄》。

     民國佚名《慧因室雜綴》 當然,生前追捧,死後唾棄,忽然覺悟,劃清界限,是無可厚非之事,也是這麼多年來,“城頭變幻大王旗”之後,那些聰明人事所難免之舉,已是大家司空見慣的花頭精了。

    袁枚終究是位智者,聰明就在于他看穿一切,而且知道曆史是一面篩子,一過性的閑言碎語,過眼煙雲,花花草草,污泥濁水,會被淘汰出局,而有斤兩的,有價值的,抹殺不掉的,誅滅不了的東西,會長時期地傳承下來。

     在他的《随園詩話》卷一裡,有這樣一則故事,表達出來他的這層意思: 予戲刻一私印,用唐人錢唐蘇小是鄉親之句,某尚書過金陵,索予詩冊。

    予一時率意用之,尚書大加呵責,予初猶遜謝,既而責之不休,予正色曰:“公以為此印不倫耶?在今日觀,自然公居一品,蘇小賤矣。

    誠恐百年以後,人但知有蘇小,不複知有公也。

    ”一座冁然。

     我不大相信袁枚會如他所說的那樣,正言厲色地與一品尚書辯駁,但是,他所堅持用長遠的曆史角度觀察,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還是很有道理的。

    同樣,雖然袁枚這位江左才子,可诟病之言,之行,之詩,之文,很多很多;但他在乾隆年間,那高壓的政治氣氛,那低迷的文化環境,那恐怖的鎮壓手段,那無望的帝國統治之下,能發出一點來自性靈的心聲,并且靡然成風,将這位皇帝的四萬餘首詩,給擠到角落裡去,成為人們不聞不問的文化垃圾,不也是一種消極抵抗嗎? 一個文人,赤手空拳,能對皇帝做些什麼?在嚴酷的、嚴密的、嚴厲的精神控制,文化鉗制,意識形态壓制下,存活下來,讓弘曆逮不着把柄,捉不住破綻,而且,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還相當程度的愉悅着,該是多麼不容易啊! 清人陳康祺在其《郎潛紀聞》裡,對他的評述,還是較為公允的。

    這是由他的一幅《随園十三女弟子湖樓請業圖》說起。

    此老時年已八十有一,但春心猶在,找了一位畫師,定要将這些名媛仕女,畫在圖上,團團圍住這位恩師,衣钗裙帶,國色天香,他在姹紫嫣紅的女弟子中,享受着那一種隻能算是柏拉圖式的滿足。

    這大概是當時許多正經人對他最不以為然的德行了,可他,這位愉悅主義者,堂而皇之,張而揚之,才不在乎别人說三道四。

    《郎潛紀聞》的作者,對此倒無異辭,而是說: 康祺以謂随園風流放誕,充隐梯榮,詩格極卑,碑版亦多不根之作;其著述,唯骈體文差強人意,餘無足觀。

    其攀附公卿,提倡騷雅,志不專在獵名。

    蔣苕生蠅營獺祭之詞,趙雲松虎帳蛾眉之檄,同時隽彥,都已窺破此老心肝。

    唯生際承平,天假耆壽,文名蓋代,福慧雙修,殊為文人難得之遭遇。

    湖樓請業一圖,香粉琴尊,丹青昭映,不可謂非湖山韻事也。

     但是同為清人的劉聲木,在其《苌楚齋随筆》的《論袁枚出遊》一文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其實并不完全愉悅,并不絕對愉悅的随園先生。

     袁簡齋明府枚,以詩文小慧,當乾嘉全盛之時,坐享山林之福者數十年,後人羨慕之者衆矣。

    實則随園當日廣通聲氣,肆意逢迎高位,以為己用。

    下材又奔走其門,以為間接之光榮。

    随園遂借此為漁獵之資,收為點綴山林,放浪霰骸之用,其用心亦良苦矣。

    觀其後半生,大半出門遨遊,在家時少,實為避難而起。

    不知者,以為真好山水也,殊為所愚。

    細審随園之出遊,皆在劉文清公任江甯府時,欲實行按治驅逐之後。

    當時雖有人為之關說,未能實行,然随園知不容于衆議,是以終年出遊,以避他人指摘;且恐又有人實行案治者,終難漏網。

    随園雖自言于詩集,明示不怍,實因其事早已道路喧騰,不得不自言之,以示光明磊落,計亦狡矣。

    予觀其詩集,檢其出遊之歲月而始知之。

    其出遊系出逼迫,非出心願,是以随園心終不怿。

    臨終詩有雲:“我見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紅塵。

    ”在他人方羨其遇,在随園深知當日之行為,已苦其艱,但難為不知者道耳。

    不然,随園果何所不足意,而欲不再生人間世耶?其故可思矣! 他愉悅嗎,這位随園先生?我不禁想問一聲。

     所以愉悅對于文人來說,的的确确,是一種奢侈品。